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RNAi技术的基因调节对于顶复门原虫在多数情况下不能成功应用,因为该类原虫缺乏涉及这一过程的关键酶。而应用变异基因插入法,成功分离和鉴定了刚地弓形虫的功能性反式激活因子TATi-1和TATi-2,再用脱水四环素(ATc)替代四环素(Tet)建立的TATi-ATc调控系统可用于刚地弓形虫的基因敲除。因恶性疟原虫与刚地弓形虫同为顶复门原虫,该调控系统能否在恶性疟原虫中起基因调控功能,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磷酸甘油酸变位酶 (PGAM) 是一种糖酵解酶, 与碳水化合物转运、 新陈代谢、 催化活性及生长发育有关。PGAM首先在酵母中发现, 随着其氨基酸序列和晶体结构的发现, 在人、 大肠埃希菌、 日本血吸虫和刚地弓形虫等多种生物体中发现该蛋白。本文综述了来源于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 原生动物等的PGAM蛋白的理化性质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RNAi技术的基因调节对于顶复门原虫在多数情况下不能成功应用,因为该类原虫缺乏涉及这一过程的关键酶。而应用变异基因插入法,成功分离和鉴定了刚地弓形虫的功能性反式激活因子TATi-1和TATi-2,再用脱水四环素(ATc)替代四环素(Tet)建立的TATi-ATc调控系统可用于刚地弓形虫的基因敲除。因恶性疟原虫与刚地弓形虫同为顶复门原虫,该调控系统能否在恶性疟原虫中起基因调控功能,值得进一步研究。Tet对恶性疟原虫具毒性,而0.5~1.0μg/ml的ATc对于恶性疟原虫是无毒的,因而采用了Tet的类似物ATc调控TATi-诱导的反式激活作用。恶性疟原…  相似文献   

4.
刚地弓形虫在猛禽中的流行及意义所知甚少。据推测猛禽是由于食用感染性动物而感染弓形虫的,因而猛禽中刚地弓形虫的流行可以反映它们所捕食的动物中刚地弓形虫的流行状况。本次研究的101只猛禽多为猛禽康复中心的病禽,个别来源于野生动物抢救  相似文献   

5.
刚地弓形虫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是非常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弓形虫病的防治刻不容缓,寻找安全有效的防治措施是控制弓形虫病的重点和难点。RNA干扰技术可以抑制特定基因的表达,具有普遍性、高效性、特异性等优点,是研究弓形虫基因组功能、筛选新的疫苗和药物靶点的强有力的工具。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RNA干扰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刚地弓形虫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顶复门原虫是一类专性的细胞内寄生原虫,包括刚地弓形虫、隐孢子虫、疟原虫、巴贝斯虫和球虫等,是人和动物的重要病原。这类原虫具有相似的亚细胞结构并能分泌与入侵相关的保守蛋白,尤其是在入侵宿主细胞阶段分泌的棒状体蛋白(rhoptry proteins, ROPs)被认为是保护寄生虫入侵和繁殖的关键分子。其中ROP18是具有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的ROP2家族蛋白成员之一,在刚地弓形虫入侵宿主细胞阶段发挥重要作用,是纳虫空泡(PV)形成时宿主细胞免疫的抑制因子。随着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其相关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本文以目前研究最多的刚地弓形虫ROP18为主,对其发现历史、结构、分泌及定位、对宿主的毒力机制及应用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根据同工酶或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将在形态和抗原性上均相似的刚地弓形虫的不同虫株分为三个型。但根据这两种方法都不能为一特定虫株提供一特定基因型。探针技术可用于对特定株系的鉴定,有利于对人群及动物的流行病学研究。 在刚地弓形虫已有一些关于重复序列的DNA探针的报道,包括TGR簇和BS探针序列鉴定的一簇散在重复序列。BS探针长800bp,是RH株基因组DNA的Pst Ⅰ酶切  相似文献   

8.
感染刚地弓形虫的大鼠可以成为猪和猫的感染来源,因而在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大鼠也是人弓形虫病的常用动物模型。但是,对于刚地弓形虫组织包囊在大鼠体内的形成和持续情况知之甚少。Petterson以RH株速殖子感染大鼠后,以小鼠活体检查法未能从多数大鼠脑中分离出包囊,认为RH株以速殖子存在于大鼠组织中。  相似文献   

9.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专性有核细胞内寄生虫,可以感染包括人类在内的几乎所有温血动物,能引起严重的人兽共患弓形虫病。宿主体内γ-干扰素和白介素的水平影响弓形虫的垂直传播并决定弓形虫病的发生与转归,γ-干扰素和白介素在宿主抗弓形虫感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γ-干扰素和白介素抗弓形虫感染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菱形体蛋白(rhomboid)为一类跨膜丝氨酸蛋白酶,在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内发挥酶解作用。刚地弓形虫的菱形体蛋白可识别微线体蛋白的跨膜区,并对其进行蛋白水解,使微线体蛋白的N端片段释放人介质中。微线体蛋白的蛋白水解过程对于刚地弓形虫入侵宿主细胞非常重要。深入研究刚地弓形虫菱形体蛋白,将有助于理解生物体菱形体蛋白的功能及研制新的药物以防治弓形虫感染。  相似文献   

11.
刚地弓形虫是一种专性细胞寄生原虫,可以感染包括人类在内的几乎所有温血动物并在世界范同内传播,引起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宿主的弓形虫基因型不同,不同基因型的弓形虫虫侏的致病性存存很大差异。本文就世界各地不同基因型弓形虫流行慨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刚地弓形虫是引起免疫抑制病人脑炎的重要病原体,在妊娠期如引起急性感染可导致胎儿先天性缺陷。刚地弓形虫是专性细胞内寄生虫,可侵入众多吞噬细胞和非吞噬细胞。刚地弓形虫在细胞内纳虫泡内(PV)生长、繁殖,这一特殊结构使其避免被溶酶体融合。在寄生虫和宿主细胞之间形成纳虫泡膜(PVM),该膜在虫体和细胞间调节摄食代谢、营养传递及蛋白质运输。作者应用两种  相似文献   

13.
刚地弓形虫是一种广泛寄生于人和温血动物的机会致病性原虫,随着在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中感染率的逐渐增加,它对人类的危害也日益受到重视。弓形虫三磷酸核苷水解酶(NTPase)是弓形虫利用宿主细胞补救合成嘌呤途径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酶。近年来,对NTPase的分子生物学特点和化学特性均有了较深入的研究,该文综述了弓形虫NTPase的定位、分子特性及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业已证实 ,刚地弓形虫虫体表膜的糖基磷脂酰肌醇 (GPI)锚定多肽与粘附宿主细胞的分子相关。这些蛋白大多属SAG1家族 ,是一组与刚地弓形虫SAG1 (或P30 )表面抗原决定簇结构、序列相似的分子。作者证明刚地弓形虫基因SAG5编码的蛋白具有与SAG1相关表面抗原特有的结构和生化特性。以放射性标记、特异表达SAG5类蛋白的Tx .G1 6作探针 ,分别与刚地弓形虫RH株速殖子的 gDNA、RNA进行Southern和Northern印迹杂交试验。并从刚地弓形虫RH株文库中筛选SAG5基因 ,克隆并测序。在大肠杆菌M1 5中表达SAG5重组蛋白 ,分别获得免疫血清 5 A…  相似文献   

15.
已知顶复门的刚地弓形虫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原虫,能引起严重的人兽共患病,在其复杂的生活史中,缓殖子是引起慢性感染的主要阶段,而速殖子是引起急性感染的主要致病阶段。顶复门原虫含有一整套位于顶端的细胞器,其顺序分泌对虫体侵入细胞是必需的。弓形虫对宿主细胞的极化附着由被称为微线体的细胞器分泌黏附素所介导,微线体分泌蛋白含有跨膜结构域(TMD),即MIC2,MIC6,MIC8和MIC12,其中MIC2的酶切对弓形虫侵入宿主细胞是必须的,否则虫体附着于细胞但保持非极化状态而不能侵入。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分子微生物研究室及感染性疾病研…  相似文献   

16.
体内和体外的研究证实,活化的巨噬细胞是杀死刚地弓形虫或抑制其增殖的主要细胞,而干扰素-γ(IFN-γ)则是自然宿主在弓形虫感染应答期活化巨噬细胞的主要因素。然而,小鼠和人的急性弓形虫病期的IFN-γ水平下降伴随着免疫抑制。此外,刚地弓形虫还能引起感染小鼠中干扰素-α/β(IFN-α/β)的产生。本文研究了小鼠急性弓形虫病期间血清和脾细胞IFN-α/β和IFN-γ产生的动力学及IFN异常与免疫抑制的关系。 8~10周龄、无病原微生物的雌性NMR1小鼠,每组10只,感染组经后足垫皮下接种含5×10~3活的刚地弓形虫Rh株速殖子的生理  相似文献   

17.
弓形虫人体感染越来越多,刚地弓形虫感染诊断的快速和特异是发现和治疗此病的关键。本文对病原学、免疫学和核酸等弓形虫检测技术及其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当今对刚地弓形虫虫体抗原及其在免疫应答中的应用研究较多,但对ESA的研究相对较少。刚地弓形虫ESA抗原在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中起重要作用。ESA抗原在人或动物感染弓形虫早期即可出现在血液中,随着疾病转入慢性期,这种抗原的滴度显著降低(可能存在于循环免疫复合物中),但能诱发机体抗体的产生。应用ESA作血清学检测可以大大提高弓形虫病诊断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9.
刚地弓形虫的发育过程经历无性生殖期和有性生殖期的交替,烯醇酶(ENO1、ENO2)和乳酸脱氢酶(LDH1、LDH2)为虫体不同时期的同工酶,具典型的期特异性。ENO2和LDH1主要出现于速殖子时期,而ENO1和LDH2仅表达于缓殖子期。本项研究的目的在于进一步认识刚地弓形虫有性和无性生殖阶段中,此两种特异同工酶的表达和定位,以阐明其在虫体分化过程中对核活性调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刚地弓形虫病的免疫主要是由细胞介导的。以往的免疫实验证实刚地弓形虫感染能改变宿主的免疫状态;急性和慢性弓形虫感染的小鼠对刀豆蛋白A(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生受到明显抑制,表明弓形虫感染后可使宿主T细胞及T细胞亚群受到抑制。本文作者为了阐明刚地弓形虫感染的腹膜渗出液(PE)和未接触抗原的腹膜淋巴细胞(PL)之间的关联,在ConA诱导引起PL增生的小鼠模型中观察PE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