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2002年7月至2004年4月,笔者对50例因病情紧急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不宜搬动的患者,采用普通临时起搏电极导管(以下简称导管)经右颈内静脉行床旁紧急临时心脏起搏术。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2002年7月至2004年2月,作对54例住院或急诊患因不宜搬动或病情危急,在床旁采用普通临时起搏电极,经右颈内静脉紧急临时心脏起搏54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普通起搏电极经左锁骨下静脉紧急床旁临时心脏起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经静脉置入临时心脏起搏器是对严重心动过缓、传导阻滞、心脏停搏等情况所进行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抢救措施[1,2 ] 。大多在X线透视下放置临时起搏电极 ,但在患者病情危重、不宜搬动的情况下 ,经床旁盲插临时起搏电极 ,能及时抢救患者生命 ,提高抢救成功率。我院自 1996年 8月至 2 0 0 2年 1月 ,在非X线、心电图指导下 ,以左锁骨下静脉为穿刺径路 ,使用普通起搏电极 ,共为 32例患者实施了紧急床旁临时心脏起搏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 32例均为我院住院及急诊科患者。其中 ,男 19例 ,女 13例 ,年龄 19…  相似文献   

4.
普通电极导管经股静脉床旁临时起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紧急床旁应用普通电极导管经股静脉临时起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03年10月至2005年10月拟择期安置永久起搏器的严重心动过缓患者32例,男18例,女14例,平均(58±19.3)岁.全部患者均在非透视条件下床旁经股静脉置入普通临时起搏电极导管.达稳定起搏器后,摄床旁X线床头片观察起搏电极导管尖端位置.结果:32例患者行临时起搏均取得成功,成功率100%.安置起搏电极导管所花时间2~12 min,平均(8.3±3.8)min.无一例出现深静脉内血栓形成、心肌穿孔、感染或穿刺并发症.结论:在非透视条件下应用普通电极导管行经股静脉临时心脏起搏安全、便捷、成功率高.适合于紧急床旁临时起搏,避免因患者病情危重,搬动造成生命危险,又同时保护了永久起搏器入路及术区.  相似文献   

5.
危重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危重急症 ,床旁临时心内膜起搏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抢救方法。床旁起搏的血管途径有多种 ,目前多用球囊漂浮电极经左锁骨下静脉途径 ,不同途径对操作的要求及并发症的出现差别较大。我们用普通电极经股静脉行床旁心内膜临时心脏起搏抢救 3 2例伴严重心律失常的危重患者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2 0例 ,女 12例 ;年龄 3 2~ 76岁 ,平均 ( 62 .8± 12 .4)岁 ,起搏治疗前或有严重心动过缓 ,伴不同程度的阿 -斯综合征发作 ,或有心跳骤停 ,经静脉注射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及心肺复苏疗效…  相似文献   

6.
床旁心脏临时起搏器植入4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院自 1993年开始采用经锁骨下静脉穿刺法床旁植入漂浮电极导管安置心脏临时起搏器迄今共 4 2例次 ,效果较好 ,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男 30例 ,女 12例 ,年龄 2 8~ 72岁 ,所有患者均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伴明显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及严重脑缺血的临床症状而急需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1.2 方法  1静脉选择 :选择左锁骨下静脉或右锁骨下静脉 ,应用 Seldinger法穿刺技术 ,送入 5 F或 6 F鞘管 ;2电极导管 :选用 Daig公司生产的 5 F带气囊漂浮起搏电极 ,尾端与配备的注射器相连 ;3起搏方法 :在体外检查气囊是否漏…  相似文献   

7.
经静脉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是抢救心脏停搏或严重缓慢心律失常的重要治疗方法。大多采用经股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在X线透视下放置电极导管或经床旁盲插。漂浮电极导管的应用,为床旁准确植入电极,缩短手术时间提供了可能。我院自2002年8月-2005年8月应用漂浮起搏电极行床旁临时起搏.抢救严重缓慢心律失常患者24例.均取得满意效果,获得了一些宝贵的护理经验,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随着介入技术的普及和提高,越来越多医生在X线下安装起搏器,但在病情危重以至不能搬动情况下,需要在床旁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而缓解缓慢性心律失常.目前床旁应用漂浮导管临时起搏研究较多[1-3].总结我院2002/2008年共完成普通电极床旁临时心脏起搏置入48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床旁经锁骨下静脉心脏起搏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0例采用床旁经锁骨下静脉心脏临时起搏的床旁效果。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良好效果,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经锁骨下静脉心脏临时起搏具有操作快捷,成功率高,患者创伤小的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右颈内静脉置管建立紧急血液透析路径的可行性。方法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实时引导及监测下,为38例急诊血液透析患者行右颈内静脉双腔导管置入术。结果38例患者中37例1次置管成功,1例因颈内静脉血流量不足和血管张力低而置管失败。本组患者置管时间13~738d,平均95d。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下能清晰分辨右颈内动静脉,可避免置管盲目穿刺造成的组织损伤,很好解决了急诊透析的血管通路,且根据病程需要可做中长期留置管。  相似文献   

12.
Two cases are reported in which mediastinal penetration by a pulmonary artery catheter and a temporary venous pacemaker wire occurred following cannulation of the left internal jugular vein and placement of an indwelling venous introducer sheath. The anatomy of the left internal jugular vein and possible mechanisms of accidental mediastinal penetration with this approach are discussed. Extreme caution must be exercised when using the left internal jugular venous access route and an indwelling venous introducer sheath.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利用多普勒超声对正常成人不同年龄段颈内静脉血流动力学进行分析 ,探讨其血流频谱变化与呼吸、心动周期的关系。方法 对随机选取的 12 0名成年健康志愿者沿颈总动脉外侧探测颈内静脉 ,在二维切面的基础上获取其血流频谱 ,测定不同心动周期及呼吸周期中颈内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在心动周期中 ,颈内静脉血流频谱呈现收缩期S波、舒张期D波和舒张期A波 ;在平静呼吸状态下 ,受检者吸气相和呼气相S波速率分别为 (2 7.17± 19.88)cm/s、(19.0 4± 14 .2 6)cm/s ,D波速率分别为(17.43± 12 .78)cm/s、(12 .70± 10 .57)cm /s ,吸气相速率较呼气相速率快 (均P <0 .0 0 1) ,呼吸周期中A波速率无明显变化 [(6.3 8± 6.3 2 )cm/s、(7.59± 7.42 )cm /s,P >0 .0 5] ;60岁以上组S和D波血流速率较 2 0~ 60岁组血流速度低 (P <0 .0 5)。结论 正常颈内静脉血流频谱由 3个波组成 ,频谱形态随心动周期、呼吸周期呈规律性变化 ;年龄因素影响颈内静脉多普勒血流速率 ;建立了正常成人颈内静脉多普勒血流速率参数的正常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喉罩通气时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时超声引导法与传统体表标志定位方法的差异。方法将40例全身麻醉置入I-gel喉罩通气拟行平卧位腹部手术的成年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引导组(U组,20例)与传统体表标志定位方法组(C组,20例),U组在超声实时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置管术,C组使用传统的体表标志定位法行颈内静脉置管术。两组穿刺点均选择甲状软骨水平入路。记录U组患者喉罩置入前后甲状软骨水平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各自中心点的体表投射点与正中线间距离等变化。记录两组首次穿刺成功率、试穿次数、总成功率、穿刺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U组患者喉罩置入前后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各自中心点与正中线距离均明显增加(P0.01),颈内静脉内径、两者间水平距离、两者水平重叠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首次穿刺成功率、试穿次数、总成功率、穿刺时间及并发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gel喉罩置入会导致颈部血管外移,右颈内静脉内径及其与颈总动脉的水平距离及重叠率显著变化,不利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喉罩通气中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时超声引导法相对于传统体表标志定位方法可明显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右室间隔部起搏和心尖部起搏对患者心功能的长期影响。方法连续选取高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分别行右室间隔部起搏和心尖部起搏,随访观察两组手术情况、电极参数变化、心电图、并发症、超声心动图改变。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感知阈值、起搏阈值、QRS波宽度改变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电极阻抗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长期随访右室心尖部起搏组LVEDD、LVESD均较间隔部起搏者增加,LVEF减低。结论长期右室间隔部起搏较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窦汇区影像解剖形态和颈内静脉(internal jugular vein,IJV)引流形式。材料与方法头颈部动脉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 dimensional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 CE-MRA)后加扫静脉期的1204例患者,男749例,女455例,年龄14~84岁,平均(65.11±11.99)岁。采用静脉期最大强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重建图像观察横窦(transverse sinus,TS)和IJV引流优势型及窦汇区形态类型。结果 1204例受检者中,TS引流右侧优势型占51.91%,左侧优势型占14.95%,等势型占33.14%。窦汇区解剖类型分为4型:简单型占14.20%,双分支型占31.48%,偏侧型占51.66%,枕窦型占2.66%。其中偏侧型根据上矢状窦(superior sagittal sinus,SSS)和直窦(straight sinus,SS)的不同偏侧方向又分为3个亚型。1162例受检者IJV引流右侧优势型占53.70%,左侧优势型占17.38%,等势型占28.92%。结论窦汇区影像解剖形态较为复杂,窦汇各分型的IJV引流形式和TS引流形式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颈内静脉(internal jugular vein,IJV)穿刺过程中入路(侧路与前路),患者体位(平卧位与垂头仰卧位)和头部转动角度(0°,20°,最大角度)对于IJV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直径和深度的影响.方法 前瞻观察性研究,2008年9月至10月共纳入15名健康志愿者参与本研究.分别于平卧位和15°垂头仰卧位时,依次转动头部至0°,20°和最大角度,使用超声分别经前路与侧路测量IJV CSA、直径和深度,并比较各种体位情况下IJVCSA、直径和深度的差别.结果 垂头仰卧位、头部转动最大角度、侧路时IJV CSA最大(2.16±0.89) cm2,深度最深(1.38±0.43) cm.相同头部转动角度、入路情况下,垂头仰卧位的IJVCSA均大于平卧位.侧路对IJV CSA影响仅在头部转动最大角度时显著.头部转动角度仅在部分情况下对IJV CSA有影响.结论 体位、头部转动角度、入路对于IJV CSA和直径有影响.垂头仰卧位对IJV CSA影响较显著.  相似文献   

19.
指压式颈内静脉阻断法在PICC置管时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阻断颈内静脉的方法对预防PICC置管时发生导管异位的作用。方法将118例PICC置管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观察组在送管时让助手采用指压式颈内静脉阻断法;对照组在送管时采用传统的偏头法以阻断颈内静脉。置管后通过胸片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导管异位率。结果观察组发生导管异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指压式颈内静脉阻断法对预防PICC置管时发生导管异位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右侧颈内静脉隧道式涤纶套导管原位置换临时导管的效果和并发症。方法 选取2012.1~2012.12在武汉同济医院肾内科接受隧道式带涤纶套颈内静脉置管术的患者,对比行原位置换术和标准术式2组在手术并发症、血流量和透析充分性间的差别。结果 总手术62例次,原位置换术30例次,技术成功率100%,最大血流量366.9±37.2ml/min,尿素氮下降率67.2%±7.1%,Kt/V值1.45±0.12:标准术式32例次,技术成功率100%,最大血流量367.6±40.3ml/min,尿素氮下降率65.5%±8.5%,Kt/V值为1.46±0.13。2组并发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χ^2=1.940,P=0.160)。结论 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基础上,隧道式带涤纶套导管原位置换临时导管的方法 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