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分析CT检查在真菌性鼻窦炎术前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43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回顾性分析其CT检查结果 .结果31例获得明确诊断,诊断准确率为72.1%,10例患者误诊为慢性鼻窦炎或慢性上颌窦炎伴鼻息肉,2例患者误诊为鼻窦占位性病变.患者CT表现为上颌窦内壁发生吸收受损、上颌窦骨壁有增生硬化、筛顶骨壁吸收受损等骨质变化,同时病变窦腔发生明显变化.结论 CT可对病变范围、鼻窦解剖结构予以显示,在真菌性鼻窦炎诊断中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鼻腔鼻窦单侧异常CT影像与术中所见的关系.方法:对55例CT显示单侧鼻腔鼻窦病变并接受内镜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手术前后比较,评价其影像诊断的意义.结果:38例慢性鼻窦炎手术前后诊断一致;真菌性鼻窦炎10例,1例误诊;3例恶性肿瘤均为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其中2例术前误诊.此外,CT检查不能完全反映组织学改变.结论:慢性鼻窦炎各窦腔病理改变不一致,但CT仅显示窦腔均匀密度增高.CT检查能良好地显示真菌性鼻窦炎病变与程度.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早期CT影像无明显骨质破坏,缺乏特征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析CT检查在真菌性鼻窦炎术前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所收治的52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临床表现、CT改变、术中所见予以记录,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和对比。结果经CT诊断,47例为鼻窦炎症,其中37例均于术前即确诊为真菌性鼻窦炎,诊断准确率为71.15%,其余10例表现为慢性上颌窦炎,同时合并鼻息肉,或者单纯慢性鼻窦炎,鼻窦占位性病变共5例。结论真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典型征象为窦腔内存在斑块状钙化软组织填充,虽然病理学检查真菌性鼻窦炎准确性高,但是术前诊断中CT诊断仍然具有较高参考价值,能够显示鼻窦解剖结构和病变范围,可为手术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熊翠玲  梁建平 《广西医学》2011,33(12):1684-1685
目的 探讨单侧鼻腔鼻窦疾病的临床特征.方法 分析160例单侧鼻腔鼻窦疾病患者的诊疗资料.结果 慢性鼻窦炎69例 (炎性息肉34例),鼻窦真菌病29例,鼻腔鼻窦乳头状瘤10例,鼻腔鼻窦纤维血管瘤3例,鼻窦骨瘤2例,鼻窦囊肿22例,上颌窦异物1例,骨化纤维瘤2例,毛细血管瘤1例,恶性淋巴瘤8例,鼻腔鼻窦其他恶性肿瘤13例....  相似文献   

5.
高红  陈浮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8):2022-2022
我院2006-2009年收治的18例真菌性鼻窦炎中有3例误诊为鼻窦恶性肿瘤,误诊率16.67%.为了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现将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CT与鼻内镜技术在鼻腔鼻窦多种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总结CT与鼻内镜技术在鼻腔鼻窦多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的经验与教训.方法 自2003年1月至2006年6月收治的216例成人鼻部多种疾病(鼻中隔偏曲65例、慢性鼻窦炎37例、鼻窦炎鼻息肉50例、鼻窦囊肿32例、霉菌性鼻窦炎6例,鼻腔鼻窦内翻乳头状瘤4例,反复鼻出血22例),依其临床症状、检查、CT诊断与鼻内镜下手术及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综合治疗.结果 成人鼻部疾病以鼻中隔偏曲、鼻窦囊肿、鼻出血治疗效果最佳,治愈率可以达到100%;慢性鼻窦炎81%;鼻窦炎鼻息肉为76%;霉菌性鼻窦炎、鼻腔鼻窦内翻乳头状瘤近期疗效良好,远期需定期观察随访.1例筛窦开放手术时造成左眼内直肌损伤.结论 CT为诊断提供了清晰的影像,为手术术式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鼻内镜使视野更加清楚,切割系统使手术更微创、安全、精确.全麻患者采用控制性低血压,大大减少术中出血量.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术前围手术期治疗和术后保养、清洗、糖皮质激素治疗、定期随访与跟踪是重要环节.熟练掌握鼻内镜技术和解剖、设备的不断完善、医师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是防范差错事故,确保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总结真菌性鼻窦炎CT影像表现,并结合临床,探讨CT检查对诊断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00例确诊为真菌性鼻窦炎的病人资料并结合临床检查结果,与CT检查进行分析比较。鼻窦CT扫描采用骨窗和软组织窗扫描。结果 100例患者均为单侧鼻窦发病,其中真菌球型68例,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4例,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28例。CT扫描影像特点为鼻窦腔散在较均匀毛玻璃特征或极不规则的线状,有星状分布的钙化点;伴不同程度骨质吸收或结构不清;窦壁骨质侵蚀15例。病变延伸到邻近结构3例,其中1例累及眼眶。有2例侧颅底骨质吸收。鼻腔或鼻窦内分布黏蛋白与CT显示毛玻璃样高密度影一致。结论真菌性鼻窦炎的鼻窦CT扫描显示与其他鼻窦炎不同。CT检查有助于准确诊断真菌性鼻窦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鼻窦内窥镜技术在外科治疗鼻腔鼻窦疾病上的可行性。方法 :经由鼻窦镜治疗鼻窦炎 ,鼻息肉 ,鼻中隔偏曲 ,肥厚型鼻炎 ,上颌窦囊肿 ,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 ,顽固性鼻出血 ,早期鼻中隔鳞癌等 2 36例。结果 :2 3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鼻窦炎、鼻息肉 130例中随访 97例 ,治愈好转 86例 ;鼻中隔偏曲 72例次 ,治愈率达 97%;肥厚型鼻炎 5 2例次 ,1次治愈率达 95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及出血坏死性息肉 8例 ,上颌窦囊肿 5例 ,顽固性鼻出血 3例 ,早期鼻中隔鳞癌 1例 ,均顺利完成手术 ,随访 2~ 3年均未见复发。结论 :鼻窦内窥镜下鼻腔鼻窦手术可用于包括早期局限性鼻腔恶性肿瘤在内的各种鼻腔鼻窦疾病。  相似文献   

9.
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国内近年来发展很快 ,为鼻窦炎、鼻窦囊肿、鼻息肉等疾病的治疗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现将我院内窥镜下鼻窦手术 60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60例患者中 ,男 34例 ,女 2 6例 ,年龄1 7~ 67岁。临床上诊断为慢性复发性鼻窦炎患者2 6例 ,鼻息肉伴鼻窦炎患者 2 3例 ,鼻窦囊肿 8例 ,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 3例 ,患者手术前均常规进行内窥镜检查和鼻窦 CT扫描。采用视角为 0度、 30度、 70度的德国STROZE鼻内窥镜和鼻内窥镜鼻窦手术器械。 60例全部采用鼻腔粘膜表面麻醉加 2 %利多卡因浸润麻醉。参照文献报…  相似文献   

10.
吴柳青 《柳州医学》2006,19(4):221-222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常见的临床表现有鼻堵,检查鼻腔可见新生物,某些新生物外观酷似鼻息肉,或与鼻息肉并存,临床常因此误诊漏诊,为了提高对其的认识和诊断水平,将我院1994年至2000年间诊治的7例曾误诊为鼻息肉,误行“鼻息肉摘除术”的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1.
纪东 《实用全科医学》2007,5(5):415-416
目的探讨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的主要临床特征及治疗原则。方法总结我院1998-2005年收治的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2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鼻窦CT扫描具有特征性,21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均治愈。结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主要临床特征是①单个侧鼻窦受累,尤其是上颌窦;②单侧头痛、鼻塞、脓血涕或鼻腔干酪样物;③CT扫描常见鼻腔鼻窦有软组织块影或钙化斑;④鼻腔鼻窦有阻塞因素存在。手术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蝶窦病变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治疗效果和误诊情况,以提高诊断率及疗效。方法:将2008-2012年间收治的80例蝶窦病变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蝶窦病变以慢性蝶窦炎合并全组或多发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最多见,其次为真菌性蝶窦炎,亦可合并全组或多发真菌性鼻窦炎,再其次为蝶窦囊肿、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多见转移性鼻咽癌(如鳞状细胞癌和黏液表皮样癌);临床表现有鼻塞、流涕、嗅觉减退甚至消失、鼻腔异味、头痛、视力改变、颅神经麻痹、回吸性涕血或鼻出血。结论:蝶窦病变应常规行鼻窦CT、MRI及鼻内镜检查,鼻内镜手术是治疗蝶窦病变的优选术式,恶性肿瘤尚需给予放射治疗等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单侧鼻腔、鼻窦病变CT表现,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50例单侧鼻腔、鼻窦病变患者,对其CT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CT诊断21例鼻息肉,12例乳头状瘤,9例鼻腔鼻窦癌,4例霉菌性副鼻窦炎,4例血管瘤,通过病理学检验,47例诊断准确,即CT的诊断准确率为94%。结论通过CT诊断可以有效地判断出病变的特征,对于病症不确定的患者应该进行活组织检验诊断,保证尽早诊断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总结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CT影像表现及病理学特征并与临床相结合,探讨辅助检查对准确诊断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价值。方法收集30例确诊为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资料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男13例,女17例,鼻窦炎CT扫描采用骨窗和软组织窗扫描并结合组织病理学检查及临床检查结果。结果单侧鼻窦发病26例,双侧鼻窦发病4例,单侧或双侧病变均为多鼻窦受累。CT扫描影像特点为鼻窦腔散在均匀高密度影,呈毛玻璃特征,周边为软组织影,与周边水肿软组织影对比明显;伴不同程度骨质吸收或结构不清,有9例鼻窦扩张增大和鼻窦骨壁骨质压迫性吸收。鼻腔或鼻窦内黏蛋白分布与CT显示毛玻璃样高密度影一致。病理学特征:光镜下(HE染色):无定形淡嗜酸性或淡嗜碱性变应性黏蛋白,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及夏-莱结晶,鼻窦黏膜仅表现为水肿或增生,无真菌侵犯。结论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影像检查、病理学特征与其他鼻窦炎不同,可辅助准确诊断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  相似文献   

15.
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9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天其  田蓉  刘鹤 《四川医学》2010,31(8):1083-1084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发病原因及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鼻窦炎96例,分析其临床表现、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扫描特征及手术疗效。结果 96例患者经鼻内镜检查及鼻窦CT扫描显示,鼻腔均有不同程度解剖异常和病变特征,术后病理学检查均发现真菌丝,随访6个月-2年,治愈85例(88.54%),显效9例(9.38%),无效2例(2.08%)。结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与鼻腔解剖异常及病变有关系,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是诊断真菌性鼻窦炎的重要方法,鼻内镜手术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郭明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3):191-191
资料与方法 1990年以来收治鼻腔鼻窦真菌病人9例,男3例,女6例;年龄24~60岁;病史90天-5年。病变部位:鼻腔2例,上颌窦4例,上颌窦筛窦2例,蝶筛窦1例,均为单侧。非侵袭型8例,侵袭型1例(上颌窦筛窦)并发糖尿病。误诊为十酪性鼻炎、鼻窦炎4例,鼻息肉2例,鼻窦恶性肿瘤1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真菌性鼻窦炎的CT特点及诊断要点,为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经病理检查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的37例患者的鼻窦CT表现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7例病变鼻窦腔内均有局灶性点状或者絮状类似金属异物的高密度影像(金属影),3例伴有上颌窦内侧骨壁部分吸收。结论:鼻窦腔内见均匀的密度增高影伴类金属密度的颗粒状或絮状高密度影是真菌性鼻窦炎的特征性CT表现,鼻窦CT检查是诊断真菌性鼻窦炎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真菌性鼻窦炎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诊断和真菌实验室诊断的差异.方法 回顾100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手术中所见作为临床诊断的标准,同时在术中取鼻窦黏膜送病理检查,鼻窦分泌物送真菌涂片镜检和培养.结果 100例患者中,真菌球性鼻窦炎、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急性暴发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以及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分别是82例、10例、6例和2例.临床诊断、病理诊断、真菌涂片和培养的阳性率分别是95%、61%、78%和74%.上述检测方法 的阳性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临床诊断可以作为初步判断真菌性鼻窦炎的主要手段,特别是真菌球性鼻窦炎、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以及急性暴发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诊断、病理检查、真菌涂片和培养,真菌培养是确定致病真菌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分析CT、MRI对副鼻窦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副鼻窦病变的CT与MRI表现与病理改变,评价其CT、MRI诊断的价值。结果 CT术前诊断鼻窦炎性病变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2%、94.52%,恶性肿瘤性病变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6.67%、62.50%;MRI术前诊断鼻窦炎性病变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97.40%,恶性肿瘤性病变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6.67%、100%。结论 CT、MRI检查鼻窦炎性病变均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无显著性差异;CT、MRI检查鼻窦恶性肿瘤性病变有显著性差异,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20.
王宗寅 《吉林医学》2007,28(5):702-703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和激素的广泛应用,在临床上真菌性鼻窦炎有上升的趋势.因临床症状与慢性真菌性鼻窦炎或鼻窦恶性肿瘤相似而易误诊.为了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减少误诊,将近4年收治的3例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临床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