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的效果.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农民工艾滋病防治知识、相关行为及需求,采用多种方式对调查外来彝族务工的农民工进行为期1个月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后用同一问卷进行调查,比较健康教育前后彝族农民工知识提高情况.结果彝族农民工艾滋病相关防治知识知晓率显著提高,输血或血制品、共用注射器、无保护性行为、孕妇感染下一代等传播途径和非传播途径知晓率均达到80%以上,知晓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以免费咨询检测的比例由23?01%上升为63?30%,高危性行为比例由55?04%下降为11?54%,安全套使用率由11.25%上升为33.19%.结论对农民工实施有针对性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其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银川市不同人群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情况,对3632名不同人群的调查对象进行艾滋病预防知识问卷调查。结果,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8类人群位居前三位的是医务人员、公安司法和政府官员,分别为58.5%、41.6%和30.9%;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建筑工人和青年学生知晓率较低,为11.7%和15.3%和18.2%。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建筑工人和青年学生是当前艾滋病预防知识健康教育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沧州市青年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认知,以探索适应该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模式。方法以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方法对沧县职教中心的225名学生及沧县人才劳动力输出培训地的201名外出务工人员开展调查,并进行比较。结果青年流动人口中职教中心学生与外出务工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比较,学生总体知晓率高于务工人员。在知识获得途径上无明显差异,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知晓率比较,职教中心学生明显高于务工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人群对母婴传播的知晓率均偏低。非传播途径的相关知识知晓率调查中,以握手拥抱不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为最高,且两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人群对蚊虫叮咬不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均非常低。同时两人群均缺乏对我国防治艾滋病的政策及自愿咨询检测的了解。结论调查表明,我市流动人口的艾滋病知识还很欠缺,开展多种形式的针对青年流动人口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不同人群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情况,反映他们预防艾滋病的能力,为今后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是采用调查问卷,随机抽取居民、高中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采取自愿、不记名方式调查.结果 分析是对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和如何预防传播艾滋病的高危行为知晓率较低,尤其是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知晓率更低.结论 是目前我区有艾滋病患者1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人(外出务工返乡),加大艾滋病宣传力度,让群众掌握艾滋病防治知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十分必要,亦是控制艾滋病之根本.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深圳市某区从业人员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为进一步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011年10月前来某区预防医学门诊参加卫生知识培训的从业人员1394人进行问卷调查,当场填写当场回收.结果 1394人中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在41.07~100%之间,平均为79.47%,其中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平均为94.37%;对非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平均为67.56%.结论 从业人员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偏低,应把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识与传播途径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农村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KAP)现状,为对流动人口进行有针对性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及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统一编制的调查表,在定州市高蓬镇的20个行政村中采取方便样本抽样方法抽取18~49岁的返乡流动人口240名进行调查. 结果 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总知晓率为67.94%,艾滋病单个知识点知晓率在65.2%~84.7%;对艾滋病传播途径、非传播途径全部知晓率分别为53.2%、19.4%;艾滋病正确态度持有率为41.7%. 结论 农村流动人口对艾滋病防治知识掌握不够全面,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未达到国家要求,存在发生高危性行为的可能性很大.应采取更有效的艾滋病干预措施,以加强农村流出地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公共场所从业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和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方法采用"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问卷",对前来进行健康查体的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查体后现场匿名回答,不予任何提示。结果有效问卷384份。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平均为68.13%,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为75.26~86.20%,对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的知晓率为87.24~11.98%。结论今后应加大对公共场所从业人员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的宣传力度,加强低文化层次、低年龄组(尤其是20岁以下)公共场所从业人员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服务行业从业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为宣传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调查问卷法,对2009年寿光市服务行业健康体检中的450名从业人员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问卷调查。结果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男性为72.44%,女性为63.56%(x2=57.48,P0.01);蚊虫叮咬等非传播途径知晓率为33.34%,是所有问题中知晓率最低的;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正确率为88.74%,高中或中专为67.18%,初中及以下为46.51%。结论女性、受教育程度低者、非传播途径及预防知识知晓率低,应作为宣传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农村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KAP)现状,为对流动人口进行有针对性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及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统一编制的调查表,在定州市高蓬镇的20个行政村中采取方便样本抽样方法抽取18~49岁的返乡流动人口240名进行调查。结果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总知晓率为67.94%,艾滋病单个知识点知晓率在65.2%~84.7%;对艾滋病传播途径、非传播途径全部知晓率分别为53.2%、19.4%;艾滋病正确态度持有率为41.7%。结论农村流动人口对艾滋病防治知识掌握不够全面,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未达到国家要求,存在发生高危性行为的可能性很大。应采取更有效的艾滋病干预措施,以加强农村流出地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师范大学新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态度,探讨针对该人群有效的艾滋病宣传教育方式,为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某师范大学1 839名新生进行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中,对艾滋病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知晓率分别为99.0%、98.9%、76.7%。但多数大学生不知道一些非传播途径,蚊虫叮咬不传播艾滋病知晓率比较低,女生比男生知晓率低(32.4%∶37.9%,χ2=6.000,P=0.014),和艾滋病病人共用毛巾、衣物不传播艾滋病知晓率只有69.4%。9.1%的师范大学新生认为自己处于感染艾滋病的危险中;同意艾滋病人应该隔离的占20.6%,愿意和艾滋病人共同进餐(食同一盘菜)仅有33.7%。获取艾滋病知识的主要来源于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及学校或老师,分别占85.3%、84.9%、82.8%。结论:师范大学新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较高,但部分非传播途径知晓率仍较低,开展艾滋病相关知识宣传教育仍十分必要,特别是要加强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识的健康教育。学校应加强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力度以提高对艾滋病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羁押人员艾滋病防控知识掌握情况及艾滋病病毒感染现状,探讨羁押人员预防控制艾滋病的模式。方法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对羁押在昆山市看守所的羁押人员的HIV防治知识和行为进行调查。并对2005年以来所有新进看守所的羁押人员进行HIV抗体检测。结果自2005年以来昆山市共对羁押人员HIV抗体检测17 115人HIV抗体检出率为0.093%。羁押人员艾滋病防控知识的知晓率为63.96%,其中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为84.76%,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为50.09%。其主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书籍和互联网上获得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渴望通过观看录像、宣传材料和专家讲座来了解性病艾滋病知识。结论昆山市羁押人员艾滋病的感染率较高,艾滋病防控知识知晓率较低。通过健康教育、监测检测、流动人口管理、警务人员健康知识教育以及多部门合作等综合防控措施是预防控制羁押人员感染艾滋病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云南省城镇社区居民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发现问题,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方法 在云南省艾滋病高、中流行区选取6个社区,每个社区随机选取100名左右居民进行艾滋病知识问卷调查.结果 总体来看,居民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知识掌握较好,知晓率为94.4%;有14.3%的居民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还不了解;对于艾滋病预防知识,仅有64.0%的人掌握.六个社区中,西山区居民艾滋病知识水平总体较低,在非传播途径和预防知识方面,也明显低于其他五个社区.结论 应该对居民加强艾滋病非传播途径和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应该针对西山区外来人口多,其学历偏低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3.
庞世荣 《广西医学》2006,28(7):990-992
目的了解铁山港区农村卫生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水平.方法对辖区内农村卫生人员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的问卷调查.结果铁山港区农村卫生人员对于艾滋病防治知识掌握得还不够全面,对艾滋病传播途径正确知晓率为55.44%;预防途径正确知晓率仅为30.43%.结论铁山港区农村卫生人员对艾滋病防治知识有一定认知水平,仍应进一步改进农村卫生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培训方式,以提高农村卫生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沙区)的女性性工作者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及高危行为的情况,为进一步开展有效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模式提供依据.方法 对乌鲁木齐市沙区305名女性性工作者进行匿名问卷调查,了解其艾滋病相关知识及危险行为.结果 关于艾滋病传播途径及预防知识的总体知晓率达到71.83%,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为82.55%,预防知识知晓率为66.89%;25.90%~65.56%的人对艾滋病病人/感染者存在歧视倾向;最近半年有89.83%与客人发生性行为时每次都使用安全套;出现性病相关症状患者有25.26%到非正规医疗机构就诊.结论 乌鲁木齐市沙区女性性工作者的艾滋病高危行为的认识和预防措施有待提高,求医方式需加以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辖区内社区居民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及行为特点,普及艾滋病防控知识,探索提高防控能力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抽取调查对象,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入户调查,对抽中社区部分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此次共调查500人,有效问卷500份,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88. 6%;居民对艾滋病的性、血液和母婴传播途径等一般知识平均知晓率达94. 1%,比非传播途径平均知晓率高9. 1个百分点。本次调查不同性别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婚姻状况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社区居民对艾滋病防治知识掌握还不够全面,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某学院2008年开展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艾滋病(AIDS)预防机制的研究后,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现状,为进一步加强高校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某学院一至四年级94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匿名自填问卷调查。结果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知晓率为82.62%;非传播途径知晓率为83.46%;预防知识知晓率为91.33%,对HIV/AIDS感染者值得同情占88.44%;对性行为持肯定态度占13.27%;希望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系统的AIDS相关知识占89.70%;了解AIDS相关知识来源多样化,但单纯来源于学校教育的仅占25.48%。结论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了解不全面、不深入,健康教育应系统持续开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北京外来务工人员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明确开展教育工作的需求,为在这一群体中开展经济、有效、可持续性更强的健康普及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对北京某社区314名外来务工人员进行艾滋病知识调查.结果 被调查者在艾滋病病毒基本传播途径方面掌握情况较好,但其整体知识水平仍较低,仅有一半的被访者了解潜伏期知识,且仅有34.11%知晓"蚊虫叮咬不传播艾滋病病毒".17个知识条目答对率为34.11%~2.04%,分布不平衡现象明显.医辅工作人员和具有了解艾滋病知识意愿的被访者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较高.电视、书报等大众媒介仍然是外来务工人员主要的知识来源.结论 北京市外来务工人员存在迫切的健康教育需求.应通过多种信息传播方式,在这一群体中开展相关健康普及工作,以切实提高其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以对其正确态度和健康行为模式的建立形成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医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医学生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情况及相关行为和态度,为今后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自行设计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采用匿名方式对某医学院1-4年级1451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1451名大学生,他们对艾滋病的三个传播途径的知晓率都在95%以上,对于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除了经蚊虫叮咬传播外,其余的知晓率都在85%以上;约78%的学生知晓每次性交使用安全套可预防艾滋病;56.0%的学生回答愿意关心帮助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获取艾滋病防治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电视、报刊杂志和课堂教学;76人有过性行为史,占5.2%,安全套使用率低。不用安全套的原因是不愿意使用和认为没有必要。结论医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认知水平较高,只是对艾滋病的预防知识知晓率低,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低,因此应加强学校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并将艾滋病知识的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减少高危行为的发生,有效遏制艾滋病在青少年中的流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健康教育对改变建筑工地农民工艾滋病和性传播疾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的效果。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上海市某区3个建筑工地的1 031名男性农民工实施艾滋病和性传播疾病防治的健康教育,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结果健康教育后农民工对艾滋病和性传播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均较教育前显著上升(P<0.001),其中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和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也有显著上升,提高程度最高的是对"窗口期无法检测到抗体""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的关系""避免婚前性行为可以预防性传播疾病"知识的知晓率;经健康教育后,对婚前性行为和艾滋病患者的态度有显著改变,49.4%的被调查者选择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不会避而远之,64.5%的被调查者认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患者应该象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行为调查发现,健康教育后肯定使用安全套的概率上升至54.9%;上述态度和行为改变与健康教育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健康教育是提高农民工有关艾滋病和性传播疾病知识、改变其相关态度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苍南县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梅毒的感染情况,为对该人群开展艾滋病和梅毒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18岁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并采集静脉血进行梅毒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结果调查对象中检出HIV抗体阳性1例,梅毒感染率为1.38%;不同行业外来务工人员梅毒感染率有显著差异(χ2=7.06,P<0.05);不同行业外来务工人员对艾滋病、梅毒传播途径认知有显著差异(χ2=125.10,P<0.01)。结论苍南县外来务工人员存在艾滋病、梅毒感染的风险,加强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梅毒防治及健康宣教工作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