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后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形式,对缺血后梗塞灶的发生,发展一定的作用。故测定缺血脑区出现DNA片断化的细胞数量变化及在缺血脑区的分布状况,以了解脑缺血的病理生理及寻求防治措施。方法:利用线栓法制成大脑中动脉缺血动物模型,测定脑组织SOD,LPO含量变化及凋亡细胞的密度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和缺血预处理组,每组10只。使用改良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采用Longa-Bederson(LB)评分法评估缺血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的影响,采用TTC染色方法分析大鼠海马区梗死面积,采用TUNEL染色法分析大鼠海马区细胞凋亡,使用气相色谱方法分析缺血预处理后大鼠海马区域丙酮酸含量。结果 缺血预处理组大鼠LB评分[(1.67±0.21)分}明显优于缺血组[(3.17±0.31)分;P<0.05]。缺血预处理组大鼠海马区梗死面积[(154±8.1)mm2]明显少于缺血组[(221.20±5.86)mm2;P<0.05]。缺血预处理组大鼠海马区域丙酮酸含量[(3.70±0.20)μmol/g]明显高于缺血组[(2.58±0.17)μmol/g;P<0.05]。结论 缺血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具有显著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明显减少大鼠脑组织梗死、增加海马丙酮酸含量、减少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3.
此研究利用插线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进行局灶缺血预处理,建立缺血耐受模型,检测凋亡细胞数、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蛋白的表达,以探讨脑缺血预处理是否通过抗凋亡机制产生缺血耐受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后凋亡细胞DNA断裂百分率。结果表明:随再灌流时间的增加,DNA断裂百分率逐渐增加,再灌流1d时达高峰,再灌流3~7d逐渐下降。结果提示:细胞凋亡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损伤中呈动态过程且系神经细胞死亡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5.
吡拉西坦抗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作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吡拉西坦的抗局灶性脑缺血作用。方法采用动脉腔内插线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及激光多普勒血流计测定半暗带脑血流、湿重-干重法测定缺血半球水含量、3%伊文氏蓝染色结合图像分析测定血脑屏障(BBB)的破坏、HE染色结合图像分析测定缺血后21h的梗死体积。结果100mg/kg体重吡拉西坦对半暗带脑血流无明显影响,200mg/kg体重吡拉西坦可明显升高再灌注期间半暗带脑血流;100mg/kg和200mg/kg体重的吡拉西坦均可明显降低局灶性脑缺血后缺血半球的水含量及BBB的损伤,缩小梗死体积。结论吡拉西坦具有明确的抗局灶性脑缺血作用,它可改善半暗带脑血流、减轻脑组织水肿和BBB的损伤、缩小梗死体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半暗带 Caspase-3激活的 DNA酶 (CAD)基因的表达变化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 (MCAO)及再通模型。应用 RT-PCR技术检测MCAO再通后不同时相缺血半暗带皮质 CAD基因的表达 ,同时利用 TU NEL法观察对应区域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 6h,半暗带皮质 CAD m RNA显著升高 ,密度比值为 0 .74± 0 .0 4,再灌注 2 4h达到高峰 (1.13± 0 .11)。对应各时相均可见神经细胞凋亡 ,凋亡细胞以再灌注 48h组为最高 (113 .10± 13 .88)。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可致 CAD基因表达上调 ,可能参与了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观察银杏叶提取物的标准制剂 EGb76 1(含 2 4 %黄酮甙和 6 %萜烯 )对细胞凋亡以及脑缺血后脑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动物分组 健康 Wistar大鼠 2 0只 ,体重 2 5 0~ 30 0 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A组 ) ,脑缺血再灌注组 (B组 ) ,生理盐水组治疗组 (C组 ) ,EGb76 1治疗组 (D组 ) ,每组 5只。1.2 实验方法 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假手术组仅分离血管 ,不插尼龙线。 D组于实验前 3d开始灌胃给 EGb76 1(Ginaton) ,15 0 mg/ kg,每日 2次 ,术前 1h灌…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在缺血皮层表达的变化及其与神经元凋亡的关系。方法: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免疫组化法观察Bcl-2和Bax的表达变化,TUNEL法观察神经元凋亡的情况。结果:再灌注2h后皮层神经元Bcl-2表达开始明显上调,6h为高峰,之后开始下降。再灌注早期 Bax在皮层神经元的表达即明显增强,24~48h达高峰。Bcl-2/Bax的比率在再灌注开始时升高,6h达高峰,随后开始下降。TUNEL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缺血中心的边缘,再灌注48h之内,随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加。结论:Bcl-2/Bax的比率改变与缺血再灌注后的神经元存亡相关。  相似文献   

9.
局灶性脑缺血引起的组织缺氧是直接性和间接性神经元死亡的主要因素,因此提高局部梗死组织氧的供给,一直被认为是有潜力的治疗方法。高压氧(HBO)能有效增加血浆中的氧含量,减小梗死灶体积,改善预后。但HBO治疗脑缺血的确切机制还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建立大鼠持续性局灶  相似文献   

10.
局灶性脑缺血耐受和星形胶质细胞反应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研究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对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及最佳预处理时间剂量 ,并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在脑缺血耐受中的反应。方法 采用开颅方法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 ,通过观察大鼠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损伤状况、脑梗死体积分析及病理形态学变化 ,评价不同的缺血预处理时间剂量 (10分钟、2 0分钟、30分钟 )对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采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免疫组化法观察星形胶质细胞在脑缺血耐受中的反应。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缺血预处理 2 0分钟未引起明显的神经元损伤 ,但使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损伤减轻 ,梗死体积明显减小 (P <0 .0 1)。免疫组化显示 ,2 0分钟缺血预处理组及重复缺血组星形胶质细胞在损伤预处理侧广泛激活。结论  2 0分钟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能够有效诱导脑缺血耐受。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可能与脑缺血耐受中神经元的存活相关。  相似文献   

11.
局灶预缺血诱导脑缺血耐受的动物模型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可靠的 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模型。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 3组 ,分别给予 10 m in大脑中动脉缺血 ( MCAO)预处理 ( PC) ;10 min PC后 2 h MCAO( PC MCAO)及假手术 ( SS)后 2 hMCAO( SS MCAO) ,再灌注 2 2 h后处死 ,观察各组神经功能缺损、梗死体积及脑含水量变化。结果  PC MCAO组神经功能评分、梗死体积及含水量均明显低于 SS MCAO组 ,PC组无神经功能缺损及梗死灶形成。结论  2次线栓法建立的大鼠局灶脑缺血预处理模型 ,能有效减轻 MCAO所致的神经损伤 ,操作简便 ,稳定性好 ,是一种研究局灶脑缺血耐受的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局灶脑缺血预处理对热休克蛋白 70 (HSP70 )表达和脑缺血耐受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 3组 :预缺血组、假手术组及对照组 ,前两组分别在 2小时大脑中动脉缺血 (MCAO)前 3天给予10分钟的预缺血或假手术 ,MCAO后 2 4小时处死 ,对照组给予两次相隔 3天的假手术 ,比较各组梗死体积及HSP70的表达。结果 预缺血组梗死体积较假手术组减少 5 2 5 4 % (P <0 0 1) ,HSP70表达高于假手术组及对照组 (P <0 0 1)。结论  10分钟大脑中动脉预缺血可有效诱导缺血耐受 ,增加HSP70表达。HSP70表达上调可能是局灶性脑缺血耐受产生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短暂局灶缺血预处理对脑梗死大鼠脑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采取线栓法建立局灶脑缺血模型,预处理组大鼠经10分钟短暂预缺血处理.24h后二次处理造成大脑中动脉闭塞,脑梗死组只在第二次处理造成大脑中动脉闭塞。单纯短暂缺血组只在第一次处理时缺血10分钟。各组均在末次处理24小时后用RT-PCR法检测HGF的表达。结果:单纯短暂预缺血组脑缺血边缘区几乎无HGF的表达.预处理组脑梗死边缘区HGF的表达较单纯脑梗死组HGF的表达增强。结论:短暂局灶缺血预处理引起脑梗死边缘区HGF的高表达可能与缺血耐受的产生有一定的关系,对脑缺血损伤组织的保护及修复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缺血预处理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缺血预处理对沙土鼠脑缺血及再灌注后脑组织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制成全脑缺血模型(缺血20分钟,再灌注30分钟)。动物随机分为预缺血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预缺血组给予两次(各2分钟)缺血预处理(间隔48小时)。用氧电极法测定呼吸功能和呼吸链的氧化酶(NADH氧化酶、琥珀酸氧化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结果 缺血模型组动物的呼吸控制率、磷氧比及氧化磷酸化效率均较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缺血预处理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与一氧化氮(NO)的关系。方法:缺血预处理组大鼠钳夹阻断两侧颈总动脉15min;3天后,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线栓阻塞右大脑中动脉8h。非缺血预处理组除不钳夹阻断两侧颈总动脉外,其余步骤相同。右大脑中动脉阻塞8h后,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及亚硝酸盐还原法测定大脑皮层及海马的NO含量。结果:(1)缺血预处理组大鼠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较非缺血预处理组有显著改善(P<0.01);(2)缺血预处理组大鼠缺血侧和自身对照侧皮层、海马的NO含量较非缺血预处理组大鼠明显下降(P<0.05)。结论:大鼠脑缺血预处理对随后的脑缺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之一可能是降低了脑组织的NO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局灶脑缺血预处理对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在脑缺血耐受中的意义。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预缺血组、假手术组及对照组,前两组分别在2h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前3d给予10min的预缺血或假手术,MCAO后24h处死,对照组给予两次相隔3d的假手术,比较各组梗死体积及HIF-1α的表达。结果:对照组未见HIF-1α表达,预缺血组HIF-1α表达高于假手术组,梗死体积较假手术组减少53.15%(P<0.01)(P<0.01)。结论:病灶性脑缺血可诱导HIF-1α表达。HIF-1α表达上调可能是脑缺备耐受产生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MPTP)在缺血再灌注及缺血预处理脑保护中的作用。方法将体外培养8 d的海马神经元分为五组,正常对照组(A组),缺血再灌注组(B组),缺血预处理+缺血再灌注组(C组),苍术苷+缺血再灌注组(D组),缺血预处理+苍术苷+缺血再灌注组(E组)。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罗丹明123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线粒体膜电位,Western-blot检测Bcl-2,Bax的表达水平。结果与A组比较,其余四组线粒体膜电位均降低,神经元凋亡率升高(P<0.05);与B组比较,C组线粒体膜电位升高,神经元凋亡率升高,Bcl-2表达上调,Bax表达下调(P<0.05);与C组比较,E组粒体膜电位降低,神经元凋亡率升高,Bcl-2表达下调,Bax表达上调(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能有效减轻海马神经元缺血再灌注损伤,抑制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MPTP的开放有关。  相似文献   

18.
背景:脑缺血预处理可增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可能导致脑缺血耐受的产生。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给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能够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预处理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缺血预处理及模型组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制备脑缺血模型。预处理组在脑缺血-再灌注前3 d用插入尼龙线阻塞大脑中动脉,缺血2 h后再灌注22 h。模型组第一次手术将线栓前推5 mm,不阻断血流,其他同预处理组。假手术组仅插入尼龙线不阻塞大脑中动脉。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3组间神经细胞变化。用抗生物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检测各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分别比较3组神经功能评分、光镜下脑缺血再灌注区神经细胞形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与模型组比较,预处理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P < 0.01)。光镜下观察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预处理组缺血面积及缺血程度均减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均明显升高(P < 0.05)。结果提示缺血预处理可能通过增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而对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细胞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缺血预处理(IPC)对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以及对TNFRSF expressed on the mouse embryo(TROY)表达的影响。方法33只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预处理6h组(IVC-6组,11只)、预处理72h组(IPC-72组,11只)和缺血组(CI组,11只)。利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致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 10min作为IPC,IPC-6和IPC-72组分别在IPC后6h和72h制作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再灌注24h后,对所有动物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并处死大鼠取脑,应用2%TTC染色测定梗死容积、TUNEL染色研究细胞凋亡情况和免疫组化观察TROY表达变化。结果与CI组比较,IPC-72组显著改善局灶性脑缺血24h后大鼠神经功能损害[两组评分分别为2(1.5-3),1(0—2)],减少脑梗死容积[(299.33±70.98)mm^3,(69.25±47.66)mm^3],抑制细胞凋亡和增强TROY的表达(阳性细胞数分别为42±11,87±17)(P〈0.01)。结论IPC对其后局灶性脑缺血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诱导脑缺血耐受,可能与TROY表达上调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