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分析、比较大叶臭椒果实,叶,茎3个不同部位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组成,并探讨其抑菌活性。方法采用水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挥发油化学组分分析;纸片法进行抑菌活性实验。结果果实中挥发油提取率为4.73%,主要成分为桧烯(32.43%)、苧烯(28.91%)和1,8-桉树脑(13.55%);叶部分中含挥发油提取率1.89%,主要成分为1,8-桉树脑(43.79%)、桧烯(26.89%)和α-萜品醇(11.13%);茎中挥发油提取率为0.21%,主要成分为萜品烯-4-醇(37.77%)和桧烯(10.58%)。果实中挥发油无抑菌作用;叶提取挥发油对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茎中挥发油对多种菌株均有抑制作用。结论果实中挥发油含量最高,且果实、叶和茎中的挥发油成分差别较大;茎所提取得的挥发油有广谱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昌勤  姬志强  康文艺 《中草药》2010,41(9):1443-1444
目的研究藿香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首次对藿香不同部位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从藿香茎中鉴定了10个化合物,占茎中挥发性成分的96.88%;从藿香叶中鉴定了20个化合物,占叶中挥发性成分的98.12%;从藿香果实中鉴定了15个化合物,占果实中挥发性成分的97.86%。结论对甲氧基苯丙烯是藿香茎、叶和果实挥发油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3.
杨林林  赵钰  韩梅  杨利民 《中草药》2019,50(1):188-194
目的研究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狭叶柴胡B. scorzonerifolium不同组织中黄酮类成分含量及其关键酶基因表达量的关系。方法以北柴胡及狭叶柴胡的根、茎、叶、果实为实验材料,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组织中黄酮类成分(芦丁、槲皮素、山柰素、异鼠李素)的含量,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法检测黄酮类成分关键酶基因IFS、F3H、DFR表达量,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北柴胡、狭叶柴胡地上部分(茎、叶、果实)黄酮类成分含量显著高于根,其中黄酮类成分主要为芦丁,芦丁在北柴胡叶中含量最高可达106.961 mg/g;北柴胡、狭叶柴胡中总黄酮分布有明显的组织差异,含量由高到低为叶≥果实茎根;北柴胡IFS、F3H、DFR基因地上部分表达量远高于根,其中IFS基因表达量与芦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F3H基因和DFR基因的组织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狭叶柴胡各组织IFS、F3H、DFR基因表达均处于较低水平。结论北柴胡、狭叶柴胡黄酮类成分组织含量与关键酶基因的组织表达有一定的一致性,关键酶基因的组织差异表达调控了黄酮类成分在不同组织中的合成与积累。  相似文献   

4.
林励  何耀章 《中药材》1992,15(11):5-7
以等离子发射光谱法及分光光度法分别研究了剪藤前后巴戟天无机元素含量及水溶性总糖含量。结果表明:剪藤后,巴戟天根、茎、叶Cd含量均显著增加,营养叶Fe含量以及肉质根总糖年增长率均显著降低。作者认为传统的“齐兜”剪藤法不利于巴戟天植株的营养生长及其药材质量。  相似文献   

5.
《中药材》2019,(5)
目的:研究灰毡毛忍冬中花、茎、叶的挥发油成分。方法:以水蒸气蒸馏法分别对灰毡毛忍冬花、茎、叶的挥发油进行提取,采用GC-MS-DS技术分析检测鉴定其成分组成。结果:分析鉴定出灰毡毛忍冬花、茎、叶挥发油中的34、29、58种成分,其中相对含量超过1%的分别为:花16个、茎12个、叶14个。结论:灰毡毛忍冬花、茎、叶的挥发油成分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测定蒺藜不同药用部位在药效物质基础上的差异大小。方法:对蒺藜果实、茎、叶、根的化学成分进行HPLC分析,以相关系数法对色谱结果进行模糊聚类分析。结果:在0.820的置信水平上,果实、茎、叶、根聚为一类;在0.853的置信水平上,果实和叶聚为一类,茎和根聚为一类;在0.973的置信水平上,茎和根聚为一类,果实和叶各自分类;在0.980的置信水平上,果实、茎、叶、根各自分类。结论:在药效物质基础上,果实和叶子与其他部位差别较大,而茎和根之间则差别较小。  相似文献   

7.
杨丽  孙恬  冯冲  蔡苗苗  丁平 《中成药》2020,(4):969-973
目的研究巴戟天不同部位(主根、侧根、须根、木心、根茎、茎、叶)中6种寡糖类成分的分布规律。方法运用HPLC-ELSD检测技术,以葡萄糖、果糖、蔗糖、蔗果三糖、耐斯糖和蔗果五糖为评价指标,考察巴戟天不同部位寡糖类成分的分布规律。结果巴戟天主根和侧根的根头、根中、根尖平均直径分别为0.92、0.77、0.67 cm,根尖直径最小;3个部分寡糖类含有量差别较明显,从根头到根中、根尖,耐斯糖、蔗果三糖、蔗果五糖含有量逐渐升高,其中根尖比根头中的耐斯糖含有量增加了42%,主根和侧根均呈现上述规律;须根和木心均含有较高的耐斯糖等寡糖类成分。结论巴戟天根部直径与耐斯糖、蔗果三糖、蔗果五糖含有量呈负相关,与传统分级标准相矛盾;巴戟天须根和木心可考虑作为寡糖提取的原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定川产赶黄草不同部位(花和果实、茎、叶、枝)的槲皮素含量,为其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对5批川产赶黄草不同部位中的槲皮素进行含量测定并比较。结果:川产赶黄草中不同部位的含量差别较大,槲皮素含量最高的是花和果实,其次是叶、枝和茎。结论:建议将其药用部位(花和果实、叶、枝、茎)分开,为提高疗效和合理开发利用川产赶黄草药材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成药》2016,(8)
目的分析五色梅Lantana camara Linn.花、茎、叶、果实中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法萃取五色梅挥发性成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分析其组成,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有量。结果鉴定出74个化合物,共有成分有31种。其中,花中鉴定出51个化合物,占挥发物总量的92.53%;叶中鉴定出47个化合物,占挥发物总量的93.38%;茎中鉴定出54个化合物,占挥发物总量的93.76%;果实中鉴定出53个化合物,占挥发物总量的94.08%。叶中挥发性成分含有量最高,花次之,茎和果实相当,为最低。结论五色梅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基本相近,但含有量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0.
沙棘不同组织部位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成药》2016,(2)
目的比较沙棘不同组织部位叶、茎和果实的抗氧化活性。方法分别采用铜离子还原能力法(CUPRAC)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法测定沙棘叶、茎和果实的抗氧化活性,并比较其不同组织部位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沙棘叶、茎和果实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均低于没食子酸,其清除DPPH自由基的半数有效量(IC50)分别为217.8、350.5和739.2μg/m L;沙棘叶、茎和果实的Cu~(2+)的还原能力Trolox当量(TEAC值)分别为0.146、0.133和0.057μg/m L。结论沙棘叶、茎和果实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其抗氧化能力的强弱顺序为叶茎果实。  相似文献   

11.
高丽悬钩子果实、茶的干叶、杜仲皮和枸杞果用70%丙酮提取,将丙酮提取物悬浮于蒸馏水中,用乙酸乙酯或丁醇处理,离心得到所需提取物。该提取物可用作酸奶、饮料和药物制剂的活性成分,对幽门螺杆菌显示抗菌活性,治疗胃溃疡和胃癌。纯提取物是一分子量约13kDa的蛋白质,  相似文献   

12.
采用多波长HPLC-DAD,同时测定栀子不同部位去乙酰车叶草酸甲酯、羟异栀子苷、栀子苷、绿原酸、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和竹节参皂苷Ⅳa 7种化合物的含量,比较各成分在栀子不同部位的分布。结果表明栀子中各成分在各部位分布不同,且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栀子苷主要分布在果实和叶中,竹节参皂苷IVa主要分布于根和茎中,西红花苷类成分主要存在于果实中,绿原酸以叶和茎含量较高,羟异栀子苷在叶和根中含量较高,去乙酰车叶草酸甲酯在根和茎中含量较高。通过分析栀子不同部位化学成分含量差异,为栀子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比分析钩状石斛茎、叶低极性成分,分别经溶剂提取钩状石斛茎、叶,低极性溶剂萃取后进行GC-MS分析,以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含量。钩状石斛茎、叶分别鉴定了34、46个化合物的,其含量分别占总检出峰的98.73%、89.14%。结果表明,钩状石斛茎、叶中低极性部分有较大比例的相同成分,对充分利用该植物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巴戟天药用历史悠久,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为临床常用中药之一。现代研究表明低聚糖类成分是巴戟天中的主要药效物质,具有抗痴呆、抗抑郁、抗氧化应激、提高学习记忆能力、增强免疫力及性功能等作用,上述药理作用均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发现巴戟天的许多临床疗效均与其低聚糖类成分的药理作用有关,这些药理作用也科学地诠释了中药巴戟天补肾、主骨、益脑的传统功效。因此,国内外学者对巴戟天低聚糖类成分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尤其是巴戟天低聚糖对神经系统保护作用方面的研究,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其抗痴呆、抗抑郁、提高学习记忆等活性显著,具有开发成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的潜力。笔者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 Med,Science Direct,Springer等数据库,对近20年关于巴戟天低聚糖类化学成分的提取纯化工艺、成分检测方法、药理作用及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分析其研究和开发前景,系统地综述了巴戟天低聚糖类成分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巴戟天低聚糖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广西不同地区朱砂根的根和茎中岩白菜素含量的研究,对其药用部位提出建议。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其不同部位的主要成分进行定性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不同部位的主要成分岩白菜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同一株朱砂根中根和茎成分基本一致,而且茎中的岩白菜素含量大于根,叶中的岩白菜素含量最低。结论朱砂根的茎具有综合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白背叶的根、茎、叶及果实四个部位提取物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采用琼脂二倍连续稀释法,分别考察白背叶的根、茎、叶及果实的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株、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枯草杆菌、绿脓杆菌等6种病原菌的体外抑菌作用。结果:白背叶根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株、耐药株及变形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均为15.625 mg/ml,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及枯草杆菌的MIC均为62.500 mg/ml;其茎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株、耐药株及变形杆菌的MIC均为31.250 mg/ml,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及枯草杆菌的MIC均为125.000 mg/ml;其叶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株、耐药株及枯草杆菌的MIC均为3.906 mg/ml,对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及绿脓杆菌的MIC均为125.000 mg/ml;其果实提取物对枯草杆菌的MIC为3.906 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株、耐药株及变形杆菌的MIC均为7.813 mg/ml,对绿脓杆菌的MIC为31.250 mg/ml,对大肠杆菌的MIC为125.000 mg/ml。结论: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株、耐药株,白背叶各部位提取物体外抑菌强度的顺序是:叶>果实>根>茎;对于大肠杆菌,白背叶各部位提取物体外抑菌强度的顺序是:根>茎/叶/果实;对于变形杆菌,白背叶各部位提取物体外抑菌强度的顺序是:果实>根>茎>叶;对于绿脓杆菌,白背叶各部位提取物体外抑菌强度的顺序是:果实>根>茎/叶;对于枯草杆菌,白背叶各部位提取物体外抑菌强度的顺序是:叶/果实>根>茎。白背叶的根、茎、叶及果实提取物对6种供试菌有很强的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为全株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选择合适的内参基因,用于巴戟天不同组织和不同处理的叶中目标基因表达量的分析检测。方法以巴戟天不同组织和不同处理的叶为材料,根据巴戟天转录组数据,选择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微管蛋白α(tubulinalpha,TUA)和肌动蛋白(Actin)基因等10个内参基因作为候选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并结合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等软件分析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从而筛选出巴戟天不同组织和不同处理叶中表达稳定的内参基因。选择合适的内参基因对巴戟天的1-脱氧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DXS)和1-脱氧-D-木酮糖-5-磷酸还原异构酶(DXR)基因在不同组织和不同处理的叶中相对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内参基因GAPDH和泛素(UBQ)在巴戟天不同组织中表达最稳定,GAPDH+UBQ的双内参组合能够更加准确地分析目的基因在巴戟天不同组织的相对表达量,而在不同处理的叶中GAPDH和Actin表达稳定性最好,选择GAPDH+Actin的双内参组合可以确保目的基因相对分析表达结果的可靠性。在巴戟天不同组织中,DXS目的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为根<茎<叶,DXR的相对表达量为茎<根<叶。在巴戟天不同处理的叶中,DXS和DX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相对于未处理的叶(CK)都有所提高。结论筛选得到的稳定内参基因为后续巴戟天相关基因表达研究奠定基础,使用2个稳定内参的组合对目的基因进行均一化处理有利于提高目的基因表达分析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考察目前市场上的饮片巴戟天、巴戟肉和盐巴戟天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差异。方法 在主要产区和国内主流药材市场上,收集饮片巴戟天41批、巴戟肉32批、盐巴戟天10批;在前期对巴戟天药材中糖类成分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超高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鉴别饮片巴戟天、巴戟肉和盐巴戟天中的主要的差异成分,利用UPLC对主要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并结合热图对三者的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进行差异分析。结果 饮片巴戟天、巴戟肉和盐巴戟天三者的主要成分有显著差别,表现在果糖、葡萄糖、蔗糖以及低聚糖GFn的含量及种类两方面。巴戟肉和盐巴戟天中10种低聚糖GFnn=2~11)的含量均分别低于饮片巴戟天中相应成分的含量(P<0.01),巴戟肉中果糖、葡萄糖、蔗糖的含量均高于巴戟天和盐巴戟天中相应成分的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饮片巴戟天、巴戟肉和盐巴戟天中水晶兰苷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2.6,39.8,32.3 mg·g-1,其中巴戟天与盐巴戟天中的含量差异显著(P=0.031);各批次的巴戟天和盐巴戟天中耐斯糖的质量分数均高于4.0%,高于2015年版《中国药典》(简称“药典”)标准的要求;而巴戟肉中耐斯糖的平均质量分数为14.7 mg·g-1,只有少数批次的巴戟肉符合药典要求。结论 蒸制使巴戟天中大部分的低聚糖转化成了果糖、葡萄糖、蔗糖;盐制使巴戟天中的各低聚糖和水晶兰苷的含量均显著降低,但是,各低聚糖含量降低的程度远小于巴戟肉。巴戟天和盐巴戟天的耐斯糖含量符合药典质量要求,巴戟肉中耐斯糖含量低于药典中限量要求。建议开展巴戟天药典标准的提升和修订,以保持药典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增强药典对巴戟天药材质量控制的导向作用。该研究结果为饮片巴戟天、巴戟肉、盐巴戟天的质量标准修订及其功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天然药物淫羊藿和巴戟天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淫羊藿是小檗科植物EpimediumbrevicornumMaxim的干燥茎和叶 ,其主要成分为黄酮 (淫羊藿苷 )、淫羊藿多糖等 ,具有温阳补肾、助阳益精和祛风除湿等功能[1] 。巴戟天属茜草科植物MorindaOfficinalisHow的干燥根 ,主要成分为巴戟天多糖、树脂 ,并含丰富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C等 ,同样具有温阳补肾和祛风湿的功能[2 ] 。中医的“肾”与“阳”与现代医学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 ,沈氏认为温阳补肾能够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和免疫网络而发挥多环节的调节作用 ,而且研究发现补肾药物是先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 ,而后才影响免疫系统[3 ] 。…  相似文献   

20.
柴胡属5种植物总皂苷和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测定和揭示柴胡属5种植物根、茎、叶及果实中总皂苷及总黄酮的含量及差异.方法 采用可见光分光光度法.结果 小叶黑柴胡根和叶总皂苷的含量均比北柴胡、狭叶柴胡高;秦岭柴胡根和果实中总皂苷含量亦较高;狭叶柴胡果实总皂苷含量与其根中含量相近.另外,秦岭柴胡叶和果实中总黄酮的含量远远高于其它种,且其茎中的含量也较高.结论 小叶黑柴胡和秦岭柴胡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狭叶柴胡果实也可被利用提取柴胡皂苷,建议将几种柴胡属植物地上(包括果实)和地下部分根据不同需要分别药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