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目的 探讨PICC置管过程中撤出穿刺鞘的时间对置管后发生静脉炎、渗血、穿刺点肌肉纤维化等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肿瘤患者按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实验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按PICC操作常规送导管至预定长度,撤出穿刺鞘;实验组按PICC操作常规送导管至10 cm时,确定导管已在血管,将穿刺鞘提前撤出至导管的尾部.比较两组患者发生静脉炎、渗血、穿刺点肌肉纤维化等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穿刺点渗血发生率实验组36%,对照组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71,P<0.05);实验组患者置管后发生静脉炎2例,对照组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85,P<0.05);实验组带管期间穿刺点肌肉纤维化发生率88%,对照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90,P<0.05).结论 按PICC操作常规送导管至10 cm时,提前撤出穿刺鞘,有利于减少静脉炎、渗血、穿刺点肌肉纤维化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钝性分离法在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置管的效果。方法 2018年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在浙江省人民医院专科门诊行PICC置管的1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观察组采用盲穿刺针外鞘与扩张器组装钝性分离,对照组采用可撕裂外鞘与扩张器组装钝性分离。比较两组一次送鞘成功率,置管后48h出血量及置管后7d内维护次数。结果观察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较对照组高(95.71%vs 8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后48h穿刺点渗血纱布层数及置管后7d内换药次数均较对照组少(均P<0.001)。结论在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中,采用盲穿刺针外鞘与扩张器组装行钝性分离,可减少患者穿刺点渗血量及导管维护次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钝性分离法在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置管的效果。方法 2018年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在浙江省人民医院专科门诊行PICC置管的1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观察组采用盲穿刺针外鞘与扩张器组装钝性分离,对照组采用可撕裂外鞘与扩张器组装钝性分离。比较两组一次送鞘成功率,置管后48h出血量及置管后7d内维护次数。结果观察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较对照组高(95.71%vs 8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后48h穿刺点渗血纱布层数及置管后7d内换药次数均较对照组少(均P0.001)。结论在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中,采用盲穿刺针外鞘与扩张器组装行钝性分离,可减少患者穿刺点渗血量及导管维护次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的改良赛丁格技术下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中的微血管鞘内鞘扩皮法与传统解剖刀片扩皮法在并发症方面的差异。[方法]选取我科2015年4月—2015年6月300例血液科随机分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50例,观察组采用微血管鞘内鞘扩皮法,对照组采用传统解剖刀片扩皮法。比较两组PICC置管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置管后疼痛感、穿刺点渗血、渗液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B超引导的赛丁格技术下采用微血管鞘内鞘扩皮法行PICC置管,能减少置管的疼痛感及术后24 h内渗血、1周内渗液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改良送鞘法与手术刀扩皮送鞘法对PICC后渗血渗液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424例PICC置管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生成的随机码,按患者所置导管类型(单腔导管、双腔导管)的置管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单腔导管观察组121例、对照组117例,双腔导管观察组92例、对照组94例,观察组采用改良送鞘法,对照组采用手术刀扩皮送鞘法。分别比较一次性送鞘成功率,置管后24 h、48 h、72 h局部渗血与渗液情况。结果单腔导管观察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95.87%,其余3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100%;置管后24 h局部渗血换药例数比较,单腔导管和双腔导管中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8 h局部渗血纱布层数比较,单腔导管和双腔导管的观察组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48 h纱布压迫止血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腔导管对照组6例患者发生渗液,双腔导管对照组2例患者发生渗液,而观察组患者均未发生渗液,单腔导管两组间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改良送鞘法行PICC可减少置管后局部渗血和渗液。  相似文献   

6.
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肘上置管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为红  闻曲  鲍爱琴  成芳 《护理研究》2010,(6):1670-1671
塞丁格(Seldinger)穿刺技术是经皮穿刺并用导丝交换方式置入各种导管的技术称为塞丁格穿刺技术。改良塞丁格技术是将原塞丁格技术中单一功能的扩张器改变为扩张器、插管鞘组件,便于从外周血管置入插管鞘送入PICC导管。PICC以其穿刺简单、痛苦少、留置时间长,可明显减轻药物对外周血管内膜的损伤,降低药物的局部不良反应等优势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式扩皮法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中穿刺点渗血、渗液及疼痛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于本院行PICC置管的患者150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纵向扩皮法送鞘,观察组采用改良式扩皮法送鞘。比较两组置管后24小时穿刺点渗血量、72小时穿刺点渗血、24小时穿刺点渗液及24小时疼痛情况。结果 PICC置管后24小时穿刺点渗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小时穿刺点渗血、24小时穿刺点渗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小时疼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式扩皮法,可减少PICC置管后局部渗血、渗液,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8.
塞丁格(Seldinger)穿刺技术是经皮穿刺并用导丝交换方式置入各种导管的技术称为塞丁格穿刺技术[1].改良塞丁格技术是将原塞丁格技术中单一功能的扩张器改变为扩张器、插管鞘组件,便于从外周血管置入插管鞘送入PICC导管.PICC以其穿刺简单、痛苦少、留置时间长,可明显减轻药物对外周血管内膜的损伤,降低药物的局部不良反应等优势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9.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改良塞丁格行PICC置管术中扩皮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操作,而不同扩皮方式对渗血渗液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本文主要综述了不同的扩皮方法对置管术后渗血渗液的影响。扩皮方法主要分为锐性扩皮及钝性扩皮,锐性扩皮有14号套管针扩皮法、纵向扩皮法、横向扩皮法,钝性扩皮有插管鞘内鞘扩皮法,现临床中纵向扩皮法应用较广。认为采用最新提出的插管鞘内鞘扩皮法可降低置管后渗血渗液的发生率以及因渗血渗液导致PICC置管处局部感染、非预期拔管等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者心理及经济负担,减少护理人员工作量。  相似文献   

10.
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临床应用广泛.塞丁格技术是PICC置管的一种重要技术,是经皮穿刺插入导管的方法,由瑞典的放射科医师塞丁格发明,是以带针芯的穿刺针经皮肤和皮下组织穿刺血管,穿刺成功后退出针芯,经套管送入导丝后,拔出套管,扩张器或插管器组件沿导丝送人,通过插管鞘置人PICC至预测量的长度,操作易掌握[1].我科在塞丁格技术传统操作上对3个步骤做了改进,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关键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三步法;塞丁格技术;护理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8399(2013)06-0063-02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不同扩皮方法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126例行PICC置管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区组随机化法,分为参照组与试验组各63例。给予参照组患者以常规扩皮方法进行扩皮,给予试验组患者以钝性分离发进行扩皮,对比两组患者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渗血情况及疼痛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为96.83%,显著高于参照组的82.54%(P<0.05);术后24 h及48 h,试验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中无渗血、渗液情况患者数量、少量渗血、渗液情况患者数量显著多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中大量渗血、渗液情况患者数量、淋巴漏液情况显著少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微插管鞘中扩张器与传统穿刺针组装后予以直接扩张穿刺点送鞘的钝性分离法针对行PICC置管的患者进行扩皮,能够有效提升一次性送鞘成功率,同时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情况,降低术后渗血情况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两种压迫方式用于早产儿PICC置管局部渗血的效果,为PICC置管术后穿刺点止血操作提供依据。方法将385例置入PICC导管的住院早产儿,随机分为实验组190例和对照组195例。两组均置入PICC导管,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验组为穿刺点放置明胶海绵贴敷透明敷料,对照组为置管术后折叠无菌纱布成长方体压迫穿刺点后贴上透明敷料。观察两组局部止血效果。结果 24 h内实验组局部渗血85例,渗血率为45%。对照组局部渗血112例,渗血率为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明胶海绵止血优于纱布用于PICC置管后压迫方式,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ower PICC导管对减少置管后穿刺点出血的效果。方法将本科116例符合置管条件的危重患者按入科顺序编号进行排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8例。对照组置入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置管后覆盖三折小纱布,用3M透明贴膜粘贴,3M弹力绷带加压固定;观察组置入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穿刺后只需用思乐扣固定,再使用透明敷料粘贴。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置管24、48、72 h后局部渗血、渗液、上臂肿胀及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在置管后24、48、72 h三个时间点,观察组的渗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渗液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24 h时,观察组的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但在48、72 h时,两组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穿刺48 h时,观察组上臂肿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在24、72 h时,两组上臂肿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倒锥形双腔PICC导管置管患者无须任何止血压迫的敷料,不仅可以预防穿刺点渗血、渗液,减少上臂肿胀及局部感染的发生,而且可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及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4.
朱芳  邱赛男  苏斯  方婷 《护理学报》2019,26(23):69-70
目的 探讨上挑扩皮技术在心电定位辅助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8年3—12月200例在心电定位辅助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观察组100例患者采用上挑扩皮技术行PICC置管,对照组100例患者采用常规扩皮技术行PICC置管,观察比较2组行PICC置管患者一次扩皮送鞘成功、置管后24 h出现渗血情况、疼痛程度及7 d以内维护导管频次。结果 2组行PICC置管患者一次扩皮送鞘成功率及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后24 h出现渗血情况及7 d以内导管维护频次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挑扩皮技术,扩皮创伤小、深度浅,可有效降低了PICC置入后穿刺部位渗血情况,减少了维护频次,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护理工作量,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15.
王筱英  吴敏 《全科护理》2013,(36):3418-3419
[目的]探讨不同扩皮方法可减少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穿刺点的渗血.[方法]选择需行PICC置管的227例病人,按其入院先后分为对照组108例和观察组119例,两组均采用赛丁格技术(MST)行上臂PICC穿刺,其中对照组采用穿刺点扩皮方向与皮纹垂直,解剖刀刀锋背向导丝,尖端横向切开皮肤0.3 cm为标准;观察组采用穿刺点扩皮方向与皮纹平行,解剖刀刀锋背向导丝,尖端垂直进入皮肤0.2 cm为标准,比较两组穿刺后穿刺点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穿刺点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行PICC置管时穿刺点扩皮沿皮纹方向可减少穿刺点的渗血,降低病人高风险感染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总结超声引导结合微插管鞘技术在上臂置入PICC1次置管失败的原因和处理方法。120例置管患者中1次置管成功87例(72.5%),2次置管成功12例(10.0%),3次置管成功7例(5.8%),3次以上穿刺成功10例(8.4%),穿刺失败4例(3.3%);1次置管失败原因包括:穿刺针未1次置入血管,导丝送入困难,导管置入困难,穿刺鞘未置入血管,导管异位,认为在置管前利用血管超声仪充分评估血管的条件;置管时运用娴熟的操作技术,有效地处理置管时出现的问题;置管后及时胸片检查定位,可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两种压迫方式对于PICC置管患者局部渗血的效果,为PICC规范化操作提供依据。方法将185例置入PICC导管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90例和对照组95例。两组均用标准操作程序置入PICC,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验组为置管术后折叠无菌纱布成长方体压迫穿刺点后贴上透明敷料;对照组为穿刺点放置明胶海绵贴敷透明敷料后外加弹力绷带固定。并观察两组局部止血效果。结果实验组局部渗血37例,渗血率为41%。对照组局部渗血56例,渗血率为5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纱布块压迫止血优于明胶海绵加弹力绷带用于PICC置管后压迫方式,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弹力绷带加压止血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穿刺点止血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非同期对照实验研究设计,将我院肿瘤科需行PICC置管的129例肿瘤病人分为对照组63例和试验组66例。两组病人置管后对照组常规采用弹力绷带缠绕加压止血;试验组在贴膜外穿刺点处以自制纱布块加压,将精确测量后的弹力绷带经修剪后(简称改良弹力绷带)环绕固定止血。观察两组病人PICC置管后24h内穿刺点渗血量、持续渗血时间。[结果]试验组病人PICC置管后24h内的渗血量和PICC置管后持续渗血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临床证实,改良弹力绷带加压止血方法可有效降低PICC置管后24h内穿刺点渗血量、明显缩短持续出血时间,可应用于临床PICC置管后穿刺部位的止血。  相似文献   

19.
总结6例外周静脉穿刺困难的危重新生儿经腋静脉置入PICC的护理经验.其护理要点:置管前充分评估患儿外周血管情况,适当镇痛避免患儿躁动致置管困难,根据患儿外周血管情况选择腋静脉;穿刺前做好体位摆放,掌握经腋静脉穿刺的技巧,利用导管引导导入鞘入血管的方法;做好导管置入腋动、静脉的判断及处理;做好导管固定及置管后导管维护的注意事项等.本组6例新生儿经腋静脉成功置入PICC,其中5例1次穿刺成功,1例2次穿刺成功,进针时无回血,在缓慢退导入鞘时回血,通过调整角度置管成功.置入PICC操作时间15~36 min,留置时间16~56 d,均为治疗结束拔除导管.6例新生儿留置PICC期间均无发生堵管、渗液、渗血、静脉炎、导管相关性感染、贴膜处皮肤破损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总结16例采用改良塞丁格辅助技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发生置管困难的原因和处理方法,并提出预防对策.置管困难包括送管困难、导管异位、导丝及微穿刺鞘送入困难、微穿刺鞘内凝血、导管内导丝退出困难,认为在置管过程中术者要熟悉血管解剖,协助患者摆放适当体位;避免导丝对血管刺激,尽可能降低血管壁的阻力;对置管处皮肤充分扩皮,穿刺鞘与导管都进行预冲洗并避免回血过多,术前采用超声系统对血管进行评估等措施,可较好地解决改良塞丁格辅助技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遇到的问题,提高穿刺置管的成功率,以安全、有效留置导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