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出现HBsAg血清转换后再转为阳性对病情的影响。方法 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使用干扰素治疗发生HBsAg血清转换,而后再现HBsAg阳性的病史特点、临床表现以及治疗过程中的肝功能、HBV DNA和HBeAg等变化情况。结果 5例患者接受干扰素治疗时间为3~15个月,在治疗开始后3~18个月发生HBsAg转阴;3例HBeAg阳性患者在HBsAg转阴之前或同时出现HBeAg转阴,但未发生HBeAg/抗HBe血清转换;5例患者HBsAb持续存在6~18个月后消失,且HBsAg在同时或之后复阳;1例患者在治疗后30个月时HBV DNA为3.36×106copies/ml,ALT为98u/L,开始接受替比夫定治疗;1例患者在干扰素治疗过程中发生白癜风。结论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出现HBsAg血清转换后再转为阳性可能与患者未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治疗时间不够长或肝内存在HBV cccDNA等有关。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和DNA多聚酶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有活动性复制的血清学标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HBeAg消失和e抗体(抗-HBe)出现,常伴有血清HBV-DNA和DNA多聚酶消失及活动性肝病临床和生化指标好转,一般认为这类病人无HBV复制和无肝炎活动。已有不少报道,在应用化疗或免疫抑制剂后抗-HBe阳性的慢性HBsAg携带者出现肝炎再活动,但慢性HBV感染的自发再活动则未见有详细记载。作者随访25例HBeAg转阴者,有8例出现自发再活动。方法:25例慢性乙型肝炎有症状患者,均经肝活检证实。初期血清HBsAg和HBeAg阳性,以后转为阴性。转阴后门诊随访6个月以上(13~57月),对血清  相似文献   

3.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定量检测HBeAg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eAg和HBV DNA载量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免疫化学发光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分别检测了64例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接受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血清HBeAg和HBV DNA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12个月,HBV DNA完全转阴49例(76.6%),HBeAg转阴17例(26.6%),他们的HBV DNA和HbeAg水平呈同步下降趋势;11例治疗无效的患者血清HBV DNA和HBeAg水平也呈下降趋势,但始终未转阴;4例HBV DNA短暂转阴的患者,在治疗6个月后又转为阳性,HbeAg也未阴转。结论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动态检测HBeAg水平可用于评估抗病毒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使用IFN和核苷(酸)类似物联合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获得HBsAg血清转换患者的临床特点和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2001年1月至2007年5月使用IFN和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后出现HBsAg转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共32例,转阴后定期随访并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HBV DNA于治疗后3~6个月转阴,初治和复治(包括拉米夫定耐药)患者治疗2年均未见病毒学反弹或新的临床耐药出现.HBsAg转换后平均随访13.2个月,2例出现HBsAg复阳,其中1例抗病毒治疗重新获得HBsAg转换,另1例未再治疗,维持在HBeAg转换状态.余30例患者均维持在HBsAg转换状态.7例治疗后(其中3例治疗前、后两次)行肝穿刺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6例肝内HBsAg及HBcAg均阴性,1例HBsAg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者复发;3例治疗前、后对比肝组织炎性反应和纤维化程度均减轻,其中1例由G2S4变为G1S2~3,该例停用IFN后ALT仍异常,余4例有轻度炎性反应和纤维化.转阴模式有三种,转阴顺序为HBV DNA→HBeAg→HBsAg,占59%(19/32例);HBeAg和HBsAg同步转阴,占31%(10/32例);HBsAg先于HBeAg转阴,占9%(3/32例).治疗1年时血清HBsAg滴度71.4%(15/21例)<100 COI;63.6%(7/11例)<250 IU/L.联合治疗的不良反应基本上同IFN单药治疗.结论 联合治疗和延长疗程是获得HBsAg血清转换的关键.肝组织内HBsAg阳性和血清抗-HBs低水平者易复发.疗程1年时血清HBsAg滴度<100 COI或<250 IU/L可能是HBsAg易转阴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4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皮下注射派罗欣进行治疗,观察比较治疗前后血清学标志物和HBV DNA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治疗结束时患者血清HBeAg转换率为54%(13/24);HBsAg血清转换率为8%(2/24);血清HBV DNA及转氨酶水平明显下降(P<0.01)。结论派罗欣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可明显降低血清HBV DNA及转氨酶水平,提高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时血清HBV DNA,HBeAg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门诊或住院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6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素比夫治疗6个月。治疗过程中分别留取基线、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血清,检测HBV DNA载量、HBeAg滴度。结果:HBV DNA在不同时间转阴的3组患者,1个月、3个月、6个月时HBeAg滴度逐渐降低,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eAg转阴和未转阴组HBV DNA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下降。结论:HBeAg转阴的患者,HBV DNA可维持阴性;HBeAg未转阴的患者,应延长疗程,使HBV DNA载量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7.
拉米呋啶可迅速降低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HBV DNA及血清转氨酶水平,减轻肝组织炎症,增加HBeAg转阴率。但HBeAg未转阴者服药3~12个月后停药,常出现HBV DNA复制和肝病复发,而长期服药则因病毒耐药性的产生而受限。此文探讨拉米呋啶长期治疗的利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和病毒学变化特征。方法对37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清和肝组织HBV标志物监测,并随访临床转归。结果 37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入院时ALT水平为1143.64±698.32U/L,TBIL为83.99±80.44μmol/L;肝功能恢复正常时间为44.41±15.43天;血清HBsAg转阴时间为55.9±44.3天,HBV DNA转阴时间为39.4±25.2天;发病后6个月时患者HBsAg转阴率为91.9%,3例(8.1%)患者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均已使用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在发病后45天内完成肝穿刺检查。结果显示,肝组织HBsAg转阴时间为22.6±10.0天,阴转率为51.4%;肝组织HBcAg转阴时间为29.8±16.5天,阴转率为73.0%。结论绝大多数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均可清除血液及肝细胞内的病毒,使病情得到较快的恢复,而发病初期病毒载量可能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致YVDD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6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拉米夫定治疗中或治疗后6 个月-3年,对其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进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和PCR产物测序检测YVDD、YIDD变异,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血清标本:实验组为6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治疗中或治疗后6个月~3年血清。对照组100例为1984- 1985年未接受任何抗病毒治疗的HBV携带者血清标本,其中56例HBV DNA阳性。2.试剂:ApaL Ⅰ、SSP Ⅰ均为英国Biolabs公司产品; dNTP为美国pharmacia公司产品;dUTP为德国BM 10—202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血清HBsAg阳性患者在接受抗HBV治疗情况下肾移植术后长期生存情况。方法 2018年1月~2021年9月我院诊治的血清HBsAg阳性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69例,均接受肾移植术治疗,其中26例接受血清HBsAg阳性供体肝脏。术后均接受恩替卡韦抗病毒和标准的抗免疫排斥反应治疗。随访196周(中位随访时间为120周)。结果 本组发生肾移植后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3例(4.4%),到随访结束,生存67例(97.1%);在随访24 w、48 w、96 w和168 w, 26例供体为血清HBsAg阳性与43例供体为血清HBsAg阴性或17例血清HBV DNA阳性与52例血清HBV DNA阴性受者血清ALT、AST和肌酐(sCr)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血清HBsAg阳性肾移植受者在正规的抗病毒治疗情况下可以维持肝肾功能正常,受体基线血清HBV DNA载量、供体血清HBsAg状态和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剂均未见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peg-IFN抗HBV治疗后HBsAg转阴是否与HBV序列相关。方法对一对夫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peg-IFNα2a抗病毒治疗后均获得HBsAg阴转的血清HBVDNA,进行HBV全序列基因组扩增、克隆,各挑选3个克隆进行病毒基因测序。分析比对两者HBV序列的异同。结果例1男,45。岁在治疗24周达到HBsAg和HBVDNA阴转;例2女,47。岁在治疗36周获得HBVDNA阴转,在48周时获得HBsAg阴转。两者HBV均为C型。两者感染的HBV序列完全一致。结论 Peg-IFNα抗病毒治疗后出现HBsAg转阴可能与病毒本身相关。  相似文献   

12.
影响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组织病理学变化、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水平、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对97例适合抗HBV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α-1b干扰素治疗24周,治疗前后对ALT、HBVDNA、HBeAg/HBeAb水平进行检测、分析,其中32例患者在治疗前行肝活检明确肝组织炎症活动情况。结果肝组织炎症活动度较高者抗HBV治疗后HBVDNA转阴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较高,而治疗前ALT水平对治疗后HBVDNA转阴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影响较小;基线HBVDNA水平在10^5~10^6 copies/ml的患者治疗后HBVDNA转阴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较高。结论抗病毒前肝组织炎症活动程度明显者、HBVDNA水平在10^5-10^6copies/ml者干扰素抗HBV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发生 HBsAg 血清学清除后长期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84例 CHB 患者发生 HBsAg 血清学清除后长期的血清学、病毒学、生化指标的变化,肝炎相关性并发症发生情况(抗病毒治疗组53例,未抗病毒治疗组31例)。通过 Kaplan-Meier 法分析两组血清中再次出现 HBsAg 和 HBV DNA 累计阳性率,及抗-HBs 累计阳性率,并对相关危险/暴露因素进行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共84例发生 HBsAg 清除和(或)转换的患者,在随访中位时间24(6~60)个月时,部分患者血清中再次发现 HBsAg 阳性,治疗组累计 HBsAg 阳性率为17%,未抗病毒治疗6.2%(P =0.093)。抗-HBs 累计阳性率分别为60.4%和87.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4), 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是抗-HBs 产生的重要因素(OR =0.925,P =0.006),59例患者血清通过 COBAS TaqMan48检测,发现18例患者血清中 HBV DNA 阳性。在随访结束时,治疗组有1例患者在肝硬化基础上进展为肝癌(HCC),自发组有3例患者进展为肝硬化。结论 CHB 患者经抗病毒治疗或自发性的发生 HBsAg 血清学清除,绝大多数患者能够获得持久的 HBsAg 和 HBV DNA 的清除,并出现高滴度的抗-HBs,但仍有部分患者血清中再次出现 HBsAg,HBV DNA 阳性,甚至进展为肝硬化或 HCC。  相似文献   

14.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动态检测PBMC中HBV DNA,研究6例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血清中HBV DNA在治疗平均5周(3~10周)转阴。5例PBMC中HBV DNA平均15周(12~20周)阴转,1例始终阳性,并出现转氨酶反跳。α干扰素能清除PBMC中HBV DNA,但较血清中HBV DNA清除延迟;PBMC中HBVDNA持续阳性意味着干扰素治疗疗效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血清转换与HBV DNA应答快慢的相关性。方法在48例经替比夫定治疗48周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常规观察应答反应。结果本组替比夫定治疗患者在治疗48周结束时,48例患者中有30例(62.5%)HBV DNA转阴,18例HBV DNA持续阳性。在30例HBV DNA转阴患者中,发生HBeAg血清转换16例(53.3%)。其中在12周内发生HBV DNA转阴的15例中,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12例(80%);在24周以后发生HBV DNA持续转阴的15例患者中,仅有1例(6.7%)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的患者,谷丙转氨酶均恢复正常。结论 24周内HBV DNA快速下降到不可测水平是预测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发生HBeAg血清转换的重要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6.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清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宏  吴景迪  陈晓飞 《肝脏》2007,12(6):445-447
目的探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清除及临床转归的机制。方法动态观察29例住院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HBV DNA、HBV血清标志物的变化,检测其T细胞亚群并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急性乙型肝炎早期患者HBV广泛抑制,两例患者HBV得到清除,随肝功能的恢复所有患者HBV DNA在较短时间内转阴、HBeAg与HBV DNA几乎同时转阴,肝功能恢复正常时有22例患者HBeAg发生血清学转换,11例患者HBsAg转阴,2例发生HBsAg血清学转换。急性乙型肝炎患者CD3 细胞、CD4 细胞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CD8 细胞则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2.382,P<0.05)。结论非细胞毒机制在急性乙型肝炎早期HBV DNA的清除中具有重要作用,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对彻底清除HBV DNA、防止感染慢性化起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重组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可使血清 HBsAg、HBeAg 和 HBV DNA 阴转。疗程结束后6~12月内评估,有效者转氨酶多可下降和肝内炎症消退,但也有不同观点。为释其疑,作者对同样案例作了为时更长的观察。病人和方法研究组7例(女3例,男4  相似文献   

18.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病人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Lamivudine)治疗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病人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60例慢性HBV感染病人予拉米夫定(100mg qd)治疗12个月。疗效评估包括血清HBV病毒学、血清HBV免疫学、血清生化学应答率。结果:治疗12个月后,HBV DNA PCR荧光定量检测总的血清HBV DNA转阴率为57.89%,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为6.25%,ALT复常率为68.89%。其中,(1)血清ALT异常、HBeAg阳性组病人的荧光定量检测HBV DNA转阴率为55.56%,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为8.33%,ALT恢复正常率为63.89%;完全应答率为8.33%,部分应答率为75.00%,无应答率为16.67%。(2)ALT正常、HBeAg阳性组的12例病人中,仅有4例病人的血清HBV DNA转阴,无1例发生HBeAg/抗-HBe血清转换。(3)ALT异常、HBeAb阳性组的9例病人中,8例病人的HBV DNA转阴同时伴ALT复常。结论:本组病例分析结果表明,拉米夫定可以有效地抑制血清HBV的复制,改善肝功能。机体免疫状况对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有较大影响,治疗前ALT水平是预测疗效的重要指标。对ALT异常的慢性HBV感染病人,HBeAg阴性者似乎比HBeAg阳性者有更好的治疗反应,可能更适合用拉米夫定治疗。病人对拉米夫定普遍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9.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效,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有助于了解干扰素治疗HBV感染情况。作者连续测定10名有持续应答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平均6个月)和治疗后18个月中的血清标本。这10名患者抗-HBe均为阳性,其中5例HBsAg阴性而抗HBs为阳性。以12名非应答病人作为对照。用标准杂交试验和定量PCR检测血清HBV DNA。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恩替卡韦治疗藏族 HBeAg 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 HBeAg 阳性的藏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口服恩替卡韦0.5 mg/d 治疗48 w。每3个月随访1次,治疗12周及48周时复查肝功能及 HBV DNA,并记录不良反应事件。结果在观察期结束时,有80%患者达到 HBV DNA 阴转,有75.4%患者达到 ALT 复常,有7%患者达到 HBeAg血清学转阴,有3%患者达到 HBeAg 血清学转换。在治疗过程中没有患者出现 HBsAg 转阴。结论恩替卡韦治疗藏族 HBeAg 阳性慢乙型肝炎患者具有持续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