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 66岁, 因突发气短6 h收治于呼吸内科。查体:双肺及心脏听诊未见明显异常, 腹平软, 右下腹部可触及搏动性肿块, 双侧股动脉搏动可触及, 右下肢中度水肿。既往高血压病史20余年, 冠心病史2年余。心脏彩超:肺动脉高压;心电图和相关心肌酶提示:冠心病, 急性冠脉综合征;下肢静脉超声:右股静脉流速减低;B型利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BNP):496 pg/ml。诊断:(1)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力衰竭;(2)高血压病。血管外科会诊后完善腹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 CTA)示:多发透壁溃疡及动脉瘤形成, 右侧髂总动脉近端透壁溃疡合并动脉瘤形成考虑与右侧髂总静脉形成动静脉瘘, 左侧髂总动脉及左侧偏内动脉起始部动脉瘤。补充诊断:腹主及双髂动脉瘤, 右髂动脉-右髂静脉动静脉瘘。患者心肺等内科情况纠正改善后转往血管外科行手术治疗。患者取平卧位, 经双侧股动脉入路, 超滑导丝配合标记导管置入腹主动脉上段造影:腹主动脉下段及右侧髂动脉瘤样显影及髂静脉、下腔静脉显影(图1)。选择美敦力腹主动脉主体支架系统25-13-120 m...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 47岁, 因"右侧腰腹部隐痛2 d"至本院泌尿外科就诊。患者常感下腹坠胀。既往20余年前行宫内节育器植入术时发现"盆腔动静脉畸形(pelvic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pAVM)", 未治疗。腹部增强CT:右肾重度积水(图1);pAVM并右侧输尿管受压(图2)。因右肾已无功能, 在本院泌尿外科行"腹腔镜下右肾切除术", 术后转入本科继续治疗。查体:脐下触及明显震颤, 可闻及响亮血管杂音。DSA造影示:右侧巨大动静脉畸形, 主要由髂内动脉供血, 左侧少量动静脉畸形(图3);延长造影时间可见静脉血通过粗大的髂内静脉回流至髂总静脉进而汇入下腔静脉。行手术治疗, 术中患者取仰卧位, 逐层入腹, 探查可见盆腔有大量迂曲成团静脉, 最粗者直径达2 cm, 可触及明显震颤, 打开后腹膜, 显露右侧髂总、髂内、髂外动脉及髂内静脉, 可见髂内静脉明显增粗, 直径约2.5 cm, 用10号丝线双重结扎右髂内动脉起始部, 7号丝线结扎右髂内静脉根部, 再次检查发现盆底震颤消失。术后10个月随访患者腹部增强CT示:动脉期静脉未见显影, 畸形静脉萎缩并完全血栓化(图4...  相似文献   

3.
张大勇  李重茂 《中国骨伤》2002,15(8):483-484
1 病例介绍病例 1,女 ,4 8岁 ,农民。因腰扭伤疼痛向右下肢放射痛3年来院就诊。体格检查 :腰生理弯曲变直 ,L3 ,4、L4,5右旁叩痛阳性 ,右直腿抬高试验 2 0°阳性 ,右足下垂 ,右膝反射消失 ,右侧股四头肌肌力Ⅲ级 ,右大腿外及右小腿前内侧和右小腿外及右足背皮肤感觉麻木。CT检查示 :L4,5右偏型椎间盘突出 ,L3 ,4未见椎间盘突出。腰椎管造影X线片示 :L4,5椎间隙严重变窄 ,平齐第 4腰椎右侧椎管内组织及腰 4和腰 5右侧神经根明显压迫影像 ,造影剂充盈缺损 (图 1)。诊断为L4,5右偏型椎间盘突出上移伴高位神经压迫。施行L4,5后路右侧…  相似文献   

4.
患者 女性,41岁,因"右侧腰腿痛2个月"于2010年2月2日就诊.体检:右髂腰部压痛,右下肢直腿抬高40,右侧小腿后外侧及2~4趾背侧痛觉减退.胸椎正位X线片示T12肋缺如(图1).腰椎正位X线片示L5骶化Castellvi-ⅢB(C-ⅢB)型,L4-5椎间隙在Tuffier线(双侧髂嵴最高点连线)以下(图2).侧位片示腰骶椎间盘略窄,初步判定腰骶椎间盘为L5S1(图3).腰椎矢状位MRI示腰骶椎间盘突出(图4),横断面MRI示腰骶椎间盘右旁侧突出.  相似文献   

5.
徐明  郭伟  刘小平  尹太  贾鑫  张宏鹏  杜昕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16):1279-1279
患者 男,64岁,主因突发右下腹、腰部剧烈疼痛13 h于2007年10月23日人院.入院时血压80/45 mm Hg(1 mm Hg=0.133 kPa),腹部膨隆,右下腹压痛明显.腹部CT血管造影(CTA)检查:腹主动脉瘤(AAA)累及双髂内动脉,腹膜后血肿,动静脉瘘(图1).诊断:破裂性A从.急诊动脉造影:右侧髂总动脉大量造影剂漏出,并进入左侧髂总静脉,并迅速回流入下腔静脉.鉴于病变特点,拟行AAA腔内修复术和右髂内动脉腔内重建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腹部血管成像检查和腰骶椎CT三维重建观测腰骶椎前方大血管的局部解剖,为L5/S1前路手术提供术前血管解剖学评估依据.方法:62例正常成年人,男32例、女30例,行腹部血管成像检查和腰骶椎CT三维重建.观察髂血管间隙双侧髂血管的构成情况,测量髂间三角解剖参数:髂间三角顶点到L5椎体下缘的距离;L5椎体下缘、S1椎体上缘髂血管间距;髂间三角顶点偏离正中矢状面的距离;L5/S1椎间隙宽度.根据髂间三角顶点到L5椎体下缘的距离(>1.2cm;0.6~1.2cm;<0.6cm且>0;≤0)定义Ⅰ、Ⅱ、Ⅲ、Ⅳ型髂间三角.计算髂间三角面积、L5/S1椎间盘显露百分比.结果:髂血管间隙由左侧髂静脉、右侧髂动脉组成占54例(87%);双侧均为髂动脉或髂静脉各占4例(6.45%)、2例(3.23%);左侧髂动脉、右侧髂静脉占2例(3.23%).Ⅰ、Ⅱ、Ⅲ、Ⅳ型髂间三角分别为42(67.7%)、11(17.7%)、7(11.3%)、2(1.6%)例.Ⅰ、Ⅱ、Ⅲ型各解剖参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L5/S1椎间隙宽度为5.3±0.6cm.Ⅰ、Ⅱ、Ⅲ型髂间三角显露面积分别为5.00cm2 (1.42~11.90cm2)、1.04cm2(0.49~2.12cm2)、0.33cm2(0.10~0.92cm2),椎间盘显露百分比分别为78.3%、59.4%、42.5%.结论:腹部血管成像检查能够清晰显示腰骶椎前方大血管走行及分布情况,有助于L5/S1前路手术策略的制定.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15岁.因双下肢无力伴疼痛10个月入院.查体可见典型的KTW综合征表现:右下肢明显肥厚,同时测量双侧下肢膝关节下15cm处周长,右/左=36/30(cm),未见并趾畸形及静脉性溃疡;患者腰部、右臀部有明显的皮肤血管痣(葡萄酒样红斑),右侧为主,皮温显著增高,但来闻及血管杂音.神经系统查体:双下肢近端以及远端肌力3~4级,没有明确感觉障碍平面,无尿潴留,肛周感觉无明显减退,缩肛力量无明显减弱.病理征未引出.辅助检查:胸腰段MRI显示椎管内硬膜下T12~L2水平巨大动静脉瘘,几乎充满整个椎管,明显压迫脊髓(图1).脊髓血管造影提示T12~L2水平髓内巨大动静脉瘘,分别由右侧T9、左侧T9发出的脊髓前动脉和右侧L2、L3发出脊髓前动脉同时向静脉湖供血,其中以右侧T9、右侧L2发出的脊髓前动脉为畸形团的主要供血动脉,静脉分别向上下两个方向引流,以向下为主(图2).2004年7月患者曾在我院接受了第一次血管内栓塞治疗,术中使用弹簧圈和30%的N-丁基氰基丙烯酸酯(NBCA)分别由右侧T9、右侧L2肋间动脉经脊髓前动脉栓塞大部分瘘口,因左侧T9、右侧L3并非主要供血动脉,且一次栓塞过多畸形团可能严重影响患者脊髓功能,故未对由此二动脉供血的畸形团部分进行栓塞.  相似文献   

8.
女性,48岁,以腰椎间盘术后14年,腰骶部疼痛伴右下肢无力半月于1998年7月30日入院。患者14年前因L4~5椎间盘突出于我院骨科行L4~5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半月前突发腰骶部疼痛,伴右下肢无力,足下垂。查:下腰椎各椎间隙压痛,伴右下肢放射,右侧Lasequesign40°( ),右小腿后外侧,右足背及其外缘感觉减退,右侧AJ(-)。CT:L4~5椎板再生,椎间盘突出并右侧隐窝狭窄,L5S1水平硬膜内有4.0×5.0mm2卵园形高密度影(考虑为碘油)〔图1〕。MRI:L3~4、L4~5椎间盘突出,L5S1水平近后方硬膜处有一卵园形低信号影(T2加权),考…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70岁,因"不明原因右侧腰背部疼痛1个月余"于2010年5月5日入院,患者无发热、寒战、腹痛症状,外院CT血管造影(CTA)提示肾下腹主动脉瘤及髂动脉瘤(图1).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体检无明显阳性体征.术前诊断为:肾下腹主动脉瘤及双侧髂总动脉瘤.2010年5月12日在气管插管联合静脉麻醉下显露双侧股总动脉,静脉注射50 mg肝素,双侧股动脉均放置动脉鞘.经右侧7 F鞘导入0.035"Terumo导丝和5 F Omni Selective导管至右髂内动脉.经该导管置钢圈(5 mm×8 mm)3枚栓塞右髂内动脉.  相似文献   

10.
文献报道~([1-6])超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物位于椎间孔或更外侧的部位,主要压迫同间隙的神经根,如L4~5突出压迫L4神经根,L5~S1突出压迫L5神经根。作者于1989年进行了73例CT椎间盘造影研究,发现4例超外型突出,现报告如下并复习文献。 临床资料 例1:男,47岁,干部。腰痛10年,左下肢疼痛4个月。查:L3~4左侧椎旁压痛,放射痛阴性。直腿抬高左70°,右80°。左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左趾背伸力稍弱。左大腿前侧及小腿外侧痛觉减弱。余未见异常。脊髓造影和CTM发现L4-5左旁侧型突出。L3-4未见异常。CT椎间盘造影发现L4-5左旁侧型突出,L3-4…  相似文献   

11.
��������ѹ�ۺ����Ľ��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了解左髂总静脉与下腔静脉分叉处的解剖结构特点,探讨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形成的解剖基础。方法 2001~2002年,观察并测量:100例成人左髂总静脉与右髂总动脉及腰骶椎的位置关系,下腔静脉合成平面及左髂总静脉内粘连结构的形成,以及左髂总静脉受压处的管径变化。结果 左髂总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的角度大于右侧。右髂总动脉及向前突出的腰骶椎共同对左髂总静脉产生压迫,左髂总静脉受压处的前后径缩小,有静脉内粘连结构者横径缩窄。反之横径增宽,静脉内粘连结构的发生率为25%。结论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的解剖基础在于右髂总动脉和腰骶椎对左髂总静脉的共同压迫和静脉内粘连结构的形成,引起了左髂总静脉受压处管径变化,静脉内粘连结构时静脉管径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2.
髓核成形术治疗腰腿痛患者的选择(附45例临床初步报告)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目的:探讨髓核成形术治疗腰腿痛患者的最佳适应证。方法:应用髓核成形术治疗45例腰腿痛患者,男26例,女19例,平均年龄32岁(18~46岁),病程平均2年(5个月~4年),其中腰痛伴有下肢放射痛40例。手术前先进行椎间盘造影,然后行髓核成形术治疗,比较手术前后疼痛症状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术后随访3~20个月,平均12个月。优良率为80%(36例);腰痛伴有下肢放射痛者有效率为85%;椎间盘造影阳性者有效率为92%。无效8例,术后加重1例。结论:在下列情况下应用髓核成形术治疗腰腿痛患者将提高临床的有效率:(1)腰痛伴有下肢放射痛症状的患者;(2)影像学上表现为侧方小的椎间盘突出,以神经根刺激症状为主要症状者;(3)椎间盘造影阳性的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腹腔镜下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治疗髂外动脉闭塞症的手术技巧和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12月,收治1例57岁髂外动脉硬化闭塞症男性患者。患者双下肢间歇性跛行;下肢动脉造影示左髂外动脉闭塞,右髂总动脉狭窄;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ST段改变;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左侧0.59,右侧0.54。于全麻下行腹腔镜下左髂总动脉-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结果术后人工血管通畅,吻合口无漏血,患者跛行症状明显改善。术后1周左侧ABI增加至1.09;术后1个月血管造影显示血管通畅。结论腹腔镜下主-髂动脉重建既保留开腹动脉旁路移植效果好的特点,又具有腔内支架成形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椎间盘造影术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腰痛来源.[方法]137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造影术前MRI表现将椎间盘分为:正常、突出和退变.患者腰痛和腿痛的严重程度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判定,分为三组:(1)腰痛为主组;(2)腿痛为主组;(3)腰腿痛并重组.对所有退变的腰椎间盘及至少1个作对照的正常椎间盘进行椎间盘造影检查,如造影过程中诱发一致性腰痛,即认为椎间盘造影阳性.[结果]137例患者总共427个椎间盘行造影检查,其中104个造影阳性.椎间盘造影阳性患者腰痛与腿痛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而阴性者腿痛评分高于腰痛评分(P<0.05).腰痛为主组,腿痛为主组,腰腿痛并重组其造影阳性率分别为79.2%,18.6%,71. 7%.MRI表现为正常、突出和退变的椎间盘其造影阳性率分别是1.4%、48.3%、21.6%(P<0.05).[结论]盘源性腰痛可能是腰痛明显的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痛的主要原因,这种腰痛主要来源于椎间盘突出节段和或邻近退变节段.  相似文献   

15.
腰椎间盘MRI高信号区在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中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MRI高信号区(HIZ)在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中的作用。方法:对52例经保守治疗无效、CT影像上无腰椎间盘突出的下腰痛患者行腰椎MRI检查和腰椎间盘造影术,分析腰椎间盘MRI高信号区与腰椎间盘造影诱发的下腰痛之间的关系。结果:在行腰椎间盘造影的142个椎间盘中,共有38个椎间盘呈现疼痛复制反应,其中17个椎间盘显示高信号区。这17个有高信号区的椎间盘在椎间盘造影过程中全部呈现2~3级的纤维环破裂和疼痛复制反应。结论:无椎间盘突出的下腰痛患者在腰椎MRI上存在椎间盘内高信号区,可表明该椎间盘是产生腰痛的破裂椎间盘。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57岁,影像学腰5骶1中央型椎间盘突出,临床症状慢性腰痛,有时伴下肢坐骨神经放射样痛,采用臭氧注射治疗方法,经下腹正中穿刺到椎间隙,影像学证实穿刺针通过肠腔后刺入腰5-骶1椎间盘(图1).  相似文献   

17.
腔内修复术治疗孤立性髂动脉瘤7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腔内修复术治疗孤立性髂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06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腔内修复孤立性髂动脉瘤7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右髂总动脉瘤4例,左髂总动脉瘤2例,左髂内动脉瘤破裂1例。结果7例均取得技术成功。3例右髂总动脉瘤累及右髂内动脉,选用分叉支架型人工血管行腔内修复术。1例右髂总动脉瘤累及腹主动脉下端,选用AUI(Aortouniiliac)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修复加股动脉旁路术。2例左髂总动脉瘤选用直型支架型人工血管。1例左髂内动脉瘤破裂急诊行钢圈栓塞后选用直型支架覆盖左髂内动脉开口。术后即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造影显示动脉瘤消失,远近端支架型人工血管与宿主动脉结合处均未见明显渗漏。1例术后出现急性左心功能不全和肺水肿,经抢救痊愈,其余6例无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1~19个月(平均10.6±6.42个月),瘤体无增大,支架无移位,无内漏,旁路人工血管通畅。结论腔内修复术治疗孤立性髂动脉瘤具有可行、安全、微创等特点,近期疗效较好,远期效果尚须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8.
40例需手术治疗的阳萎患者,平均年龄55(36—72)岁。右侧股动脉插管至主动脉分叉处,管尖位于椎间盘间隙内以减少造影剂流入腰动脉。60mg罂粟碱注入阴茎海绵体,用手压迫阴茎根部3分钟以阻断静脉回流。注药后3—5分钟行第一次血管造影。置阴茎左侧位2—4点处,以20ml/sec注入(康瑞造影剂(Conray60))40ml,连续摄片至少14秒、上、下界应包括髂总动脉和整个阴茎动脉。注药后7—15分钟再次注入造影剂作血管造影,置阴茎右侧位9—11点处,C-臂旋转10°成左前斜投射并15°头向成角,以获取阴茎动脉局部放大影像。  相似文献   

19.
正患者,女,53岁,因腰痛伴右下肢麻木疼痛反复发作10年余、加重1个月入院。患者曾于2011年2月因L4~5椎间盘突出行L4~5右侧开窗髓核摘除术,1年后腰痛及右下肢麻木疼痛再发,症状较术前加重,行二次神经根阻滞及射频消融术,症状缓解不明显,患者仍需每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初步临床效果. 方法 2007年6月-2008年5月,收治52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腰痛患者,经低压椎间盘造影诊断为椎间盘源性疼痛.其中男15例,女37例;年龄29~46岁,平均38.2岁.慢性腰痛病程6~110个月,平均32.1个月.经MRI检查显示共有108个T2像低信号的"黑椎间盘",按信号异常椎间盘节段分布:L2、3 3个,L3、417个,L4、548个,L5~S140个.经造影显示为阳性,并行透视或术中CT证实椎间盘后方纤维环撕裂的有79个椎间盘,行PELD治疗.于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末次随访时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1临床疗效. 结果 每节段手术时间21~36 min,平均30.7 min;术后住院时间2~5 d,平均3.7 d.术后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5例术后当天出现一过性神经麻痹,未行特殊处理,末次随访时症状消失.5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5个月,平均7.3个月.腰痛VAS评分术前为(7.34±1.52)分,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62±0.92)分和(1.57±0.4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改良Macnab标准,优11例,良23例,可13例,差5例,优良率65.38%. 结论 初步研究提示PELD安全有效,可用于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