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是近几年应用到颈椎外科的一项新技术。本文就我院自 1999年 6月~2 0 0 2年 12月应用该技术治疗 6 8例脊髓型颈椎病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 ,男 4 0例 ,女 2 8例 ,年龄 4 3~ 6 6岁 ,平均 5 4岁。MR  相似文献   

2.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GSM)系骨科的常见病,本病呈慢性进行性发展,最终因脊髓压迫和继发性损害,造成严重残疾.目前,尚无能消除脊髓压迫的药物.因此,本病一旦确诊,应及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的疗效,探讨提高颈椎前路手术的技术因素.方法 对3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前路减压后分别采用椎间融合器和椎间植骨加内固定两种方式进行治疗和随访,按照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标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经过平均12个月的观察随访,神经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1分,恢复到术后平均15.3分.术后6个月椎间植骨100%融合,无椎间融合器移位、钢板螺钉断裂现象.结论 颈椎前路手术中彻底减压是手术近期疗效的关键因素,充分植骨、内固定是确保远期疗效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脊髓型颈椎病 (cervical spondylotic m yelopathy,CSM)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最常见的颈椎疾患之一。近年来 ,由于内固定技术的不断完善 ,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已广泛用于临床。本组 18例脊髓型颈椎病通过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加钢板内固定治疗 ,取得临床满意效果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8例 ,男性 13例 ,女性 5例 ,年龄 36~ 6 9岁 ,平均 49.5岁。出现脊髓受压症状至手术时间 2周~ 10 a,平均 10 .5个月。术后随访 13例 1a。1.2 临床表现 :术前全部病例均有进行性加重的脊髓受损表现 :上肢运动障碍 ,手部僵硬握力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颈前路减压植骨A0纯钛颈前路带锁钢板 (cervicalspinelockingplate ,CSLP)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1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 ,植骨融合 ,并采用CSLP内固定。结果 经平均 12 5个月随访 ,植骨于术后 12~ 16周骨性愈合 ,术后椎间高度恢复。植骨融合率 10 0 % (16/16) ,优良率 81 2 % (13 /16)。无钢板、螺钉断裂、滑脱等并发症。结论 CSLP对于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实施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3月~2010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3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改善率为(92.6±3.1)%,其中优30例,良6例。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满意、安全。  相似文献   

7.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ipathy简称CSM)主要是颈椎退行变造成的脊髓前方受压引起的临床疔疾患,而颈椎前路的减压植骨融合为国内外大多数学者所公认为积极有效的治疗手段,我院1995年元月至2000年6月,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6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新型前路颈椎桥型锁定融合器(ROI-C)置入术和椎间融合器联合前路钛板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9年1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76例MCSM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根据术中固定方式不同分为ROI-C组(35例,ROI-C置入固定)和对照组(41例,椎间融合器联合前路钛板固定)。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手术指标,术后1周、3个月、6个月以日本整形外科及骨科学会(JOA)评分、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ROI-C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透视次数和失血量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感染、血肿、神经损伤、食管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OI-C组吞咽不适发生率2.86%低于对照组的1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3个月、6个月JOA评分随着时间改变依次升高,VAS评分依次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JOA评分、VAS评分及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OI-C置入术、椎间融合器联合前路钛板术治疗MCSM均可取得满意疗效,有助于恢复颈椎生理弧度与椎间隙高度,但前者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和出血量少、术后吞咽不适发生率低等优点,可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植骨术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2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该组患者均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术后患者四肢活动、感觉、肌力较术前有很大的恢复,自觉症状减轻。结论所有患者自入院起,在护理人员正确指导下进行相关的呼吸功能训练及术后按严格的护理程序护理,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收到满意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熊安 《淮海医药》2013,31(2):145-146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骨扩大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1月~2010年4月收治脊髓型颈椎病39例,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扩大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安全。术后2例短暂声音嘶哑,1例颈前有异物感,未发生其它严重并发症。39例获随访,平均12个月。植骨块平均14周融合,融合率100%。术后JOA脊髓功能优11例,良18例,好转8例,2例无效。结论颈前路扩大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操作简便,减压彻底,植骨融合率高,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前、后路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40例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46例,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对单节段、两节段、三节段、四节段压迫的改善率。结果随访20—73个月,平均43个月,两种减压术后JOA评分改善率在单节段压迫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节段、三节段压迫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四节段压迫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单节段压迫者,前路手术效果好,对于两个或三个节段压迫者,前、后路手术的疗效相同,对于四个节段的压迫,后路手术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颈丛阻滞在颈椎前路手术中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项前路手术的麻醉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5年颈椎前路手术麻醉60例,麻醉选用右侧颈深丛阻滞加左侧颈浅丛阻滞,麻药用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加1∶20万肾上腺素混合液,右侧12mL、左侧8mL,总麻药剂量20mL。结果57例阻滞效果满意,有3例阻滞不全,加用少量局麻药,无局麻毒性反应及全脊麻发生。结论右侧颈深丛阻滞加左侧颈浅丛阻滞是颈椎前路手术安全、可靠、良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颈椎前路钢板对恢复脊髓型颈椎病术后颈椎生理前凸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72例脊髓型颈椎患者行前路减压 自体髂骨植骨 钛质钢板内固定术,分别摄术前、术后即刻、术后随访时颈椎标准侧位X线片,以Cobb角测量融合节段的前凸,以D值评价颈椎的前凸,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12个月随访,平均12周所有病例均获骨性融合,术前与术后即刻,术前与术后随访时Cobb角及D值差异有显著性,术后即刻与术后随访Cobb角及D值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应用颈椎前路钢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对恢复术后颈椎生理前凸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和后路手术的远期疗效,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外科治疗时应该如何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方法总结了67例经三年以上长期随访的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病例,将前、后路手术的手术疗效结合病变的范围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单节段病变,23例前路手术术后均改善明显,1例后路手术术后病情恶化;双节段病变,15例前路手术的疗效明显好于11例后路手术(P〈0.05);三节段病变,6例前路手术和6例后路手术的疗效无显著差别(P〉0.05);四节段病变,5例后路手术疗效均佳。结论脊髓型颈椎病病变累及单节段和双节段时,采用前路手术比较合理;三节段病变,前路和后路手术均可采用;四节段病变,采用后路手术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n-HA/PA66)人工椎体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前路减压、n-HA/PA66人工椎体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治疗后观察其疗效。结果全部患者获得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大部分患者症状明显缓解,部分患者症状基本消失,颈椎活动无明显受限。术后平均改善率为73.4%,其中优14例占53.8%,良7例占26.9%,中4例占15.4%,差1例占3.8%。影像学显示所有患者椎间高度恢复良好,椎体间均发生融合。结论颈椎前路减压、n-HA/PA66人工椎体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直接解除脊髓受压、重建颈椎稳定性,获得较高的融合率,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王开明  张庆  秦骥  瘳亮  陆斌 《淮海医药》2007,25(6):495-496
目的 探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前路减压Cage植入融合植骨和/或钢板内固定融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经过平均17个月的观察随访,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0分,恢复到术后平均15.2分,椎间植骨全部融舍,无钢板、螺纹钉断裂、松动.结论 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是脊髓型颈椎病的首选手术方法,是简单易行和十分有效的手术方式.只要规范操作,都能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和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39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为两组,其中A组21例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B组18例采用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对39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患者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的颈椎病评定标准评分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有效率均达到90%以上,但B组疗效略优于A组。结论:后路椎管成形术尤其适用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合并颈椎椎管狭窄的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前路术式治疗高位颈椎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搜集我院2006年-2010年高位颈椎损伤患者7例,男5例,女2例,年龄23~62岁。其中,齿状突骨折3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4例。本组采用经颈前入路松解复位,中空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齿状突骨折。结果全部病例得到随访,时间6个月-4年,本组通过高位前入路显露完成内固定置入,无1例舌下神经、颈动脉分支、颈动脉鞘和喉上神经损伤以及咽后壁损伤,对术后颈椎生理旋转功能影响较小,无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术后患者神经症状明显缓解。结论采用经颈前路中空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关节脱位能明显改善高位颈椎的稳定性,固定确切,不影响c1、c2活动,且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目前治疗高位颈椎损伤手术方式众多,各有其优点及缺点,选择不一样的术式需根据患者损伤特点及是否椎体间脱位,严格把握适应症,在解除症状的前提下给予稳定固定和不影响关节的活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中应用颈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5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采取颈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50例患者住院时间为(10.3&#177;1.7)d,椎间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经随访治疗优良率为96.0%,患者治疗后JOA评分显著提高。结论在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中颈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可发挥显著疗效,安全可靠,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2种固定方式对短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19年1月于天津市人民医院脊柱一科因脊髓型颈椎病和(或)神经根型颈椎病行短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的59例患者资料,其中男31例,女28例,年龄23~71岁,平均(47.17±11.95)岁,随访时间6~25个月,平均12(7,15)个月。根据不同内固定方式将患者分为钛板+Cage组(钛板组)39例和前路颈椎桥形锁定融合器(ROI-C)组(ROI-C组)20例。术前常规行颈椎正侧位X线摄影、颈椎CT和颈椎MRI检查,术后3、6、12及24个月时在门诊进行随访,随访时常规行颈椎正侧位X线摄影,必要时完善颈椎CT和颈椎MRI检查,并通过X线片测量术前和末次随访的颈椎矢状位参数,即C2~C7 Cobb角(Cobb角)、C2~C7矢状位轴向距离(C2~C7 SVA)、手术节段Cobb角(SCobb角)。计算末次随访与术前测量相应参数的差值,即ΔCobb角、ΔC2~C7 SVA和ΔSCobb角。比较2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 2组年龄、性别、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手术节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发现,钛板组末次随访的Cobb角和SCobb角较术前均有明显增加,C2~C7 SVA较术前减小;ROI-C组中末次随访的SCobb角较术前有明显增加。组间比较发现,2组术前和末次随访中的Cobb角、C2~C7 SVA、S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ΔCobb角和ΔC2~C7 S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钛板组ΔSCobb角较ROI-C组更大。结论 2种内固定方式的短节段ACDF术均能有效地矫正颈椎曲度,钛板+Cage的固定融合方式在恢复手术节段颈椎曲度上较优,但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还应将手术并发症等纳入以利于综合考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