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索贫困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为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心理健康量表,对从贵州省8所高校随机抽取的948名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贫困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对心理健康均具有预测作用(β=-0.140,t=-3.714,P<0.01;β=0.305,t=7.352,P<0.01);加入社会支持变量后,父母养育方式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均无统计学意义(β=0.070,t=1.474,P=0.140;β=0.038,t=0.828,P=0.408),而对社会支持的正向预测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0.479,t=8.452,P<0.01;β=0.436,t=7.634,P<0.01).社会支持在贫困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模型中,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反向预测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β=-0.464,t=-7.245,P<0.01;β=-0.444,=-7.298,P<0.01).结论 社会支持在贫困大学生父母亲养育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均具有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优秀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重点探讨自尊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尊量表(SE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湖南农业大学03~05级154名优秀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和心理健康关系进行探讨。结果优秀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比普通大学生高(30.12±3.69,29.11±4.12,t=1.73,P=0.028);从症状因子和自尊表现两种临床标准来看,心理健康和自尊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361~0.517,P<0.01)。回归分析表明,影响优秀大学生自尊的心理健康影响的因子是抑郁(P<0.01)。结论优秀大学生的自尊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表现出独特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王继玉 《中国校医》2010,24(4):254-256,259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自尊、孤独感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孤独感量表、自尊量表以及生活满意度量表对303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大学生的孤独感在文理科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3,P<0.05),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在性别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2,P<0.05),大学生的自尊与孤独感存在显著负相关(r=-0.338,P<0.01),与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正相关(r=0.251,P<0.01);大学生的孤独感与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负相关(r=-0.326,P<0.01)。自尊对孤独感与生活满意度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大学生的自尊、孤独感与生活满意均呈显著相关。自尊对大学生的孤独感与生活满意度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了解理工科大学男生吸烟的原因以及其内隐和外显态度,为理工科院校制定控烟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招募大连交通大学在读理工科男大学生42名,外显态度采用Russell吸烟原因问卷,内隐态度采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ingle Category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SC-IAT)编制吸烟内隐联想测验,分析外显与内隐态度的特点及关系.结果 理工科男生吸烟原因中,社会心理维度得分(2.13分)高于药理维度(1.42分)(t=10.87,P<0.01).吸烟内隐态度与药理维度、依赖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73,0.804,P值均<0.01),与社会心理维度相关无统计学意义(r=-0.040,P>0.05).结论 理工科男生吸烟原因主要是社会心理因素,对吸烟的内隐态度与药理依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调查四川省儿童受虐和内隐与外显自尊的现状,探讨儿童受虐和自尊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受虐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四川省4座城市574名学生(10~16岁),通过自尊量表测量儿童外显自尊;采用儿童受虐筛查表筛查出受虐儿童(54名)及对照组(63名),使用E-Prime实验测量被试内隐自尊.结果 四川地区儿童受虐筛查率为11.3%,受到1种虐待方式的儿童占55.4%,2种占29.2%,3种及以上占15.4%.总样本儿童外显自尊平均水平(28.92±5.58)为自尊中等水平,受虐儿童的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水平均低于总样本平均水平(t值分别为-2.56,-2.40,P值均<0.05).儿童的抚养人文化程度对外显自尊影响有统计学意义(F=6.23,P<0.05),抚养者文化程度越高,儿童外显自尊越高.儿童性别和受虐情况进入内隐自尊的多元逐步回归模型(F=6.11,P<0.01),儿童受虐和内隐自尊呈负相关(t=-2.91,P<0.01).结论 抚养人的文化程度对儿童外显自尊产生影响,儿童的受虐经历和性别对其内隐自尊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儿童期躯体虐待与大学生攻击性及自尊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黎岩  陈晨 《中国学校卫生》2016,37(4):529-531,534
探讨儿童期躯体虐待与大学生攻击性和自尊的关系,为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中文版儿童期虐待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攻击性问卷修订版,对随机整群抽取的沈阳市3所大学的80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儿童期躯体虐待的检出率为29.17% (236/809).受虐组与非受虐组在攻击性总均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9±0.51)(2.21±0.55),t=-11.640,P<0.01];受虐组自尊得分高于非虐待组[(2.53±0.43)(2.34±0.89),t=-3.170,P<0.01];受虐组在攻击性各个维度上得分均高于非虐待组(P值均<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躯体虐待与躯体忽视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569,P<0.01);攻击性中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各因子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481~0.695,P值均<0.01);躯体虐待和躯体忽视与攻击性中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等呈正相关(r=0.219~0.348,P值均<0.01),与自尊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04,0.073,P值均<0.01);自尊与攻击性4个维度均呈正相关(r=0.111~0.195,P值均<0.01).结构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自尊在大学生儿童期躯体虐待与攻击性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大学生儿童期躯体虐待可以直接预测攻击性,也可以通过自尊间接预测攻击性.可以从自尊入手对大学生攻击行为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网络成瘾者内隐自尊的特点及其与外显自尊的关系。方法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和自尊量表进行测试。结果从总体来看,网络成瘾组的内隐自尊水平与控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5.46±199.68/199.61±136.86,t=3.03,P0.01);网络成瘾组的整体内隐自尊、学业内隐自尊、人际内隐自尊和家庭内隐自尊均高于控制组(t=2.24,P0.05;t=2.74,P0.01;t=3.58,P=0.001;t=3.70,P0.001);网络成瘾组的内隐自尊水平高于外显自尊,控制组的外显自尊水平高于内隐自尊,两组被试的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923 7±1.457 9/-0.923 7±0.785 4,t=-7.055,P=0.000)。结论网络成瘾组的内隐自尊水平高于外显自尊,控制组的外显自尊水平高于内隐自尊;网络成瘾组和控制组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探讨医学生的安全感与竞争态度、自尊的关系,分析自尊是否在安全感和竞争态度之间起中介效应.方法 采用“自尊量表”、“心理安全感量表”、“竞争态度量表”,对整群抽取的某医科大学806名学生进行测评.结果 医学生安全感与自尊、过度竞争态度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28和-0.371,P<0.01),与良性竞争态度呈正相关(r=0.199,P<0.01);自尊与良性竞争态度呈负相关(r=-0.387,P<0.01),与过度竞争态度呈正相关(r=0.377,P<0.01).自尊在安全感与良性竞争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安全感与过度竞争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自尊在医学生心理安全感与竞争态度之间存在中介效应.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感,塑造适度的自尊水平,是保持良性竞争态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了解手机成瘾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及自我控制和自尊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武汉、昆明、聊城地区3所高职院校的898名学生作为被试,使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简版)、自我控制量表和自尊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高职学生手机成瘾检出率为27.6%.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得分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手机成瘾得分(45.80±10.41)与抑郁—焦虑—压力量表得分(36.18±9.13)呈正相关(r=0.53,P<0.01).手机成瘾倾向与自我控制、自尊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4,-0.28,P值均<0.01);自我控制在手机成瘾倾向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β=-0.36,P<0.01),手机成瘾倾向对抑郁、压力的影响受到自尊的调节.结论 手机成瘾对心理健康不但有直接负面效应,并且通过自我控制来影响心理健康;自尊水平越高,手机成瘾对心理健康的负面作用越弱.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军校生情绪调节内隐态度的特点及不同亚社会文化背景对个体情绪调节内隐和外显态度的影响,为军校生情绪调节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情绪调节态度内隐联想测验和情绪调节态度问卷,对54名军校大学生和52名地方大学生的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进行测量.结果 军校大学生与地方大学生情绪调节的内隐态度IA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9,P<0.01),军校生更倾向于情绪控制;军校生与地方大学生情绪调节外显态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1,P<0.01),军校大学生更倾向于情绪控制.军校生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相关系数为0.16,地方生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8.结论 情绪调节内隐和外显态度易受亚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是两个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