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明代医家龚廷贤论治饮食损伤独具特色,不仅继承李东垣饮食分治思想,同时提出脾胃分治、辨因论治理论。龚氏认为饮食损伤胃病在先,继而及脾;饮酒伤偏重酒病防治;食伤原因有多食、急食、强食、误食及寒物、热物所伤之不同。其治胃擅用疏通、慎用消导,治脾擅用健运兼以益肾,并创制治饮食损伤诸方;注重饮食养生,提出三宜五不宜;对于脾胃虚弱者强调食疗,创食疗法及糕饼方。这些理论对饮食损伤疾病的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东垣作为“补土派”的创始人,对于脾胃病的治疗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其对“阴火”的认识为后世用“升阳法”治疗脾胃亏虚证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李东垣根据伤饮、伤食之病机不同,提出上下分消化饮、内消积滞的不同治疗思路,并且顺应四时升降浮沉之性以加减用药,强调药物酒制对于治疗脾胃病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保健、预防疾病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本研究注重养生,以脾胃为本,从调养脾胃的角度,实现保养身体、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提出了饮食有节,固护脾胃;锻炼身体,健脾和胃;少思寡欲,调养心脾;顺应四时,起居有常的护脾养生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大肠癌是一种世界性的恶性肿瘤,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尤其是高蛋白饮食比例的增加,大肠癌已成为我国发病率上升最快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在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居第4位和第5位~[1]。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大肠癌最主要的手段,化疗是术后最重要的治疗措施。《脾胃论》曰:"元气之充足皆有脾胃之元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这说明脾  相似文献   

5.
民以食为天,人以胃为本。饮食得脾胃而消化,脾胃受饮食而健运。饮食之于脾胃,贵在适度,既不可令其太过,亦不可使之不及。因此,如何饮食对于养生至关重要,是所以智者养生,首重饮食。鉴此,笔者在整理饮食养生古训的基础上,综合现代医学的相关理论,于养生角度,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合理膳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乡村医生》2005,21(21):35-35
患者,女,44岁。每入夜即欲大便月余,治之罔效。便尚成形,无脓血,稍带黏液。入圃多欲解不得,矢气作后而归。彻夜如此10余次,艰辛日久,苦恼不已。详问其症知身倦力乏,时觉头晕,精神萎靡。细询病因晓病前有过度劳累和饮食不节史。经云“饮食劳倦则伤脾”、“饮食自倍,脾胃乃伤”。劳累过度则耗伤气血,饮食不节则伤于脾胃。  相似文献   

7.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茜 《医学争鸣》2005,26(7):598-598
0引言胃炎多属中医"胃脘痛""嘈杂""痞满"等范畴.湿易伤脾,热易损胃,而脾胃同居中焦,易同时受湿热所侵.又因"胃为之市"主纳谷消食,"脾为之使"主转谷化精,故脾胃化纳相助共同完成纳谷转精的功能,当外感六淫、饮食不慎或情志不舒,皆可致胃壅脾滞,在疾病早期胃阳尚旺或邪气较甚时,胃壅邪从热化,脾滞邪从湿化,湿热蕴结脾胃,气机壅滞,升降失职,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半夏泻心汤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使寒热得解,升降复常,则诸证自愈.  相似文献   

8.
《养老奉亲书》是我国现存较早期的老年医学专著,其学术思想相对集中于衰老的病因学探讨及食疗养生,并认为衰老多责之脾胃,且对脾肾互济有所阐释。为梳理其脾肾互济的学术思想,从脾胃先宗、肾脏同资、脾肾互济三方面,对老年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并列举相应调养方。  相似文献   

9.
3 益脾中医方剂组合的另一特点是“益脾”。古代医家注重益脾者,发端于张仲景。仲景而后发展这一理论的,以李东垣为代表。东垣在其原著《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又《内外伤辨惑论·辨阴证阳证》:“夫元气、谷气、荣气、卫气、生发诸阳之气,此数者,皆饮食入胃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据此可见,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维持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这是东垣内伤学说的一个基本论点。  相似文献   

10.
通过探讨张仲景"顾胃存津"、"四季脾旺不受邪"、"实脾"等顾护脾胃的思想,为临床用药及养生提供借鉴.运用"顾护脾胃"养生法,建立"治已病"更要"治未病"的养生预防观念,从而达到中医阴阳平衡的最高境界--养生长寿,及<伤寒论>中"保身长命,以养其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是中医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清医学承袭宋金元的基础,加之社会经济发展对医学的推动,名医辈出,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进一步丰富和成熟,进入了全面、系统和规范化的总结阶段。其中对于脾胃学说有精辟论述,又各有发挥,促使脾胃学说进一步发展。本文主要从明清脾胃学的理论及诊治特色论述该时代所具脾胃学特点。  相似文献   

12.
关联规则在名医临证经验分析挖掘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以临床收集的628例名医病案为对象,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名医经验中理-法-方-药之间的多重关联关系。方法FP-tree算法。结果症状-方药、症状-证型、药物-证型之间存在许多关联关系。3种关联规则挖掘结果中,补益、理气、调气等功效类药物出现频次较高,脾胃虚弱、肝胃不和、中虚气滞、脾胃湿热等证型出现频次较高。结论基于FP-tree的算法从易理解性方面获得的规则,为脾胃病的名医经验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但该领域的研究依然需要在扩大样本量的基础上进行方法学方面的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脾胃学说在理论与实践上均有重大发展。除温病学派、温补学派外,尚有不少名医家,如戴思恭、缪希壅、龚延贤、李用粹、傅青主、唐容川等都对脾胃学说有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脾胃学说在理论与实践上均有重大发展。除温病学派、温补学派外,尚有不少名医家,如戴思恭、缪希壅、龚廷贤、李用粹、傅青主、唐容川等都对脾胃学说有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初探李东垣脾胃学说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垣,金元四大家之一,其创立的脾胃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李东垣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内经》,而张仲景、张元素的学术思想对李东垣影响也较深,尤以张元素的直接经验对李东垣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影响尤为深刻。李氏认为"脾胃为生化之源",人以胃气为本,人身机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依赖于脾运胃纳。文章从该学说形成的时代背景、典籍和师承的启示及理论依据3方面对李东垣脾胃学说理论作以初探。  相似文献   

16.
李东垣,金元四大家之一,其创立的脾胃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李东垣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内经》,而张仲景、张元素的学术思想对李东垣影响也较深,尤以张元素的直接经验对李东垣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影响尤为深刻。李氏认为"脾胃为生化之源",人以胃气为本,人身机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依赖于脾运胃纳。文章从该学说形成的时代背景、典籍和师承的启示及理论依据3方面对李东垣脾胃学说理论作以初探。  相似文献   

17.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李东垣对仲景顾护脾胃的思想有所发扬创新,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为元气升降之中枢,并在仲景建中汤的基础上创立了补中益气汤为代表的升阳益气、甘温除热法。李氏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的学术思想,对于后世医家脾胃学说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素问·水热穴论》中"肾为胃之关"的理论内涵历代医家的认识多有不同。结合历代医家的认识与临床相关病证的研究,本于《内经》篇目原文,首先论述了"肾为胃之关"的原旨内涵,肾不仅为胃的水液代谢之关,还为胃的水谷精微代谢之关;其次提出了肾与脾胃相关的认识,并从经脉、生理及病理三个方面对肾与脾胃的密切相关性进行了阐述,以求对此理论进行全面理解;并提出在治疗诸如水肿、消渴、泄泻、便秘等二阴失司所致病证及部分中焦脾胃病时,皆可根据临床辨证从肾论治,以期为临床诸多疾病的论治提供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9.
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由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肝气横逆犯胃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之气所致,以脾胃虚弱为本,气滞、血瘀、湿阻、食滞等为标;临床上可分为脾胃阳虚和脾胃阴虚两型;脾胃阳虚证以温胃健脾为法,药用香仁、厚朴、干姜、川芎、丁香、炙甘草等加减。脾胃阴虚证以养阴益胃为法,方用沙参养胃汤加减。  相似文献   

20.
寒热并用的组方策略首见于《黄帝内经》,主要应用于寒热错杂的复杂病证。孙冰认为脾胃病的重要病机是寒热错杂,核心病机为脾寒胃热。脾为太阴,其气易虚,虚则有寒;胃为阳明,受邪易实,实则易热,因而治疗以寒热并用为基本大法,选方宜以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乌梅丸等具有寒热平调作用的方剂为基本方,药物多以黄连、黄芩配伍干姜、吴茱萸、附子,同时强调治疗时应注意脾胃的生理特点,配合健脾益气、疏肝行气、养阴生津的党参、白术、柴胡、玉竹、麦冬、沙参、生地黄等药物,从而达到寒热并用以调阴阳,辛降并进以顺其升降的目的,无论是指导脾胃病的临床治疗,还是阐述方剂的组方原则,都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