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护理专案改善行动降低患者鼻胃肠管非计划性拔管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12月留置鼻胃肠管患者为对照组,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留置鼻胃肠管患者为干预组,采用护理专案改善的方法进行干预,从管路评估、固定妥善等方面进行效果比较,并随机访谈病区护士对预防管路滑脱护理专案改善的意见。结果实施护理专案改善后,干预组鼻胃肠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预防管路滑脱关键监测指标落实率明显提升(P0.01或P0.05),护理专案改善提高了护士参与管理积极性。结论护理专案改善有利于针对非计划性拔管的高风险因素进行过程控制,实施有效干预措施,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率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护理专案改善活动降低神经内科患者鼻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的效果。方法成立护理专案小组,通过对神经内科164例留置鼻胃管患者的现况分析,确立"降低神经内科患者鼻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为活动主题,对现况进行要因分析,确定问题,设定目标,制订对策并组织实施。结果鼻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由活动前的19.63%降低到活动后的2.12%,护理缺漏率由活动前的9.93%降低到活动后的2.59%,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对神经内科患者鼻胃管非计划性拔管问题采取护理专案改善活动,能有效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率,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住院患者留置鼻胃肠管意外拔管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将2015年1~12月开展品管圈前留置鼻胃肠管的190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6年1~12月开展品管圈后留置鼻胃肠管的180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意外拔管发生率。结果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住院患者鼻胃肠管意外拔管发生率从活动前的1.85‰降低至活动后的0.35‰(P0.001)。结论品管圈活动对降低鼻胃肠管意外拔管发生率效果显著,并且能够激发临床护士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防范普外科置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效果.方法 将600例在本院普外科住院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非计划性拔管的管道类型及拔管原因.结果 观察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4.33%,对照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16.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最高的是胃肠减压管(38.46%),其次为导尿管(23.08%),对照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最高的是胃肠减压管(32.65%),其次为深静脉置管(22.45%);两组出现非计划性拔管原因排在首位的均是患者自行拔出,其次是“因操作不当,患者翻身、脱衣等被动牵拉脱出”.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普外科置管患者,可以明显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促进机体尽快康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品管圈活动降低脑外科患者鼻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方法:开展以“降低脑外科患者鼻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运用PDCA循环的方法,对脑外科患者鼻胃管拔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设定改进目标,制定对策并组织实施,比较分析改进的效果。结果:非计划性拔管率由改善前的46%降低至改善后的19%。结论: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脑外科患者鼻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中效果显著,并且提高了脑外科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提高了护士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降低手术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寻找系统的解决方法。方法选择2012年6月~12月我院手术患者203例作为对照组,按常规管道护理。2013年1月~6月手术患者245例作为实验组,实施护理行政专案。并对两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实施前后预防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知识考核合格人数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两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实施前后预防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知识考核合格人数及患者满意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运用护理行政专案有效地降低术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集束化护理对whipple术后鼻空肠管非计划性拔管的预防效果分析。[方法]将92例whipple术后留置鼻空肠管的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鼻空肠管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取改进导管的固定方法、应用个体化护理方案、增加重要时段的巡视、围术期和术后联合多模式宣教法、规范导管标识、组织护士参加专业知识培训等一系列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鼻空肠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结果]对照组鼻空肠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为19.57%,观察组为2.17%,观察组鼻空肠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集束化护理能有效降低whipple术后鼻空肠管的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降低手术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寻找系统的解决方法。方法选择2012年6月~12月我院手术患者203例作为对照组,按常规管道护理。2013年1月~6月手术患者245例作为实验组,实施护理行政专案。并对两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实施前后预防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知识考核合格人数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两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实施前后预防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知识考核合格人数及患者满意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运用护理行政专案有效地降低术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用PDCA管理经鼻留置胃管、营养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6年1~7月收治的术后经鼻留置胃管、营养管患者48例为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法对患者进行非计划性拔管的管理,并将本院2015年6~12月收治的术后经鼻留置胃管、营养管患者47例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常规非计划性拔管护理干预,分析护理过程中患者拔管原因,并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后非计划性拔管因素、拔管率及患者的满意程度.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出现1例(2.08%)非计划性拔管,为患者因素,对照组出现7例(14.89%)非计划性拔管,1例护士因素,2例管理不当,4例患者因素,观察组非计划性拔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高达97.92%,显著高于对照组80.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分析普外科非计划性拔管患者拔管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以PDCA管理方法对经鼻留置胃管、营养管患者进行干预,可显著降低其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安全可靠,且患者高度认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雾化吸入对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置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影响。方法对本院180例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留置胃管与营养管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胃肠减压管与营养管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雾化吸入,比较两组胃肠减压管与营养管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为5.6%,而对照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为18.9%,观察组胃肠减压管与营养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雾化吸入可增加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留置胃管与营养管患者的舒适度,降低胃管与营养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ICU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unplanned extubation,UEX)的临床特征,探讨有效预防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2010年6月各ICU科室共发生的34例非计划性拔管患者的资料.结果 经口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构成比高于经鼻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患者,夜间非计划性拔管构成比高于白天,未镇静或镇静无效的患者容易发生非计划性拔管,气囊管理不规范易致非计划性拔管发生,本组34例计划性拔管患者中44%拔管后48 h内不需重新置管.结论 尽景采取经鼻路径气管捕管方式;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加强重点时段和重点患者监护;合理使用镇静剂,规范镇静评分:采取合适有效的约束方法;规范气囊管理可以降低ICU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临床上对气管插管拔管指征可能偏于保守,对拔管指征应有更新更全面的掌握,减少患者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腹腔引流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中的作用。方法:2016年3至10月,开展以"降低腹腔引流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并进行效果确认。结果:腹腔引流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由活动前的9.84%下降至4.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腹腔引流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改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普通外科减少胃管非计划性拔管不良事件的应用效果,以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在我科肝胆和胃肠2个病区行留置胃管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2012年1~12月开展QCC活动前312例留置胃管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3年1~11月316例留置胃管患者作为观察组,给予QCC活动,组建1个品管圈,运用QCC管理方法,分析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及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制定对策,比较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及护理质量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胃管脱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将QCC应用到留置胃管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可有效减少胃管非计划性拔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从而确保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降低留置胃管病人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方法]将98例留置胃管病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实施留置胃管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护理专案,即在常规留置胃管护理基础上对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病人进行原因分析、针对原因确定解决方法、进行系统的行为干预及效果评价等,比较两组留置胃管病人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及执行约束带使用正确率。[结果]观察组病人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执行约束带使用正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实施护理专案可降低留置胃管病人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胃肠管非计划拔管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确定降低胃肠管非计划拔管发生率为主题,进行现状调查、要因分析,拟定对策并组织实施。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胃肠管非计划拔管发生率由活动前的2. 74‰降至活动后的0. 89‰(P 0. 05)。圈员在运用品管手法、创新思维及协作能力都得到了较大提升。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对降低胃肠管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效果显著,确保了患者安全,同时提高了护士质量安全管理意识和专科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神经外科住院患者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总结分析神经外科患者留置胃管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主要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并实施,并评估活动后的效果。结果品管圈活动开展后,神经外科留置胃管的非计划性拔管率明显降低,由活动前的23.35‰降至10.73‰,目标达成率为108.89%,进步率为54.05%。圈员们在品管圈法的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助精神、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提升。结论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了神经外科患者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既确保了患者的安全,又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优化术前护理操作流程对手术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影响,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降低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方法将2012年6月-2013年6月280例手术置管患者作为对照组,查找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并优化护理操作流程,将2013年6月-2014年6月优化操作流程后的260例手术置管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结果优化术前护理操作流程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明显下降。优化前的拔管率为6.8%,优化后的拔管率为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后的术前操作流程规范了围手术期置管患者的护理工作,使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有力的保障了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普外科胃肠减压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 ,寻找有效的护理对策 ,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回顾分析40例发生非计划性拔管事件的患者原因及护理方法 .结果 感觉不舒适自行拔出15例、自行呕出8例、不慎拔出9例、固定不牢固自行脱出8例.结论 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胃肠减压操作技术 ,加强健康教育、心理护理 ,妥善固定胃管 ,加强巡视 ,积极寻找存在的非计划性拔管风险因素 ,可有效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雷霞  何丽  王莲香 《当代护士》2016,(1):127-129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ICU非计划性拔管率的作用。方法开展品管圈活动,运用优质管理的方法管理置管患者,对活动前后两组共267例置管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ICU非计划性拔管率由活动前的6.22%下降至活动后的2.07%,活动前后非计划性拔管率经χ~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ICU非计划拔管率,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增强护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深静脉置管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对深静脉置管患者进行现况调查,要因分析,改进对策,制定管道固定的流程和护理措施。将实施品管圈前后深静脉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品管圈活动前深静脉拔管率为10.8%,活动后拔管率为4.1%,比活动前降低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后平均置管时间液明显少于活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深静脉置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提高圈员团队精神、解决问题能力、管理意识,规范管道固定方法和护理流程都具有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