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罹患原发性肝细胞癌(PHC)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相关性.方法 对70例有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史(B组,54例)及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史(C组,16例)的PHC患者的好发年龄、肿瘤分化程度及大体病理类型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结果 与HCV感染的PHC患者比较,HBV感染的PHC患者的年龄较低[(54.86±9.82)vs(62.88±6.90)岁,P<0.01];大肝癌发生率较高(90.9%vs53.8%,P<0.01).70例患者中获得病理结果者B组为28例,C组为16例;经秩和检验,HBV感染的PHC患者肿瘤分化程度(高分化60.7%,中分化39.3%,低分化0)高于HCV感染的PHC者(高分化37.5%,中分化25.0%,低分化37.5%)(P<0.05).结论 患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后导致肝硬化背景下的PHC在流行病学及病理基础方面存在差异,反映出不同病毒感染后PHC的发生、发展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氯氮平及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SP)患者敌对性的疗效及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对4 2例服用氯氮平和4 3例服用利培酮的SP患者分别在入组时、治疗后2、4、8、12周评定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副反应量表(TESS)。结果 (1)两组在治疗后2、4、8、12周PANSS总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P<0 .0 5 ) ;敌对项目在治疗后第2周开始降低,且降低的程度利培酮高于氯氮平,两组敌对性改变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 .0 1)。(2 )两组有效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 .0 5 )。(3)嗜睡、锥体外系副反应及内分泌改变三项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 .0 5 )。结论 氯氮平与利培酮对SP敌对症状均有较好的疗效,但利培酮对SP患者敌对性疗效优于氯氮平。 相似文献
4.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20例肝细胞癌患者肝组织HBVDNA和HCVRNA。检测发现80%的HCC癌组织中可检出HBV-DNA的存在,25%的病例可以查到HCV-RNA;所有HBV和HCV阳性病例均为原发性肝细胞癌,而继发性肝细胞病例未能检出二种病毒核酸序列。本研究揭示我国引起HCC发生的肝炎病毒以HBV为主,HCV也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HBV、HCV、HBV和HCV重叠感染与HCC发生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HBV、HCV、HBV和HCV重叠感染及复制与广西HCC发生的关系.方法:在肝癌高发区和低发区分别选择符合全国诊断标准的HCC病人78例作为病例A组(肝癌高发区组)、B组(肝癌低发区组),并分别选择相同乡镇、生活习惯、生活水平、年龄±5岁、同性别的原籍健康人群2组分别78人作为对照组C组(肝癌高发区正常人组)和D组(肝癌低发区正常人组),应用PCR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清中的HBVDNA、HCVRNA,并对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HBVDNA、HCVRNA、HBVDNA HCVRNA阳性率分别为:A组69.2%(54/78)、20.5%(16/78)、16.7%(13/78);B组52.6%(41/78)、6.4%(5/78)、5.1%(4/78);C组18.0%(14/78)、7.7%(6/78)、3.8%(3/78);D组10.3%(8/78)、2.6%(2/78)、1.3%(1/78);其中A组与C组,A组与B组组间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与D组中HBVDNA阳性率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HBV、HCV、HBV和HCV的重叠感染及复制与广西肝癌高发区的肝癌发生有密切关系,其中HBV的感染及复制在肝癌的发生中最为重要,高发区中HCV、HBV和HCV的重叠感染的致癌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6.
广西肝癌高发区HBV、HCV感染及复制与HCC关系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广西肝癌高发区 HBV、HCV单一或重叠感染及复制与原发性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在肝癌高发区选择符合全国诊断标准的原发性肝癌病人 5 2例作为病例组 ,并选择相同乡镇、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生活水平、年龄± 5岁、同性别的原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 ,采用微板核酸杂交 - EL ISA法对研究对象血清中的 HBVDNA、HCVRNA及其 HCVRNA基因亚型I型、 型、 型、 型进行定性检测 ,并对两组的阳性率进行配对 χ2检验分析。结果 :肝癌组和对照组的 HBVDNA、HCVR-NA、HBVDNA+HCVRNA、HBVDNA+HCVRNA I型、HBVDNA+HCVRNA 型、HBVDNA+HCVRNA / 型、HB-VDNA +HCVRNA 型的阳性率分别为 78.8% (4 1 / 5 2 )、34.6 % (1 8/ 5 2 )、30 .8% (1 6 / 5 2 )、1 .9% (1 / 5 2 )、2 5 .0 % (1 3/ 5 2 )、1 .9%(1 / 5 2 )、1 .9% (1 / 5 2 )和 1 5 .4 % (8/ 5 2 )、7.7% (4 / 5 2 )、1 .9(1 / 5 2 )、0 .0 % (0 / 5 2 )、1 .9% (1 / 5 2 )、1 .9% (1 / 5 2 )、0 .0 % (0 / 5 2 ) ,其中HBVDNA、HCVRNA、HBVDNA+HCVRNA 型两组间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 P <0 .0 0 5 )。结论 :HBV、HCV、HBV和 HCV的重叠感染及复制 ,尤其是 HBV与 HCV基因亚型 型的重叠感染及复制与广西肝癌高发区的肝癌发生有密切关系 ,其中 HBV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中国人乙型肝炎病毒 (HBV)、丙型肝炎病毒 (HCV)及其双重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病例 对照研究结果进行定量综合 ,探讨Gibbs抽样方法在meta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制订meta分析的文献纳入和剔除标准 ,经分析筛选 ,有 16个研究纳入。在WinBUGS上由二项分布建模 ,拟合 3个Logistic模型 ,通过Gibbs抽样得到 3组 (HBV感染、HCV感染及双重感染 )参数的后验分布。【结果】HBV感染的效应合并值 μ10 为 2 86 (合并优势比OR为 18 0 5 ,95 %可信区间CI为 10 71~ 2 8 80 ) ,HCV感染的效应合并值 μ0 1为 2 4 9(合并OR为 13 11,95 %CI为 5 2 8~ 2 7 0 2 ) ,双重感染的效应合并值μ11为 4 4 9(合并OR为 93 5 4 ,95 %CI为 4 9 4 4~ 16 7 30 )。【结论】meta分析结果表明 ,HBV、HCV感染均为中国人原发性肝癌发生的主要病原学因素。双重感染大大增加发生原发性肝癌的危险性。Gibbs抽样能灵活地构造模型对复杂问题进行meta分析 ,特别是当经典方法不适用时。 相似文献
8.
HBV、HCV感染与HCC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发生的病因作用以度两种病毒的相互关系。方法167例HCC组和180例正常组的配对对照研究。结果HCC组中HBV—DNA和HCV—RNA阳性率分别为74.9%度12.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1.1%和3.9%,HBV—DNA或HCV—RNA阳性以及两者均阳性时发生HCC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52.79、30.21和84.00。结论HBV感染除可能有直接致癌作用外,还可与HCV有协同致癌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中国人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其双重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进行定量综合,探讨Gibbs抽样方法在meta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制订meta分析的献纳入和剔除标准,经分析筛选,有16个研究纳入。在WinBUGS上由二项分布建模,拟合3个Logistic模型,通过Gibbs抽样得到3组(HBV感染,HCV感染及双重感染)参数的后验分布。结果 HBV感染的效应合并值μ^01为2.86(合并优势为OR为18.05,95%可信区产CI为10.71-28.80),HCV感染的效应合并值μ^01为2.49(合并OR13.11,95%CI为5.28-27.02),双重感染的效应合并值μ^11为4.49(合并OR为93.54,95%CI为49.44-167.30)。结论 meta分析结果表明,HBV,HCV感染均为中国人原发性肝癌发生的主要病原学因素。双重感染大大增加发生原发性肝癌的危险性。Gibbs抽样能灵活地地复杂问题进行meta分析,特别是当经典方法不适用时。 相似文献
10.
11.
12.
中国人群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病例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态与原发性肝癌的关联程度,为预防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Meta分析法,对51篇关于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定量综合分析。结果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呈高度关联(OR=11.34),其中HBsAg、Anti.HBc-IgM与原发性肝癌的关联程度最高(OR分别为13.15和12.37),其次为Anti—HBc(OR=8.50),HBeAg与原发性肝癌的关联程度高于Anti—HBe(OR=4.36 vs 2.49),Anti—HBs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合并OR值小于1(OR=0.24)。结论HBV感染是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HBV现正感染、病毒复制活跃者发生原发性肝癌的危险性较大。慢性HBV感染者出现Anti-HBc—IgM阳性要警惕原发性肝癌的发生,Anti-HBs是降低原发性肝癌发生风险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及survivin蛋白表达对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利用血清学指标检测61例HCC的HBV感染情况,采用辣根酶标记生物素链霉卵白素(SP)检测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结果 39例HBV感染HCC中survivin蛋白表达率为69.23%(27/39),22例非HBV感染表达率为31.81%(8/22),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HCC中,HBV感染与肿瘤的Edmondson分级、AFP增高、门静脉癌栓形成、肝内转移及转氨酶升高相关(P〈0.05),survivin表达与门脉癌栓形成、肿瘤直经大小及AFP增高相关,与分化程度及肝内转移无关。结论 HBV感染可能与survivin共同作用导致HCC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14.
TTV与HBV、HCV的重叠感染与HCC家庭聚集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广西肝癌高发区输血传播病毒(TTV)与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的重叠感染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家庭聚集性中的作用.方法:分别采用巢式PCR和RT-PCR技术对研究对象外周血清中TTVDNA、HBVDNA和HCVRNA进行检测,应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CC高发家庭成员组及无癌家庭成员组中TTVDNA、HBV DNA、HCVRNA阳性率分别为35.4%(46/130)、29.2%(38/130)、10.0%(13/130)和 24.6%(32/130)、10.8%(14/130)、3.8%(5/130),两组间TTVDNA、HBVDNA、HCVRN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P=0.04、RR=1.81、95%CI=1.018~3.219;χ2=14.97、P=0.000 1、RR=3.765、95%CI=1.88~7.54;χ2=3.91、P=0.048、RR=2.84、95%CI=0.972~8.29).两组TTV与HBV、HCV重叠感染率分别为7.7%(10/130)、3.8%(5/130)和1.5%(2/130)、1.5%(2/130),TTVDNA HBVDNA感染率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5.591 4、P=0.018 0、RR=5.33、95%CI=1.15~24.84);而TTVDNA HCVRNA阳性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21 3、P=0.250 4、RR=2.56、95%CI=0.49~13.44).结论:TTV、HBV、HCV感染以及TTV和HBV的重叠感染与广西HCC家庭聚集性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但 TTV和HBV重叠感染在致肝癌上无明显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p53表达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AFP、HBV感染之间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p53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和患者预后、AFP、HBV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0例肝细胞癌和20例肝良性肿瘤标本p53的表达;结合肝细胞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门静脉癌栓、术后生存期、血清甲胎蛋白(AFP)、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细胞癌的p53阳性率显著高于肝良性肿瘤(P<0.01);p53阳性表达与肝细胞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肝硬化、临床分期均无显著性相关(P>0.05);包膜不完整、并有门静脉癌栓、分化未成熟及血清AFP阳性的肝细胞癌组织的p53阳性率明显高于有完整包膜、无门静脉癌栓、分化较成熟及血清AFP阴性的组织(P<0.05) ;HBsAg阳性的肝细胞癌p53阳性率显著高于HBsAg阴性者(P<0.01);p53阳性的肝细胞癌患者术后2年存活率显著低于阴性者 (P<0.01).结论:p53是评价肝细胞癌恶性程度及预后的一个有价值的生物学指标;它的表达与肝细胞癌患者的血清AFP水平及HBV感染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21表达与肝细胞肝癌的关系。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通过RT-PCR方法检测100例肝细胞肝癌病人和100例非肿瘤病人外周血白细胞中P21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P21mRNA在肝细胞肝癌病人外周血白细胞中相对表达量为0.256 1±0.144 3,在非肿瘤病人的外周血白细胞中相对表达量为0.043 2±0.032 2,肿瘤病人P21mRNA表达水平高于非肿瘤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21mRNA的表达水平与年龄、性别、HBV感染、肝癌家族史、吸烟、饮酒、AFP含量无关(P>0.05)。结论:P21基因的表达可能与肝细胞肝癌有一定关系,可为筛检肝细胞肝癌高危人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上皮性钙粘蛋白(E-Cadherin)在人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侵袭、转移性的关系。方法选择56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原发性肝细胞癌及相应癌旁组织标本、20例正常肝组织标本,用 RT-PCR 方法检测 E-Cad-herin mRNA 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E-Cadherin 的表达。结果 1.E-Cadherin 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中 E-Cadherin 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2.E-Cadherin 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术后复发时间呈正相关(P<0.05;R~2=0.786),与病理分期呈负相关(P<0.05;R~2=0.678);3.癌组织中 E-Cadherin 表达与肝外转移呈负相关(P<0.05;R~2=0.704);4.癌旁组织中 E-Cadherin 表达与术后复发时间呈正相关(P<0.05;R~2=0.742)。结论 E-Cadherin 与肿瘤的分化程度,侵袭转移能力,复发倾向相关,在临床中有望作为肿瘤分化、复发、转移的评估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在HBV、HCV感染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 carcinoma HCC)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收集经手术切除且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40例HBV阳性及16例HCV阳性的HCC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标本中PPAR-γ的表达,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PPAR-γ的灰度值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结果 HBV阳性及HCV阳性HCC组织和其相应的癌旁组织中PPAR-γ的灰度平均值分别为91.13±3.28、114.18±3.27及99.75±4.99、117.69±4.91;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HCC组织中PPAR-γ的表达程度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血清AFP水平、门/腔静脉癌栓有无等因素无关(P>0.05),与组织分化程度及肝炎病毒感染有关(P<0.05)。结论检测PPAR-γ对判断其恶性程度可能有一定参考价值;其可能是导致HBV阳性的HCC较HCV阳性的HCC发病率高、进展快的一个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 HBV、HCV重叠感染时 ,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应用 EL ISA法检测30例 HBV、HCV重叠感染患者血清病毒标志物 ;应用 PCR法检测 HBV DNA及 HCV RNA。结果 :与单纯 HBV或HCV感染患者相比 ,重叠感染患者 HBe Ag、HBV DNA、HCV RNA阳性率明显降低 ,抗 - HBe阳性率明显升高 ,HBs Ag、抗 - HBc Ig G及抗 - HCV平均几何滴度也明显降低 ,部分患者 HBs Ag阴转。重叠感染患者 TBil及 AST/AL T比值明显高于单纯感染者 ,尤以抗 - HBe阳性者明显。结论 :HBV、HCV感染同一宿主时存在相互干扰、相互抑制 ,且较单纯感染患者病情重。重叠感染时抗 - HBe阳性不能做为病情恢复的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20.
本文调查了152例海洛因依赖者吸毒方式及HIV、肝炎病毒感染情况,结果显示:吸毒者中存在HIV感染.HBVM、HBsAg、抗-HD和/或HDV、HCV、HGV感染率分别为69.74%、19.74%、2.63%、45.39%、35.53%.静脉吸毒与非静脉吸毒相比,除HBVM、HBsAg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外,其它均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认为尽管吸毒者是四种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静脉吸毒以及不消毒或与他人共用注射器、释毒品溶剂不消毒不是造成HBV感染的主要原因,而吸毒造成机体免疫力低下以及吸毒对肝脏的损害,加之吸毒者特殊群体之间密切接触可能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但静脉吸毒方式对HCV、HGV感染较HVB感染影响更大,提示HGV感染在易感性及传播途径上与HCV更相似,而与HBV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