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 对我科脑出血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析可能影响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制定出护理对策.结果 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0.35%,发生部位以左下肢最高.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相关的因素有5个,分别是高龄、糖尿病、应用甘露醇、股静脉置管、患侧肢体瘫痪.根据这5个影响因素制定了相应的护理对策.结论 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术后体征,包括皮肤颜色、温度、脉搏等;加强高龄、长期卧床、存在高凝状态的脑出血手术患者的术后护理,并及早给予肢体的功能训练,必要时遵医嘱应用抗凝药物,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3.
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护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下肢深静脉特别是腓肠部位深静脉血栓形成致血液运行障碍 ,从而出现患肢肿胀、疼痛等一系列症状和体征[1] 。通过对 1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孕产妇进行观察和护理 ,分析发病的相关因素 ,并提出了相应的护理措施。1 临床资料1993~ 2 0 0 0年共收集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 11例。年龄 2 3~ 38岁 ,发病时间为妊娠 2 8~ 36周及产后 4~ 30天 ,发生于妊娠期 2例 ,产褥期9例 ,其他情况 (表 1)。表 1 11例患者一般情况及产科特征病例年龄 (岁 )产次并发症分娩周数分娩方式血栓发现时间发生部位12 81妊高征胎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有效防治措施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24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下肢DVT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高龄、女性、合并基础病、手术、术后脱水治疗,术后偏瘫及长期卧床,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出现,下肢长期深静脉置管等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经抗凝、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扩容和扩血管等内科综合治疗,临床治愈21例,好转2例,死亡1例.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存在并发下肢DVT的诸多危险因素,早期预防,及时有效的诊断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骨折惠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护理策略.方法 收集因外伤骨折入院的650例手术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性别、年龄、骨折部位、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的关系.结果 650例骨折手术后患者35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0岁以上年龄组下肢血栓形成发生率显著高于60岁以下年龄组,多发骨折、骨盆骨折患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胫腓骨骨折患者,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率为不合并有糖尿病患者的2.08倍,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发生率为不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的4.22倍.结论 对高龄骨折患者、多发骨折患者、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患者,手术后加强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总结116例下肢骨折高龄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经验。包括术前的评估、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术后的基础预防护理、机械性预防护理、用药护理及功能锻炼等。认为针对高龄患者的特点,在围手术期采取以上综合预防措施,能有效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预防措施,方法 采用对比分析法,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预防措施,并与未采取护理干预的病例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7%,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下肢骨折术后的患者加强护理干预措施,对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9.
总结54例高龄患者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实施术前健康教育,术后观察与护理,应用药物及机械预防方法,包括肌力增强训练、关节被动活动及预防性使用外来性充气压迫法等护理措施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是妇科肿瘤病人的严重并发症。该术后病人早期症状多为小腿部疼痛,易被忽略,多数在髂股静脉发生栓塞出现下肢肿胀后才引起临床注意,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致患肢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而致残,严重的栓子脱离原部位,可引起急性肺栓塞(PE)而危及生命。我科自1998年5月-2005年3月共961例宫颈癌手术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者10例,均做到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而痊愈出院。现将本组病例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方法将16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3例,针对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2组均采取药物预防措施。对照组在患者病情稳定后1周内给予康复护理干预,观察组则在患者病情稳定后24h内即实施康复护理干预。比较2组干预后第8天、第15天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第8天、第15天的DVT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降低老年脑梗死患者DVT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预防脑出血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将60例脑出血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在术前和术后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92,P=0.023).结论 早期护理干预能降低脑出血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该方法简单、安全、经济,且疗效迅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下肢手术后有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对5例下肢手术后发生有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彩色多普勒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下肢手术后小腿出现疼痛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早出现并具有很高诊断价值的临床特点。手术后肢体加压包扎是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因素。结论:下肢手术后出现小腿后侧疼痛时应考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彩色多普勒检查可明确诊断。对高危患者围手术期应采取综合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并分析脊柱手术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的影响因素,为预防术后血栓形成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12年1~10月间行脊柱手术术后发生下肢DVT的31例患者,选择同期入选行脊柱手术但术后未发生DVT患者50例作为匹配对照,对比两组患者生物学特征、吸烟酗酒史、凝血状况、下肢血管状况、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临床处置等指标,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探求发生DVT的影响因素。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年龄构成、是否患有糖尿病、术前凝血四项检查结果构成、术中是否输血、术中失血量构成、术后卧床时间等指标上存在明显差异( P<0.05)。(2) 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年龄、术前凝血功能异常、术中失血量多、术中输血、术后卧床时间长与术后发生DVT具有统计学关联( P<0.05)。结论高龄、术前凝血功能异常、术中输血、术后卧床时间长是脊柱手术术后并发DVT的独立高危因素,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术后采用物理抗凝治疗并督促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是减少下肢DVT发生的必要和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对患者采用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溶栓、抗凝等治疗。结果所有病例经治疗后症状缓解,复查超声提示血栓消失或缩小,无严重并发症。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可继发肺栓塞导致死亡,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要引起足够重视,对骨科技术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患者要早期预防,做到及时发现、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制订全面的外科手术病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风险评估表,更加准确地预测术后DVT高危风险病人,及早做好预防。[方法]参考目前正在使用的评估表并结合国内外文献编制,经专家评议、论证形成最终评估表。[结果]术前对手术病人进行静脉血栓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预防措施。[结论]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表科学、全面、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17.
高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是脑卒中的主要发病因素,也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对高危患者的评估观察、及时准确的健康宣教、各种运动等物理治疗改变肢体静脉血流滞缓、避免对下肢静脉的有创操作以及防止血液的高凝状态可以有效预防脑卒中患者DVT的发生;合理饮食、患肢正确体位、局部溶栓、介入术后护理以及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是DVT患者护理的要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妇科手术患者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因素.方法 选择接受妇科手术的患者500例,手术前对年龄、体重指数、内科合并症、肿瘤性质、恶性肿瘤家族史和血栓栓塞疾病家族史等风险因素进行量化评估.结果 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9.20%;年龄(OR=1.066)和肿瘤性质(OR=10.788)是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结论 手术前对妇科疾病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量化评估,有助于早期认识疾病的高危因素,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