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代文献中,逆传与逆传心包常被混同使用。通过古今文献考证可知,逆传之名首见于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指外感病传变的反常情况,与顺传相对而言,病情迅速发展到危重阶段的传变方式。逆传心包为清代叶天士《温热论》首载,指温热病邪侵犯肺卫之后不从卫分顺传气分,而径入心包,扰及心神的病理变化。在指温病卫气营血病证的传变和三焦病证的传变时,二者可以通用,但逆传心包的使用范围仅限于以上两证,而逆传则可适用于所有外感疾病。  相似文献   

2.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清代温病大师叶天士提出的温病常见传变规律之一。 关于逆传心包的涵义,后世医家众说纷纭。清代医家章虚谷认为,温邪按卫气营血顺序依次渐传的为顺传,卫分之邪不经气分而骤传心营者为逆传。他还以五行生克乘侮之说来解释温邪逆传之理。他说:“心属火,肺属金。火本克金,而肺邪反传于心,故曰逆传。”而清代医家王孟英认为,卫分之邪从气分下行为顺,从营分内陷为逆。他说:“‘不从外解,必致里结。’是由上焦气血以及中、下二焦者为顺。惟包络上居膻中,邪不外解,又不下行,易于袭人,是以内陷营分者为逆传也。”他虽不  相似文献   

3.
赵虎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0):15-15
温邪郁表、取辛温开闭 温热之邪,途经口鼻而入,首先侵犯上焦肺卫。其传变大多由表及里,由卫气而及营血。因肺居上焦,开窍于鼻,且外合皮毛与卫气相通,主人体一身之表;故温邪外侵,必先犯肺而出现肺卫表证。如温病初期邪犯肺卫,治疗及时,病邪即可外解而不致内传。否则邪不外解,则可由肺卫而内陷心包营分,因肺热内陷心包,致病情之急剧转变,病势重险,故称“逆传”。温病除“逆传”外,尚有按一般由浅人深逐步发展的“顺传”过程;其病机演变为上焦肺卫之邪,依次传人中、下而焦;如前贤王孟英所言:“温邪始从上受,病在卫分……则以邪从气分下行为顺,邪人营分内陷为逆也。苟无其顺,何以为逆”。  相似文献   

4.
“逆传心包”与“上逆心包”语见叶天士《外感温热篇》。第一条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第三十七条谓:“然热陷血室之证……往往久延,上逆心包,胸中痛,即陶氏所谓血结胸也”。两条皆言逆传心包,但究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病程病位、治法方药等均有显著差异,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温邪则热变最速”。温邪道传或内陷心包,则易出现神志改变,轻则嗜睡,恍惚,甚则昏迷谵狂。救不及时,则神机幻灭,故辨明神昏之病因病机、病变阶段殊为重要。医著论文言及神昏多责之邪陷心包,而径投“三宝”未必应手。实际上,卫、气、营、血均可出现神志失常,兹结合《温热论》及临床实际略言一二。1 邪在卫分 一般而言,温邪初起,邪浅易治,较少出现神志改变。但温邪、暑湿侵袭肺卫,一旦不得及时外解,骤逼人里,肺卫失宣,闭塞气机,邪热扰乱神明则致神昏。1.1温邪在卫《温热论》19条…  相似文献   

6.
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又说:“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从而阐明了温病发生发展的机理及其病理传变规律,掌握温病病理传变,就能了解病邪进退,正气盛衰,从而得知病位的浅深,病情的轻重,预后的吉凶,并为立法处方提供依据,这对用中医中药诊治急性外感热病,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自叶天士《温热论》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之后,诸家解释,颇不一致。目前,对“顺传”和“逆传”仍争论不休。《河南中医》1990年第1期刊出了徐纲同志的《也谈“顺传”、“逆传”》一文,旁征博引,说理详尽,正名顺逆,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8.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叶天士就温病发病学提出的总纲。这个提法是对《内经》理论的突破,虽离经但不叛道。“温邪”概念始于内经,“寒温不时”(贼风),“岁多贼风邪气,寒温不和”(岁露论),已认识到温邪是传染性致病因子。“上受”概念也附和“身半以上,其气三矣,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至真要大论)和“阳病者上,行极而下”(太阴阳明论)的思想原则。但作为外邪侵入,“首先犯肺”已与经义抵梧。《内经》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温疫论》有关九传、《温热论》有关顺、逆传的概念。九传原指温疫的致病因素杂气的一组传变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湿热类温病的发展变化。顺传与逆传,虽能概括一般温病的传变,但主要反映温热类温病的发展演变过程。九传始动于膜原;顺逆传始动于肺卫。根据吴又可、叶天士的本意,着重阐明自里达外为顺,从表入里为逆。指出,顺传不是顺沿卫气营血的次第的传变;逆传也不是逆卫气营血之序的传变。叶氏顺、逆传理论是受吴氏所谓九传的启迪而提出,九传寓于顺逆传规律中。此外,据吴、叶二氏的论述,提出了促顺杜逆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王宗仁 《医学争鸣》1996,17(4):307-308
“逆传心包”与“上逆心包”辨析王宗仁(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中医科,西安7l0033)关键词温病,心包络,逆传,下焦,医学,中国传统中图号R254.2“逆传心包”与“上逆心包”出自叶天士《外感温病篇》第1条:“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第37条:...  相似文献   

11.
《温热论》云“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 ,此为温病营血分证辨治之大法 ,对温热性质温病血分证、湿热性质温病邪已化燥深入营血辨治 ,皆可遵之。然湿温湿未化燥 ,邪陷营血 ,临床亦为常见 ,其治则非上述治法所能完全适用。本文根据温病学家有关论述 ,结合自己临床实践体会 ,谈谈湿温邪陷营血之辨治。1 病因病机湿温湿已化燥或未化燥 ,其邪均可内陷营血 ,此于古医籍及临床实践中皆可得到证明。如薛生白《湿热病篇·5条》之“湿热证 ,壮热口渴 ,舌黄或焦红 ,发痉 ,神昏谵语或笑 ,邪灼心包 ,营血已耗” ,此为湿热化燥 ,内…  相似文献   

12.
<正>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一语,见于《外感温热篇》之首。《外感温热篇》为清代医家叶天士游洞庭山时,门人顾景文随于舟中,将其口授之语录记而成。自章楠改题定名之后,这句名言便被奉作认识全部温病的提纲,其实只不过是试图概括风温而已。叶氏医案有云:“吸入温邪,鼻通肺络,逆传心包络中……。”有人认为,“这  相似文献   

13.
温热病发于四时,由温热邪气而致。“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温病条辨》)温热之邪侵入人体,阳热炽盛,消灼阴津,热愈炽,津愈伤,温热伤阴是温热病的基本病机。这一病机,始终贯穿于温热病的各个阶段。病在卫分,则伤肺阴,病在气分,则伤胃律,病在营血伤肾液。阴液耗伤程度,标志着温热病的预后及转归,故“温热为法,法在救阴。”1 祛邪除热——防止伤阴津1.1 辛凉保津 温热病多从口鼻而入,首先侵犯肺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外感温热篇》)温为阳邪,初犯人体即有高热,口微渴,舌边尖红等邪热伤阴征象。此时宜尽早祛邪外出,使邪从卫分而解。“太阴风温……但热不恶寒而渴者,  相似文献   

14.
【三焦辨证】是热性病辨证论治方法之一。起源于金代医家刘河间,后由清代医家吴鞠通归纳总结著《温病条辨》一书。把病邪侵犯脏腑的浅深和部位,分为上、中、下三部。上焦指心肺;中焦指脾胃;下焦指肝肾。与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大同小异各有优点。【五脏所主】心主脉、肝主筋、脾主肉、肺主皮毛、肾主骨,【四海】脑为髓海、膻中为气海、冲脉为血海、胃为水谷之海。【传变】病情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叫传;病情变化,不依一般规律的叫变。【顺传】指依病机顺序传变者,如外感热病由太阳→少阳→阳明,或由卫→气→营血。【逆传】指温邪由卫不经气分,突然出现营分症状,便是逆传。温病的逆传心包,就是指此而言。  相似文献   

15.
舌诊,是祖国医学望诊的主要内容。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所著《外感温热篇》,对温热病舌质舌苔的真假虚实变化,分析很精.论述颇详。全篇38条原文中,验舌辨证的就居17条之多.兹将有关内容归纳浅析如下: 一、辩病位叶氏在《外感温热篇势》中首创能反映温热病发展传变规律的卫气营血辩证体系。指出:“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而卫气营血之辨,舌诊是重要的特证之一。原文15条:“再论其热传营,舌色必绛,绛,深红色也.初传绛色,中兼黄白色;此气分之邪未尽也,泄卫透营,两  相似文献   

16.
传,《辞源》曰:“转也,授也,谓以此之所受,转受之于彼也”。《伤寒论》论太阳病之传,首见于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太阳病病邪传与不传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其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可传?又在什么样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语出《外感温热篇》,这是治疗温热病中营分证的一个很有效地措施,它除了清营热,养营阴之外,还可以使用宣散透邪之品,使营分热透邪出气分外解,这对临床治疗营分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清代医家叶天士,在确立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同时,也相应地提出了诸证期的治疗治则。他在《外感温热篇》中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寥寥数言,概括了温病辨证施治的总体规则。在这里,“透热转气”显然是作为营分证的基本治法提出来的。这里的“透”,是指透泄营分邪热,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言,既指病邪的由里达外,又象征病证的由深转浅。  相似文献   

19.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认为"疫病"是感染杂气所致,首次提出杂气是有别于六淫而具有强烈传染性的、流行时间捉摸不定的外感病邪。强调杂气发病类型为"伏而后发",即杂气为病具有一定的潜伏期。与伤寒六经传变、温病卫气营血及三焦传变不同,吴又可提出杂气为"邪伏膜原,表里分传",即以膜原为中心,而后出表、入里。故治疗疫病既要扶助正气,亦要祛除邪气。祛除杂气以宣通疏利为本,用药上善用走而不守之大黄,而慎用守而不走之黄连等寒凉药物。《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医药治疗方案遵循了《温疫论》"邪自窍而入,未有不由窍而出"之治则。  相似文献   

20.
温病是由各种温热病邪引起的多种急性热性疾病。其特点为热象偏重,传变较速,易于出现心营症状。而温邪传至心营则标志疾病发展进入急迫险恶重症阶段,如不及早救治,顷刻将有痉、厥、闭、脱之变。本文仅就学习温病及临床实践的体会,将温病顺传心营,逆传心包,温热酿痰蒙闭心营,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