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囊尾蚴病是猪带绦虫的幼虫-囊尾蚴,寄生于人和猪所致的人兽共患性寄生虫病,又称囊虫病.此病流行范围甚广,呈世界性分布,以发展中国家较为多见.囊尾蚴病是我国常见的人兽共患性寄生虫病,脑囊尾蚴病是其中最严重的一种,占囊尾蚴病的60%~80%,对人体危害极大[1].  相似文献   

2.
囊尾蚴病是一种常见的人兽共患病,临床表现多样,常导致误诊。本文对该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免疫学诊断及治疗药物等方面进行综述,希望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应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胺电泳、化学染色和免疫印迹技术对安徽地区猪囊尾蚴蛋白质进行了理化学和免疫学分析。猪囊尾蚴蛋白质至少有28条区带,其中有12条主带,在12条主带中有7条能被囊虫病人血清识别,其分子量分别为92、66、54、51、34.5、30和12kD,其中除34.5kD为脂蛋白,其余均为糖蛋白。30kD囊尾蚴抗原分子与肝吸虫病和日本血吸虫病血清有交叉反应,其他6个主要血清学抗原与上述吸虫病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中用新鲜猪囊尾蚴虫体分离制备的头节囊壁抗原,囊液抗原和皮内试验抗原,对78例已确诊的囊虫病人28份血清和55人同时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皮内试验,检测其体内相应抗体的存在,并对两种抗原及两种诊断方法用于囊虫的病免疫诊断研究的价值进行了评价。结果证明,CFA用于囊虫病的诊断呈现出较高的阳性率,其浓度为2.5μg/mL时,阳性符合率为100%,而且特异性较强,与正常人,血吸虫病人,裂头蚴病人和蛔  相似文献   

5.
子宫腺肌病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是指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生长而发生的疾病,其发病机制仍未能完全阐明[1].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是机体的一个重要功能系统,担负着免疫防御、免疫监视与免疫自稳的功能,但免疫系统功能失调可引发或促进疾病.近年有研究表明,子宫腺肌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增强,免疫功能失调在子宫肌腺病的发病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2].本文就子宫腺肌病的免疫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猪带绦虫的幼虫囊尾蚴又称囊虫,可寄生人体脑、眼和皮下肌肉等组织,导致不同部位的囊尾蚴病(囊虫病),其中脑囊尾蚴病是寄生于人体脑部最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常导致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甚至死亡.我国人体囊尾蚴病分布广泛,据新近统计在29个省(区、市)的675个县市有流行,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健康[1].同时,囊尾蚴亦可寄生于猪体,造成猪的囊尾蚴病,给畜牧业生产造成极大的损失.为了有效的控制和预防囊尾蚴病,目前国内外很多研究者正致力于猪囊尾蚴病疫苗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7例眼猪囊尾蚴病的超声断层显像诊断进行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其物规定性诊断率为100%.根据猪囊尾蚴虫体所在部位,分为3种类型:玻璃体内型、视网膜下型和眶内型。本文探讨了超声断层显像诊断眼猪囊尾蚴病的临床价值,分析其声像图表现。作者认为其图像典型,有特异性,是无创性眼科检查的新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用单克隆抗体ELISA抑制试验诊断人体囊尾蚴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9.
汪万英  姚敏 《安徽医学》1996,17(2):26-26
<正> 猪囊尾蚴病在口腔及头面部较少见,现就我们25年确诊的33例口腔及头面部猪囊虫病的病理与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一、一般资料 本组33例中男23例,女10例。发病年龄12~53岁,平均38岁,其中30~40岁24例。农村发病率占66.7%。部位于颈部9例,额部7例,颞部4例,面颊部4例,舌部3例,颌部3例,上、下唇2例,眼睑1例。从发现病变到就诊时间2月~2年不等。 临床上此病常无明显症状,一般仅表现局限性肿块,平均直径1cm左右。分批出现,常为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中用新鲜猪囊尾蚴虫体分离制备的头节囊壁抗原(SWA)、囊液抗原(CFA)和皮内试验抗原(IDA),对78例已确诊的囊虫病人28份血清和55人同时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皮内试验(ID),检测其体内相应抗体的存在,并对两种抗原及两种诊断方法用于囊虫病免疫诊断研究的价值进行了评价。结果证明,CFA用于囊虫病的诊断呈现出较高的阳性率,其浓度为2.5μg/mL时,阳性符合率为100%,而且特异性较强,与正常人、血吸虫病人、裂头蚴病人和蛔虫病人血清反应均为阴性。ID试验阳性率为83.6%。  相似文献   

11.
假丝酵母菌外阴阴道炎是由假丝酵母菌(俗称念珠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外阴阴道炎,国外现多称为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Candidiasis,vvc)。念珠菌外阴炎和阴道炎可单独存在,也可同时存在。约75%妇女一生中至少有过1次念珠菌外阴阴道炎,她们中经治疗后5%-10%复发,复发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Rvvc)是指念珠菌外阴阴道炎经过治疗,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真菌学检查连续3个周期均为阴性后症状重现,真菌学检查又呈阳性,则称复发,1年中反复4次  相似文献   

12.
王孝  罗军  刘劲松  陈晓宁  郝祥峻  王峰 《河北医学》2003,9(12):1151-1152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肉食消费量显著增加。由于人们饮食习惯改变特别是生食、半生食肉类,使得食源性寄生虫病得以传播。为了解当地猪囊尾蚴的感染现状,为预防和控制囊虫病、猪带绦虫病提供依据。我们于2000年至2002年对猪囊尾蚴病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研究囊尾蚴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加强临床工作者对囊尾蚴病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5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8例以头痛为主要症状并确诊为囊尾蚴病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诊断、治疗与转归等。结果:8例囊虫病患者中,男5例、女3例,年龄23~54岁,平均年龄40岁;汉族7例,侗族1例;3例有喜食生肉、涮火锅等爱好,其余5例无明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方面,7例为脑囊尾蚴病,1例为混合型囊尾蚴病(脑型合并皮下及肌肉型);5例以头痛伴或不伴恶心、呕吐为首发症状,2例以头痛伴癫痫为首发症状,1例以头痛伴上肢不利为首发症状。3例患者白细胞轻度升高,2例轻度贫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在正常范围内。5例患者行脑脊液检查,3例蛋白含量升高,2例细胞数轻至中度升高,且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7例患者行血清囊尾蚴特异性抗体检测,有4例阳性。5例患者行头颅CT,仅1例影像学初步诊断时考虑脑囊虫病可能;8例患者均行头颅MRI,有4例影像学初步诊断时考虑寄生虫或囊虫病可能。3例患者予以吡喹酮,1例予以口服吡喹酮及槟榔南瓜子,2例予以阿苯达唑抗虫治疗,2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并予以吡喹酮抗虫治疗。结论:非流行区医务工作者对于无法用常见病解释的头痛、癫痫患者应警惕囊尾蚴病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脑囊尾蚴病的临床及磁共振(MRI)特点。方法: 对81例脑囊尾蚴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头颅MRI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1例脑囊尾蚴病头颅MRI表现分为脑实质型73例、脑室型5例和混合型3例;活虫期、退变死亡期、非活动期及混杂期四期,以脑实质型和退变死亡期最常见。杀虫治疗一般需要3~5个疗程。结论: 头颅MRI可以对脑囊尾蚴病进行准确分型、分期,为用药及疗程的确定提供依据,还可用于CT检查阴性的脑囊尾蚴病的确诊。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性,37岁,重庆人,因左乳房无疼痛性肿块6年余,近来增大并感觉不适于2010年1月来我院外科就诊。患者7年前曾在西藏打工2年。体检:左乳内上象限可触及一肿块:大小约2 cm×2 cm,无压痛,有囊性感,可活动,皮肤无红肿及破溃,未发现其他异常。临床以左乳内肿块待查行肿块切除。病理检查:巨检:暗灰色囊性组织1.5cm×1.5cm×1cm大小,切开见囊腔0.5cm×0.5cm,内含半透明液体,见灰白色直径0.3Cm大小结节1个。囊壁厚0.1~0.2cm。镜检:病变形成囊腔,纤维性囊壁组织呈肉芽肿性炎性改变,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采用硫代巴比妥酸荧光法检测了83例脑囊尾蚴病患者外周血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变化。结果显示,无论癫痫型和非癫痫型脑囊尾蚴病,其血清中LPO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而癫痫型LPO值高于非癫痫型,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说明自由基参与脑囊尾为的病理过程,与脑囊尾蚴病的发生、发展有关,为脑囊尾蚴病的诊断及治疗探索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应用电镜观察吡喹酮治疗后2周至6个月囊尾蚴超微结构变化:微毛明显稀疏不整,基质区变薄,间质水肿,肌肉纤维肿胀,退行性变,有空泡形成,线粒体空泡化;治疗后6个月则肌纤维解离、分散,上述变化说明吡喹酮杀虫效果。  相似文献   

19.
20.
<正>炎症性肠病是存在于胃肠道的炎症,以慢性复发性免疫系统激活为特点.炎症性肠病包括2种类型,即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1],它是世界范围内影响人类健康的问题之一,常见于欧美地区,我国尚无普通人群的流行病学资料.Zhao等[2]的研究结果表明,炎症性肠病在中国也有很高的发生率.早在1623年和1852年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就被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