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汶川大地震中伤员阶梯救治原则探讨   总被引:7,自引:10,他引:7  
目的 探讨阶梯救治原则在地震灾害紧急医疗救援中的应用价值和方法改进.方法 对参加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现场医疗急救、前方医院和后方医院的医疗工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现场救治伤员4 689例次,处置危重伤员413例,完成清创术等各类手术197例,3例重伤员死亡,开放伤口感染率近80%;前方医院收治伤员1 400多例次,完成手术200台次,抢救危重伤员110例次,截肢率3.0%,伤口感染率66.8%;后方医院为125例伤员开展了1-5次/部位的确定性手术治疗,术后无医院感染,无死亡,无截肢.结论 阶梯救治原则是重大自然灾害批量伤员救治的基本原则,急救人员应尽早开展现场急救;后送力量是保障救治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完善伤票制度能显著提高救治效率;前方医院主要开展生命支持、创面处理和简单骨折的救治工作;确定性专科治疗应在后方医院进行.  相似文献   

2.
826例汶川地震住院伤员伤情特点及救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汶川地震住院伤员的伤情特点及救治,为类似自然灾害所致伤员的救治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创伤数据库系统>V3.0收集录入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德阳市第一和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地震伤员资料,对伤员一般情况、伤情特点和治疗措施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共收集资料较为完整、符合要求的伤员826例,其中男410例,女416例;年龄1~102岁,平均45.8岁.其中31~60岁伤员占总数的50.2%.有职业记录的477例中,农民占43.8%(209/477),工人占15.7%(75/477),在校学生占14.1%(67/477).钝器伤(53.2%)、挤压/掩埋(22.5%)和跌倒/坠落(15.0%)为前3位致伤原因.德阳市两家医院收治的伤员入院时间主要集中在地震后4 d内,占92.1%;华西医院收治的伤员入院时间主要集中在震后3~9 d(81.7%).骨科伤员占伤员总数的59.2%.伤员的AIS主要集中在1~3分的区域.严重多发伤(ISS>16分)发生率为8.2%.入院后接受内固定术120例(34.1%),清创缝合术103例(29.3%)及外固定术55例(15.6%).肢体离断术22例(6.3%),颅内手术仅2例(0.6%).结论 地震导致的建筑物倒塌是主要致伤机制,伤员以骨伤较多.损伤多在AIS 1~3分范围,严重多发伤较少.伤员接受专业救治时间普遍较晚,伤员后送分流较迟,提示对特大自然灾害所致伤员的早期救治和及时高效后送救治的能力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3.
大批量地震伤员的早期救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批量地震伤员的早期救治方法.方法 对1 123例地震伤员实施早期救治.受伤部位:四肢伤925例,脊柱伤65例,头部伤46例,胸部伤53例,腹部伤72例.单部位伤809例,多发伤314例.紧急手术67例,其中肝破裂修补13例,脾破裂行脾切除14例,肠系膜血管损伤修补3例,腹部多脏器损伤修补6例,胸腹联合伤行胸腹脏器损伤修补及膈肌破裂修补4例,颅内血肿清除术12例,肺破裂修补4例,肺及支气管部分切除5例,心脏压塞行心包切开1例,连枷胸行肋骨内固定5例.早期手术166例,其中早期单纯清创105例,清创加骨折外固定支架固定36例,截肢25例.结果 406例治愈出院,673例经初期治疗后转院治疗,死亡3例.结论 分级救治方法适用于大批量地震伤员的早期救治.危重伤员及伴有严重心肺等基础疾病的地震伤员早期应采用损害控制技术.反复检诊是防止延误诊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汶川地震伤员救治分级处理的重要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汶川5·12地震是我国建国以来震级高、震源浅、烈度高的一次大地震,涉及的省份北至甘肃、南到云南、东及山西,而其中的四川汶川、北川以及甘肃陇南地区受灾较重.由于本次地震受灾地区多处于山区,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倒塌的建筑物较多,伤员较多,救援人员及物资一时难以到位,伤员抢救及后送困难,得到确定性治疗的时间较晚,以致本次地震伤员伤情,尤其是挤压综合征的伤情与邢台、海域与唐山地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汶川地震中8例气性坏疽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收集8例确诊为气性坏疽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给予多次外科清创、敏感抗生素、高压氧及营养支持等治疗.结果 本组多数患者具有无肢体捻发音,而X线、CT或B超等发现组织间有气体的特点.全部患者渗出液涂片发现梭状芽孢杆菌,细菌培养主要为产气荚膜杆菌.大多数患者为混合感染.另外,伤肢有大量坏死组织与渗出液,患者红细胞下降,白细胞和血小板升高等特点.经过积极综合治疗,无一例患者死亡或因为气性坏疽而截肢.结论 地震所致开放性损伤多发,且多为混合感染,气性坏疽为其主要的特殊感染之一.彻底外科清创、敏感抗生素治疗是气性坏疽的主要治疗方法.正规高压氧及营养支持治疗是重要且行之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回顾分析汶川"5.12地震"伤后6~13天送入我院的18例伤员的临床资料.18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创面感染,5例后送前作了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7例行不同部位骨折内固定共11处,所有患者康复顺利,8例已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震区驻军医院在雅安芦山“4·20”地震伤员早期救治经验. 方法 启动应急预案,建立帐蓬医院,依据《战伤救治规则》基本原则,针对本次地震伤员特点对伤员展开急救拣伤分类、紧急救治、分流、专科处理和后送等. 结果 地震后医院迅速启动重大灾害紧急救援预案,20min后向震心重灾区派出了装备齐全的应急医疗队;在医院展开了帐篷医院.2周内共收治地震伤员181例,现场直接转入伤员68例(37.6%),从经初步救治处理后转入(包括其他医院转院)伤员113例(62.4%);实施手术49台次,其中急诊手术30台次;34例(含14例重度伤员)在生命体征平稳后转送至上级医院.所有伤员无一例死亡,手术伤口无一例感染. 结论 军队医院平时完善的应急预案和物资储备、统一有序的指挥、规范的分级救治体系和训练,保证了对地震伤员的高效、高质量规范救治.但在精确的伤势(情)判断方法与标准、完善设备条件、伤员后送标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5.12汶川地震德阳地区伤员救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分析我院震后10天内收治的1 466例伤员救治情况,反映出组织、指挥在大批量伤员的救治中的重要性,提出平时应急演练是灾难救援的基础,建立创伤救治体系足今后灾难医学救援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后送伤员心理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调查分析汶川地震后送伤员的心理状况.方法 地震后1个月时,使用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杏量表平时版(PCL-C)、症状自评量表(SCL-90)、Zung氏焦虑/抑郁自评最表(SAS/SDS)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由心理学专业人员对地震灾区后送到新桥医院的部分伤员进行调查.结果 (1)与全国常模相比,SCL-90的躯体化和焦虑因子得分增高(t=3.733,P<0.01;t=2.368,P<0.05),偏执因子得分显著降低(t=-3.584,P<0.01);任何一个因子得分≥3的比例为20.7%;(2)中度及以上焦虑或抑郁的比例为21.7%和26.0%;(3)PCL-C总分与SCL-90总均分、SAS得分呈正相关(r=0.642,P<0.01;r=0.506,P<0.05),而与SCL-90的阴件项目数呈负相关(r=-0.681,P<0.01);(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SAS得分和积极应对分能联合预测36.6%PCL-C总分的变异.结论 地震后1个月时,后送伤员中有20%以上的伤员出现了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需要进行早期心理干预促进伤员身心康复.  相似文献   

10.
眼外伤伤员的现场救治和护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燕生 《人民军医》1994,(11):12-14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汶川地震致脊柱损伤住院患者与平时脊柱损伤住院患者病历资料的比较分析,探讨地震致脊柱损伤特点,促进地震脊柱损伤救治水平的提高.方法 从“5.12”地震伤情数据库中提取汶川地震脊柱损伤住院患者病历资料(地震伤组),从“中华创伤数据库”中提取大坪医院2001-2007年间收治的脊柱损伤首次住院患者病历资料(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伤因、伤情、救治、结局等流行病学特点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1)地震伤组脊柱损伤发生率为16.7%(524/31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682/10644) (P<0.01);(2)地震伤组脊柱损伤中女性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57.4%∶31.8%)(P<0.01);(3)地震伤组患者年龄(47.9±20.9)岁,随着年龄增长,患者数量呈波动上升趋势,而对照组则呈抛物线型分布;(4)地震伤组脊柱损伤原因主要为压砸伤(69.3%)和多因素所致伤(12.8%),而对照组则主要为跌倒/坠落伤(56.0%)和交通伤(23.6%);(5)地震伤组中82.3%合并多处损伤,其中48.1%合并两处以上损伤,而对照组仅分别为28.9%和12.0%.地震伤组新损伤严重度评分(NISS)为(11.6±8.8)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4.8)分(P<0.01),而且地震伤组中NISS值≥16分的比例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6)地震伤组患者住院天数为(40.5±24.5)d,显著长于对照组的(23.9±26.7)d(P<0.01).地震伤组治疗无效率高达9.2%,高于对照组(4.8%)(P<0.01).结论 地震时脊柱损伤发生比例高,女性、老年占比高,合并损伤比例高,损伤更重,平均住院时间更长,治疗无效率高.地震救援时应重视脊柱损伤的抢救、诊断和运送规范,减少漏诊、误诊和继发性损伤,以提高脊柱地震伤的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12.
深圳市急救网络医院2002-2004年创伤患者院前死亡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2002-2004年深圳市创伤院前急救的时效关系,以期降低死亡率.方法选择2002-2004年67个急救网络医院经电话呼救创伤院前死亡患者的资料,用Foxpro 6.0软件建数据库,用SPSS 11.0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2002-2004年全市院前呼救创伤患者共161 364例次,死亡3 967例(院前和院内);院前死亡分别为360,528和645例,占当年所有创伤急救死亡总数的32.57%、37.69%和44.15%;院前死亡率分别为1.15%、0.88%和0.99%;死亡年龄分别为(29.04±13.98)岁、(27.84±18.54)岁和(29.25±17.06)岁;男/女构成比分别为79.17/20.83、77.65/22.35、71.63/28.37;交通伤/非交通伤构成比分别为48.33/51.67、26.14/73.86和37.98/62.02;救护车院内反应中位数时间分别为2,2和1 min;到达现场中位数时间分别为5,8.5和7 min;往返医院中位数时间分别为15,35和30 min. 结论 深圳市院前创伤死亡患者数量有增加趋势,其中交通伤构成比和死亡率有下降趋势,院前创伤死亡平均年龄较全市所有急救患者死亡年龄的平均值低10岁.救护车院内反应时间加快,但到达现场时间和往返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3.
地震伤员转运救援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汶川地震伤员转运医疗救援中的影响因素. 方法 借助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院前急救预案配置协调指挥人员、受过心理专业培训的急救专科医护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进行转运伤员以及途中早期施行全程心理疏导. 结果 汶川地震伤员转运救援中,我院救援队员借助院前急救预案、专用器材库支持、整体救援模式和对伤员施行心理疏导,成功转运162例伤员. 结论 本次转运救援模式运行与途中心理救援实践提示,后方医院应建立应对特大灾害伤员心理应激的救援体制,建立健全应对特大灾害远程前接转运救援预案,完善与稳定应对特人灾害批苗伤员远程救援的专业医疗队伍以及建立和完善远程转运的专用医疗物资器材库.  相似文献   

14.
直接进急诊手术室抢救严重创伤77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总结1989-1998年10年间,直接进手术室抢救严重创伤病的经验。方法充分发挥急诊外科手术的优势,对需紧急手术来挽救生命的严重创伤病人77例,利用床边检查,明确诊断,在复苏和抗体克的同时及早施行各类手术。本组紧急开颅手术8例,紧急开胸12例,紧急开腹30例,血管手术6例,联合手术等21例。  相似文献   

15.
急救部开展创伤急救手术1673例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目的:探讨急救部开展创伤急救手术的可行性和救治效果,方法:急救部在4年时间内开展各部位创伤急救手术1673例,其中开颅探查术259例,开胸探查术55例,开腹探查术205例,四肢长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术768例,血管,神经、肌腱吻合术242例,颈部伤及全身多处软组织撕脱伤的清创缝合术141例,脊柱或骨盆手术3例,结果:本组术后痊愈1567例,死亡106例,其中颅脑外伤术后死亡96例,心脏刀刺伤术中死亡1例,严重多发伤术后并发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死亡6例,并发感染性休克死亡1例,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死亡2例,死亡的主要原因为严重的颅脑外伤,心脏刀刺伤,MODS,ARDS,感染等,术后发生并发症者362例,主要并发症为低血容量性休克103例,感染性休克86例,心源性休克12例,ARDS92例,MODS58例,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11例,结论:急救部应开展各部位创伤的手术急救,以降低创伤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创伤急救模式对救治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有效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生存率。方法对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急救中心1995年9月~2003年8月8年间救治的严重创伤[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16或简明损伤定级(AIS)≥3]患者死亡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共2305例,死亡896例,死亡率38.87%。我科成立前4年(1995年9月~1999年8月)住院死亡率(28.55%,213/746)和住院前死亡率(31.05%,336/1082)分别明显高于成立后4年(1999年9月~2003年8月)住院死亡率(11.96%,119/995)(P<0.01)和住院前死亡率(18.64%,228/1223)(P<0.05)。我科成立后4年住院患者中伤后送达病房或手术室时间≥1h死亡率(13.49%,39/289),明显高于30~60min死亡率(7.74%,26/336)(P<0.05)和<30min死亡率(5.06%,4/79)(P<0.01)。8年间各年我院住院前死亡率依次逐渐降低。结论创伤必须专业化,力创时效性与整体性两大专科特色是提高创伤救治水平的根本保证,建立充满活力的创伤急救新模式是必要条件,加强急救复合型人才和创伤专业化人才培养是关键,创立区域化、多功能的创伤治疗中心是未来我国创伤救治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