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内外对慢性砷中毒虽有许多研究,但对砷在末梢微循环的影响尚无专题调查。作者于1986年第一季度对新疆奎屯地区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引起砷中毒主要是由于饮水含砷量高达0.58mg/L)及其附近饮水含砷量正常(即<0.04mg/L)的对照区的部分居民,抽样检查了雷诺氏症象患病情况。经调查,病区居民124人中有43人确诊患有雷诺氏症象,检出率为34.67%,明显高于对照区(4/136,占2.94%),p<0.05。  相似文献   

2.
地方性慢性砷中毒调查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告了新疆奎屯地区某厂由于饮高砷深井水引起的地方性慢性砷中毒的调查结果。该井水含砷浓度为0.6mg/L,是我国生活饮用水中最高容许浓度的15倍。该厂地方性慢性砷中毒的患病率是44.6%。本文描述了地方性慢性砷中毒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作者认为躯干部的砷色素增加夹杂淡白色色素减退斑点是典型的砷色素异常,手足部的点状角化和鸡眼样角化是典型的砷角化病。虽然病理变化无特异性和诊断性,但有一些特征性的改变有助于诊断。按照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作者提出了地方性慢性砷中毒的诊断标准,以及因地制宜的防治措施,并扼要讨论了砷中毒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3.
为了了解饮水砷与地方性砷中毒的关系,以及砷对患者血清中总巯基水平的影响,我们对我省大同、晋中两地区饮水中砷含量及发病率作了调查,对砷中毒患者血清中总琉基含量进行了测定,旨在为预防和治疗砷中毒积累资料提供依据。1 资料与方法1.1 饮水砷测定 饮水砷测定水样均系我省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居民饮水井中砷含量测定,方法采用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法,取其平均值。然后按井水砷含量的平均浓度分细、统计。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地区地方性砷中毒病人是由于长期饮用高砷井水引发,这些地区饮用水的含砷量分别为1.365mg/L和1.088mg/L,是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最高允许含砷量(0.04mg/L)的30多倍。为了解砷中毒对口腔疾病的影响,1998年以来我们对内蒙古土左旗、阿盟巴音毛道地区饮用高  相似文献   

5.
地方性砷中毒是一种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简称,分为饮水型和燃煤型砷中毒,有严格地方性。以身躯皮肤色素沉着、脱失,掌跖角化,皮肤癌变等特征全身慢性中毒,为我国重点防治地方病之一,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在湖北省极少见到。十一·五期间,在国家农村饮水规划和地方病防治规划支持下,2006年~2007年洪湖市对全市农村居民压把井水砷进行了筛查,查明了洪湖市高砷水分布情况,为此2010年对暴露高砷水农村  相似文献   

6.
作者对新疆奎屯地区一口深为270m的自流井所致的慢性砷中毒进行了调查。该井1969年始用,井水含氟3.45mg/L,含砷0.60mg/L(砷含量为我国生活饮用水容许含量0.04mg/L的15倍)。受检者为饮用此高砷井水的常住人口,共检查941人,有慢性砷中毒者444人,患病率为47.2%。慢性砷中毒的主要体征是皮肤病变,典型表现为躯干部皮肤色素异常,棕褐色色素斑与微白色脱色斑交错混合出现,或出现对称性多发性手足点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甘肃省(以下称全省)饮水水源中高砷水源的分布和地方性砷中毒的流行情况,为进一步开展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筛查全省24个县(区)、256个乡、869个村不同类型的饮水水源;对饮水水源砷含量超过0.05mgL地区的居民,按国家地方性砷中毒诊断标准进行地方性砷中毒流行病学调查。水砷、尿砷均采用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分光光度法(GB/T8538—1995)测定。结果共筛查水样5016份,其中合格水样为4883份。砷含量大于0.05mg/L的水样133份,采集地覆盖全省6个县、17个乡、33个村,约有4459户共22954人。砷含量大于0.15mg/L的水样13份,采集地覆盖全省7个乡、8个村,约有1191户共7105人。砷超标水源以井、泉水为主,呈点状分布;河水中的砷超标则与采矿业污染环境有关。对6个县饮用高砷水的13132人进行地方性砷中毒病情普查,其中有4个县临床检出可疑地方性砷中毒患者133例,2个县未发现病例。36个高砷水源地区人群尿砷均值为0.0834mg/L,20个低砷水源区人群尿砷均值为0.0396mg/L,含量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首次查明全省有高砷水样分布,以井、泉水砷含量超标最为严重,同时饮用砷含量超标水的人群中部分有砷中毒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提示存在地方性砷中毒的流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查清鄂尔多斯市高砷村庄分布及居民的砷中毒患病情况。方法生活饮用水砷浓度测定采用二乙氨二硫代甲酸银光光度法,居民砷中毒病情调查依据《地方性砷中毒诊断标准》WS/T211-2001进行。结果本次共调查22个自然村,采集水样247份,水砷含量大于0.05mg/L的有2份,超标率为0.8%,涉及一个自然村。最高水砷含量为0.07mg/L。未发现砷中毒患者。结论鄂尔多斯市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调查工作需要继续进行。  相似文献   

9.
自1982年3月至1989年8月作者对65例砷氟中毒综合征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患者均长期饮用含砷量为0.6mg/L、含氟量为3.45mg/L的井水后发病。本文提出患者均既有慢性砷中毒,又有慢性氟中毒的临床表现,是砷氟两种微量元素联合对机体危害所引起的一组症候群。并发现本组病例周围神经炎及心血管改变较单纯慢性砷中毒或单纯氟中毒的发生率为高。提出了砷氟中毒综合征的主要诊断指标:(1)长期饮用含高砷高氟的水;(2)具有慢性砷中毒的二个主要症状或其中之一,即砷角化和/或砷色素异常;(3)具有慢性氟中毒的二个主要症状、体征或其中之一,即氟斑牙和/或氟骨症的临床表现或X线表现。对本组病例的皮肤肿瘤及内脏肿瘤的发生率,作者以为目前尚难定论,迄今本组皮肤肿瘤发生率为7.7%,一例伴发食道Ⅱ级鳞癌。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饮水型砷中毒潜在病区农村改水工程进度及砷中毒情况,为及时调整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监测地点改水及水砷含量和暴露人口的砷中毒患病情况。水砷检测采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度法,砷中毒诊断采用《地方性砷中毒诊断标准》(WS/T211-2001)。数据处理采用SPSSl7.0软件。结果改水前水砷含量最小值0.001mg/L,最大值为0.260mg/L,不合格率为59.54%。目前已完成改水工程,改水后水砷浓度为0.001 mg/L。共调查出患砷中毒疑似病例11人,占所调查人群1.50%,主要表现为皮肤色素脱失。结论水型砷中毒潜在病区农村改水工程已完成,调查发现病情较轻,但防治工作还需重视。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新疆奎屯地区2个单位的居民长期饮用高砷自流井水(含砷量分别为0.48和0.60mg/L)而引起的慢性砷中毒。作者普查了6岁以上居民889人,检出砷中毒病人579人,检出率为65.1%。发病与年龄、饮水年限及饮水中含砷量呈正比关系。其临床表现主要在皮肤、躯干弥散性棕褐色色素斑,夹杂淡白色斑点为典型的砷色素异常;对称性手足点状或鸡眼状角化为典型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了1例在饮用高砷井水(含砷量为0.58mg/L)4年后发生具有典型砷色素异常及砷角化的慢性砷中毒者,又经10年后伴发单发型角化棘皮瘤。这种病例在国内尚未见报道,是否与砷有关,值得在高砷地区引起注意。本文对角化棘皮瘤的临床表现、病因、复发、治疗及预后等问题结合文献进行了扼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地方性砷中毒是指人群从饮水、食物或空气中摄入过量的砷而导致的慢性中毒。我国1983年在新疆首次报告以来,此后,在山西、内蒙、宁夏等地也发现饮水型砷中毒。20世纪90年代卫生部将地方性砷中毒列为国家重点防治的地方病,此后,各地陆续开展了地方性砷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饮水砷含量的检测工作,国内外对砷中毒的防治给予了极大关注。我国的砷中毒防治工作得到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减轻砷中毒合作项目”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微核测定技术是70年代初开始建立并日益受到重视的快速鉴定各种理化诱变因子的细胞遗传学检测方法。砷对人体的危害较为肯定,但对于天然水中含砷量过高所引起的“三致”作用的研究,国内外报道甚少。我们于1984年4月对新疆奎屯车排子地区地方性砷中毒患者和当地对照人群进行了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测定,以了解地方性砷中毒病人体内淋巴细胞染色体受损伤的情况。检查了水砷含量为0.6mg/L(超过国家生活饮用水最高容许浓度0.04mg/L的14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掌握青海省部分地区居民生活饮水型氟、砷、硒含量的水平,为地方性氟、砷中毒和大骨节病的防治和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在青海省18个县、市采集饮用水样,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水氟含量,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水砷、硒含量。结果:10个县水氟含量在(1.00-4.91)mg/L之间,占调查县的55.6%,水氟含量〉1.00mg/L的水样x^-±s为(1.58±0.43)mg/L;11个县、市水砷含量超过0.01mg/L的国际标准,水砷含量在(0.01-1.07)mg/L之间,占调查县的61.1%,其中〉0.05mg/L国内标准水砷含量的水样有16份,x^-±s为(0.343±0.241)mg/L;13个县、市的1 097份水样硒含量≥0.5×10^-3mg/L,占水样总份数的31.6%,水硒含量≥0.5×10^-3mg/L的x^-±s为(1.31±0.65)×1^-3mg/L。结论:青海省目前仍有不少饮水型高氟、砷地区,地方性氟、砷中毒防治形式十分严峻,须进一步加大防治工作力度;居民生活饮用水基本处于低硒水平,大骨节病防治亦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查清土默特左旗高砷村庄分布及居民的砷中毒患病情况。方法生活饮用水砷浓度测定采用二乙氨二硫代甲酸银光光度法,居民砷中毒病情调查依据《地方性砷中毒诊断标准》WS/T211-2001进行。结果352个自然村生活饮用水砷浓度>0.05mg/L的有66个自然村,超标率为18.75%,涉及人口50995人;居民病情调查人数11507人,砷中毒病例3046人,患病率26.47%,其中以皮肤色素脱失表现为主,其次是皮肤角化,且有随水砷浓度和年龄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结论土默特左旗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流行现状依然很严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掌握安阳市农村居民饮水砷状况以及是否存在地方性砷中毒。方法根据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分布规律,在全市重点地区选择调查点进行饮水砷测定及砷中毒情况调查。结果全市5县(市)32个乡(镇)77个自然村采集测定水样1584份,水砷超标21份,超标率为1.33%,发现9个高砷水源村,在其中2个村发现6例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人。结论安阳市存在地方性砷中毒,没有其他环境污染,属于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山西省饮水型砷中毒病区水砷暴露水平与皮肤病变间的关系。方法按照《地方性砷中毒诊断标准》(WS/T211-2001)在山西省山阴县抽取192例地砷病患者和117例健康成人作为调查对象。入户采集饮用水,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仪(ICP-MS)定量检测水砷浓度。结果 126份砷中毒患者的饮用水样品中,水砷浓度范围为4.04~720μg/L,中位数为87.75μg/L,超过国家标准(50μg/L)的有80份,超标率为63.49%。按照不同的水砷暴露水平(≤10,~50,〉50μg/L),以≤10μg/L组作为参考值进行分级分析,掌跖角化、色素沉着、色素脱失、总病情各组间比值比(OR)值分别为1.36、3.99,1.61、2.96,1.74、6.92,3.21、27.04,OR值呈递增趋势。进一步对水砷暴露水平与皮肤病变严重程度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发现,水砷暴露水平与掌跖角化、色素沉着、色素脱失和总病情的严重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272、0.205、0.401、0.482(P〈0.05)。结论山西省山阴县饮用水砷含量偏高,饮用高砷井水是慢性砷中毒的危险因素。随着水砷暴露水平的增加,皮肤病变严重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19.
对奎屯123团饮水所致地方性慢性砷中毒而缺少周围神经炎临床体征的患者及该地区饮用低砷水的居民作肌电图对照检查,结果表明所检查项目的异常发生率有显著差别,患者的肌电图异常符合中毒性周围神经炎,且可随饮水条件的改善而好转。肌电图用于周围神经病变检查,可较临床体征更早地发现异常,比较敏感客观。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1987年4月对新疆奎屯地方性慢性砷中毒119例五年随访结果。1982年4月曾进行首次调查,1984年10月起当地改良饮用水,其含砷量降至0.045mg/L(原为0.6mg/L),含氟量0.095~1mg/L(原为3.45rag/L)。随访表明,病情好转及痊愈者共88例,占74%,主要表现为砷色素异常的色素沉着消失或减轻,砷角化全部消退者较少。神经系及心血管系症状有所加重。阵发性手足麻木多见,司能与神经炎有关。此外,雷诺氏现象及手足发绀、心电图异常较常见。发现皮肤癌4例,基底细胞上皮瘤3例,表皮内鳞癌l例,迄今尚未见内脏恶性肿瘤病例。本组2例死亡,死因与砷中毒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组伴发氟中毒18例,与砷中毒有无协同或拮抗作用尚待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