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以提高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2月—2009年12月3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病理资料及随访。结果:GIST好发于胃和小肠,临床表现缺少特异性,16例(51.6%)GIST发生于胃,8例(25.8%)发生于小肠,3例(9.7%)发生于结直肠(其中2例伴有肝转移),发生于肠系膜、网膜及腹膜后4例(12.9%)。CT检查呈现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大部分边界完整。GIST表达CD117阳性者28例(90.3%),CT34阳性者22例(71.0%)。18例恶性GIST中9例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术后3年存活5例,9例未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者1例失访,术后3年存活0例。结论:在区别GIST与平滑肌瘤或神经源性肿瘤时,CD117、CD34具有重要价值。CT、内镜超声检查是目前诊断GIST常用和重要的手段,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特征,并评价预后。方法对1996年4月至2005年10月收治的107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7例GIST病例中,73例(68.2%)为胃间质瘤,其他为小肠、结肠和系膜、网膜及后腹膜间质瘤;肿瘤直径0.7~20cm。CD117和vimentin阳性率100%,CD34阳性率83.2%。107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联合脏器切除14例次。总随访率83.2%,平均随访24.5个月。14例(13.1%)发现复发或转移,其中4例为GIST中度恶性风险者。10例为高度恶性风险者;死亡4例。结论GIST的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是诊断GIST的重要标记物,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效果满意,恶性GIST宜行较大范围的切除术。必要时须行联合脏器切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9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胃肠道间质瘤中胃60例,小肠15例,结直肠12例,食管2例,网膜和肠系膜9例,肿瘤最大直径为2.8—15.0cm。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D117阳性率为100%,CD34阳性率为88%,S-100阳性率为29%,α-SMA阳性率为45%。2年生存率为87%。结论CD117、CD34等免疫标志物是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最有价值的指标。外科手术和术后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化学治疗是有效的胃肠道间质瘤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52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s,GIST)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987年1月至1999年12月收治的52例GIST患的临床和组织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应用4种抗体(C-kjt、CD34、SMA、S-100)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本组GIST主要发生于胃(42.3%,22/52)和小肠(36.5%,19/52),结直肠较少(21.2%,11/52);良性18例,潜在恶性4例,恶性30例。淋巴结转移率3.6%(1/26),C-kit阳性表达率92.3%(48/52),CD34阳性表达率86.5%(45/52)。肿瘤切除率1OO%。结论 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临床表现和组织学检查无特异性,C-kjt(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最有价值的诊断依据,GIST的淋巴结转移率低,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个随着临床病理技术发展而逐渐成熟的概念。大量研究证明,以往诊断的胃肠道平滑肌瘤及神经鞘瘤大多数都属于间质瘤,胃肠道间质瘤比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 stinal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GIST的临床资料。结果 GIST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胃肠道出血和腹部包块。CD117阳性表达率为100%,CD34阳性表达率为87.2%。43例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8例,5a生存率为57.4%。结论 GIST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免疫组化CD117,CD34等标记阳性是确诊的依据,手术切除仍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靶向治疗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2006年收治的2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CD117的阳性率为96.1%,CD34的阳性率为80.7%。全组均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率100%。未发生手术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最有价值的血清学指标;肿瘤大小和核分裂象是判断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重要指标;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136例诊治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04年2月收治的136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例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GIST多发于胃(57.1%)和小肠(20.6%),结肠、直肠及腹腔内其他位置相对较少,临床常见症状为消化道出血(32.4%)、腹痛(25.0%)、腹部包块(21.3%)。就诊时已发生转移的17例,余119例获得了根治性切除或局部切除,手术切除率为87.5%(119/136)。术后转移复发率20.3%(15/74)。结论GI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确诊困难,对于无转移的病人,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但术后转移复发率高,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和早期发现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对于转移或不能切除者,Gleevec是目前最有效的系统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诊治经验及其病理学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已确诊的61例GIST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 结果 免疫组化检测显示60例(98.4%) CD117呈阳性,49例(80.3%)CD34呈阳性,37例(60.7%) Actin表达阳性,12例(19.7%) S-100表达阳性.6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2(0.5 ~5)年,其中43例患者获得3年以上随访.本组3年总生存率为88.4% (38/43).依据2002年Fletcher局限性GIST危险程度分级标准,61例患者所占比例为:极低危险组9.8% (6/61),低危险组24.6%( 15/61),中危险组19.7%( 12/61)和高危险组45.9% (28/61).四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GIST中最常见的发生部位为胃,CD117阳性是诊断GIST的金标准.手术根治性切除是治疗首选.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1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征与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120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例资料.结果:肿瘤发生于胃60.0%(72/120), 空回肠27.5%(33/120),十二指肠8.3%(10/120),结直肠4.2%(5/120).72例胃间质瘤中22例为恶性(30.5%),33例空回肠间质瘤中27例为恶性(81.8%).空回肠间质瘤恶性率高于胃间质瘤(P<0.05).肿瘤发生坏死20例,其中18例为恶性(90.0%),Ki-67>15%者15例均为恶性.出现坏死或Ki-67>15%的胃肠道间质瘤恶性率高(P<0.05).11例复发或转移者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6例有效.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可初步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复发或转移者可以试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 收集1998~2005年收治的41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抗体为CD117、CD34、SMA和S-100蛋白。结果 危险程度极低2例,低度危险8例,中度危险19例,高度危险12例。肿瘤是否浸润黏膜肌层或浆膜层与危险程度相关(χ^2=4.85,P<0.05)CD117、CD34、SMA和S-100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90%、83%、37%和25%,其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危险程度无关(χ^2=0.34、0.04、0.01、0.02,P>0.05)。结论 Fletcher的危险程度分类符合临床治疗与预后的需要。肿瘤浸润黏膜肌层或浆膜层是危险性的重要指标,而免疫表型与危险程度无关。肿瘤完全切除联合使用伊马替尼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经验.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共7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35例,中位年龄61岁.发病部位:胃41例(56.94%),小肠24例(33.33%),结直肠6例(8.33%),食管1例(1.39).主要临床表现依次有腹痛、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肠梗阻、贫血.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117、CD34、SMA、DOC-1、S-100阳性率分别为98.61%(71/72)、70.83%(51/72)、34.72%(25/72)、100.00%(18/18)、5.56%(4/72).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2例行姑息性手术,其余70例均完整切除.21例行伊马替尼治疗,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16例,疾病稳定(SD)2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3.79%、79.54%、53.69%.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不典型,确诊依靠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手术完整切除联合靶向药物治疗可使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肿瘤的治疗原则已经由单一的外科治疗演变为多学科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疗。多学科团队协作(MDT)的诊治模式已经在包括乳腺癌、结直肠癌、胃癌等疾病中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成功。胃肠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随着分子靶向治疗时代的到来.GIST的诊断治疗也越来越专业化和个体化.MDT模式在GIST的诊断和治疗上尤其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  相似文献   

14.
随着对胃肠间质瘤(GIST)认识的提高。临床上诊断为GIST患者的比例逐年升高。早期GIST行手术完整切除预后良好,而进展期GIST无论是在单纯手术治疗阶段、单纯伊马替尼靶向治疗阶段还是手术联合伊马替尼治疗阶段,手术后再复发、伊马替尼耐药和靶向药物多重耐药等问题仍然是目前治疗的难点。大量的临床证据显示.合理的治疗策略可以改善进展期GIST患者的预后。进展期GIST绝不能单纯认为是内科或者外科疾病,需要包括肿瘤外科、肿瘤内科、病理科、影像科和介入科等多学科协作组的综合诊疗。本文结合目前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笔者经验.提出进展期GIST的合理诊疗策略.以期达到早期发现、初期预防和恰当管理的目标.从而改善患者预后.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5.
胃肠间质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c.kil基因或PDGFRA基因的功能获得性突变是其最重要的特征。有10%~15%的胃肠间质瘤不存在c—kit基因及PDGFRA基因的突变.称为野生型胃肠间质瘤。这一类胃肠问质瘤在分子机制及临床特征上与突变型胃肠间质瘤有湿著差异.且其本身存在高度异质性。临床医师在诊断与治疗野生型胃肠间质瘤时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结直肠间质瘤49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结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手段.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结直肠间质瘤49例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计数资料分析采用x2分析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应用生存分析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 患者中位年龄54岁,男女发病率无差异(49%比51%).结直肠间质瘤起病隐匿,且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常见首发症状为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改变、腹部不适和便血等.病理学检查:光镜下多为梭形细胞,呈柬状或编织状排列,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D117和CD34高阳性表达.随访结果显示,高危险度患者行病灶局部切除后复发率明显偏高(P =0.018),无瘤生存时间明显较短(P=0.011).结论 免疫组化染色是鉴别结直肠间质瘤的可靠方法.极低和低危险度患者首选局部切除术,中、高危险度患者建议行根治性切除,并辅助伊马替尼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14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依据肿瘤的部位、大小及周边浸润情况选择手术方式,术后根据患者肿瘤危险程度分级标准分为高、中、低危险期,针对性进行化疗.通过电话及门诊随访,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期间询问患者症状,行体格检查和血生化、胸部X线片、腹部CT等检查了解患者预后.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8月.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临床表现首发症状为反复黑便7例、右季肋区胀痛不适3例、无痛性右季肋区包块2例、急性大出血1例、黄疸1例.术前9例患者行腹部B超检查,其中4例腹腔占位性病变考虑来源于十二指肠区;14例患者行CT检查,其中9例提示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12例患者行内镜及EUS检查,其中11例提示十二指肠壁呈外压性改变或黏膜下隆起;11例患者行活组织病理检查,其中8例确诊为间质瘤.14例患者均达到根治性切除,其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例,行局部手术7例(肿瘤局部切除+修补术2例、十二指肠肠段切除术4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例).术后发生胰瘘1例、胃瘫2例、吻合口瘘3例,均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7,高于行局部切除术患者的1/7(x2=4.667,P<0.05).术后肿瘤标本直径为2.5~ 10.0 cm,平均肿瘤直径为4.5 cm;其中<5.0 cm者10例,≥5.0 cm者4例,术中未发现肿大可疑的转移淋巴结,术中及术后病理检查淋巴结转移均为阴性.病理诊断均为十二指肠间质瘤.核分裂象数:<5个/50个高倍视野者9例,≥5个/50个高倍视野且<10个/50个高倍视野者3例,≥10个/50个高倍视野者2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D34阳性12例,CD117阳性13例,平滑肌肌动蛋白阴性14例.4例高危险期患者中,3例使用伊马替尼治疗,1例因为经济原因未使用伊马替尼;4例中危险期患者均使用伊马替尼治疗1年;6例低危险期患者中,3例使用伊马替尼治疗1年,3例未行辅助化疗.14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65个月,3例患者死亡.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与行局部切除术患者生存率分别为72%和8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38,P>0.05).结论 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临床表现多不典型,结合B超、腹部CT、内镜及EUS检查是术前诊断十二指肠间质瘤的有效方法.手术切除是十二指肠间质瘤首选治疗方法.对于中、高危险期,肿瘤有种植转移可能的患者,术后应给予辅助化疗,首选伊马替尼,对于伊马替尼耐药的患者,可以考虑舒尼替尼和瑞戈非尼等二线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肝转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年12月至2007年5月收治的16例GIST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行根治性切除术,2例行姑息性切除术.3例根治性切除术及2例姑息性切除术患者术后服用伊马替尼治疗.术后随访时间3~161个月,14例根治性切除患者中共8例复发、转移.其中7例肝转移,3例采用肝动脉栓塞治疗,1例服用伊马替尼,2例手术切除,1例未治疗;1例腹壁转移,行手术切除.本组16例患者1、3年生存率分别为92%和74%.结论 GIST肝转移术后复发率高,手术治疗GIST肝转移及术后复发、转移效果较好,联合服用伊马替尼可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合并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至2012年11月间在上海仁济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25例原发性GIST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者46例.未合并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者479例。结果合并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的46例GIST患者术前诊断率仅为2.2%(1/46),按NIH术后危险度分级,极低危患者36例(78-3%),低危患者9例(19.6%),高危患者1例(2.2%)。与未合并其他消化道肿瘤的GIST患者相比,合并者多见于老年患者(P=0.001),多发生于胃(P=0.000),肿瘤直径更小(P=0.000),核分裂像更少(P=0.000),危险度更低(P=0.000)。46例患者5年生存率为36.1%,显著低于未合并者的82.2%(P=0.000)。结论合并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的GIST大多为低危或极低危险度,对预后影响较小,其预后主要取决于合并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故对其治疗主要针对合并的恶性肿瘤,同时在不明显增加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的情况下可考虑一并切除GI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