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动态增强MR成像在肿瘤血管生成功能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静脉注射细胞外对比剂(Gd-DTPA)后,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描述肿瘤的血管特征.由于不同组织对造影剂药物动力学的影响不同,因而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具有展示组织内在差异的功能.大量研究结果表明,DCE-MRI数据结果与肿瘤血管生成免疫组织标记物间具有相关性,可以用于监测各种肿瘤治疗方法的效果,如:放疗、化疗、激素治疗以及新的抗血管生成治疗等.本文就DCE-MRI基本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作一简要回顾.  相似文献   

2.
常见主动脉疾病包括真假性动脉瘤,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缩窄,大动脉炎等.彩超虽然可以发现上述病变,但不能明确病变范围、大小及侧支情况以及保留图像等,因此无创性影像检查受到临床重视.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利用顺磁性对比剂的短T1作用,在准确测定血循环时间的基础上,用超快速三维容积采集技术,获得对比剂首次通过靶动脉的高分辨率图像,高质量的3D原始图像允许进行各种复杂的后处理,3D技术能任意方向全面观察病变,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充分信息.3D DCE MRA因具有高诊断准确率、无副反应而临床认可的血管造影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3D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CE MRA)在食道静脉曲张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门静脉成像(CTP)和3D DCE MRA检查。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参数诊断有无GEV及GEV分级的价值。结果 GEV 0级13例,GEV 1级21例,GEV 2级20例,GEV 3级6例。不同GEV分级在不同年龄亚组和性别亚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GEV分级在CTP分级和3D DCE MRA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TP分级、3D DCE MRA分级与内镜下GEV分级显著相关(P<0.05)。2名医师3D DCE MRA分级结果与内镜结果的Kapppa值为0.743[95%CI(0.612~0.895)];CTP诊断GEV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70.00%和69.00%;3D DCE MRA分级诊断GEV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78.00%和76.00%;联合诊断GEV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88.00...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R三维增强肺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方法:临床疑诊肺动脉病变46例及正常志愿接受3DCE-MRPA检查10例.46例均作核素通气灌注检查,4例做肺动脉CTA检查。结果:38例3DCE-MRPA诊断为肺动脉栓塞,其征像为:①血管腔内充盈缺损,血管狭窄或闭塞;②栓塞血管供血区域表现为灌注缺失或血管稀少,3例诊为肺动脉扩张,1例诊为右下肺动脉瘤。结论:3DCE-MRPA是确诊肺栓塞的一种无创,准确检查手段,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单次屏气 3DCEMRA在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Sieamen’s1 5TMR扫描仪 (体部相控阵线圈 ,TR/TE :5 / 2ms ,矩阵 :114× 2 5 6 ,6 / 8FOV) ,对 5 1例临床怀疑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疾病患者行单次屏气 3DCEMRA检查 ,其中 2 8例经手术及动脉导管证实。结果 除 2例因操作失败外 ,其余均获得了优秀的主动脉及分支血管影像 ,3DCEMRA对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病变显示准确 ,2 8例与手术及动脉导管结果对比 ,3DCEMRA诊断正确率 10 0 %。结论 单次屏气 3DCEMRA是显示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的优秀MR影像技术 ,在诊断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病变中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单次屏气3D CE MRA 在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Sieamen’s 1.5T MR 扫描仪(体部相控阵线圈,TR/ TE:5/ 2ms ,矩阵:1.4 ×256 ,6/ 8FOV) ,对51 例临床怀疑主动脉及其分支血 管疾病患者行单次屏气3D CE MRA 检查,其中28 例经手术及动脉导管证实。结果 除2 例因操作失败外,其余均 获得了优秀的主动脉及分支血管影像,3D CE MRA 对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病变显示准确,28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MR血管成像(contrast-enhanced MR angiography,CE—MRA)在腹部及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0例疑有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行CE—MRA。采用德国Siemens Essenza 1.5T全身MR扫描仪,Body线圈,运用3D快速小角度激发成像(FLASH)扫描序列,自动移床采集双下肢血管图像。结果3DCE-MRA可直观、完整地显示腹腔、盆腔和下肢动、静脉正常结构和疾病分布情况。30例患者中,动脉硬化狭窄20例,动脉瘤2例,动脉瘘1例,动静脉畸形1例,动脉变异1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2例;正常3例。结论3DCE—MRA对腹部及下肢大血管病变显示良好,能清楚显示血管本身病变、病变与血管、血管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具有很好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0 T MR动态增强成像(DCE-MRI)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疑诊前列腺癌者75例,所有患者均行T2WI和DCE-MRI检查。分析比较T2WI和DCE-MRI对前列腺癌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的差异,并分析DCE-MRI对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和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前列腺癌患者44例,T2WI和DCE-MRI对前列腺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64%和91%、58%和77%、61%和85%。DCE-MRI诊断敏感性和准确性明显高于T2WI(P〈0.01),而特异性未见明显高于T2WI(P〉0.05)。DCE-MRI对高分化组Gleason评分〈7分的前列腺癌检出率明显低于对中低分化组Gleason评分≥7分的前列腺癌(P〈0.05)。结论和T2WI相比,3.0 T DCE-MRI能明显提高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敏感性和准确性。而且,DCE-MRI更容易检出中低分化的前列腺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场MR动态增强扫描对鉴别腰椎间盘术后再发腰腿痛原因的价值。方法:腰椎间盘突出术后再发腰腿痛患者12例作为研究对象,先行CT或MR平扫,选取把硬膜外异常组织层面确定为动态MR扫描层面,然后静脉注射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 0.1 mmol/kg),每隔4min扫描1次,共扫描8次,并分别测量硬膜外各异常组织的强化程度,将其强化率随时间变化绘成曲线图。并与再手术及病理作对照。结果:12例中再发腰腿痛患者MR动态增强扫描显示硬膜外异常组织主要分为两类,一类硬膜外两种异常强化组织7例,MR表现为周围组织明显强化,且于8min左右强化达到高峰,然后逐渐缓慢减弱.中央组织轻度延时强化,病理为周围新鲜瘢痕组织包绕退变的髓核组织。另一类硬膜外一种异常组织,其中一种强化较为明显.病理证实为瘢痕,硬膜外与椎旁瘢痕强化相似,差异无显著性(P〉0.05),另一种强化弱,手术证实为再突出椎间盘。椎管内硬膜外瘢痕与再突出椎间盘的强化差异有显著性(P〈0.05)。12例中,单纯再突出3例。单纯瘢痕形成2例,再突出合并周围瘢痕组织形成7例。结论:利用MR动态增强扫描对于鉴别腰椎间盘术后再发腰腿痛原因(主要为硬膜外瘢痕与椎间盘疝复发)有重要价值。[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10.
肠系膜下静脉: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肠系膜下静脉(IMV)在3D动态增强MRA(DCE MRA)的显示及其汇入门静脉系统的方式,并探讨正常人与肝硬化患者IMV的变化情况。方法217例行腹部增强MRI扫描的连续性病例。静脉注射Gd-DTPA,冠状面3D FSPGR动态增强。在工作站作图像后处理,用多平面容积重建(MPVR)显示IMV。观察IMV的显示情况和汇入门静脉系统的方式。其中经临床证实的肝硬化患者24例,无肝疾病及相关疾病患者30例(正常组),测量IMV的直径,并进行比较。结果217例中191例(88%)显示IMV主干,53例(24%)显示一级分支,20例(9%)显示二级分支。显示IMV主干的191例中,IMV汇入脾静脉占45%,汇入门静脉汇合处占18%,汇入肠系膜上静脉占37%。肝硬化组中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直径明显大于正常组(P〈0.05),但IMV直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DCEMRA可较好地显示IMV及其分支,大部分IMV汇入脾静脉,肝硬化患者IMV不受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动触发扫描技术在主动脉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9例采用不同触发扫描技术的主动脉3D-CE-MRA的图像资料,对比其图像质量及扫描成功率。结果:采用自动触发扫描技术能获得高质量的图像质量,失败率0%。其他触发技术扫描的图像质量一般。结论:获得高质量的3D-CE-MRA图像,扫描技术和方法的选择很关键,利用自动触发扫描技术能获得高的图像质量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动态增强三维血管成像MR技术在腹部肿瘤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三维血管成像技术(3D CE-MRA)在诊断腹部肿瘤中的价值.方法 26例腹部良恶性肿瘤患者行常规MRI与3D CE-MRA,对3D CE-MRA病灶检出率、对比噪声比(CNR)进行比较,统计其肿瘤的动静脉显示率,并观察肿瘤不同增强时相的表现.结果共41个病灶,在实质脏器37个病灶中,T2WI检出29个,B超检出30个,3D CE-MRA动脉期检出34个,其病灶检出率高于T2WI和B超.肝内肿瘤CNR,T2WI为21±3.8,3D CE-MRA动脉期为13±4.6(P<0.05),静脉期为19±3.3(P>0.05),延迟期为23±2.5(P<0.05).肝外肿瘤CNR, T2WI为15±5.8,3D CE-MRA动脉期为18±4.3(P<0.05),静脉期为20±6.1(P<0.05),延迟期CNR为21±4.8(P<0.05),3D CE-MRA CNR等于或高于T2WI,其肿瘤动脉显示率为80.4%,静脉显示率为26.8%,能显示肿瘤不同时相的强化特点.结论 3D CE-MRA对腹部肿瘤检出率高,能显示肿瘤血管与组织强化特点,为诊断腹部肿瘤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恶性肿瘤发病率近年来逐渐上升,成为引起死亡的首要原因之一。发展特异性强,敏感度高的影像诊断手段,对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是通过静脉注射小分子顺磁性对比剂无创地评价组织血流灌注、渗透性等血管特性的功能性成像方法,目前主要应用于诊断及鉴别诊断全身多系统良恶性病变、动态监测肿瘤放化疗治疗效果、评估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疗效等方面。在本研究中作者主要对钆对比剂在DCE-MRI中的应用和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D动态增强门静脉成像(3DDCEMRP)在门静脉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GE公司1.5T超导磁共振机对53例疑有门静脉系统疾病的病人进行上腹部常规扫描后,进行3DDCEMRP,对感兴趣区血管的原始图像用最大强度投影法重建,分析门静脉及其分支显示情况和通畅性及有无侧支循环形成。结果 53例病人均获得较为清晰、立体的门静脉图像,图像质量达到诊断要求。门静脉主干及肝内3~4级分支、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显示清楚,合并有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形成的病例能较清楚显示侧支循环血管情况。结论 3DDCEMRP作为一种新的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安全、简便易行,是显示门静脉系统结构的可靠方法,可准确显示门静脉系统疾病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5.
乳腺MR动态增强技术联合扩散加权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比较单一动态增强(DCE-MRI)技术,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联合应用对乳腺病变定性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肿块患者MR资料。分析病变的增强表现和DWI的信号特点,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及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作统计学分析,评价两者的诊断效能。结果 DCE-MRI恶性病灶检出率为95.4%。DWI恶性病灶检出率为86.4%。DCE-MRI及DWI联合应用恶性病灶检出率为100%。单纯TIC、ADC值及联合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72.7%,72.7%,86.4%;特异性为75%,83.3%,89.1%;准确性为73.9%,81.8%,91.3%;阳性预测值72.7%,80%,90.5%。结论 DCE-MRI及DWI联合成像能提高病灶的检出率,TIC结合ADC值较单一检查方法对乳腺病变的良恶性进行评价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质量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磁共振设备及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 ,磁共振血管成像 (magneticreso nanceangiography ;MRA)图像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TOF法和PC法难以处理全部流速范围内不同的血流类型 ,不能真实可靠地显示与扫描层面平行及扭曲和分叉的血管 ,这在体部MRA尤为突出 ,而且因呼吸、心搏、运动等影响使MRA的广泛应用受到限制。近期开展的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3D dynamiccontrastenhancement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 ;3D DCEMRA)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对比剂增强MR血管成像技术在门静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从2018年1月—2019年4月收治的60例研究对象包括20例肝硬化患者、20例肝癌患者以及2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研究工作,均接受在门静脉成像中均实施非对比剂增强MR血管成像技术、MSCT门静脉成像,并作比较分析。结果:非对比剂增强MR血管成像技术结果图像质量评分与MSCT门静脉成像结果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门静脉成像中实施非对比剂增强MR血管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确切,可以有效评估肝脏门静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动触发扫描技术在主动脉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9例采用不同触发扫描技术的主动脉3D-CE-MRA的图像资料,对比其图像质量及扫描成功率.结果:采用自动触发扫描技术能获得高质量的图像质量,失败率0%.其他触发技术扫描的图像质量一般.结论:获得高质量的3D-CE-MRA图像,扫描技术和方法的选择很关键,利用自动触发扫描技术能获得高的图像质量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乳腺MR动态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的临床应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病变定性诊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5例临床或钼靶X线可疑恶性发现的病人,获得病理证实的41个病灶,其中良性病灶13个,恶性病灶28个.同时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和扩散加权成像,MR扫描采用3D快速扰相位梯度回波(FSPGR)和单次激发EPI,b*1000 s/mm2.由两名医生共同在ADW工作站Functool 2软件进行图像分析,观察病变形态和动态增强表现,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根据病变的形态特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采用评分法对病变性质进行判断,分为恶性,可疑恶性及良性三种.参照动态增强病变位置确定扩散图像病变所在,描记扩散图像上病变的感兴趣区,由软件计算获得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采用ROC曲线法确定ADC值的诊断阈值,并进行性质判断.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和ADC值,采用评分法根据积分情况进行综合定性诊断.比较动态增强扫描、DWI ADC值及联合应用对乳腺病变定性诊断效能.结果动态增强扫描(病灶形态学表现结合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诊断乳腺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6.4%(26/27)、61.5%(8/13)和85.4%(35/41).ROC曲线分析确定ADC诊断阈值为1.42×10-3 mm2/s,曲线下面积为0.690.ADC值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9.3%(25/28)、61.5%(8/13)和80.5%(33/41).动态增强扫描和DWI-ADC值联合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9.3%(25/28)、76.9%(10/13)和85.4%(35/41).有50%(14/28)的恶性病灶动态增强扫描表现不典型,通过ADC值得到进一步确定诊断.结论动态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有助于提高乳腺病变定性诊断的特异性,可为动态增强扫描不能确定诊断的病灶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非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NCE-MRA)具有无辐射、无需注射对比剂等优势,已广泛用于临床。利用超高场MR设备可有效提高NCE-MRA图像质量,但受限于线圈,7.0T设备目前仅用于检查脑血管。5.0T MR系统的问世使全身超高场NCE-MRA成为可能。本文初步探索5.0T全身NCE-MRA用于人体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