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侯顺玉 《中外医疗》2014,(24):93-94
目的探究经阴道、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比较并总结最佳手术治疗方式。方法选择该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120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40例经阴道组,40例腹腔镜组和40例开腹组,经阴道组患者采用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腹腔镜组患者选择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开腹组患者予以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对比分析3组患者在住院时间、手术时间等方面的情况。结果经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后,经阴道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排气时间均少于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在手术出血量比较中,经阴道组患者出血量为(95.5±0.5)mL,腹腔镜组患者的为(100.5±0.5)mL,开腹组患者为(130.0±0.5)mL,经阴道组和腹腔镜组比开腹组术中出血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经阴道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方式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尤以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方式最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经阴道大子宫肌瘤剔除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8例临床诊断为大子宫肌瘤(直径大于9cm),而且需保留子宫而行肌瘤剔除的患者,采用腹腔镜辅助下经阴道大子宫肌瘤剔除手术(LATM)。结果手术均成功,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无病率,无并发症发生,与开腹下子宫肌瘤剔除同样效果。结论腹腔镜辅助下经阴大的子宫肌瘤剔除手术具有损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疼痛轻、康复快等优点。经过手术技术改良,腹腔镜辅助下经阴道能顺利进行大子宫肌瘤的剔除,是一种较理想的保留子宫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阴式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两种不同微创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广西贵港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收治的56例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阴式组)与30例同期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腹腔镜组)的临床资料,并比较两种手术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剔除肌瘤的数目、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等。结果手术时间:阴式组(90±12.10)min,腹腔镜组(110±10.11)mini术中平均出血量:阴式组(100±12.20)mL,腹腔镜组(200±20.12)mL;剔除肌瘤数:阴式组(4±100)个,腹腔镜组(2±1.00)个;住院费用:阴式组(5412±120.12)元,腹腔镜组(7420±200.56)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剔除肌瘤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肛门排气时间:阴式组(22±4.15)h,腹腔镜组(24±3.15)h;术后平均住院时间:阴式组(7±20.0)d,腹腔镜组(6±200)d,两组术后的肛门排气和平均住院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式手术适合于肌壁间、多发性子宫肌瘤或肌瘤位于子宫下段、子宫后壁的患者。而腹腔镜则适用于盆腔粘连、附件肿块及不孕症探查和肌瘤位于子宫前壁的患者。临床医生应根据自己的技术特长和患者的情况斌择恰当的术式.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7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中文 《吉林医学》2009,30(13):1258-126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手术操作技巧。方法:对76例子宫肌瘤患者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明确临床应用价值,总结手术操作技巧。结果:76例手术全部成功,其中无蒂浆膜下肌瘤及壁间肌瘤65例,有蒂浆膜下肌瘤5例,阔韧带肌瘤4例,宫颈肌瘤2例。肌瘤直径3.5~10cm。平均手术时间(87±35)min,术中出血量(89±23)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2±6)h,术后体温最高38℃,2d后恢复正常,术后住院天数(5.2±1.5)d。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保留器官的手术方法,具有损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术前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及术中良好的手术操作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张文英 《中原医刊》2009,(13):51-52
目的比较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和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5年6月至2008年9月期间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70例,接受阴式是根据肌瘤的部位选择阴道穹窿切口,前壁肌瘤取阴道前穹窿横切口,上推膀胱,打开子宫膀胱反折腹膜,后壁肌瘤取阴道后穹窿横切口,分离直肠打开后腹膜,打开腹膜后探查肌瘤位置和数目,用布巾钳钳夹肌瘤牵引到阴道切口处,用小“s”型拉勾拉开膀胱或后阴道壁直肠暴露肌瘤,向宫体注射催产素20u后子宫收缩,用电刀纵行切子宫肌壁至瘤体组织,钝性剥离至剔除肌瘤,如瘤体较大可分块切除经阴道取出;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按传统手术方式进行。结果①术后情况:体温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阴式组分别为(3.1±0.5)d、(18±8)h、(4.5±0.6)d;腹式组分别为(4.5±0.6)d、(32±9)h、(7.5±0.5)d,两组各个观测项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中出血量和平均手术时间比较,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较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创伤小,手术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姚志芹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24):114-114
目的:比较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腹腔镜组)76例,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阴式组)118例。结果:两组在剔除肌瘤最大直径、肌瘤大小、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阴式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剔除肌瘤个数上均明显优于腹腔镜组(P〈0.05),腹腔镜组术后病率高于阴式组,与术中缝合技术有关。结论:两种手术均具有微创、保留生育功能等优点。阴式手术剔除肌瘤数目多,适于肌壁间或较深部位子宫肌瘤剔除,费用较低。腹腔镜适用于盆腔粘连、附件肿块及不孕症探查者。临床医生应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适应证选择恰当术式。  相似文献   

7.
徐伟芬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4):137-138
目的探讨基层妇产科医院开展腹腔镜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1月~2010年8月住院患者的资料,对本院收治的45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了临床治疗,其中28例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结果腹腔镜下28例患者共剔除肌瘤53个;平均出血量(55±18)mL;平均住院时间(3±1.5)d,28例患者无并发症,均治愈出院。另与经腹剔除手术对比分析发现,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肠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在基层妇产科医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手术的成功取决于选择合适的手术病例,与患者肌瘤的大小有直接关系,在基层医院应注意术中止血和缝合技巧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较困难的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直径≥7 cm的较大肌瘤、多发子宫肌瘤致子宫如孕〉3个月、深层肌壁间肌瘤及特殊位置肌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较困难的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结果 除2例由于肌瘤过多(6-15个)、过大(最大直径13 cm),术中出血500-700 ml,辅以腹部小切口(5 cm)完成手术,余均在腹腔镜下完成.平均手术时间(112.7±35.2)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45±60)ml,无严重术中、术后并发症.结论 较困难的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安全可行,提高腹腔镜手术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王新莉 《中原医刊》2009,(11):62-6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腹腔镜下对30例子宫肌瘤患者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其中单发23例,多发7例。单发肌瘤中肌壁间肌瘤15例,浆膜下肌瘤6例,阔韧带肌瘤2例。结果30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中出血(115±33)ml,手术时间(110±46)min,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7±0.4)d,术后病率为0,术后住院天数为(5.2±1.7)d,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一种安全、可靠、创伤小的手术方法,术中出血及手术时间主要与肌瘤的生长部位和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TVM)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LM)的适应证、治疗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阴式或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患者89例。结果:两组手术在并发症、术后病率及术后平均住院日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TVM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均低于LM组(P〈0.05)。TVM组剔除肌瘤个数多于LM组(P〈0.05)。结论: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对肌瘤部位无限制,适合肌瘤数目多、无或有轻度盆腔粘连者。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适合肌瘤数目〈4个、位置表浅、盆腔粘连较重、阴道狭窄及未婚者。  相似文献   

11.
曹静玲 《中原医刊》2011,(20):55-56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LAVM)的疗效。方法48例子宫肌瘤患者行腹腔镜辅助下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结果手术时间72.7~90.3min,术中出血70.8~320.9ml,住院时间3~10d,平均5.5d。无一例中转开腹,无术后感染,无发生剔除部位血肿形成。结论腹腔镜辅助下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拓宽了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适应证,可避免开腹、减少手术创伤,且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患者恢复快,是一种更为理想的保留子宫的微创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经阴道与经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及腹腔镜下肌瘤剔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8年10月我院采用经腹腔镜和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的病例68例,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剔除肌瘤个数、住院时间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肌瘤大小、术后病率、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上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腹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多于阴式组,阴式组患者所剔除的肌瘤数目多于腹腔镜组(P<0.05)。结论: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出血少,剔除的肌瘤数目多,但其适应证较局限。经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具有创伤小,粘连少,但易致小的肌壁间肌瘤遗漏的特点。子宫肌瘤挖除手术方式的选择要在术前仔细评估,根据肌瘤的部位、肌瘤的数目和手术者的经验酌情选择合适的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经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行子宫肌瘤剥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分别采用行经腹腔镜及传统开腹术式行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肌瘤残留率、术后复发率。结果观察患者在术中失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在平均手术时间、肌瘤残留率、术后复发率方面显著优于观察组(P<0.05)。结论传统开腹手术与经腹腔镜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各具特点,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4.
权丽丽 《中外医疗》2013,(34):44-45
目的 探讨双侧子宫动脉凝固阻断术在>12周子宫腹腔镜下剔除子宫肌瘤术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子宫肌瘤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妇科接受诊治的子宫肌瘤疾病患者68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对68例子宫肌瘤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腹腔镜下双侧子宫动脉阻断术后子宫剔除术(40例)和参照组直接行子宫肌瘤剔除术(28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疗效及对性激素的影响等.结果 该组68例患者中,大部分为多发子宫肌瘤患者,其中肌壁间肌瘤19 例,浆膜下肌瘤23例,肌瘤直径大小2-12 cm.平均手术时间治疗组为(94±15)min、参照组为(102±12)min,;平均失血量治疗组为(90±18)mL、参照组为(121±32)mL;平均住院时间治疗组为(4.5±1.5)d、参照组为(5.8±2)d.所有病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肌瘤复发率治疗组低于参照组(P<0.05),血红蛋白恢复情况治疗组优于参照组(P<0.05),性激素水平无明显变化.经随访1-10个月,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无术后并发症情况.结论 腹腔镜下双侧子宫动脉凝固阻断术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可有效减少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对患者卵巢的伤害,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手术方法,临床应加强推广.  相似文献   

15.
艾战平 《中外医疗》2014,33(4):81-8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腹腔镜下对53例子宫肌瘤患者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单发肌瘤17例,多发肌瘤36例;粘膜下肌瘤并肌壁间肌瘤5例,肌壁间肌瘤并浆膜下肌瘤12例,单纯肌壁间肌瘤19例;阔韧带肌瘤2例,宫颈肌瘤5例。结果53例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103.62±47.09)min;出血量(91.2±83.41)mL:术后肛门排气(1.52±0.31)d;术后病率0%;术后住院天数(4.89±1.80)d;无严重术后并发症,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主要与肌瘤生长部位(壁间肌瘤出血量及手术时间长)及其大小有关。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一种保留性器官的理想术式。具有微创,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但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熟练并改进手术技巧,做好术前及术后处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多发性子宫肌瘤腹腔镜改良剔除术与传统腹腔镜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07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多发性子宫肌瘤(4个≤肌瘤数目≤10个)患者42例,其中改良腹腔镜剔除术21例(A组),传统腹腔镜剔除术21例(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术后住院时间、肌瘤遗漏率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手术时间、肌瘤遗漏率均显著低于B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不良反应与平均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发性子宫肌瘤,特别是直径小于2 cm的肌壁间肌瘤,术中定位困难,寻找肌瘤时间长,小肌瘤容易被遗漏,改良后的手术方法解决了肌瘤的定位难题,减少了手术时间及术中肌瘤遗漏率。  相似文献   

17.
腹腔镜下困难性子宫肌瘤剔除12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进行困难性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2月巨大、多发、特殊部位的子宫肌瘤患者120例.在腹腔镜下,术中采用腹腔镜超声监护、输尿管插管,必要时联合宫腔镜行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手术并发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在全部120例患者中,多发子宫肌瘤肌瘤数目>5个者59例,单发子宫肌瘤直径>8 cm者43例(其中子宫肌壁间肌瘤29例,子宫浆膜下肌瘤14例),子宫阔韧带肌瘤9例,子宫颈肌瘤9例.剔除子宫肌瘤最多达15个,子宫肌瘤直径≥10 cm者11例,其中直径最大的达12 cm(为阔韧带肌瘤,重1800g).患者手术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无一例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114±3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06±35)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1d.结论 困难性子宫肌瘤剔除术可以在腹腔镜下完成,术中适当进行输尿管插管可降低输尿管损伤,术中超声的应用有助于彻底剔除肌瘤,降低术后复发率.联合宫腔镜手术可同时剔除粘膜下肌瘤,术后月经量增多症状明显缓解,合理应用辅助检查及熟练的手术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郑清菊  邱艳 《西部医学》2010,22(11):2036-2037
目的探讨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31例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31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及邻近脏器损伤。剔除浆膜下肌瘤9例、肌壁问肌瘤22例.手术时间46~112 min,平均76 min;术中出血量50~230 ml,平均110 ml。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3.0±0.5)d,术后体温超过38.0℃3例,均无感染迹象。术后1个月复查阴道切口愈合佳,经随访术前有的月经过多及尿频、尿急症状均消失,B超检查未发现肌瘤。结论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操作简单,手术副作用轻,患者损伤小,康复快。该手术无需昂贵的设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阴道式子宫肌瘤剔除术(TVM)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LM)的手术可行性、观察临床效果及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阴道式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308例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2组手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出血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TVM组术中出血量少与LM组比较(P〈0.05),TVM组手术时间比LM组短(P〈0.05),TVM组剔除肌瘤数比LM组多(P〈0.05)。结论阴道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对肌瘤部位无限制,适合肌瘤数目多,部位较深或有轻度盆腔粘连者。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适合肌瘤数目少、阴道狭窄及未婚者。  相似文献   

20.
梁俊爱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4):1827-1828
目的探讨经阴道子宫全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我院2007年12月—2011年5月行经阴道子宫全切除术105例,其中因子宫肌瘤要求切除子宫的患者61例,肌瘤的直径40 mm-75 mm;因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药物治疗无效要求切除子宫28例;因子宫内膜异位症要求切除子宫10例;因妇科普查发现宫颈上皮内瘤变切除子宫的患者6例。观察术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 105例患者均成功施行手术,手术平均时间(60.2±10.3)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00.0±30.4)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0±1.3)d,术后满意率均达到100%.结论对患有子宫肌瘤(同时无盆腔粘连,阴道无畸形)的患者,肌瘤直径在40 mm-75 mm、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药物治疗无效、宫颈上皮内瘤变需切除子宫者,均可经行阴道子宫全切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