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研究儿童癫痫服用丙戊酸后血药浓度与给药剂量的关系。方法 对48例癫痫失神性发作儿童患者服用丙戊酸,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监测血药浓度。结果 达稳态后给药剂量与血药浓度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论 监测血药浓度,及时调整给药剂量,对控制儿童患者癫痫失神发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248例儿童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技术。结果:284例儿童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中,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占43.4%;低有效血药浓度为49.19%;高于有效血药尝试为7%。其中合并苯巴比妥或卡马西平治疗34例,有效血药浓度为14%;低于有效血药浓度为84%。结论:丙戊酸血药浓度因个体差异大及用药当等因素影响。VPA血药浓度监测,在治疗儿童癫痫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4.
95年7月至96年8月,我们对长期在本院小儿神经专科门诊就诊的用丙戌酸钠治疗的小儿癫痫病人43例共53次进行了丙戊酸钠(VPA)血清浓度测定,以探索癫病患儿服用VPA的有效血浓度,剂量与血药浓度之间的关系,以及联合用药对VPA浓度的影响。1对象及方法.43例均为近年来在本院小儿神经专科门诊就诊的癫病患儿,年龄22mo至14a,除2例为学龄前儿童外,余均为6~14a学龄儿童,其中男25例,女18例。诊断标准根据全国小儿神经协作组1983年在四川省自贡市召开的小儿神经疾病座谈会上制订的“关于小儿癫痫临床分类和治疗的建议”[1],其中全身强… 相似文献
5.
6.
551例癫痫患儿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癫痫病患儿服用丙戊酸钠(VPA)后,其血药浓度、给药剂量及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应用荧光偏振免疫法监测551例癫痫患儿服用VPA的血药浓度,结合临床疗效评价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儿服用VPA的有效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我院单一及联合应VPA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5.7%。结论 血药浓度监测结果须结合临床反应调整个体剂量,药师应重视指导患儿及家长正确使用药物。 相似文献
7.
110例癫痫患儿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杨彤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3,12(1):19-20
目的:对丙戊酸钠治疗癫痫患者的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方法: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结果:110例被确诊为癫痫的儿童患者血药浓度测定结果中,有47.27%的患者血药浓度在治疗 内,37.27%血药浓度偏低,15.45%血药浓度偏高。结论:儿童癫痫患者服用丙戊酸钠后的血药浓度俱本差异大,及时监测其血药浓度,实施个体化给药对控制其发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9.
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合理用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临床癫痫患者丙戊酸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测定来郑州市中心医院治疗的门诊及住院的83例癫痫患者服用丙戊酸后血药浓度的谷值,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3例患者血药浓度在50-100μg/ml治疗窗内的临床总控制率为84.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3%,浓度低于50μg/ml的临床总控制率为10.4%,浓度高于100μg/ml临床总控制率为90%,而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结论 根据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并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实施个体化给药对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丙戊酸钠为第一线广谱抗癫痫药,但药物半衰期较短,特别是儿童半衰期更短(6~9h),需每日多次服用。丙戊酸钠缓释片每日只需服用1次,其在健康人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国内外已有报道。丙戊酸钠缓释片单剂服用后达峰时间为6.6h,长期服用时达峰为7~9h,稳态期(服药后10天)服药后12h内血药浓度相对稳定,以后缓慢下降。我们用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30例癫痫患儿,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及临床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建立癫痫患儿丙戊酸血药浓度的测定方法,探讨其血药浓度与剂量、患儿性别、年龄及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22例癫痫患儿单一服用丙戊酸达稳态后(10~14d)的血药浓度,并分析其结果。结果:丙戊酸血药浓度在10~180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89);不同年龄患儿丙戊酸血药浓度与剂量有一定差异,而血药浓度与患儿年龄、性别无显著相关性;血药浓度在40~100μg·mL-1范围内临床疗效好。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专一性强,可用于癫痫患儿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并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癫痫患儿血清中丙戊酸浓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建立血清中丙戊酸(VPA)毛细管气相色谱测定方法,监测丙戊酸血药浓度,分析血药浓度与剂量及疗效关系.方法:程序升温高效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癫痫患儿血清中丙戊酸浓度.结果:丙戊酸在20~300 m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最低检测浓度为1 mg·L-1.相对回收率96%以上,日内RSD<4.3%,日间RSD<7.6%.23例癫痫患儿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其中13例患儿剂量(20.8±3.8)mg·kg-1·d-1,血药浓度为(53.8±19.1)mg·L-1;10例患儿剂量(32.6±2.6)mg·kg-1·d-1,血药浓度为(65.3±27.8)mg·L-1.结论:本法专属性强、简便、快速、准确,适合于体液中丙戊酸的监测及药动学研究;癫痫患儿口服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血药浓度与给药剂量无显著相关性,宜采用个体化用药. 相似文献
14.
15.
为探讨透明质酸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应用ELISA方法测定了75名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的含量,并与25名健康对照者的含量作比较,结果发现白血病患者组与MDS组、良性病组及健康对照组之间的血清HA含量有极其显著差别(P<0.01),对于白血病的临床诊断和发生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测定人血清中丙戊酸浓度的方法及其在癫痫患儿中的应用。方法:血清样品处理后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流动相为甲醇-水(77∶23),柱温为30℃,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48nm,内标为环己烷羧酸;对97例癫痫患儿进行丙戊酸血药浓度的测定。结果:丙戊酸最低检测浓度为19.43mg/L;血药浓度在19.43~275.86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平均相对回收率为101.88%~105.90%;日内RSD为2.96%~7.71%,日间RSD为5.22%~9.26%。97例/次癫痫患儿丙戊酸血药浓度在治疗范围(50~100mg/L)内的有54例/次,占55.7%;低于有效治疗范围(〈50mg/L)的有33例次,占34.0%;高于有效治疗范围(〉100mg/L)有10例/次,占10.3%。结论:本方法灵敏、准确、快捷,可用于癫痫患儿丙戊酸临床血药浓度监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对红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在我院住院的手足口病患儿,按照病情分组,行红细胞、血清铁和血气分析检测。结果:随着手足口病病情的加重,血液中红细胞数目、红细胞平均体积和血红蛋白含量有增加的趋势(P>0.05),血清铁含量也从1期的(5.60±4.18)μmol/L增加到4期的(13.13±4.70)μmol/L。同时,PaO2由1期的(91.30±19.50)mm Hg下降到4期的(80.71±27.57)mm Hg;pH由1期的7.41±0.04下降到4期的7.33±0.19;PaCO2由1期的(31.40±4.32)mm Hg增加到4期的(36.43±19.03) mm Hg;血乳酸含量由1期的(1.47±0.90) mmol/L增加到4期的(3.67±3.10)mmol/L。结论:红细胞可能参与了手足口病的发生发展,随着手足口病病情的加重,红细胞铁利用和携氧功能障碍也加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口服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片时对氨基水杨酸对利福平血药峰浓度的影响。方法:采取同一患者自身前后对照,同时服用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片和利福平胶囊为观察组,同时服用异烟肼片和利福平胶囊为对照组,分别检测2组异烟肼和利福平的血药峰浓度,观察对氨基水杨酸对利福平血药峰浓度的影响。结果:口服异烟肼片和利福平胶囊后1.5h异烟肼和利福平平均血药浓度分别为(4.88±2.32)μg·mL-1和(6.49±3.40)μg·mL-1,而口服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片和利福平胶囊后1.5h两者平均血药浓度分别为(2.62±2.34)μg·mL-1和(5.84±2.74)μg·mL-1。2组利福平血药峰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异烟肼血药峰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片中的对氨基水杨酸未对利福平血药峰浓度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丙戊酸在儿童癫痫患者中的血药浓度监测的意义和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旨在帮助儿童患者获得有效的血药浓度和满意的临床有效率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3月监测丙戊酸血药浓度的106例15岁及以下的癫痫患者,对其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并对性别、年龄、每日单位体质量给药剂量、剂型和联合用药等因素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癫痫患儿奥卡西平活性代谢产物10-羟基卡马西平(MHD)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22 年8 月至2023 年8 月就诊于我院并规律服用奥卡西平的0~16 岁癫痫患儿的血浆样本328 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奥卡西平活性代谢产物MHD 的血药浓度,并分析日剂量和体质量与血药浓度的相关性,探讨年龄、性别、肌酐清除率、尿素和联用抗癫痫药物(AEDs)等因素对MHD 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各因素对MHD 血药浓度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日剂量>体质量>公斤体质量日剂量>年龄>肌酐清除率>性别>尿素。MHD 血药浓度与日剂量和公斤体质量日剂量呈正相关。婴幼儿的浓度剂量比(CDR)低于儿童和青少年组(P<0. 05)。MHD 的CDR 结果不同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 422,P>0. 05)。MHD 的CDR 与肌酐清除率呈正相关,同时肌酐清除率>120 mL/ min 组的CDR 高于<80 mL/ min 组和80~120 mL/ min组(t =-4. 539,P<0. 01;t =-5. 002,P<0. 01)。尿素<2. 9 mmol/ L 组的CDR 大于2. 9~8. 2 mmol/ L 组(t =2. 108,P<0. 05)。MHD单药组的CDR 高于联用酶抑制AEDs 组(U =5 564. 00,P<0. 05)。结论:临床MHD 血药浓度影响因素复杂,个体间药代动力学差异大。日剂量、体质量、年龄、肌酐清除率、尿素和联用酶抑制AEDs 是影响MHD 血药浓度的重要因素,因此临床应用奥卡西平抗癫痫治疗时应监测癫痫患儿的血药浓度,以期为其提供个体化给药方案支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