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龙氏正骨手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施予龙氏正骨手法,对照组予小针刀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进行评定,并将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病例治疗后组内与组间VAS与ND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龙氏正骨手法对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疗效显著,能减轻患者颈痛强度及改善颈椎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综合康复治疗退行性下颈椎失稳症的疗效.方法 对退行性下颈椎失稳症患者41例进行综合康复治疗,以接受传统药物治疗的35例患者作为对照,观察两组间VAS评分及总有效率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 综合康复组VAS评分及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综合康复治疗下颈椎(C4-7)退变所致早期颈椎不稳症可以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青壮年退变性颈椎失稳症的影像学表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红艳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9):1114-1115
目的:探讨青壮年退变性颈椎失稳症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22岁~42岁年龄范围之间的退变性颈椎失稳症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全部病例X线平片表现为颈椎曲度改变,椎体顺列排列不良,最大屈伸活动范围变小,椎节不稳处水平位移(HD)异常或角度位移(AD)异常,CT与MRI检查病例部分伴有椎间盘病变。结论:青壮年退变性颈椎失稳症是颈椎退行性变的早期表现。发病年龄年青化,与生理、职业、不良生活习惯有关。正确认识本病的影像学表现,对于临床本症的早期诊断、治疗、预防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针刀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30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刀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像学变化。方法将60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刀疗法对病变节段附近的阳性反应点进行闭合性松解术,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与功能改变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影像学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愈显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刀疗法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优势明显。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体外冲击波和小针刀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5例跟痛症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9例。观察组行体外冲击波常规治疗,对照组行小针刀松解术治疗,比较两组跟痛症Maryland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Maryland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0天,两组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冲击疗法和小针刀对跟痛症患者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两者相比体外冲击疗效优于小针刀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椎失稳症与颈椎后凸之间的关联性和X线测量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5例颈椎后凸畸形致失稳症的影像学资料,均摄标准颈椎正侧位、双斜位及动力侧位(过伸位、过屈位).采用多种颈椎测量法测量椎体曲度改变及水平位移角度.结果 全部病例X线平片表现为颈椎曲度改变,椎体顺列排列不良,最大屈伸活动范围变小,颈椎后凸椎节失稳处椎体后切线夹角、Boren氏值、DC1-T1 值和DC2-C7 值、水平位移(HD)或角度位移(AD)均异常.CT与MRI检查病例部分伴有椎间盘病变.结论 颈椎后凸是导致颈椎失稳症的重要因素,正确掌握后凸畸形的影像学表现和测量是诊断颈椎失稳症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个体化颈椎刚柔保健枕防治上颈段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1月—2010年1月在本院门诊就诊的上颈段颈型颈椎病患者50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29例)与对照组(21例),分别采用枕颌带牵引与个体化颈椎刚柔保健枕治疗,治疗3周后评价临床疗效与疼痛评分,并观察治疗6个月前后的颈部残障指数评分的改变。结果:治疗3周后,治疗组的疗效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疼痛评分均明显下降(均P<0.01),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前的颈部残障指数评分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治疗组的颈部残障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个体化颈椎刚柔保健枕防治上颈段颈型颈椎病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小针刀松解术配合颈椎拔伸旋转定位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小针刀松解术配合颈椎拔伸旋转定位扳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配合颈椎拔伸旋转定位扳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得分,颈/肩/头部疼痛VAS评分。结果两组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得分治疗1周、3个月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VAS疼痛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小针刀松解术配合颈椎拔伸旋转定位扳法能提高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得分,说明该方法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的疗效。治疗1周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即时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疗效持久性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9.
小针刀配合中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小针刀配合中药内服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取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 1 2 0例 ,随机分为小针刀配合中药内服治疗组 6 0例 (治疗组 ) ,牵引配合内服芬必得 6 0例 (对照组 ) ,观察比较两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6 6 % ,有效率 95 % ;对照组治愈率 2 5 % ,有效率 83% ,经统计学处理 ,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小针刀配合中药内服疗效优于牵引配合芬必得内服  相似文献   

10.
李朝阳 《河南医学研究》2022,(21):3987-3990
目的 分析颈痛、颈夹脊穴针刺疗法联合多角度牵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至2021年6月原阳县人民医院接收的86例CSR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生成数字法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接受多角度牵引,观察组接受颈痛、颈夹脊穴针刺疗法联合多角度牵引,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4 d后上肢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S)评估]、颈椎功能[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量表评估]和疼痛程度[采用麦吉尔疼痛问卷(MPQ)评估]。结果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更高(P<0.05);两组经14 d治疗后,FMAS评分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NDI评分、MPQ各维度评分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颈痛、颈夹脊穴针刺疗法联合多角度牵引治疗CSR患者效果显著,可减轻疼痛程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颈椎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督脉灸结合夹脊穴治疗在小儿强直性脊柱炎(AS)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AS患儿51例,根据患儿的治疗方式分成对照组25例、治疗组26例。对照组采用基础药物治疗,治疗组经督脉灸结合夹脊穴治疗。两组均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疗效以及中医证候评分。分别在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评估两组患者的病情活动指数、功能活动指数、疼痛评分。采用影像学检查分析两组胸腰椎、颈椎活动度丧失率,并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病情活动指数、功能活动指数、疼痛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胸腰椎、颈椎活动度丧失率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神经系统病变、虹膜炎、肺部病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基础治疗相比,AS患儿采用督脉灸结合夹脊穴治疗,能进一步缓解中医证候症状,改善病情活动指数、功能活动指数以及疼痛评分,降低胸腰椎、颈椎活动度丧失率,总体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针刀联合推拿与牵引联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两组均给予相同的手法推拿治疗,对照组在推拿基础上行牵引治疗,观察组则联合针刀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疗效显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疼痛及麻木视觉模拟评分、颈椎活动度评分均低于治疗前,20分法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与常规的牵引联合推拿疗法相比,针刀联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更好,能更有效缓解患者肩颈部的疼痛、麻木感,并增加患者颈椎活动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颈源性失眠患者应用针灸法进行脊柱综合调理对失眠以及颈椎状态的影响。方法以2017年1月—2019年1月确诊的80例颈源性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方案:对照组推拿按摩法,治疗组推拿按摩法+针灸法。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4周后在睡眠质量、疼痛状态、颈部残障指数方面的差异以及心理与生活质量各指标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颈源性失眠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PSIQ)与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S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颈源性失眠患者疼痛、僵硬与残障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的焦虑与抑郁评分均降低,幸福感得分均提高(P<0.05),且治疗组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颈源性失眠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总体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脊柱调理能够获得更好地治疗颈源性失眠,提高患者睡眠质量,改善颈部功能状态及生活质量。形神统调是治疗颈源性失眠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4.
动态霍夫曼征与颈椎病早期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动态霍夫曼征(DHS)与颈椎病早期诊断的关系、方法:对96例具动态霍夫曼征阳性的颈肩痛患进行3-7年的定期随访,同期对122例无DHS的颈肩痛患作为对照组进行随访,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和体征,颈椎角位移及水平位移,椎管矢状径、Pavlov率等。结果:DHS组72例发展成颈椎病并需行手术处理,对照组11例症状进展,接受了手术治疗。DHS组颈椎管狭窄,颈椎间盘突出以及颈椎不稳等三个方面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有显差异。结论:DHS与颈椎病发病密切相关,一旦发现阳性DHS,应密切观察和预防,症状加重宜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初治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患者合并颈椎失稳者占比情况以及临床特征,并与经治RA患者颈椎失稳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进行比较。方法:纳入2015年8月至2019年10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期间行颈椎X线检查且有临床用药记录的RA患者,收集包括颈部症状等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资料以及颈椎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统计初治RA患者颈椎失稳人群的构成比,比较有无颈椎失稳两组初治RA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初治及经治RA患者的颈椎失稳情况和临床特点。结果:408例RA患者中初治患者105例,女性87例,占82.9%,患者平均年龄(52±14)岁,病程中位数24个月,最短2周,最长30年。28.6%(30/105)合并颈椎失稳,其中病程≤24个月的初治RA颈椎失稳的发生率达13.6%。颈椎失稳组和无颈椎失稳组患者的颈部相关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未合并颈椎失稳患者相比,颈椎失稳患者病程更长[60(18,180)个月vs. 16(8,51)个月],更多合并外周关节畸形(63.3%vs. 21.3%),血红蛋白水平较低 [(106.90±21.61) g/L vs. (115.77±14.69) g/L],经治及初治RA患者颈椎失稳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颈椎失稳RA患者中,初治RA患者除病程更短[120.0 (72.0, 240.0)个月vs. 60.0 (27.0, 167.5)个月]外,各类型构成情况与经治RA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初治RA患者颈椎失稳发生率较高,与经治RA患者颈椎失稳发生率相似,病程小于24个月的早期初治RA患者中已有相当比例合并颈椎失稳;颈部相关症状在初治RA患者合并颈椎失稳人群中并无明显特异性;对具有病程长、外周关节畸形比例高及血红蛋白水平低临床特点的初治RA患者应注意排查颈椎失稳。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4):151-154
目的 观察葛根汤加味联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60 例颈性眩晕患者,全部来自绍兴市中心医院中医风湿科2016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门诊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均采用针灸治疗。治疗组在针灸的基础上给予葛根汤加味,水煎服,每日1 剂。对照组单纯用针灸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 d。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运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法评估眩晕VAS 评分、头痛VAS 评分、颈项痛VAS 评分。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头痛、眩晕及颈项痛VAS 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 或P<0.05)。对照组治疗后头痛、眩晕及颈项痛VAS 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肩关节疼痛VAS 评头痛、眩晕及颈项痛VA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或P<0.05)。结论 葛根汤加味联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患者在改善眩晕及减轻头痛、颈项痛方面明显优于单独针灸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医推拿手法和牵引法联合佩戴颈围、功能锻炼对青少年颈椎病的康复影响。方法将60例青少年颈椎病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推拿手法联合颈围佩戴和功能锻炼进行康复,每次手法治疗后持续佩戴颈围,期间进行适当的颈部抗阻运动;对照组采用颈椎牵引联合颈围佩戴和功能锻炼进行康复,每次牵引后持续佩戴颈围,期间适当颈部的颈部抗阻运动。4周后统计临床疗效。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显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手法联合佩戴颈围和功能锻炼,明显优于颈椎牵引联合佩戴颈围和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0):131-134+139
目的 探讨远近配穴针刺联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3月~2019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9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手法组及治疗组,针刺组行单纯远近配穴针刺治疗,手法组行单纯脊柱微调手法治疗,治疗组行远近配穴针刺联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比较三组斜方肌肌张力、疼痛程度、颈椎曲度、颈部残障指数、患者症状改善程度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斜方肌肌张力Rauc水平及Aauc水平、颈椎曲度均显著高于手法组及针刺组(P0.05),VAS评分及颈部残障指数均显著低于手法组及针刺组(P0.05);三组患者CASC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CASCS评分、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针刺组及手法组(P0.05)。结论 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实施远近配穴针刺联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疼痛及颈部、上肢活动障碍等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颈椎手术患者佩戴颈托的效果,为选择合理护理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将2011年9月~2013年12月拟进行择期颈椎前路手术的212例颈椎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住院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自入院时开始行佩戴颈托训练,每日6 h,并由主管护士对其进行护理指导;对照组则在术后开始佩戴颈托,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佩戴颈托的舒适性主诉分级、住院天数、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当日及第1、2、3日,观察组患者舒适性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天数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28%,对照组为8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主要包括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痰液黏稠、咽喉疼痛,其中两组患者在声音嘶哑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并发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手术患者术后佩戴颈托具有良好作用,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负性心理,提高护理满意度,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0.
Hypertrophic change of facet joint in the cervical spin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CKGROUND: There have been few studies on degenerative changes of the cervical facet joint.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image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cervical facet hypertrophy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such characteristics.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e subjects were 215 patients with degenerative disease of the cervical spine, 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a hypertrophic change (+) group (32 patients) and a hypertrophic change (-) group (183 patients). We defined that if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angential line on the posterior border of the vertebral body and the tip of the superior articular process was 7 mm or over by CT, it was regarded as hypertrophic change (+). Data was analyzed using Fisher's exact test, and differences were considered significant at p<0.05. RESULTS: The level at which hypertrophic change of the facet joint was observed was C3/4 in eight patients, C4/5 in 14, C5/6 in six, C6/7 in one, C3/4 + C4/5 in one, and C4/5 + C5/6 in two. Of the 32 patients in the hypertrophic change (+) group, 30 had an unilateral hypertrophic change. There was a significantly (p<0.05) greater proportion (28 of 32 patients, 87.5%) of males in the hypertrophic change (+) group than in the hypertrophic change (-) group, and neck pain was observed significantly more frequently in the hypertrophic change (+) group (25 of 32 patients, 78.1%). CONCLUS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ypertrophic change of the facet joint occurred at mid-level of the cervical spine, usually unilaterally, was more frequent in males, and was associated with neck pa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