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朱新进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1997,6(1):4-5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颅内海绵状血管瘤18例,总结其诊断要点如下:1)好发于中年人,男性为多。2)呈类园形、边缘清楚的肿块。3)多为中等强化,一般伴有钙化。4)伴有出血的肿块,其周边有不同程度脑水肿,反之则无。以此诊断要点多可与颅内其他占位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2.
肝海绵状血管瘤CT诊断及其难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CT表现的解剖学特征及强化特点。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994 6月~1999年10月经手术、病理证实或CT、B超观察半年以上,临床证实的肝血管瘤21例34个病灶,观察其CT表现解剖学特征及动态扫描特点,并对照观察肝癌5例。结果:位于肝脏隔面血管瘤15例,均无明显外凸现象,1例巨大海绵状血管瘤伴有所在肝叶萎缩(无肝硬化)。边缘结节样强化出现率82%(28/34),瘤体内外相连的强化灶显示率为29%(10/34)。3、10、15分钟各充填5个、15个及12个。结论:位于肝脏隔面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平扫CT肿瘤无肝被膜限局外凸,具有鉴别意义。边缘结节样强化及瘤体内外相连的增强灶是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性CT表现,与文献报道59%、83%、76%相比,本组显示率较高(82%)。在扫描技术方面连续床动逐进增强CT优于最大径层面同层动态CT。 相似文献
3.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对比分析脑内、外海绵状血管瘤(CA)的CT、MRI影像,进一步提高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颅内CA患者的CT、MRI影像,其中脑内型37例,脑外型6例.CT平扫/增强为30/18例,MRI平扫/增强43/20例.结果脑内型CA:CT平扫为混杂颗粒状稍高密度(22/25),3例呈高密度出血灶;MRI平扫可表现为Zabramskin Ⅰ型(11.9%)、Ⅱ型(83.4%)、Ⅲ型(4.7%),多呈短或等T1、稍长T2混杂信号且周边常伴明显短T2信号环;增强扫描病灶轻、中度强化或无强化.脑外型CA:6例全部位于鞍旁区.CT平扫为等密度(2/5)或稍高密度(3/5);MRI平扫为等T1或稍长T1、明显长T2信号;增强均明显强化,呈"揉面团"样,可为特有的渐进性、向心性强化.结论颅内CA无论脑内型还是脑外型多数都具有典型的CT、MRI表现,少数脑内型CA以出血为首发表现,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4.
CT动态增强扫描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CT表现,尤其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和鉴别诊断海绵状血管瘤中的价值。方法 经CT扫描及手术病理证实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41例,均行平扫及强化扫描。常规增强扫描组21例;动脉增强扫描组20例。结果 常规强化扫描组21例,有14例显示不同程度强化,术前正确诊断率为52.38%(11/21);动脉增强扫描组20例,有17例肿瘤大于2cm,并显示“渐进性强化”特点,术前正确诊断率为85.00%(17/20)。结论 动态增强扫描可明显提高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正确诊断率,尤其“渐进性强化”为其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MRI检查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病变均位于球后肌锥内,2例分别侵犯眶尖及海绵窦;病变呈圆形15例,椭圆形11例,分叶状3例,不规则形1例;T1WI呈均匀等眼肌低信号27例,不规则混杂高信号3例;T2WI均呈高信号,可见低信号包膜,边界清楚,视神经、眼外肌、眼球受压移位;21例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均呈"渐进性强化"。结论:MRI不仅可精确定位病变及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关系,通过其信号特征还可反映病变内部病理改变,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癌定位、定性诊断及临床制定手术方案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CT诊断颈外侧部与纵隔部无强化海绵状血管瘤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女,25岁.因"右颈部包块5年,气憋胸闷3个月"主诉入院.过去史无特殊.查体:右颈部及锁骨上窝可见一鸡蛋大小的包块,无压痛,无搏动.CT增强扫描:右颈部巨大囊实性占位,上至甲状软骨层面,下达气管隆突下方层面,横断面大小约为8.2 cm×5.6 cm,CT值为6.1~47.5 Hu,气管被挤压左移,增强后动脉期(图1)和静脉期(图2)肿块内可见增强血管影,肿块本身不增强.考虑:不典型血管瘤?淋巴管瘤?手术病理诊断:颈胸部海绵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7.
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少见病,术前常误诊。本文报告24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分析了其血管造影、CT及MRI表现和误诊原因,认为血管造影、CT及MRI的联合应用是提高术前确诊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骨海绵状血管瘤(CCH)的临床及CT、MRI表现。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CCH患者的临床及CT、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术后病理探讨其影像学成像基础,总结其CT及MRI表现。结果 CT检查中,1例CCH肿瘤向颅内侧生长为主,内板受累破坏;4例向颅骨外侧生长为主,外板受累破坏;5例同时向颅内外侧生长,内外板均受累。6例病灶区内见自中心向周边呈放射状骨嵴影,4例病灶区颅骨不规则破坏,未见明显放射状骨嵴影。MRI检查中,7例T1WI呈等低信号,1例T1WI呈高低混杂信号,T2WI均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均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肿瘤内见放射状高密度骨嵴影,在MRI上信号混杂且增强后不均匀强化等特点是CT及MRI诊断CCH的关键。CT和MRI联合应用能对其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患者 ,女性 ,12岁。发现右眼向前下方突出 2年 ,近感突出明显 ,活动受限 ,来院就诊。偶有上眼睑发红 ,无眼痛、头痛 ,怕光、流泪、视力下降 ,低头时右眼突出度无明显增加 ,上转受限。超声所见 :右眼眶见大小为 3.3cm× 2 .6 cm的实性光团 ,边界清楚 ,边缘圆滑 ,内部回声欠均匀 ,呈网格状 ,见多个中、强回声光斑其后伴淡声影 ,大小约 0 .2~ 0 .4 cm。CDFI(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 :肿块内见多处血流信号 ,PW(脉冲多普勒 )可测及多个波形不同的动、静脉血流频谱 ,最大流速明显差异约 5 .71~ 2 2 .5 3cm/ s,RI(阻力指数 )大于 7.0 ,眼动脉… 相似文献
10.
外生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CT诊断(附4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CT对外生型肝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4例外生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外生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肿块绝大部分或主体位于肝外;肿块与肝少许相连或相邻;其平扫及增强符合肝内海绵状血管瘤特征。结论:外生型肝海绵状血管瘤易于肝外其他肿瘤混淆,但仍具有肝内海绵状血管瘤强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眶内隐匿性骨折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检查对眶内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人均摄眼眶X线片和眼眶CT横断扫描,其中9例加扫眼眶冠状位。结果23例中,眶内壁骨折12例,底壁骨折9例,顶壁骨折2例,8例无直接骨折征像(约占348%)。结论CT检查对眶内隐匿性骨折的诊断具有特异性。对有外伤史,临床怀疑有骨折,应常规行CT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颅内硬膜型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硬膜型海绵状血管瘤21 例,位于中颅窝鞍旁的18 例,中颅窝外病灶3 例。20 例行MRI检查,9 例行CT 扫描,13 例行DSA 检查。结果 根据解剖部位、影像表现等特点将颅内硬膜型海绵状血管瘤分为中颅窝组和中颅窝外组。中颅窝硬膜型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类哑铃形较均匀的稍长T1 信号,在T2 WI和质子密度像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多见明显均匀强化。DSA多表现为毛细血管期至窦期的淡染色影。右顶镰旁及左额凸面病灶注射造影剂后明显强化。右CPA(桥小脑角)病灶CT 表现为类圆形低密度团块,DSA 见致密染色影。结论 中颅窝硬膜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和DSA 表现比较有特异性,颅内中颅窝外硬膜型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无明显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耳硬化症的CT表现,评价CT对该病的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报告临床确诊的耳硬化症7例,其中4例手术证实,4例中3例为病理证实。结果:7例中1例CT无异常表现;3例CT表现为窗型,见卵圆窗与蹬骨底板增厚度,密度增高,1例卵圆窗变窄;窗后型3便,主要表现为耳蜗骨迷路(骨包囊)骨质吸收破坏。结论:CT在耳硬化症病灶的发现和分型方面非常有效,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影像学表现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内海绵状血管瘤21例,21例均行CT检查,16例行MRI检查。结果 CT发现22个病灶,MRI发现23个病灶,多发者5例,病灶位于皮层及皮层下区共18个。16个病灶具有典型脑内型CA的MRI表现,即由低信号环围绕的混杂信号团块。结论 MRI是脑内型CA最佳检查方法,且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26例卵巢肿瘤的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26例卵巢肿块的CT表现。良性病变:绝大部分为囊性,密度均匀,边界清,囊壁以及分隔薄而规则,无壁结节;少部分为实性、均匀密度的软组织肿块。恶性病变:一般为实性或囊实性,密度不均匀,实性部分可见不规则坏死灶;少部分为囊性,密度不均匀,囊壁以及分隔厚而不规则,并见软组织结节。结合文献分析了CT对卵巢肿块的诊断价值和限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对进展期贲门癌的诊断及手术治疗价值。方法:对38例进展期贲门癌进行CT平扫或增强扫描,分析CT表现,评估治疗方法。结果:进展期贲门癌CT表现为病变区胃壁增厚、软组织肿块、贲门管狭窄15例,侵犯胃底、胃体及小弯抬高合饼癌性溃疡23例。侵犯食管下段3例,浆膜外侵犯9例,淋巴结肿大9例,肝内转移和腹水各2例。结论:CT对进展期贲门癌的术前可切除性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单纯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单纯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 5例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MRI图像。MRI平扫和增强检查在 1.0T超导磁场中完成 ,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结果 肿块均位于胸段脊髓背侧 ,呈卵圆形 ,MRI表现为T1WI呈等或低信号 ,T2WI呈高信号 ,Gd DTPA增强后明显强化 ,肿块与脊髓间有条状低信号硬脊膜间隔 ,提示病灶位于硬脊膜外腔。结论 MRI能清晰显示肿块的部位、范围和信号改变 ,一般能在术前作出诊断 ,目前属最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螺旋CT对侵袭性胸腺瘤与非侵袭性胸腺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用螺旋CT(spiralCT ,SCT)扫描评价胸腺瘤侵袭与否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了经病理证实的胸腺瘤共2 5例 ,其中侵袭性胸腺瘤 (invasivethymoma ,IT) 11例 ,包括 2例胸腺癌 ;非侵袭性胸腺瘤 (noninvasivethymoma ,NIT) 14例 ,通过分析胸腺瘤的各种表现和强化形式以及与纵隔结构的关系判断其侵袭与否 ,并与外科手术对照。结果 ①IT大多表现为分叶状或不规则轮廓 (9/ 11,占 81.8% ) ,强化不均匀中心低密度 (8/ 11,占 72 .7% ) ,对纵隔结构侵犯 (11/ 11,占10 0 % ) ,2例胸腺癌均表现为肺内转移 ;②NIT表现为类圆形 ,有完整的包膜 (14 / 14 ,占 10 0 % ) ,肿瘤强化大多呈均匀一致(12 / 14 ,占 85 .7% ) ,对纵隔结构均无侵犯。结论 螺旋CT对胸腺瘤侵袭性与非侵袭性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