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基层医院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认识.方法 对1例经临床确诊为DPB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DPB是一种慢性小气道疾病.以两肺弥漫性呼吸性细支气管的炎症为特征,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咯痰、活动后气短,常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和鼻窦炎;胸部高分辨CT(HRCT)有助于诊断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早期诊断及时给予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该病预后良好.结论 对长期咳嗽、咯痰,又有鼻窦炎或鼻息肉病史的患者.应高度怀疑为该病,应用小剂量红霉素或其他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长期治疗,效果颇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方案以及疗效。方法对1例长期咳嗽、咳痰的临床疑似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患者进行X线、CT、肺功能、痰菌、动脉血气分析等检查,并采用阿奇霉素或罗红霉素治疗3个月。结果1个星期后咳嗽、咳痰明显减轻,3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复查肺功能、CT、X线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结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发病确诊率低、易误诊,临床上要提高警觉。该病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较敏感,及时使用大环内酯药物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3.
1病历简介 例 1,患者女, 63岁,某大学后勤科退体工人。 1997年 11月 1日因咳嗽、咯痰、气短15年,加重2周入院。该患者15年前曾有明确的急性氯气中毒职业史。此后即出现咳嗽、咯少量白色粘痰,活动后气短逐渐加重,时有发热及咯黄痰。查体: T 38.4 ℃, P 108次/分, BP18/13kPa。口唇、肢端发绀,额窦及双上颌窦区压痛(+),颈静脉怒张,桶状胸,胸部叩诊过清音,听诊双肺布满干湿罗音,心脏听诊S2>A2,肝大肋下 3.0 cm,触痛(+),杵状指(趾),双下肢浮肿。辅助检查: WBC 1…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鉴别诊断,治疗和转归,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均有明确的鼻窦炎病史,临床表现均有持续性咳嗽,咳痰,活动后呼吸困难,病情轻重差异很大,易误诊,在我院就诊前,其中6例误诊为支气管扩张,2例误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例误诊为肺间质纤维化。所有患者的血清冷凝集试验效价﹥1:64,肺功能FEV1/FVC%﹤70%,高分辨胸部CT表现为两肺弥漫大小不等颗粒状小结节影,伴有分枝"Y"字形树芽征,小结节影多在2~5mm左右,肺功能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所有患者均口服罗红霉素0.3每日1次,疗程6个月,取得较好的效果。结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是以两肺弥漫性呼吸性细支气管及其周围的慢性炎症为特征的气道疾病,临床对于表现为持续性咳嗽咳痰、活动后呼吸困难,伴有鼻窦炎的患者应结合胸部CT、肺功能、血清冷凝集试验效价,想到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可能,红霉素等14元环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有显著疗效,如能早期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病因、药物治疗方案、大环内酯类治疗该病的机制以及药学监护计划的实施。方法对本例患者的发病原因、药物治疗方案的选择、药学监护计划的实施以及用药指导进行逐一分析。结果发现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确诊很重要,确诊后药物治疗需根据临床疗效及时调整方案,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机制不是抗感染。结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方案设计有积极地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和分析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误诊现状,提高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确诊于中国医科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的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病例和利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检索2000-2012年报道的50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确诊前均被多次误诊.误诊疾病前5名按误诊率依次为支气管扩张症、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结核.按Akira分期第1期17例,第2期14例,第3期21例,第4期22例.58.1%(43/74)的患者确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率达43.2%(32/74).74例患者均有慢性鼻窦炎,仅25例(33.8%,25/74)有明确慢性鼻窦炎病史.8例(10.8%,8/74)患者咯血.结论 我国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误诊的现状仍非常严峻,支气管扩张症是最常见的误诊疾病.特征性的影像学异常和慢性鼻窦炎是与其他疾病相鉴别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56岁的孟女士家住宝山,既往健康,8年前孟女士开始出现反复咳嗽、咯痰,尤以季节变化时明显,痰量很多,严重时每日痰量可达4~5杯。孟女士多次到医院就诊,曾经被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疾病,并多次因病情加重而住院接受抗感染等治疗,但病情一直未能获得很好的控制,反而逐年加重,近两年开始出现活动后气急、胸闷,不能从事简单的家务劳动,严重时甚至连刷牙等日常琐碎 相似文献
8.
9.
10.
薛立福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1998,(11)
患者男,69岁。因咳嗽、咳痰、活动后胸闷气短3个月就诊,偶有低热,少许白痰。无慢性咳嗽、咳痰史。查体:口唇轻度紫绀,杵状指(-),心(-),双肺背部闻及散在水泡音。血沉40mm/h,冷凝集试验1:64。心电图:QRS低电压,偶发房性早搏。副鼻窦摄片示...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弥漫浸润型胃癌的临床、内镜特征,以提高诊断率。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6例弥漫浸润型胃癌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结果弥漫浸润型胃癌临床症状以上腹隐痛、纳差、腹胀为主要临床表现;内镜下肿瘤浸润胃体四壁最多,表面形态以黏膜粗大、糜烂为主;胃腔形态缩窄,胃动力明显障碍。胃镜下常规活检,弥漫浸润型胃癌的漏、误诊率为28.26%。结论弥漫浸润型胃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胃癌,内镜下反复取活检,并结合相关辅助检查有助于确诊,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12.
纳洛酮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初步探讨盐酸纳洛酮在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量效关系及其机理。方法 将6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纳洛酮治疗组1和纳洛酮治疗组2,对照组采用止血、护脑、改善微循环、降颅压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以不同剂量或方法增加赫酸纳洛酮治疗,观察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的变化、神智转清率和远期疗效:结果 盐酸纳洛酮治疗组格托斯哥昏迷评分从第5d起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神智转清率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纳洛酮治疗组2的疗效较纳洛酮治疗组1更为理想,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应用盐酸纳洛酮可有效改善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意识状况,缩短昏迷时间。早期、大剂量、静脉注射是应用盐酸纳洛酮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高压氧对弥漫性轴索损伤促醒疗效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促醒作用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92例DAI患者(GCS≤8分)分成两组.治疗组4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对照组46例.两组于伤后6个月按GCS预后评分评定预后,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意识好转率.结果高压氧治疗组恢复良好率(41.30%)明显高于对照组(19.57%)(P<0.05).治疗组清醒36例,而对照组24例,其清醒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清醒时间比较,高压氧治疗组为(16.96±9.55)d,对照组为(28.70±11.29)d,(P<0.001).结论高压氧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时能加速苏醒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D10、bcl-6、MUM1和bcl-2蛋白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9例DLBCL中CD10、bcl-6、MUM1和bcl-2的表达,采用Hans免疫分型方法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和非GCB型,分析免疫表型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在59例DLBCL中,CD10、bcl-6、MUM1和bcl-2蛋白的表达率分别是20.3%(12/59)、37.3%(22/59)、50.8%(30/59)和67.8(40/59)%。Hans分型:28.8%(17/59)为GCB型,71.2%(42/59)为非GCB型。bcl-6表达阳性和GCB亚型患者总生存(OS)率高于bcl-6表达阴性和非GCB亚型患者(P值分别为0.030和0.047),而CD10、MUM1和bcl-2表达对OS率均无明显影响(p值分别为0.057、0.992和0.419)。结论:bcl-6表达和免疫分型与DLBCL患者的预后有关,可成为DLBCL个体化治疗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支气管镜肺活检(TBLB)肺部弥漫性疾病的操作及全程护理体会。方法对30例肺部弥漫性疾病行TBLB检查患者实施全程护理,并对临床资料、病理诊断结果、并发症及护理体会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30例弥漫性肺疾病均成功取得肺组织标本,20例明确诊断,确诊率达66.7%。患者耐受性良好,术后发生气胸4例(13.3%)、咯血5例(16.7%)。结论在支气管镜肺活检过程中实施全程护理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弥漫性胰腺癌结构及血流变化,探讨其声像特征。方法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仪,探头频率2.5~5MHz,经穿刺或剖腹探查组织活检,观察其胰腺大小、形态、结构、内部血流变化,及其周围脏器、腹腔、腹膜后有无异常。结果 21例胰腺癌患者光点均粗糙,分布明显欠均,其中9例(42.9%)表面略显示凹凸不平;15例(71.4%)胰腺癌患者整个实质为低回声,6例(28.6%)回声变化不明显;3例(14.3%)胰腺癌患者可见细小短线状血流,18例(85.7%)为星点状血流;少部分出现周围脏器的侵犯,淋巴结转移及腹水等。结论弥漫性胰腺癌形态无特殊变化,内部结构及血流发生不同程度改变,有其明显的声像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云南省某省级医院儿科住院患儿疾病谱变化,以及患儿年龄、性别、民族分布、入院情况及治疗效果分布情况。方法对2008-2010年该医院2945例儿科住院患儿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2008年-2010年该医院儿科住院患儿人数呈现逐年上升;从住院患者的疾病谱来看,近三年患儿疾病占据前五位为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和其他疾病,占总住院病例的94.7%;住院患儿男性多于女性,0-1岁之间的患儿最多,主要以汉族、白族和彝族患儿居多。结论进一步加强儿童疾病的防控和保健工作,特别是对前五位疾病的防治工作,以期提高患儿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造影剂肾病(CIN)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在我院接受造影剂检查出现的18例CIN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18例患者在造影后24~48h内均出现血肌酐(Scr)进行性上升,15例患者表现为非少尿型肾功能恶化,Scr为163.5~256.3μmol/L,尿量为860~3020mL,经适当补液纠正脱水、降血压、控制血糖、纠正心力衰竭等治疗后于7~14d后Scr恢复至造影前水平;3例患者表现为少尿型肾功能衰竭,Scr为590μmol/L,尿量为80~400mL,肾活检病理结果显示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细胞碎片,可见尿酸结晶,经合理药物治疗,间断给予血液净化治疗13d,尿量及Scr水平逐渐恢复正常痊愈出院。结论 CIN是可以预防的,关键是作好患者的筛选工作,避免CIN的危险因素,接受造影前必须监测肾功能的变化,同时还要积极寻找新的、更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