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析MRI在急性脊柱外伤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78例急性脊柱外伤患者,对可疑损伤部位进行CT扫描.在伤后8小时采取T1WI、T2WI横断面,T2WI及脂肪抑制STIR序列矢状面对患者脊柱进行常规MRI扫描,回顾性分析MRI对脊柱损伤的诊断效果.结果 78例患者CT扫描后,结果显示,颈椎椎体骨折且椎管狭窄者有20例患者,腰椎椎体骨折且伴有附件骨折者具有48例患者,胸椎骨折的患者具有6例,骶椎椎体骨折的患者具有4例;78例脊柱骨折中具有88个椎体骨折;脊髓损伤MRI检出率(25/78)32.05%,CT(12/78)15.3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韧带损伤MRI检出率(50/78)64.10%,CT(6/78)7.6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创伤性脊髓损伤采取MRI检查,效果较好,可以清晰显示脊柱形态、骨折及位置同脊髓的关系等病理改变情况,为临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MRI在脊椎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脊椎外伤骨折病例,所有患者均摄X线正侧位片,CT轴位扫描并矢状位重建,MRI矢状位T1WI、T2WI及压脂像、T2WI轴位扫描,将每个患者的X线、CT、MRI图像显示结果 进行分析对比. 结果 椎体压缩性骨折51个,椎体爆裂性骨折16个,椎体挫伤73个,椎弓骨折27处,脊髓损伤19例.其中X线平片漏诊椎弓骨折5处,未能显示椎体挫伤、脊髓损伤;CT亦未能显示椎体挫伤、脊髓挫裂伤;MRI漏诊椎弓骨折3处,椎体挫伤、脊髓挫裂伤均能清晰显示. 结论 MRI在脊椎骨折中较X线平片、CT有明显优势,尤其对椎体挫伤、脊髓损伤及软组织损伤有独特的优势,对椎弓骨折的显示有待CT补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R、CT、MRI检查对脊柱创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脊柱创伤病例,CR、CT及MRI检查.结果 查出椎体骨折73处,CR、CT及MRI检出率相同.附件骨折15处,检出率分别为73.33%、100.00%、80.00%.30例MRI显示脊髓损伤.结论 在脊柱创伤的影像诊断中,CR可作初检、CT对骨折检出率最高,MRI对脊髓损伤诊断最好.三者有机结合能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慕志华 《中外医疗》2014,(9):191-192
目的探讨脊柱MRI在急性脊柱外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该院76例脊柱外伤患者进行cT平扫或X光检查;经CT或X光诊断后,对所有患者行全脊柱常规MRI扫描检查。结果经CT或X光扫描,76例脊柱外伤患者中,45例患者诊断为腰椎骨折、21例患者诊断为颈椎椎体骨折块移位及椎管狭窄、17例患者诊断为胸椎骨折、3例患者诊断为骶椎骨折。76例脊柱外伤患者,经MRI诊断,3例为颈椎骨折合并胸椎骨折;4例为胸椎骨折合并颈椎骨折,2例为胸椎骨折合并腰椎骨折,1例为胸椎骨折合并其他部位骨折;4例为腰椎骨折合并胸椎骨折,2例为腰椎骨折合并其他骨折。骨折椎体数98个MRI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或X光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用于脊髓、脊柱创伤诊断具有全面、准确等优点,对诊断和检查患者的脊柱受损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脊柱损伤的MRI特点与诊断价值。方法搜集46例脊柱损伤患者,行X线、CT和MRI检查,对其三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X线检查46例,显示压缩性骨折58个椎体,表现为椎体变扁,不能区分新鲜与陈旧性骨折。CT检查22例,显示压缩性骨折25个椎体,其中新鲜骨折17个,陈旧性骨折4个,不能区别新旧骨折4个椎体。MR检查46例,显示新鲜骨折53个椎体,椎体呈楔形改变,边界不清,信号不均匀,T1WI呈低信号,T2WI呈等低信号,T2WI抑脂序列呈明显高信号。陈旧骨折10个椎体,椎体呈楔形改变,T1WI、T2WI均呈等低信号,T2WI抑脂序列呈等信号。显示挫伤42个椎体,椎体及附件形态正常,T1WI、T2WI均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抑脂序列呈明显高信号。结论 MRI能提示脊柱椎体损伤的病理改变,明确区别新鲜与陈旧性骨折,能准确诊断椎体挫伤,是评价脊柱损伤、指导临床治疗的最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RI在脊椎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脊椎外伤骨折病例,所有患者均摄X线正侧位片,cT轴位扫描并矢状位重建,MRI矢状位T1WI、T2WI及压脂像、T2WI轴位扫描,将每个患者的X线、CT、MRI图像显示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椎体压缩性骨折51个,椎体爆裂性骨折16个,椎体挫伤75个,椎弓骨折27处,脊髓损伤19例。其中x线平片漏诊椎弓骨折5处,未能显示椎体挫伤、脊髓损伤;CT亦未能显示椎体挫伤、脊髓挫裂伤;MRI漏诊椎弓骨折5处,椎体挫伤、脊髓挫裂伤均能清晰显示。结论MRI在脊椎骨折中较x线平片、cT有明显优势,尤其对椎体挫伤、脊髓损伤及软组织损伤有独特的优势,对椎弓骨折的显示有待CT补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MRI)在脊柱脊髓损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从我院2013年7月份至2015年7月份诊治的脊柱外伤患者中选取72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MR和CT这两种检查方法对上述患者进行诊断,比较这两种诊断方法在脊柱曲度改变、脊髓损伤、挤压神经、韧带损伤、椎管容积改变等脊柱损伤的检出率。结果经CT检查,72例脊柱外伤患者中有45例腰椎椎体及附件骨质骨折,5例颈椎椎体有骨折块移位,17例胸椎椎体骨折,5例骶椎骨折。经全脊柱MRI扫描发现在72例脊柱骨折患者中发现椎体骨折、隐匿性骨折及骨挫伤86处。两种检查方法对脊柱曲度改变、椎管容积改变的检出率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P大于0.05);对脊髓损伤、挤压神经以及韧带损伤的检出率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小于0.05)。结论核磁共振成像在脊柱脊髓损伤诊断中具有准确、有效和对患者无创伤的优点,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脊柱外伤的CT和MRI诊断价值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涌  曾阳东  邱维加  胡军祖 《广西医学》2009,31(8):1074-1076
目的探讨CT、MRI对脊柱外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6例脊柱外伤的CT、MRI资料,对比分析CT、MR/对损伤脊柱的椎体骨折检出率、椎弓骨折检出率,以及对碎骨片移位率、椎间盘损伤、韧带损伤、椎管容积改变、脊柱曲度改变、脊髓损伤、神经根损伤、椎旁软组织损伤的诊断效果。结果CT对显示榷体、椎弓骨折线和骨折片的移位优于MRI;MR/对显示脊髓损伤、神经根损伤、韧带损伤、椎体挫伤、软组织损伤比CT更敏感、更清楚,显示损伤范围比CT更大、更明确。结论CT、MR对显示脊柱外伤各有优缺点,所有脊柱外伤应首选MR检查,对爆裂骨折,两种方法结合能达到相互弥补不足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脊柱外伤的CT与MRI影像诊断价值.方法 对90例脊柱外伤患者的CT与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CT与MRI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进行比较.结果 CT对于椎体、椎弓骨折线以及骨折片的移位显示效果优于MRI.MRI对脊髓损伤、韧带损伤检出率分别为35.56%、6.67%,均明显高于CT(x2=4.434,7.850,P<0.05).结论 CT与MRI在脊柱外伤诊断中各有利弊,将这两种检查方法联合使用可有效减少脊柱外伤诊断的误诊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脊柱外伤患者CT、MRI影像表现并比较两者诊断价值。方法对本院2013年4月-2016年1月60例脊柱外伤患者的CT、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CT、MRI图像表现,并比较两者对脊椎骨折、碎骨片、韧带损伤等检出结果。结果 CT显示脊椎骨折56例(93.3%),表现为椎体变形或椎体楔状压缩;MRI显示脊椎骨折60例(100.0%),椎体内呈现T1WI低或等信号,T2WI高信号。MRI对脊椎骨折检出率明显高于CT(P0.05);CT显示碎骨片176块,较MRI的121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对脊椎曲度改变、椎管容积改变、神经根损伤及椎旁软组织损伤显示率与M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韧带损伤检出率为68.3%显著高于CT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在脊柱外伤碎骨片显示上相比MRI更有优势,而MRI相比CT在脊椎骨折、韧带损伤显示上更有优势,各有优劣,临床根据患者情况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11.
X线平片阴性的脊柱外伤MR检查的价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MR对X线平片检查阴性的脊柱外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3例经X线平片检查结果提示阴性的脊柱外伤病人行脊柱MRI检查,观察椎体附件、椎间盘、韧带、脊髓、神经根、肌肉软组织的形态、信号改变。结果 103例患者MRI检查发现异常31例,阳性率30%,表现为:椎体信号异常45个椎体,T1WI信号减低、T2WI信号增高、STIR序列信号更高;椎间盘损伤9个;前纵韧带损伤6处;后纵韧带损伤8处;发现脊髓损伤5例;一侧神经根损伤1例;椎旁软组织损伤17例。追踪观察7例,MRI提示椎体骨挫伤但无压缩、且未经治疗的患者,复查提示5例搓伤椎体压缩。结论 MRI能显示平片不能观察到的骨挫伤、椎间盘、脊髓、神经根、韧带、软组织损伤,对于X线平片阴性的脊柱外伤患者,应进一步行MRI检查。  相似文献   

12.
脊柱转移瘤的MRI诊断和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脊柱转移瘤的MRI征象,探讨MRI对其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脊柱转移瘤41例,回顾性人分析其MRI表现。结果 41例脊柱转移瘤中,只累及单个椎体者6例,其余为2个以上椎体受侵,占全部病例的85.37%,其中跳跃式分布者9例。受累椎体形态呈轻度楔形变30例,鱼尾征5例,膨胀性改变4例,无明显变化2例;椎板及椎弓根等受侵28例。受侵椎体呈长T1信号、稍长T2信号30例,长T1信号,短T2信号8例,稍长T1,等T2信号1例,等T1、稍长T2信号2例。椎间盘无改变39例,占95.12%。椎间隙变窄2例。椎管内或其周围软组织肿块12例。腰大肌形态或信号异常2例。结论 MRI可作为诊断脊柱转移瘤首选检查方法,矢状面T1WI及其SPIR技术显示病变存在优于其他扫描序列。跳跃式椎体侵犯、多椎体受累、椎弓根及椎板多有破坏、椎间盘形态基本正常是脊柱转移瘤的典型表现,辅以Gd-DTPA增强或联合CT扫描对于椎管内结构受侵的诊断及其鉴别有帮助。  相似文献   

13.
脊髓外伤的MRI与临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脊柱外伤的MRI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脊髓外的临床与MRI表现,重点讨论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MRI信号改变和预后的关系与MRI表现,重点讨论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RMI信号改变和预后的关系.结果:3例脊髓完全截断者,5个断端的T1WI呈低等信号,1个断端为高信号;6个断端T2WI均为高信号.47例脊髓连贯者,44例显示脊髓异常,其中T1WTI呈低信号36例,等信号6例,高信号2例;T2WI呈均匀性高信号37例,呈高低不均斑点、斑片状混杂性信号10例.3例仅局部脊髓受压,信号无异常改变.结论:MRI能显示脊髓有无损伤以及损伤的程度,对选择治疗方法与评估预后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RI诊断脊柱结核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检查或穿刺活检证实的11例脊柱结核患者的MRI影像资料,观察脊柱结核的MRI信号改变。结果:单椎体受累2例,2个椎体受累4例,3个及3个以上椎体受累5例。11例均见椎体骨质破坏,表现为“虫蚀状”,其中6例出现跳跃病灶,T1加权像(T1WI)均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椎间盘破坏3例,表现为椎间盘变形,失去正常结构,在T1WI均呈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受累椎间隙狭窄。寒性脓肿4例,T1WI多呈低信号,T2WI均表现为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为不规则及环形强化。结论:MRI对脊柱结核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其利于发现多部位脊柱结核。  相似文献   

15.
张有祥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6):815-817
目的探讨低场M RI在膝关节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59例膝关节创伤患者均行X线平片和M R I检查,M R I检查序列包括T1W I、T2W I、W FT2*W I.分析膝关节损伤的M R I表现。结果本组59例X线平片均未见明显异常;M R I检查显示51例韧带损伤,46例半月板损伤,48例骨挫伤和软骨损伤,所有病例都合并不同程度关节囊积液。结论 M R I对显示膝关节软骨、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病变及骨挫伤有明显优越性,对膝关节损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作为膝关节术前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椎管内胚胎性肿瘤的MRI诊断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估椎管内胚胎性肿瘤的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6例椎管内胚胎性肿瘤的MRI表现。结果 表皮样囊肿3例,T1、T2加权显示各种不典型信号类型;脂肪瘤2例,T1加权示高信号,T2加权衰减为中等信号;髓内肠源性囊肿1例,T1加权显示低信号,T2加权示高信号,结论 除脂肪瘤外,椎管内胚胎性肿瘤的MRI表现缺乏典型的特征,MRI诊断应当结合发育异常病史,病理学和病原学。  相似文献   

17.
刘健  马隽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24):1025-1026
目的:分析磁共振脊髓水成像(MRM)对神经根膜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神经根膜囊肿38例,其中男24例,女14例,行横断、冠状及矢状面MRSE序列扫描,8例加做Gd—DTPA增强扫描并分析结果。结果:囊肿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囊液信号与脑脊液信号一致。38例定位、定性诊断全部正确。结论:神经根膜囊肿的MRM表现较具特征性,可对其作出正确诊断,并指导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RI对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脊髓炎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虎门大道太平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收治入院的25例经临床诊断为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脊髓炎患儿的头颅及脊髓MRI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边界清晰,FLAIR、DWI呈等或低信号,无强化;10例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边界模糊,FLAIR、DWI正常或呈高信号,其中5例表现为斑片状强化;2例脊髓炎病例均呈纵行长条状T2WI高信号影,T1WI呈低信号,边缘清晰;横断位病灶呈对称性类圆形,位于脊髓前角,脊髓无增粗。结论重症手足口病并脑干脑炎MRI与临床表现具有一定关系,MRI检查可以显示脑部及脊髓病变的部位、范围和严重程度,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比较常规MRI及DTI,评价脊髓型颈椎病的脊髓损伤,探讨DTI对检测脊髓型颈椎病(CSM)脊髓损伤的价值。材料与方法使用GE Signa Hde 1.5T超导型磁共振仪,对40例健康志愿者和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常规MRI及DTI检查。根据T2WI图像颈髓病变区信号不同,将CSM患者分为颈髓病变区高信号组(C组,13例)和等信号组(B组,47例),正常对照组(A组,40例)。观察常规T2WI图,测量DTI不同参数值,比较不同组别ADC值和FA值的变化。结果常规T2WI等信号患者(B组),虽然常规T2WI没有显示出病变脊髓异常信号改变,但是DTI参数值出现变化,FA值降低,提示病变脊髓各向异性减低;ADC值升高,反映各向同性增高。常规T2WI高信号患者(C组),FA值进一步减低,脊髓出现不均淡黄色信号。ADC值、FA值在A,B,C组中均有统计学意义(表1),ADC值在A组、B组、C组中呈逐渐升高变化,反映脊髓各向同性逐渐升高;RA值在A组、B组、C组中呈逐渐降低变化,反映脊髓各向异性逐渐降低。结论通过脊髓型颈椎病两组的研究,显示DTI能在常规T2WI尚未出现异常信号之前既能检测颈髓的较为早期的损伤,DTI较常规MRI检测脊髓慢性损伤更敏感,DTI能更早、更精确地发现脊髓型颈椎病的脊髓病变,有助于临床医生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同时可以为手术治疗赢得时间。DTI量化参数可以定量评估脊髓损伤程度,使脊髓损伤的诊断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