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了解蚊媒和宿主之间的关系,阐明蚊媒疾病的流行病学,作者于1970年在希腊农村用环状沉淀试验对萨卡洛按蚊的吸血习性及吸血次数进行了研究。共设5处捕蚊点,代表3个不同的类型。2处是牛棚,一个在村内,另一个距人房500米处;1处是村内的人房,其附近有动物棚;另在两处牛棚附近挖了两个地窖。将各处按蚊的胃血分别涂抹在滤纸上,干后送至实验室,每个血涂抹用0.5毫升生理盐水浸泡,用  相似文献   

2.
自七十年代末开展间日疟原虫生物学特性的实验研究以来,发现我国温带和热带地区的间日疟,在疟原虫出现前期、潜伏期、引起病人发热的原虫阈值、复发类型和临床严重程度等方面似有一定差异,故有必要建立虫库,以便今后进行深入的比较  相似文献   

3.
蚊唾液腺是疟原虫子孢子从卵囊释放后的靶器官。子孢子从卵囊中逸出时表面覆盖着高浓度的环子孢子 (CS)蛋白 ,而所有种属疟原虫的CS蛋白其结构都是相似的。该蛋白中部具有种属特异性重复区 ;两端为高度保守的氨基酸伸展区 ,分别为 :N 端重复序列 (Ⅰ区 )和C 端细胞黏附序列。有资料显示 :CS蛋白能结合到蚊的唾液腺 ,但不能结合到其他开口于循环血淋巴的器官 ,如蚊胃、卵巢和马氏管等。为了检测CS蛋白与唾液腺的结合是否与子孢子入侵唾液腺有关 ,进行了本项实验。以CS蛋白 (恶性疟原虫CS序列的重组蛋白 )和抑制性N 端肽段 (为恶性疟原…  相似文献   

4.
5.
子孢子率是描述一个地区疟疾流行病学的一个重要参数。目前蚊媒自然种群的子孢子率主要依靠单个蚊虫的唾腺解剖、镜检来确定,但这一传统的方法费时、费力,仅可检查新鲜蚊虫,敏感性低,不具有种特异性,且不能定量。近年来随着抗子孢子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发展,以 IRMA、ELISA 或 IFAT 通过检测蚊体内环子孢子蛋白(CSP)抗原,在实验室及现场检查、鉴别及定量测定蚊虫个体及种群体内的疟原虫子孢子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免疫学方法省时、省力、操作简便,不仅可检测新鲜蚊虫,亦可检测干燥或冰冻保存4~6个月的标本,不仅可检测个体.亦可批量检测(20~25只)。本法特异性极好,只有在 P.v.与 P.o.之间可能存在交叉反应。ELISA 通常可查出300~400个子孢子/蚊,IRMA 通常可查出500~1000个子孢子/蚊。因 ELISA 设备简单,不受放射性试剂寿命限制,不需考虑放射性污染等,故比 IRMA 更具优点。IFAT 不能定量,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2A10及 NFS2是用于检测蚊媒体内子孢子的标准化 ELISA 的理想单克隆抗体(McAbs)。目前免疫学测定的主要问题是,该方法可同时查出卵囊、血腔及唾腺中的子孢子抗原,往往得出偏高的结果,仅检测蚊虫的头胸部可能更为准确。本文涉及到的免疫学方法同时为蚊媒体内其它病原体的检测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6.
MacDonald(1952)提出了估算蚊媒疟疾子孢子自然感染率的数学模型,并与热带非州的现场资料有较好的配合。Sasa(1979)根据泊松分布规律,提出了蚊媒1次吸血吸进1条以上微丝蚴概率的模型。根据丝虫病蚊媒一般对丝虫均有很高感受性的特点和蚊媒寄生虫病传播动力学的原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对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均采用解剖蚊唾液腺的方法来观察蚊体内的子孢子[1],该法操作难度大、费时、准确性差,且对蚊体内未进入唾液腺的子孢子无法判断。1995年我们采用全蚊压片荧光染色的方法能简单、快速、敏感地检测蚊体内的子孢子[2],为进一步评价该方法的效果,我们做了深入的观察。  材料和方法1 仪器NikonModelHB10101AF型荧光显微镜,物镜为20×,目镜为10×。2 荧光染色液采用吖啶橙(acridineorange简称AO,中国医药公司上海试剂采购供应站提供)。用pH7.2的磷酸缓冲生理盐水(PBS)液稀释(1∶10000),装入有色瓶内备用。3 …  相似文献   

8.
疟原虫转种,免疫学和遗传工程研究,都需要大量子孢子。恶性疟原虫由于体外连续培养的成功,已不再需要动物宿主作为传染源,而间日疟原虫仍需用人或动物血感染蚊媒。夜猴体内的间日疟原虫虽能使各种蚊媒获得感染,但若以大量按蚊吸血,则有损其存  相似文献   

9.
蚊媒体内疟原虫子孢子检测是蚊媒监测、疟疾防治效果评价及疟疾发病预测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就蚊媒体内疟原虫子孢子检测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简要探讨了其相关原理和现场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已研究成功几种很敏感的检查不同种子孢子的免疫学方法。但应用于现场首先必须简单易行。为此,作者等于1984年2月在墨西哥Chiapas州的高疟区(间日疟为主,恶性疟仅占0.4%)对已建立的滤过法进行了现场验证。  相似文献   

11.
1978年夏季在阿肯色县水稻区,用四种诱捕方法进行蚊虫吸虫宿主研究。捕蚊方法包括卡车诱阱、背包式吸气机、栖息诱阱和手持捕蚊管。卡车诱阱按照Steelman等(1968)介绍的方法制作。从黄昏开始以每小时24公里速度开动27.5公里,捕蚊16次。共捕获14种蚊虫,其中哥伦比亚鳞蚊(Psorophora columbiae)占72.8%,四斑按蚊和游荡库蚊(Culex erraticus)分别占13.8%和8.1%,刺扰伊蚊、青玉蓝带蚊(Uranotaenia Sapphirina)和黑须库蚊平均每次捕到1只以上,另  相似文献   

12.
早在五十多年前发现蚊体内鸟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的子孢子可通过循环系统散布于卵巢以外的蚊体各个部位。鉴于此种情况,作者在委内瑞拉用以下方法检查了鸟疟的媒介 An.squamipennis。将捕获的蚊虫杀死,鉴定蚊种,解剖切成头、胸、腹3部分,分别置于1小滴生理盐水中,用针捣碎、涂片,干后用甲醇固定,吉氏液染色,镜检记录结果。如果阳性,可发现单个或成群的子孢子,偶尔也可见到锥虫、螺旋体、真菌和细菌。  相似文献   

13.
虽然Muench(1959)已介绍用各年龄组人群的感染率,通过催化模型估算传染力的方法,但迄今很少将它应用于媒介昆虫种群。随着疟疾阻断传播疫苗效果考核的需要,通过媒介龄别子孢子率来估算传染力已提上议事日程。为此特选择靠近Gillies等(1965)  相似文献   

14.
为建立能检测蚊体内恶性疟原虫的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根据恶性疟原虫 CSP基因序列 ,设计合成 1对引物 ,以 Chelex- 10 0煮沸法制备 DNA模板 ,采用 PCR方法 ,恶性疟原虫子孢子模板预期被扩增出 2 45 bp的 DNA条带 ,并将该法与蚊虫解剖镜检子孢子方法相比较。结果经人工感染恶性疟原虫的 31只大劣按蚊中 14只 PCR阳性 ,被扩增出预期大小的 DNA片段 ,其余 17只 PCR阴性 ;以该技术检测野外捕捉的 98只按蚊 ,结果均为阴性。 PCR法与解剖镜检法相比较 ,检测结果完全符合 ;相当于 1/ 10个阳性蚊子的模板即可满足 PCR检测。该检测体系灵敏、特异 ,对于蚊体内恶性疟原虫的检测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PCR检测蚊体内恶性疟原虫子孢子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能检测蚊体内恶性疟原虫的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根据恶性疟原虫CSP基因序列,设计合成1对引物,以Chelex-100煮沸法制备DNA模板,采用PCR方法,恶性疟原虫子孢模板预期被扩增出245bp的DNA条带,并将该法与蚊虫解剖镜检子孢方法相比较。结果经人工感染恶性疟原虫的31只大劣按蚊中14只PCR阳性,被扩增出预期大小的DNA片段,其余17只PCR阴性;以该技术检测野外捕捉的98只按蚊,结果均  相似文献   

16.
已往用子孢子作抗原诱发对疟疾的保护作用的研究比用血内期原虫的相对地少。许多作者曾报告鸡疟原虫同种类的子孢子激发感染有相当大的保护作用。Richards使用经紫外线照射、干燥或甲醛处理的子孢子注射3次的方法,发现在20只鸟中至少有18只得到保护,但以冻融的子孢子注射时,20只鸟中仅15只得到保护。Nussenzweig等用注射经X线照射的鼠疟原虫(P.berghei)子孢子6~7次的方法,在末次注射后2周以2,000个子孢子激发感染时,实验动物90~100%获得保护。  相似文献   

17.
准确地估计蚊虫体内疟原虫子孢子的数量对于疟疾的监测、预防和媒介控制都是非常必要的。目前使用的蚊虫体内子孢子数量测定法是定量环子孢子(CS)ELISA试验。该法快速、准确,具有种特异性。但近年来的实践证明,该法需要改进。为使目前用于恶性和间日疟原虫子孢子定量检测的CS ELISA法试剂标准化,以及进一步确定蚊虫体内CS抗原量与子孢子数之间的相关性,开展了双抗体夹心法ELISA定量测定恶性疟原虫(Pf)、间日疟原虫(Pv210)和Pv247CS抗原和子孢子的研究。抗Pf、Pv210和Pv247CS抗原的单克隆抗体(MAb)来自WHO疟疾子孢子参考实验…  相似文献   

18.
灵长类疟原虫只能在按蚊属蚊虫体内完成孢子增殖,但不是每种疟原虫都能在各种按蚊体内发育。大多数灵长类疟原虫能在菲氏按蚊(A. freeborni)体内完成孢子增殖,而诺氏疟原虫却是例外,这种疟原虫可以在菲氏按蚊的胃壁发育成大量的卵囊,但子孢子不能侵入唾腺。为了观察这种疟原虫在菲氏按蚊体内的命运,作者进行了以下试验。用含大约10~5个诺氏疟原虫H株裂殖体的感染血,静脉接种给健康的罗猴。当原虫血症达到5%~10%红细胞感染时,用羽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泰米尔纳德沿河一带村庄蚊媒栖性和子孢子率的调查结果。随机选择的每间人房和牛房捕蚊15分钟,室外各种栖息场所定期捕捉。在每个捕蚊村挖4~6个地下诱阱(1×1×1m),每月至少捕蚊3次,在捕蚊前的傍晚在诱阱内灌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 Ross-Maedonald 疟疾传播模型,假设按蚊对宿主的选择是随机的。实际上人蚊接触却远不是随机分布的。疟疾传播依赖于影响蚊虫对宿主选择因素的多态性。本文阐述按蚊对宿主非随机选择的生物学原因并讨论其流行病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