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不适患者舌象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横断面分析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在查阅文献,综合相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设计舌象调查表,对2013年12月~2015年3月因上消化道不适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1 112例患者采集舌象信息,建立数据库,运用SAS 8.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1 112例上消化道不适患者中:1Hp检出率与舌色具有相关性,不同舌色Hp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暗红舌绛红舌鲜红舌淡红舌紫(瘀斑)舌淡白舌淡暗舌;2Hp检出率与舌苔具有相关性,不同舌苔Hp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黄腻苔薄黄苔白腻苔少(剥)苔薄白苔;3淡白舌+淡暗舌+紫(瘀斑)舌与淡红舌比,Hp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腻苔与非腻苔、白腻苔与黄腻苔、薄白苔与薄黄苔、白苔与黄苔分别比较,Hp检出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p感染患者以舌质暗红、绛红、鲜红、淡红,舌苔腻、黄多见。上消化道不适患者舌象与Hp感染具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残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状况及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2年来,我们对42例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残胃进行胃镜检查,同时检测残胃内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pH值及行组织病理检查,对确诊有Hp感染者予以抗Hp治疗并复查。以了解术后胃的Hp感染状况与手术方式、残胃病变的关系及抗Hp治疗对残胃Hp感染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Hp)在中国的感染率较高,胃Hp的检查方法虽然已相对成熟,但仍不断有新的改良。近年来口腔Hp与胃Hp的关系是研究的热点,有不少报道对口腔Hp的检测方法进行了探讨,但目前尚无统一方法可同时检测胃Hp及口腔Hp。此文就胃Hp与口腔Hp的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胃微生态平衡是人体健康的重要前提,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目前已发现的与胃癌相关的关键病原体之一,普遍存在于人胃黏膜上皮。Hp感染可引起胃内其他菌群的改变,还可引起长期慢性的胃黏膜损伤,导致一系列胃黏膜上皮恶性进展和胃癌的发生。本文就胃微生态与Hp感染的关系、Hp感染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胃内其他菌群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微生态制剂在胃癌治疗的作用进行综述。进一步揭示Hp感染对胃微生态平衡的影响,胃微生态平衡和Hp感染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微生态制剂在胃癌治疗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胃反流(DGR)患者胃黏膜Hp感染与胆色素染色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8例DGR患者进行24 h胃内胆汁监测,行胃镜检查、胃黏膜活检及胃黏膜胆色素染色,分析DGR患者Hp感染与胆色素染色之间的关系。结果高反流组及低反流组(各29例)的Hp阳性率为20.7%(6/29)及48.3%(14/29),两者比较P<0.05;Hp阳性组胆红素吸收值≥0.25的时间百分比低于Hp阴性组(P<0.05),Hp阳性组短时间反流频率、长时间反流频率、最长反流时间、吸收值最大值、吸收值平均值和吸收值中位值与Hp阴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DGR组中胃窦、胃角和胃体部黏膜胆色素沉积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高反流组胃窦、胃角和胃体部黏膜胆色素沉积的腺体数高于低反流组(P均<0.05);Hp阳性组胃窦、胃角和胃体部黏膜胆色素沉积的腺体数低于Hp阴性组(P均<0.05)。结论胆汁反流可抑制Hp在胃内定植。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胃内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炎、消化性溃疡甚至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近年发现Hp亦可存在于食管的化生柱状上皮中。研究Hp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及其并发症(Barrett食管及食管腺癌)的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对胃食管反流病的合理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病理舌象的研究与全军七五医学攻关课题——病理脉象的研究同步完成。运用现代科技先进仪器和手段,探讨了冠心病和血液病及其正常对照组的舌象(舌质)变化特征及其与所患疾病的关系,病理舌象的形成机理与心功能、血液流变性、微循环的关系。在国内首次采用多指标同步检测、对两种疾病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83 Warrent和 Marshall报告了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以后,Hp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特别是胃淋巴瘤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一些研究已证实Hp与活动性胃炎有直接关系,称之为Hp相关胃炎。Hp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复发关系密切,特别是根除Hp后能显著减少消化性溃疡的复发率。在治疗Hp感染方面有清除和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原发性胃淋巴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原发性胃淋巴瘤、胃MALT淋巴瘤的关系。方法:经内镜、手术诊断的胃淋巴瘤患者29例,其中男19例,女10例;年龄30~75岁,中位年龄52.5岁。胃粘膜标本切片,采用HE及Warthin-Starry染色后观察组织中有无Hp感染。结果: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29例,胃粘膜组织中发现Hp感染24例,阳性率82.8%。其中胃MALT淋巴瘤8例,Hp感染7例,阳性率87.5%。明显高于同期胃良性病变Hp阳性率46%(P<0.01)。29例中11例进行了术后随访,3例仍存在Hp感染,阳性率27.3%:结论:Hp感染在原发性胃淋巴瘤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Hp)的发现在消化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自此人们对于Hp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疾病的认识有了新的变革.随着研究不断深入,越来越多学者发现其与胃外疾病的关系亦十分密切.本文对Hp与胃外疾病之间的相关性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胃上皮化生、幽门螺杆菌感染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幽门螺杆菌(Hp)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十二指肠溃疡(DU)患者Hp的感染率为90%。正常情况下Hp主要定植于胃型上皮,也有DU患者十二指肠可见胃上皮化生,可供Hp定植引起溃疡形成。我们对79例DU患者的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Hp感染与DU发病及愈合的关系进行分析,并与胃溃疡(GU)、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资料进行对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研究资料表明 ,幽门螺杆菌 (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根治Hp感染能明显降低消化性溃疡病的复发率。最近又有报道 ,大部分成人Hp感染患者其Hp感染主要在儿童期获得[1,2 ] 。所以探讨儿童人群Hp的感染 ,Hp感染与胃、十二指肠疾病之间的关系 ,已成为儿科消化医师现阶段一项重要的工作。本文通过病史、胃镜检查、胃粘膜病理组织学检查和Hp检测以进一步了解有上消化道症状患儿的Hp感染及Hp感染与小儿胃、十二指肠疾病之间的关系。1 临床资料1.1 对象 随机抽取 1998年 9月~ 2 0 0 0年 9月有反复腹痛、呕吐、呕血、纳差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残胃粘膜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的检测,探讨残胃病变与Hp的关系.方法将残胃组71例和对照组71例的Hp感染率进行比较,并对不同手术方式、有否胆汁返流及不同手术年限的残胃Hp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残胃组与对照组Hp检出率分别25.35%、57.7%(P<0.01).Billroth-Ⅰ式和Billroth-Ⅱ式残胃胆汁返流发生率分别为4.34%,60%(P<0.01)术后4月~5年,6~10年,>10年者Hp检出率分别为29.2%、23.5%、0,前二个年龄段与后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另有吻合口线结残留5例,胃息肉3例,残胃再生癌3例、后二者的Hp阳性率均为0.结论残胃的Hp感染有其自身的特点,Hp感染是残胃炎发生的重要病因.Billroth-Ⅱ式较Billroth-Ⅰ式的胆汁返流率为高(P<0.01).而伴有胆汁返流者的Hp感染率却较低.另外行胃大部切除术后的年限越长,其Hp的感染率也越低.  相似文献   

14.
残胃病变和幽门螺杆菌感染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通过对残胃粘膜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的检测,探讨残胃病变与Hp的关系.方法将残胃组71例和对照组71例的Hp感染率进行比较,并对不同手术方式、有否胆汁反流及不同手术年限的残胃Hp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残胃组与对照组Hp检出率分别25.35%,57.7%(P<0.01).Billroth-Ⅰ式和Billroth-Ⅱ式残胃胆汁反流发生率分别为4.34%,60%(P<0.01),术后4mo~5a,6a~10a,>10a者Hp检出率分别为29.2%,23.5%,0,前二个年龄段与后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另有吻合口线结残留5例,胃息肉3例,残胃再生癌3例、后二者的Hp阳性均为0.结论残胃的Hp感染有其自身的特点,Hp感染是残胃炎发生的重要病因.Billroth-Ⅱ式较Billroth-Ⅰ式的胆汁反流率为高(P<0.01).而伴有胆汁反流者的Hp感染率却较低.另外行胃大部切除术后的年限越长,其Hp的感染率也越低.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与复发的预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多种上胃肠疾病关系密切,Hp感染的治疗遂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10+a来国内外学者进行过许多尝试,提出了各种治疗方案,但迄今为止要彻底根除Hp仍非易事.这主要由于:①大多数抗生素在胃内酸性环境中活性明显降低;②Hp定居在胃粘液深层,药物难以穿透并达到有效浓度;③Hp原发性或获得性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胃切除后部份病人可出现各种症状,有的严重影响生活。幽门螺杆菌(Hp)是胃炎病因的重要原因,但Hp感染在残胃炎病因学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文旨在研究Hp感染和残胃炎的关系。 方法:作者对86例患者作了内镜检查,并对残胃粘膜作活检。Hp感染用尿素酶试验和培养予以判断。胃炎程度用Rauws(?)组织学评分。  相似文献   

17.
背景:胃息肉为胃癌前病变,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其发生过程中起有重要作用。目的:探讨三种常见类型胃息肉在胃内的分布情况及其与Hp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8年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胃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和炎症性息肉的Hp阳性率。结果:共纳入胃息肉患者464例,男女之比为0. 31∶1。三种常见类型胃息肉主要分布于胃体、胃底和胃窦。Hp阳性率与息肉类型、息肉部位有关(P 0. 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无关(P 0. 05)。胃窦与非胃窦部位之间增生性息肉的Hp阳性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而炎症性息肉Hp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 0. 05)。结论:女性胃息肉患者多于男性,胃息肉主要位于胃体、胃底和胃窦,Hp阳性率与患者性别和年龄无关,增生性息肉和炎症性息肉的Hp阳性率均高于胃底腺息肉。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杆菌(Hp)的治疗目前尚无理想的方案.为评估自制中药胃泰治疗Hp效果,我们进行了体外抑菌实验和临床应用,现报道如下.回材料和方法工.工材料胃泰胶囊由江西医学院一附院研制,主要成分:蒲公英、黄连、苦参、丁香等.每胶囊含药O.3g豆.2方法把青素配制成20%,10%,5%,2.5%的浓度Hp分离、鉴定,转种后用牛奶液洗脱,用接种环取Hp菌液,接种于选择性培养基,采用挖孔法,然后每扎加入不同浓度胃泰液,培养3d,观察抑菌环.2对象和方法21对象Hp阳性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患者均经内镜和病理检查确诊72例患者随机分2组,治…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十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1982年Warren和Marshall在人胃中发现幽门螺杆菌(H.pylori,Hp)以来,对于Hp与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已经明确,而Hp与胃癌的关系一直在进行深入的研究.当前,Hp与胃癌的关系日渐明朗,主要关注以下一些问题:Hp是否是胃癌的真正病因?Hp有哪些毒力因素与胃癌直接相关?胃癌发生的哪些环节是Hp的作用靶点?根除Hp是否能够真正降低胃癌的发生率?对于人群中Hp的感染,当前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相似文献   

20.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胃、十二指肠疾病密切相关,是消化性溃疡、慢性活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也是胃癌演变的始动因子,与胃淋巴瘤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1].Hp清除直接关系到上述疾病的转归.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其耐药率逐年上升[2].因此,分析Hp的耐药谱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有效控制Hp相关疾病的传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我院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间临床分离的Hp菌株药敏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