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探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的浓度对冷冻后兔角膜缘上皮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采用器官培养方法和S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角膜缘上皮细胞的PCNA表达。结果表明,器官培养1周时,冷冻角膜缘上皮细胞核中均可见PCNA表达,染色阳性细胞主要在基底细胞层。EGF组的PCNA染色阳性率显著高于无EGF组(P&;lt;0.01);而不同浓度的EGF组之间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gt;0.05)。结论:在体外器官培养中,EGF能增强超低温冷冻保存的角膜缘上皮细胞PCNA的表达,但无量效依赖性。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超低温冷冻保存对角膜缘上皮细胞活性的影响,采用茜素红—台盼蓝套染的方法,对不同的二甲基亚研(DMSO)浓度梯度、降温速率、复温方法和保存时间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4种浓度梯度DM—SO做冷冻保护剂组的角膜缘表层上皮细胞存活率(SESR)最高(P<0、01);程序降温组的SESR高于非程序降温组(P<0.01);1.0℃/min、5.0℃/min、10.0℃/min的降温速率对SESR无显影响(P>0.05);60℃和37℃水浴复温组的SESR无显性差异(P>0.05),但均高于18℃水浴组和室温空气组(P<0.001);贮存1个月至1年的材料,其SESR无显性差异(P>0.05)。结论:角膜缘上皮组织适合采用超低温冷冻法保存;其活性不受降温速率和贮存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超低温(-196℃)冷冻保存对角膜缘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对12只角膜缘冷冻材料(人和兔材料各6只)在培养的第5、10、15、20天,用透射电镜扫描观察了角膜缘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结果表明,超低温保存的人与兔角膜缘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相似。器官培养第5天的标本复温后显示主要改变为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培养第10天和15天的标本可见角膜缘上皮细胞出现灶状变性;培养第20天,角膜缘中间层和基底层上皮细胞只见细胞轮廓,细胞间桥粒尚可见;核溶解坏死;有的细胞核内可见凋亡小体。结论:超低温冷冻保存的角膜缘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基本完整;潜在的细胞冷冻损伤可能诱导角膜缘上皮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增龄对新西兰兔角膜缘干细胞体外生长、增殖的影响。方法用酶消化法将不同年龄新西兰兔角膜缘组织制成细胞悬液,以相同的细胞密度种植,观察体外培养的角膜缘干细胞的生长情况,细胞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其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结果2个月龄组新西兰兔角膜缘干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增殖期细胞所占比例均较1.5年龄组和3年龄组高。结论角膜缘干细胞的增殖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5.
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兔角膜缘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兔角膜缘干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及最佳有效浓度。方法:取成年大耳白兔角膜缘组织,应用组织块消化培养法进行原代培养,取第2代生长状态良好的干细胞,以5×103个/m l细胞浓度接种于96孔细胞培养板中,依次加入不同浓度的NGF,培养48h后,采用M TT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结果:10ng/m l、50ng/m l、100ng/m l、200ng/m l不同浓度组的NGF均有促进角膜缘干细胞的增殖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1ng/m l组与对照组、50ng/m l组与200ng/m l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NGF可有效促进培养角膜缘干细胞的生长,培养的适宜浓度为10~100 ng/m l,为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患者术后及角膜外伤或溃疡时局部应用NGF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羊膜为载体培养的胎兔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兔角膜缘碱烧伤的效果。方法 将胎兔角膜缘干细胞原代培养于羊膜上7d后。移植于兔角膜缘碱烧伤动物模型眼,并对治疗后的角膜进行临床及病理学检查。结果 体外培养的胎兔角膜缘干细胞可在羊膜上保持高增殖力。并分化为密集的角膜上皮细胞层。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兔角膜上皮完整、基质细胞浸润减轻、新生血管减少,与对照组和单纯羊膜移植组相比其临床评分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胎兔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角膜碱烧伤可有效重建眼表,为临床应用胎儿角膜缘干细胞进行眼表重建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对比观察羟丁酸钠、咪达唑仑和依托咪酯用于冠状动脉旁路手术(CABG)麻醉对血流动力学和氧供需平衡的影响,选择ASAⅢ-Ⅳ级拟行CABG的病人45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诱导时分别静注羟丁酸钠(60mg/kg,G组)、咪达唑仑(0.2mg/kg,M组)或依托咪酯(0.3mg/kg,E组),复合芬太尼和哌库演铵。气管插管后,持续吸入1.0%异氟醚,间断静注芬太尼维持麻醉。转流开始前3组分别追加羟丁酸钠、咪达唑仑或依托咪酯,并注射哌库溴铵。采用CCO/SvO2肺动脉漂浮导管监测麻醉前后8个时点的血流动力学和氧供与氧耗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与诱导前(T0)相比,3组HR在麻醉后均略有增快,以M组显著;MAP在插管后3min(T3)、转流前后(T5、T6)均有所下降(P&;lt;0.01和P&;lt;0.05);MPAP和PCWP几无变化。G组插管后3min(T3)和转流前后(T5、T6)CPP有所下降(P&;lt;0.05),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lt;0.05),但仍在正常范围。G组CO、CI、SVI虽有所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意义(P&;gt;0.05),M组CO和CI在T3-T5明显下降(P&;lt;0.05),而E组则无明显变化;3组停转流后CO、CI和SVI均有所增加(P&;lt;0.05)。G组和M组LVSWI于T2-T5有所下降(P&;lt;0.05)。RVSWI仅G组和M组在转流前(L)明显下降(P&;lt;0.01)。3组SVRI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gt;0.05)。C组PVRI略有增高(P&;lt;0.05),M组和E组则有所下降。G组DO2I有所下降,M组在诱导后短暂上升,E组则无明显变化。3组VO2I、O2ER和O2EI均有所下降,G组尤为明显(P&;lt;0.05),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lt;0.05和P&;lt;0.01)。3组心电图均未见心肌缺血加重。术后随访无1例发生术中知晓。结论:3种麻醉药用于CABG麻醉均可提供基本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和良好的氧供需平衡。在稳定HR上羟丁酸钠和依托咪酯优于咪达唑仑;在维持CPP方面羟丁酸钠不及咪达唑仑和依托咪酯;咪达唑仑对心功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3种药物均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对肺循环和右心功能的影响并无差异;在维持氧供需平衡方面以羟丁酸钠为优。  相似文献   

8.
为比较几种低温保存角膜方法的效果,对角膜湿房保存全眼球、“简化四步法”液氮低温保存法、全眼球冷冻活性角膜保存法、全眼球直接冷冻保存法和4℃低温甘油脱水法5种方法保存的角膜进行电镜观察和内皮细胞活性鉴定。结果表明,前3种方法内皮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9&;#177;1.0)%、(93.6&;#177;1.1)%和(87&;#177;4.2)%,角膜纤维结构都达到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要求;后2种方法内皮细胞无活性,但仍保存纤维结构。结论:这5种保存方法各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情况的角膜移植。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冷冻性脑水肿与血浆内皮素(ET)含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及药物处理的效应,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冷冻后未治疗组、西药治疗组(20%甘露醇、地塞米松)、丹参+西药治疗组、红花+西药治疗组、三七+西药治疗组。制成冷冻性脑水肿模型后,分别给予上述药物。检测脑水肿及治疗后24h、28h、72h、1周血浆ET和脑组织水含量,观察药物对其影响。结果:①冷冻后各组血浆ET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lt;0.01);②各药物治疗组血浆ET含量均较未治疗组为低(P&;lt;0.01);③丹参+西药治疗组、红花+西药治疗组血浆ET含量较西药治疗组为低(P&;lt;0.01或P&;lt;0.05);④冷冻后脑组织水含量值以未治疗组最高,各治疗组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丹参、红花治疗组最明显。结论:血浆ET含量变化与冷冻性脑水肿发生机制密切相关,丹参、红花与甘露醇、地塞米松合用治疗创伤性脑水肿更有效。  相似文献   

10.
关欣  郑红光  左巍  张德伟 《沈阳部队医药》2005,18(4):254-255,257
为探讨IgA肾病患者白细胞介素6与临床、免疫状态的关系,对30例IgA肾病住院患者及24例健康人(对照组)监测尿中白细胞介素6(IL-6)及免疫球蛋白水平。结果显示:①IgA肾病患者IgA显著高于对照组(P&;lt;0.01),而IgG含量却显著低于对照组(P&;lt;0.01),IgM含量两组间未见明显差别(P&;gt;0.05)。②IgA肾病患者尿IL-6水平(152.11&;#177;41.92)ng/L明显高于对照组(88.46&;#177;13.77)ng/L(P&;lt;0.01),尿IL-6水平与24h尿蛋白排泄量及尿NAG酶均呈正相关(P&;lt;0.01,P&;lt;0.05)。结论:①IgA肾病患者体内存在免疫球蛋白异常;②IgA肾病患者尿IL-6水平可能与机体免疫状态有关;③IL-6可能参与蛋白尿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细胞周期调控抑制因子p57^kip2和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Rb蛋白)在大肠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采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检测p57^kip2和Rb蛋白在37例大肠癌和26例正常大肠粘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表明,p57^kip2蛋白阳性表达率在大肠腺癌组织中为40.5%,显著低于正常大肠粘膜组织的69.2%(x^2=5.039,P&;lt;0.05),并与大肠腺癌组织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均有关(x^2=8.914,x^2=4.416.P&;lt;0.05);Rb蛋白阳性表达率在大肠腺癌组织中为51.4%。显著低于正常大肠粘膜组织的76.9%(x^20=4.234,P&;lt;0.05),并与大肠腺癌淋巴结转移有关(x^2=14.596,P&;lt;0.05),但与组织分化程度无关(P&;gt;0.05);p57^kip2蛋白阳性表达组Rb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p57^kip2蛋白阴性表达组。但两者之间呈正相关(r=0.369,P&;lt;0.05)。结论:p57^kip2和(或)Rb蛋白的低表达可能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p57^kip2和Rb蛋白在大肠癌细胞周期调控中可能存在着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寻求一种更安全有效的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方法,选择90例病人对比观察了罗哌卡因伍用哌替啶(A组)、吗啡(B组)或曲马多(C组)各30例用于术后PCEA的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表明,A组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B组和C组(P&;lt;0.05),而B组和C组的差异无显著意义(P&;gt;0.05)。C组Ramsay镇静评分明显大于A组和B组(P&;lt;0.05)。3组病人均无明显的呼吸抑制,B组有2例发生瘙痒,C组50%的病人出现多汗;A、B、C3组恶心和呕吐的发生率分别是6%和10%,50%和55%,52%和55%。结论:罗哌卡因复合哌替啶用于术后PCEA的效果优于罗哌卡因复合吗啡或曲马多,且不良反应少,是一种较好的平衡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3.
CRD-BP基因在大肠肿瘤中的转录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CRD-BP基因mRNA在大肠癌、不同阶段大肠腺瘤及正常大肠黏膜中的表达及其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采用RT-PCR方法,检测64例大肠癌组织、32例大肠腺瘤及10例正常大肠黏膜中CRD-BP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①CRD-BP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及腺瘤组织(P&;lt;0.01)。CRD-BP在大肠腺瘤中的表达与不典型增生程度无关,在成人腺瘤和正常组织中表达无差异(P&;gt;0.05)。②在大肠癌、大肠腺瘤及癌旁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CRD-BP mRNA表达,其中以大肠癌中为最高,腺瘤和癌旁正常组织较少。CRD-BP在大肠癌中的相对含量高于大肠腺瘤和癌旁正常组织(P&;lt;0.01);在大肠腺瘤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相对含量无明显差别(P&;gt;0.05);其在大肠腺瘤伴有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的相对含量无明显差别(P&;gt;0.05)。结论:CRD-BP可能成为一个高特异性的大肠癌标志物,并在其诊断中具有较大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牛磺酸对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治疗作用及胎盘组织内发育相关基因Pax3与Cx43的表达情况,对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30例每天给予口服牛磺酸12.0g,观察给药前后的空腹血糖、巨大儿发生率、围产儿死亡率及新生儿病率;采用RT-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了胎盘组织内Pax3及Cx43的表达情况,并与30例未治疗的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治疗3周后空腹血糖明显下降,低于治疗前(P&;lt;0.05),巨大儿发生率、围产儿死亡率及新生儿病率均明显低于未治组(P&;lt;0.01);2例死亡围产儿Pax3表达下降(mRNAP&;lt;0.01,蛋白P&;lt;0.05),Cx43的表达升高(mRNAP&;lt;0.01,蛋白P&;lt;0.05)。结论:牛磺酸可用于治疗妊娠期糖尿病,并可能通过影响Pax3及Cx43基因的表达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为观察七氟醚与安氟醚麻醉对小儿食管下段括约肌(LES)功能的影响,选择30例行择期手术小儿,年龄3~7岁,ASAⅠ~Ⅱ级,术前无胃食管反流症状,亦未用术前药。静脉注射羟丁酸钠和阿曲库铵诱导插管后,随机分为七氟醚(S组)和安氟醚(E组)两组。吸入前及吸入浓度分别达0.5、1.0、1.5MAC时,用Pa-Polygraf HR胃肠动力监测系统进行测压。用专业软件处理、储存下列数据:LES压力(LESP)、胃压(GP)、屏障压(BrP)、长度(SL)、压力向量容积(PVV)。结果表明,随MAC的升高,S组的LESP、BrP和PVV有所下降,与基础值相比,0.5MAC和1.0MAC时差异无显著意义(P&;gt;0.05)。1.5MAC时差异有显著意义(P&;lt;0.05);而E组的LESP、BrP和PVV呈进行性下降,与基础值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lt;0.05),并且也低于相同MAC的S组相应各值(P&;lt;0.05)。结论:七氟醚对小儿LES功能的影响较小,比安氟醚更有利于维持其功能稳定。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CDC25B基因mRNA在大肠癌、不同阶段大肠腺瘤及正常粘膜中的表达,探讨CDC25B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采用RT-PCR方法,检测24例大肠癌组织,62例大肠腺瘤及10例正常大肠粘膜中CDC25B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①CDC25B在大肠癌、大肠腺瘤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差异有显著意义(P&;lt;0.05)。前二者之问差异无显著性(P&;gt;0.05)。在大肠腺瘤伴有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的病例中,表达阳性率有逐渐增高趋势。但未达到有显著意义的程度(P&;gt;0.05)。②CDC25B在大肠癌、大肠腺瘤中的相对含量与正常组织中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lt;0.01),前二者之间差异亦有显著意义(P&;lt;0.05);同时腺瘤伴有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组织中CDC25BmRNA含量有逐渐增高趋势,三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lt;0.01)。上述结果提示,CDC25B参与了大肠腺瘤到大肠癌的转变过程,在大肠癌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其在大肠腺瘤中的表达程度对了解腺瘤到癌转变的危险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角膜缘上皮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角膜缘上皮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对本院60例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观察组行角膜缘上皮移植术。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植片水肿消退,愈合良好,角膜表面逐渐恢复光滑透明,随访6个月~1年,眼角膜上皮光滑,植片结膜平复无充血,视力均明显提高。观察组平均修复天数、术后1年复发率、术后一年裸眼视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结膜创面愈合延迟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缘上皮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手术简便、安全,成功率高,有效改善视功能,大大降低胬肉手术的复发率,是目前治疗翼状胬肉的最佳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CDC25B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采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对168例大肠癌、25例大肠腺瘤、20例正常组织中CDC25B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大肠腺瘤、正常组织中均未见CDC25B表达;大肠癌组织中CDC25B基因表达阳性率71.4%(120/168)。CDC25B基因表达与癌有无远处脏器转移(P&;lt;0.05)、血清CEA水平(P&;lt;0.01)相关,而与临床病理分期、组织分级、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性别、年龄均无关(P&;gt;0.05)。CDC25B基因阳性表达者,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结论:大肠癌组织中CDC25B基因表达可能加速细胞周期转化,促进大肠癌向远处脏器转移,提示CDC25B基因表达在大肠癌发展中可能起一定作用,为大肠癌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结膜下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结膜下翼状胬肉切除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 6 5例 6 8眼初发性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A、B组 :A组 35眼行结膜下翼状胬肉切除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 ;B组 33眼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术后随访 19~ 2 4个月 ,平均 2 2 7± 4 7个月。结果 A组与B组角膜创面平均修复时间分别为 6 2 5d、8 5 0d ,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 ;组内比较手术前、后视力及角膜散光度数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结膜下翼状胬肉切除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可以显著促进角膜创面上皮修复 ,降低复发率 ,是治疗初发性翼状胬肉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20.
张元元  郭艳  王光明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4):3742-3744
目的探讨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方法在原有肾小管细胞培养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良,采用机械研磨过筛、Ⅰ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出肾小管节段,在DMEM/F12[含5%胎牛血清(FBS)和胰岛素-转铁蛋白-硒]培养基中培养,并进行ZO-1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结果细胞培养至第3天完全贴壁,为多边鹅卵石样;免疫荧光染色显示90%以上的细胞为ZO-1表达阳性。结论采用机械研磨过筛、Ⅰ型胶原酶消化、DMEM/F12(含5%FBS和胰岛素-转铁蛋白-硒)培养基中培养的方法可以获得纯度达90%以上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可满足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