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愈合后的再生粘膜组织学成熟度对溃疡复发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75例活动期消化性溃疡并Hp阳性患者随机服用:①新三联:兰索拉唑30mg1次/日+克拉霉素250mg2次/日+阿莫西林500mg2次/日,连用10天;②灭Hp胶囊四联:新三联+灭Hp胶囊6粒,2次/日,连用28天;③安慰剂:胃舒平3片2次/日,连用28天。疗程结束后4周复查胃镜,观察Hp根治和溃疡愈合情况,对溃疡愈合者进行光镜检查,评价再生粘膜组织学成熟度,并停服所有药物,随访半年。结果:“新三联”和“灭Hp煎剂”四联组溃疡愈合率和Hp根治率分别为88%,92.0%和96.4%、100%,但其再生粘膜成熟度后者(优占88.9%)优于前者(优占41.2%)(P<0.05);两组均明显优于安慰剂组溃疡愈合率(20%,均P<0.005)、Hp根治率(0.0%,均P<0.005)和再生粘膜组织成熟度(以差者为主占66.7%,分别P<0.05,P<0.01)。“新三联”和“灭Hp胶囊”四联组溃疡复发率为5.6%(1/18)和0.0%(0/19),明显低于安慰剂的溃疡复发率(100%)(分别为P<0.05,P<0.01)。三组中4例溃疡复发者均为再生粘膜组织成熟度属良或差者,其中3例Hp未根除。结论:溃疡复发除了与Hp感染有关外,还与再生粘膜组织的成熟度有关,不同的药物治疗可影响再生粘膜组织的成熟,选择既有高效的Hp根治作用,又能提高再生粘膜组织学成熟度的药物,有希望获得更低的溃疡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通过10例过期妊娠胎盘绒毛病理计量与临床表现的分析,临床表现为胎儿缺氧时,胎盘绒毛合体结节阳性率为54.79%,高于非缺O2组的39.1%(P<0.001);绒毛纤维蛋白坏死率9.7%高于非缺氧组的4.29%(P<0.001);合体血管膜阳性率为23.29%,低于非缺O2组的46.89%(P<0.001)。临床表现新生儿窒息时,合作结节阳性率为52.54%,高于非窒息组的47.35%(P<0.05);纤维蛋白样坏死率为7.75%,高于非窒息组的4.55%(P<0.05);合体血管膜阳性率29.06%,低于非窒息组的50.96(P<0.001)。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灭Hp胶囊四联与新三联疗法对溃疡愈合质量及溃疡复发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75例活动期消化性溃疡并Hp阳性患者随机服用新三联:兰索拉唑30mg1/日+克拉霉素250mg2/日+阿莫西林500mg/日,连用10天;灭Hp胶囊四联:新三联+灭Hp胶囊6粒2/日,连用28天;安慰剂:胃舒平3片2/日,连用28天。疗程结束后4周复查胃镜,观察Hp根治和溃疡愈合情况,对溃疡愈合者进行光镜及电镜检查,评价溃疡愈合质量,并停服所有药物,随访半年。结果:“灭Hp胶囊”四联和“新三联”组溃疡愈合率、Hp根治率分别为100%,96.4%和88.0%,92.0%(均P<0.005);溃疡愈合质量前者优于后者;两组均明显优于安慰剂组溃疡愈合率(20%,均P<0.005)、Hp根治率(0.0%,均P<0.005)和溃疡愈合质量。“新三联”和“灭Hp胶囊”四联组溃疡复发率为5.6%(1/18)和0.0%(0/19),明显低于安慰剂的溃疡复发率(100%),(P<0.005,P<0.001)三组中4例溃疡复发者均为溃疡愈合质量差者,其中3例Hp未根除。结论:“新三联”具有轻度提高溃疡愈合质量作用;“灭Hp胶囊”四联疗法不但具有与“新三联”相当的Hp根治率,而且较之更能显著提高溃疡愈合质量,因此获得更低的溃疡复发率。提示溃疡复发除了Hp感染有关外,还与溃疡愈合质量有关。  相似文献   

4.
研究家族性腺癌性息肉病(FAP)癌变过程中P21-H-ras、EGFR和P53的变化与意义。方法:用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并比较以上三种指标在41例FAP患者的正常肠粘膜、腺瘤和癌组织标本中表达情况。结果:P21-H-ras、EGFR及P53在正常肠粘膜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4.7%与0,在腺癌中为29.3%、35.4%与20.8%,癌组织中为47.4%、60.6%与52.6%,癌与腺癌的阳性率都显著高于正常肠粘膜(P<0.05);P21-H-ras、EGFR在癌组织中的阳性率高于腺瘤,但差别不显著(P>0.05),P53在癌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腺癌(P<0.05)。癌组织有2个以上指标阳性者占55.6%,3个都阳性者占27.3%;腺瘤中分别为13.2%与4.4%,差别显著(P<0.05)。结论:提示P21-H-ras、EGFR、P53基因都参与FAP癌变,P21-H-ras基因、EGFR可能作用于早期,P53基因则作用于晚期。检测P21-H-ras、EGFR、P53对早期诊断FAP癌变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P53和ras癌基因表达产物联合检测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了研究p53和ras癌基因表达产物(p53蛋白和ras蛋白)在胃癌早期诊断中价值。方法:对22例浅性胃炎,25例重度不典型增生,30例早期胃癌标本进行p53和p21蛋白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在线性胃炎中两种蛋白均为阴性;重度不典型增生和早期胃癌中两种蛋白阳性率非常接近,其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高于浅表性胃炎,差异性显著,(P<0.05)p53和p21蛋白联合检测阳性率,在重度不典型增生(76.0%)和早期胃癌(70.0%)中,均高于两组中p53蛋白单项阳性率(40.0%和36.7%),和两组中p53和p21蛋白同时阳性率(24.0%和26.7%),其差异性均显著(P<0.05)。结论:重度不典型增生在p53和ras基因表达水平上接近早期胃癌,二种基因表达产物联合检测在胃癌早期诊断中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微血管密度(micorvessel density,MVD)与大肠癌浸润、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8例大肠癌VEGF及MVD的变化,分析VEGF及MVD与大肠癌浸润、转移的关系。结果:78例大肠癌中有淋巴结转移者32例,无淋巴结转移者46例;VEGF表达阳性率及MVD值前者均明显高于后者(P<0.01),P<0.05)。有肝转移者15例,无肝转移者63例,VEGF表达阳性率及MVD值前者均明显高于后者(P均<0.01)。当肿瘤局限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和肌层、浆膜下层时,VEGF表达无明显差异;但当肿瘤侵犯到浆膜层和浆膜外时,VEGF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增高(P<0.01)。浸润至肌层及浆膜下层的肿瘤组织MVD值明显高于浸润至粘膜及粘膜下层者(P<0.05),而浸润至浆膜及浆膜外的肿瘤组织中MVD又将浸润至肌层及浆膜下层者为高(P<0.01)。结论:VEGF及MVD与大肠癌浸润、转移有关,可能成为预测大肠癌恶性程度的可靠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在胃癌浸润和转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9例胃癌组织中uPAR折表达,观察其与癌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59例中uPAR阳性28例;在乳头状、管状腺癌和粘液腺癌中uPAR阳性率较高,而在低分化癌和印戒细胞癌中阳性率较低(P<0.01);有淋巴结转移组uPAR阳性率为60.5%(23/38),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23.8%(5/21)(P<0.01);uPAR在早期胃癌阳性率为12.5%(1/8),侵及肌层组阳性率为38%(6/16),侵犯全层组阳性率为60%(21/35),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uPAR与胃癌的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也与胃癌组织学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8.
官国先  寿楠海等 《湖南医学》2001,18(3):180-182,F004
目的:研究粘着斑激酶(FAK)表达与大肠癌发生,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10例正常肠粘膜,16例肠腺瘤伴不典型增生及108例大肠癌手不本中FAK的表达,结果:正常肠粘膜表达均阴性,肠腺瘤伴不典型增生表达阳性率为12.50%,大肠癌表达阳性率为75.93%(82/103),其中无区域淋巴结转移者阳性率为48.84%,有区域淋巴结构转移者阳性率为93.85%(P<0.01),FAK表达水平与大肠癌浸润兴度和Dukes分期呈正相关(均P<0.01),FAK阳性者术后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49.74%,44.30%,而阴性者为100%,88.54%,二组患者术后3年,5年生存率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大肠癌由于FAK表达增加,加速恶性细胞的增殖,浸润和转移,故检测大肠活检粘膜及癌组织中FAK表达状况,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大肠粘癌变倾向及大肠癌生物学行为,有利于对患者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白细胞介素-6受体(IL-6receptor,IL-6R)在胃正常粘膜,癌前病变,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中的表达,探讨它们与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91例不同胃粘膜标本中IL-6及其受体mRNA表达情况,其中正常粘膜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不典型增生和(或)肠上皮化生20例,早期胃癌25例,进展期胃癌26例,结果:IL-6 mRNA在正常粘膜,癌前病变,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55%,84%,84.6%,IL-6受体mRNA在胃粘膜不同病变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50%,80%,88.4%,IL-6及其受体mRNA在正常粘膜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癌前病变(P<0.05),IL-6及其受体mRNA在癌前病变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早期胃癌(P<0.05),而早期胃癌中的IL-6及其受体mRNA的表达与进展期胃癌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IL-6及其受体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报告84例早期胃癌,将溃疡61例(72.6%)和无溃疡者23例(27.4%)作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溃疡者年轻,腹部疼痛和有典型溃疡症状者多见;淋巴结转移率后者比前都多见。通过病例对比分析,在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在好发部位,组织学类型和癌旁粘膜病变等方面,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用胃镜定期在愈合中或愈合后胃良性溃疡边缘和基底活检方法评估其胃癌发现率,并与传统胃良性溃疡仅在其边缘活检且好转后放弃活检的方法胃癌发现率相比较。方法:胃镜对456名胃良性溃疡患者进行分组随访对照研究,同时收集临床、病理数据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结果:456例病人中发现早期胃癌11例(2.41%)。研究组早期胃癌8例中,3例胃癌标本取自溃疡基底,5例取自溃疡边缘。研究组和对照组之间胃癌发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对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愈合中、愈合后胃良性溃疡定期胃镜在其边缘、基底部活检,可以发现更多早期胃癌。  相似文献   

12.
对66例消化性溃疡外周血、部分组织中的T淋巴细胞亚群和幽门螺旋菌(HP)进行了同步检测。结果表明,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外周血CD_3、CD_4、CD_4/CD_8较正常对照组降低,溃疡活动组和HP阳性组降低得更为明显。溃疡边缘组织中CD_3、CD_4显色细胞较非溃疡部位明显增加。提示消化性溃疡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紊乱,可能与溃疡病活动及HP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和胃粘膜病变的关系及意义,我们复习了1342例胃镜活检的病理档案材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HP在慢性胃炎的阳性检出率为74.4%。HP阳性率和胃炎的活动性有关。在活动性胃炎为77.4%与非活动性胃炎的63.9%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这个结果表明HP感染可能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病原之一。另外,HP阳性率在肝癌为9.8%。  相似文献   

14.
糜烂性胃炎756例内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内镜下糜烂性胃炎(EG)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56例EG的内镜资料。结果:胃窦炎的病变程度与胃体炎差异无显著性(P>0.05),合并十二指肠溃疡30.0%,胃溃疡12.6%,有较高的肠化检出率(36.4%),幽门螺杆菌(Hp)与糜烂类型、糜烂程度、有无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与有无炎症活动及炎症程度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5)。结论:EG内镜下分型及病变程度的划分,对病情判断和治疗随访有指导意义;要积极治疗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Hp可以促使该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内镜下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早期胃癌患者42例,以上患者均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本组患者均行内镜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检查.采用活检钳钳取组织,直径小于1.0cm全部取材,直径大于1cm较多取材.取材组织做病理学检查.结果:①病变部位和胃镜下形态:胃窦10例,胃体9例,胃角15例,贲门8例.胃镜下形态:Ⅰ型1例;Ⅱa型1例;Ⅱb型5例;Ⅱ型24例;Ⅲ型11例.②病理组织学检查:腺癌19例,占45.2%.粘液细胞癌12例;印戒细胞癌1例.鳞癌10例.结论:早期胃癌内镜下形态多表现为浅表凹陷和溃疡型,胃壁任何部位都可能发生.重视内镜检查并准确行粘膜活检有助于尽早发现早期胃癌,有助于提高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丹参抗大鼠乙酸胃溃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丹参和甲氰咪胍对大鼠乙酸胃溃疡治疗30天。结果在溃疡制作后的5、30、126天,丹参组的溃疡指数明显低于甲氰咪胍组和对照组(P〈0.01)。标记率明显高于甲氰咪胍组和对照组(P〈0.01)。丹参组30天的溃疡指数与126天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表明丹参有促进溃疡愈合,防止再发的作用,且优于甲氰咪胍,其机理是促进了溃疡边缘胃粘膜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7.
为评价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三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将91例HP阳性的十二指肠和(或)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2组:第1组45例,每次口服奥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1000mg、克拉霉素500mg,均每日2次,2周为一疗程;第2组46例,给药方式同第1组,只是疗程缩短为1周。疗程结束达4周时复查胃镜及HP。40例HP根除后1年行~(14)C—尿素呼气试验(UBT)。结果第1组有2例图过敏性皮疹而退出观察,43例用于统计学分析。第1组和第2组的HP根除率分别为93.0%和91.3%,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的愈合率分别为95.3%和93.5%。1年的HP再感染率为7.5%。结果表明第1组HP根除率和溃疡愈合率均略高于第2组,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均有较理想的溃疡愈合率和HP根除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胃镜直视下清创对消化性溃疡愈合的影响。方法:245例消化性溃疡中治疗组125例(胃溃疡58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67例),对照组120例(胃溃疡56例,十二指肠球溃64例)。治疗组在胃镜直视下用细胞刷反复拉刷溃疡创面,直到创面坏死苔清除干净,其后服药治疗。对照组仅用药物治疗。结果:2周后治疗组消化性溃疡愈合率为71%,其中胃溃疡为68%,十二指肠球溃75%,对照组愈合率56%(胃溃疡49%,十二指肠球溃58%)。1个月后治疗组愈合率为96%(胃溃疡94%,十二指肠球溃98.2%),对照组为85%(胃溃疡72%,十二指肠球溃91%)。治疗组的2周及1月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胃溃疡清创后愈合率明显优于十二指肠球溃。结论:胃镜直视下清创能加速溃疡愈合,对胃溃疡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检测bcl-2,c-erbB-2基因在胃粘膜良恶生病变中的表达,探讨其对提高胃癌诊断率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bcl-2,c-erbB-2基因在98例胃癌,40例不典型增生和20例正常胃粘膜中的表达,结果a,bcl-2在正常胃粘膜中有弱阳性表达(10.0%),在不典型增生中为50%,在胃癌中为44.9%,不典型增生与胃癌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P<0.05),bcl-2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有关(P<0.05),低分化者bcl-2表达率高,与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无关(P>0.05),b.c-erbB-2在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6.1%,其中中早期胃癌中的表达低(16.7%),在重度不典型增生和进展期胃癌中的表达高,分别为80%,58.7%,二者与早期胃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5),c-erbB-2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 -2,-B-2c参与胃粘膜的癌变过程,联合检测bcl-2,c-erbB-2可能作为胃癌高危人群筛选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