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石家庄地区雾霾天气对肺心病患者病情的影响及采用雾霾防护措施对患者病情的影响。方法 80例未采用雾霾防护措施的肺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纳入无防护组,另选取80例采用雾霾防护措施的肺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纳入雾霾防护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患者肺心病急性加重发生情况和肺心病并发症发生情况以评价雾霾对肺心病患者病情的影响和应用防霾措施干预的治疗效果。结果防护组患者共75例(93.75%)完成研究;疗前两组患者RVPEP/AT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44,P=0.78),治疗后两组患者RVPEP/AT比值均较治疗前升高,但防护组患者该比值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66,P=0.14),对照组患者该比值较治疗前明显上升(U=5.42,P0.01),且治疗后防护组患者该比值明显低于无防护组(U=3.32,P0.01);防护组患者肺心病急性加重平均发生次数明显低于无防护组(U=3.16,P0.01);防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U=6.96,P0.01);防护组患者肺心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58,P=0.03)。结论石家庄地区雾霾天气可显著加重肺心病患者病情,采用佩戴N95口罩、应用空气净化器等防霾措施可以延缓肺心病患者肺动脉压升高,减少患者急性加重次数和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在石家庄地区应用防雾霾措施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DP)患者病情急性加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8月本院治疗并定期随访的140例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加用佩戴PM2.5防护口罩、应用空气净化器等雾霾防护措施。观察比较两组患者COPD急性加重发生情况、肺功能变化情况和治疗费用情况以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共64例患者完成研究,对照组共68例患者完成研究;观察组患者AECOPD平均发作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75,P0.01);治疗前两组患者FEV_1/FV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EV_1/FVC明显提高(P0.01),对照组患者FEV_1/FVC轻度降低(P=0.86),观察组患者FEV_1/FVC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51,P=0.02);治疗前两组患者FEV_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EV_1明显提高(P=0.03),对照组患者FEV_1轻度降低(P=0.90),观察组患者FEV_1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03,P=0.03);观察组患者人均总治疗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72.48,P0.01)。结论应用雾霾防护措施可以明显降低CODP患者AECOPD发生率,改善患者肺功能状况,同时降低患者的平均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 NLR)与哮喘患者肺功能及未来急性发作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9月-2017年5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确诊的成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204例。分别记录ACT评分,测定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_1)、FEV_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_1%)、用力肺活量(FVC)及FEV_1/FVC,检测血常规,记录未来一年中患者是否出现哮喘急性发作。根据NLR(NLR=中性粒细胞数绝对值/淋巴细胞数绝对值)四分位点将患者分为4组(Q1≤1.76,1.77Q2≤2.80,2.80Q3≤5.43,Q45.43),分别比较四组患者ACT评分、肺功能、未来一年出现哮喘急性发作的百分比。结果 Q1、Q2、Q3组患者FEV_1%和FEV_1/FV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Q4组的FEV_1%和FEV_1/FVC明显高于其余3组,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FEV_1%、FEV_1/FVC与NLR均呈负性相关P0.01(r=-0.478、r=-0.4)。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NLR、FEV_1%、过敏、使用ICS对哮喘未来急性发作有统计学意义,FEV_1%60%、使用ICS是哮喘未来急性发作的保护性因素,而NLR与过敏因素是则是哮喘未来急性发作的危险因素,ACT评分、吸烟与哮喘未来急性发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哮喘患者NLR水平与气流受限呈负性相关,NLR是哮喘急性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移动哮喘管理工具对支气管哮喘疾病控制的影响。方法将66例门诊哮喘患者,随机分为A组(移动管理组)32例,B组(传统管理组)34例,两组分别在入组时(V0)、入组后6个月(V3)、12个月(V5),对患者的肺功能、哮喘控制水平(ACT评分)、依从性(MARS-A评分)、生活质量(miniAQLQ评分)、气道炎症水平(FeNO测定)、哮喘疾病认知情况及急诊就诊和住院情况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相比:肺功能:FEV_1/FVC%75%χ~2值为4.286,P值为0.038;哮喘认知情况:χ~2值为6.275,P值为0.043;哮喘控制水平:ACT≥25分χ~2值为4.431,P值为0.035;依从性:MARS-A≥45分χ~2值为3.911,P值为0.048;依从率(%):χ~2值为15.327,P值0.01;生活质量:miniAQLQ评分的平均分V3(分)、V5(分)t值分别为0.967、0.220,P值均0.05;急诊就诊次数:χ~2值为8.782,P值0.01;住院次数、气道炎症水平(FeNO测定)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移动哮喘管理工具优于传统哮喘管理,可提高哮喘疾病的控制效果,显著提高哮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瑞替普酶(r-PA)三种不同给药方式对早期大面积急性肺血栓栓塞症(APTE)溶栓疗效的影响。方法 2013年1月-2016年12月,选取我院符合溶栓指征的APTE患者90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溶栓方案:(1)A组:r-PA18 mg溶于50 m L生理盐水静脉泵入2 h;(2)B组:rPA18 mg溶于10 m L的生理盐水,单次静脉推注2 min;(3)C组:r-PA18 mg溶于10 m L的生理盐水,两次静脉推注,每次时间2 min,两次间隔时间为30 min。观察比较溶栓前及溶栓后24 h右心室内径、肺动脉收缩压、动脉血氧分压的变化,评价溶栓疗效,观察溶栓后3 d内出血并发症。结果 (1)溶栓24 h后,三组患者的右心室内径、肺动脉收缩压、动脉血氧分压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均P0.01)。三组患者溶栓24 h后的多重比较:(1)右心室内径:A与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与A、C与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肺动脉收缩压:A与B、B与C、A与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动脉血氧分压:A与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与A、C与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三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50,P=0.013),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25);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25)。(3)溶栓后3d内三组患者总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41,P=0.538)。结论r-PA两次静脉推注溶栓效果最好,r-PA单次静脉推注与r-PA单次静脉泵入疗效近似,三组的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r-PA两次静脉推注可能是一种更有效、安全的APTE溶栓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不同时机行胸膜纤维板剥脱术的疗效,探讨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方法将诊断明确的240例初治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分为4组,其中只进行内科保守治疗的患者60例(A组);保守治疗1个月后手术的60例(B组),保守治疗2个月后手术的60例(C组);直接手术的60例(D组)。结果 D组的总有效率高于A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325,P=0.012);C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45,P=0.034);A组与D组治疗后的各项指标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在FVC、FEV_1方面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D组在胸膜厚度、FVC方面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D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264,P=0.000)。结论初治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在抗结核及胸腔穿刺抽液2个月后疗效改善不明显时,可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血栓弹力图(TEG)监测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不同抗血小板药物的血小板抑制率,评估药物疗效。方法:选取2018-01—2019-06住院的老年ACS患者(年龄≥60岁)234例,应用TEG监测并比较在不同诱导途径下抗血小板药物的抑制率,随访出院后6个月内患者出血及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等发生情况。结果:2组发生四烯酸(AA)途径血小板抑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74,P=0.078);A组较B组二磷酸腺苷(ADP)途径血小板抑制率高,药物抵抗的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1,P=0.035)。2组抗血小板药物AA途径低反应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P=0.623);A组ADP途径低反应性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5,P=0.004)。A组MACE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0,P=0.043);A组呼吸困难发生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8,P=0.005);2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P=0.90)。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双联抗血小板疗法疗效确切,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对存在血小板抵抗患者更换或加量抗血小板药物改善抗血小板药物的低反应性,取得良好效果且并不增加出血风险,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分型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三○二医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96例基于世界胃肠病学大会提议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基础分为A型(慢性肝炎组,n=53)、B型(代偿期肝硬化组,n=151)、C型(失代偿期肝硬化组,n=92)。对3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合并症发生率及预后进行分析。多组间计量资料比较服从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的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Pearsonχ~2检验。结果 3组间Alb、ALT、胆碱酯酶(Ch E)及AFP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型最高,其次是B型,C型最低;对于AST、PLT,A型最高,分别与B型和C型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于总胆固醇(TCHO),A型和B型患者均高于C型患者(P值均<0.05)。腹水或胸水(69.81%vs 88.08%vs 90.22%)、肝肾综合征(18.87%vs 28.48%vs 43.48%)在C型患者中更易出现,3组间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964、10.691,P值均<0.05);B型和C型患者更易出现腹膜炎,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64%vs 40.40%vs 48.91%,χ~2=9.718,P<0.05)。A、B、C 3组患者的好转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83%vs45.70%vs 32.61%,χ~2=6.593,P<0.05)。结论 HBV相关慢性肝炎、代偿期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硬化基础上出现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在生化指标、合并症及预后方面均存在差异,依此分型有利于探索相应的治疗措施和进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注射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治疗中度以上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7—12月在西京医院急诊科救治的中度以上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连续病例11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地塞米松组(A组)、甲基强的松龙组(B组)、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组(C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A组给予地塞米松治疗,B组给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C组给予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治疗。治疗3d后比较3组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和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pH值、PaO2、PaCO2与各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pH值、PaO2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甲基强的松龙治疗中重症哮喘发作疗效相当,且优于地塞米松。  相似文献   

10.
王育光  刘志威 《肝脏》2022,27(1):38-41
目的通过信息化随访方式干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对比分析其对患者疾病及用药依从性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部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肝硬化患者,剔除不符合纳入条件患者,共纳入符合条件患者264例,有42例合并肝硬化。对纳入患者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进行分组,最终微信+电话随访组87例,电话随访组88例,对照组89例。随访并对比三组在2年后肝功能、肝硬化人数及停用恩替卡韦时间等不同差异。结果随访年后三组在失访人数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其中A组与B组2年后两组在ALT(Z=-3.218,P=0.02)、AST(Z=-2.749,P=0.03)、Alb(Z=1.746,P=0.04)、乙肝病毒DNA(Z=-3.231,P=0.02)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TBil、FIB-4指数、APRI、γ-GT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C组2年后对比结果显示,两组在ALT(Z=-11.089,P<0.001)、AST(Z=-9.247,P=0.01)、TBil(Z=-7.623,P=0.01)、APRI(Z=-4.834,P=0.01)、γ-GT(Z=-2.867,P=0.03)、Alb(Z=3.187,P=0.02)、乙肝病毒DNA(Z=-10.078,P<0.001)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FIB-4指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2年后两组对比结果显示,两组在ALT(Z=-1.275,P=0.04)、AST(Z=-2.045,P=0.03)、TBil(Z=-3.762,P=0.02)、APRI(Z=-1.461,P=0.04)、γ-GT(Z=-2.254,P=0.03)、乙肝病毒DNA(Z=-1.782,P=0.04)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Alb、FIB-4指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2年后A组肝硬化人数为12人,B组为16人,C组为24人。A组与B组(χ2=0.945,P=0.408)、B组与C组肝硬化人数(χ2=2.741,P=0.1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C两组肝硬化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43,P=0.013)。在2年时间内,A组有15例患者暂停使用恩替卡韦,B组有28例,C组有61例,三组停用恩替卡韦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061,P<0.001),通过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A组使用恩替卡韦时间长于B组(83.0%vs 68.5%,χ2=5.754,P=0.016)及C组(83.0%vs 33.7%,χ2=61.601,P<0.001),而B组使用时间长于C组(63.5%vs 33.7%,χ2=32.451,P<0.001)。结论通过对患者强化信息化干预,可以使患者服用抗乙肝病毒药物依从性提高,降低患者肝功能异常发生及肝硬化发病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讨论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6年1月南方大学顺德医院收治的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11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8例。其中A组患者仅使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进行治疗,B组患者仅给予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C组患者给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对3组中晚期HCC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前,3组HCC患者血清(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matrix metalloprotein 9,MMP-9)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患者VEGF、MMP-9水平显著低于A、B组(P0.05)。治疗6个月后,A组、B组和C组患者的生存率分别为34.12%、28.95%和6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333,P0.001);治疗12个月后,A组、B组和C组的生存率分别为21.05%、15.79%和4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00,P0.05)。A组、B组和C组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23.68%、23.68%和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03,P=0.018)。3组HCC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χ~2=1.416,P=0.493)。结论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采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患者肿瘤进展得到有效抑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妊娠梅毒患者的不同干预治疗时机,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影响。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妊娠梅毒孕妇,回顾性分析和比较不同干预治疗时机对妊娠梅毒患者的不良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率。采用SPSS 11.5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妊娠梅毒孕妇127例,妊娠梅毒均经血清学检查确诊。根据患者孕期实施干预(长效青霉素治疗)时机的不同,分为A组(60例)早期规范干预组(孕20周),B组(41例)中期规范干预组(孕20-28周),C组(26例)未干预/不完整干预组。A+B组为规范干预组。不良妊娠结局总发生率A组为10.00%,B组为29.27%,C组为6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B2=6.174,PB=0.013;χ2C=31.63,PC=0.000)。其中早产/低体重B组为26.83%,C组为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B=4.93,PB=0.026;χ2C=16.86,PC=0.000)。C组的不良妊娠结局高于规范干预的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91,P=0.000);C组新生儿先天梅毒发生率为19.23%,A+B组为0.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0,P=0.001)。快速血浆反应素球状卡片试验(RPR)滴度不同的妊娠梅毒患者,经规范干预后,规范干预组与未干预/不完整干预组的妊娠不良结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高=13.01,P高=0.000;χ2低=7.65,P低=0.006),新生儿先天梅毒发生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高=4.94,P高=0.026;P低=0.017)。结论早期规范治疗对改善妊娠梅毒患者的妊娠结局及降低先天梅毒发生率有着重要意义,不论患者RPR滴度高低,妊娠梅毒患者均应早期进行积极的规范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采用法莫替丁和泮托拉唑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消化性溃疡老年患者随机分成三组,A组采用法莫替丁治疗,B组采用泮托拉唑治疗,C组采用泮托拉唑联合法莫替丁治疗。结果三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78,P=0.031),A、B两组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58,P=0.796),A、B两组与C组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348,P=0.019;Z=-2.573,P=0.010),C组的疗效优于A、B两组;A组的不良反应例数7例(17.50%),B组8例(20.00%),C组8例(20.00%),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8,P=0.948)。结论法莫替丁或泮托拉唑治疗老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相当,两药联用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高蔚  翁婷 《临床肺科杂志》2012,17(9):1685-1686
目的检测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中白介素-25(IL-25)的水平及其与哮喘控制水平的相关性,探讨IL-25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呼吸科门诊就诊的新发支气管哮喘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支气管哮喘的正规治疗,分为:0周(A组)、4周(B组)、8周(C组)、12周(D组)。接受哮喘控制测试(ACT)问卷,分别抽取其静脉血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IL-25水平,并测定其与ACT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ACT评分在哮喘患者的0周组小于4周组,4周组小于8周组,8周组小于12周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四组间血清IL-25水平有极显著性差异性(P<0.01),A组患者血清IL-25水平显著高于B组、C组和D组。B组患者血清IL-25水平高于C组和D组。相关性分析显示哮喘患者血清IL-25水平与ACT评分呈负相关。结论 IL-25参与哮喘气道炎症的形成,与ACT评分一起判断哮喘病情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16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根据间接溶通指标比较两组病人再通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早期溶栓再通率高于晚期溶栓再通率(83.6%vs 68.0%,χ2=6.67,P=0.01),B组早期溶栓再通率高于晚期溶栓再通率(69.8%vs44.4%,χ2=14.8,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早期溶栓再通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3.64%vs 69.81%,χ2=5.36,P=0.02);A组晚期溶栓再通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8.0%vs 44.4%,χ2=11.28,P=0.000 7);A组总通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8%vs 61.3%,χ2=7.29,P=0.006)。住院期间,A组与B组比较,再发心绞痛发生率(13.8%vs 26.3%,χ2=4.88,P=0.03)、心肌梗死发生率(10.0%vs 21.3%,χ2=4.80,P=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发生率(1.3%vs3.8%,χ2=1.28,P=0.21)、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1.3%vs 1.3%,χ2=0,P=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随访3个月,A组与B组比较,缺血脑卒中发生率(1.3%vs 2.5%,χ2=0.42,P=0.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发生率(2.5%vs10.0%,χ2=4.80,P=0.04)、再发心绞痛发生率(17.5%vs 32.5%,χ2=6.00,P=0.02)、心肌梗死发生率(12.5%vs 23.8%,χ2=4.26,P=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治疗STEMI的冠脉再通率高于尿激酶,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治疗STEMI出血、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尿激酶,临床应用有效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呼出气一氧化氮测定对成人支气管哮喘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取于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74例明确诊断的哮喘患者,所有患者完善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检查,肺功能测定,记录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及一秒率(FEV_1/FVC),并填写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表。根据FeNO值,分为FeNO升高组(n=40)和FeNO正常组(n=34),两组患者均给予吸入用糖皮质激素/长效β_2受体激动剂(ICS/LABA,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160ug,4.5ug)1吸bid规律治疗。3月后复诊,复测FeNO,肺功能(FEV_1和FEV_1/FVC)及ACT评分量表。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ACT评分较治疗前均有好转(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FeNO升高组较FeNO正常组ACT评分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均无完全控制患者,治疗后FeNO升高组完全控制率明显高于FeNO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796,P0.05)。两组患者FEV_1和FEV_1/FVC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好转(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FeNO升高组FeNO值与ACT评分呈负相关(r=-0.783,P0.05);治疗前FeNO正常组FeNO值与ACT评分无相关性。两组ACT改善程度与FeNO下降程度均无相关性。结论吸入ICS/LABA对FeNO升高的支气管哮喘患者疗效较好,可用于预测哮喘患者对吸入ICS/LABA治疗的反应,指导哮喘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300份糖尿病处方资料,从中筛选出排名前三的降糖药物胰岛素、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结果A组有效率77.00%,高于B组的55.00%(χ~2=10.784,P=0.001)。A组有效率77.00%,高于C组的57.00%(χ~2=9.046,P=0.003)。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1,P=0.776)。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作为最常见的降糖药物疗效确切,临床可考虑联合用药,以提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杜兴媛  陈璇  文莉 《内科》2014,(4):389-391
目的比较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吸入糖皮质激素对毛细支气管炎(简称:毛支炎)后喘息反复发作的疗效。方法选择初次毛支炎治愈后患儿7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26例口服孟鲁司特钠,B组28例吸入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疗程均为12周,C组24例未给予治疗,随访观察2年,了解两种干预治疗对患儿反复喘息发作的影响。结果 C、B、A三组患者毛支炎后喘息再发时间依次延长,喘息再发次数及进展成哮喘的例数依次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喘息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2年内进展成哮喘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α'=0.017,P0.017)。结论两种干预方法不能减少毛支炎后喘息的再发,但可以延长再发时间、减少发作次数,白三烯受体拮抗剂降低毛支炎后哮喘发生率的效果优于吸入糖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监测哮喘儿童急性发作期与慢性持续期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 NO)水平变化,了解其在儿童哮喘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及治疗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探讨儿童哮喘在疾病不同时期Fe NO水平与气道炎症之间的关联性。方法选取87例儿科门诊的5~12岁哮喘儿童,其中轻度哮喘组45例(男性28例,女性17例);中-重度哮喘组42例(男性25例,女性17例)。使用无锡尚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SV-e NO-01纳库仑一氧化氮检测器,Sunvou-D100纳库仑呼气分析仪,分别于急性发作期及经治疗4周后的哮喘儿童进行Fe NO水平检测,同步完成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结果 (1)哮喘儿童治疗前Fe NO平均水平为(43.52±27.52)ppb,明显高于治疗后的(19.33±13.98)ppb和健康对照组的(7.89±3.06)pp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4周后哮喘儿童的Fe NO平均水平仍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轻度哮喘组治疗前Fe NO平均水平为(28.49±14.99)ppb,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中-重度哮喘组治疗前Fe NO平均水平为(59.97±29.37)ppb,明显高于轻度哮喘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3)治疗后,轻度哮喘组Fe NO平均水平为(13.77±7.19)ppb,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重度哮喘组治疗后Fe NO平均水平为(27.84±16.98)ppb,虽然下降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4)哮喘儿童Fe NO平均水平变化与ACT评分呈负相关性,r急性发作期=-0.706,r慢性持续期=-0.566,P均=0.000。结论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期Fe NO水平增高,以中-重度急性发作尤其明显,哮喘规范治疗后Fe NO水平下降,其对哮喘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老年糖尿病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HUA)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病人87例,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各29例,A组给予厄贝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B组给予厄贝沙坦治疗,C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随访10个月,观察3组治疗前后血压、血尿酸变化及临床效果。治疗期间观察3组用药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3组收缩压、舒张压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或P0.01),A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血尿酸水平明显低于B组、C组(P0.01)。治疗后,A组有效率为96.55%,明显高于B组(75.86%)、C组(7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9,P=0.037)。3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9,P=0.551)。结论厄贝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老年糖尿病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病人降压效果满意,且可降低HUA发生,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