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慢性高原病尿液化学检查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慢性高原病(CMS)尿液化学检查指标的变化。方法对驻守海拔4 300 m和5 000 m以上高原CMS者采用自动尿分析仪进行晨尿11项分析,并与非CMS者作比较。结果CMS组尿11项均有异常,其中尤以尿蛋白、潜血、白细胞变化突出。海拔4 300 mCMS组较非CMS组尿蛋白、潜血和白细胞均增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海拔5 000 m以上地区尿蛋白增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海拔5 000 m以上地区较4 300 m CMS尿蛋白、潜血、白细胞阳性率虽有所增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MS对肾脏有损害,可能与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降低和肾小球通透性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驻喀喇昆仑山和西藏阿里某部队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的患病率.方法:依据我国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诊断标准,逐一问诊、体检和血液学检查,但将血红蛋白(Hb)≥210g/L定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血液学诊断标准.结果:喀喇昆仑山海拔5 380m驻防一年官兵HAPC患病率(85.7%)较5 100m(48.4%)和4 300m(43.5%) 增高,(P<0.05和P<0.01);HAPC患者较非HAPC者Hb增高(P<0.001),血氧饱和度(SaO2)降低,(P<0.05).驻西藏阿里海拔4300m某部队汉族军官和士官HAPC患病率(42.6%)较义务兵(17.9%)增高(P<0.001);HAPC患者的年龄、上高原时间和Hb均较非HAPC者增高,SaO2降低(P<0.001).藏族官兵无HAPC患者.结论:驻喀喇昆仑山某部队随海拔高度升高,HAPC患病率增高.驻西藏阿里某部队军官和士官HAPC患病率较义务兵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长期氧疗(LTOT)对移居海拔5000m以上青年慢性高原病(CMS)预防作用。方法:对2010年进驻海拔5 070m、5 200m和5 380m的96例男性青年,在进入高原后每人每天持续鼻管吸氧(2L/min)1h(LTOT组),驻守1年根据国际CMS诊断标准进行CMS流行病学调查,采用超声诊断仪检测右室舒张末前后径(RVED)、右室前壁厚度(RVAW)、右室流出道(RVOT)、肺动脉主干内径(MPA)和左室后壁收缩末内径(LVSD),同时采血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r-谷氨酰转肽酶(r-GT)、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和氧饱和度(SaO2)的浓度,并与2008年驻守相同海拔高度1年的同一群体91例青年(未采用任何干预措施,对照组)作对照。结果:1CMS流行病学调查显示,LTOT组较对照组SaO2增高,有显著性差异,CMS、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患病率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2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LTOT组较对照组RVAW、RVED、RVOT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LVSD、MPA无统计学差异(P>0.05)。3生化指标结果显示,LTOT组较对照组SOD、NO、NOS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MDA、ALT、AST、LDH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γ-GT、CK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高海拔地区LTOT能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对预防慢性高原病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富氧水防治急性高原病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饮用富氧水防治急性高原病的效果。方法:36名受试者自海拔1400m驻地乘汽车2天到达海拔3700m当日随机分两组,实验组(18人)口服5%葡萄糖注射液制成的富氧水,对照组(18人)口服5%葡萄糖注射液,均每次500mL,一日2次,直至进入海拔5200m某哨卡第6天,共服液8天。以军用卫生标准GJB1098-91"急性高原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原则"随访记录受试者进入哨卡第2天、4天、6天急性高原反应症状,然后分度与评分。同时检测血氧饱和度(SaO2)和脉率。结果:进驻哨卡第2天和第4天实验组较对照组急性高原反应分值减少,而SaO2增高(P<0.05或P<0.01),进驻哨卡第2天实验组较对照组脉率降低(P<0.05)。结论:饮用富氧水有防治急性高原病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西地那非对高原人体运动血气的影响.方法:在海拔3 700m选择10名已习服半年的男性士兵,在海拔5 380m选择10名已习服2个月的男性士兵,均采用服药前(对照组)后(实验组)的自身对比运动负荷双盲实验.运动结束检测pH、PCO2、PO2、HCO-3、AaDO2 及SaO2的含量.结果:海拔3 700m和5 380m负荷运动,实验组较对照组pH、PaO2、HCO、3、SaO2增高,差别有显著性(P<0.01或0.05),PaCO2、AaDO2降低,差别非常有显著性(P<0.01).结论:西地那非可提高高原人体作业效率,增强氧合功能,适合人体在高原特殊情况下的应急抗低氧用药.  相似文献   

6.
不同时期驻高海拔地区官兵心电图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时期海拔5000m以上地区驻防官兵心电图变化。方法:对2006年10月驻防在海拔5010m、5170m和5380m4个月的127例官兵所做的心电图(2006年组),与1987年10月驻防在相同地点、季节、时间的192例官兵的心电图(1987年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06年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较1987年组低(P<0.01);不完全右房室束支传导阻滞、心肌缺血的发生率较1987年组降低(P<0.05,P<0.01)。结论:高原部队设施、医疗条件改善和官兵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使心电图所反映的低氧性损害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7.
慢性高原病肾功能及血脂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高原病(CMS)患者肾功能及血脂的变化。方法选择移居海拔4 300 m 3个月以上的汉族男性青年323名,其中CMS患者87名,为CMS组,其余236名为非CMS组。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尿素氮、肌酐、尿酸、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血红蛋白(18 g<血红蛋白<21 g,记0分,血红蛋白≥21 g,记3分)及动脉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饱和度≤85%,记3分)记分。分别以1,2,3分表示轻、中、重度。无CMS总记分为0~5分,轻度为6~10分,中度为11~14分,重度为15分或更高。结果CMS组较非CMS组尿素氮、尿酸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总胆固醇增高,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肌酐、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MS引起肾功能指标及血脂异常,提示CMS伴有多器官或组织受损。  相似文献   

8.
药物对高原人体运动时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在高原低氧条件下药物对人体运动时血氧饱和度(SaO2)的影响;方法:对进驻海拔4100m 20天的50名健康青年随机分为服用复方红景天组、西氏胶囊组、乙酰唑胺组、吸入一氧化氮(NO)组和对照组,每组10人。在服(吸入)药物6天前后的安静时、踏阶运动5min时分别检测SaO2;结果:服药前运动5min时5组SaO2较安静时均降低非常显著(P<0.01);服药后运动5min时SaO2西氏胶囊和乙酰唑胺组较安静时降低显著(P<0.05),红景天组、吸入NO组及对照组降低非常显著(P<0.01);服药后运动5min时SaO2与服药前运动5min时比较,西氏胶囊组和乙酰唑胺组增高显著(P<0.05),红景天组和吸入NO组增高非常显著(P<0.01);与对照组比较,服药后安静时及运动5min时SaO2均增高显著(P<0.05);结论:服用复方红景天、西氏胶囊、乙酰唑胺及吸入NO均能有效地提高和改善低氧条件下人体运动耐力及SaO2,吸入NO和服用红景天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压氧预治疗(HBO)对高原人体一氧化氮及其合酶的影响。方法:①海拔3 700m的20名习服男青年,于HBO预处理前(对照组)、预处理5次(A组,10人)和预处理2次(B组,10人)后的第2天、第8天和第2天、第5天作自身对比运动负荷实验,运动结束后测血中检测一氧化氮(NO)及其合酶(NOS)的含量;②29名青年分为HBO组(11人)和对照组(18人),HBO组于进入高原前2天在海拔1 400m接受HBO预处理,每天一次,连续2天,第3天两组同时乘车进驻海拔5 200m,到达后第5天清晨采空腹静脉血;③20名青年自海拔1 400m乘车抵达海拔3 700m,分为HBO组(10人)和对照组(10人),HBO组连续HBO预处理3天,每天一次,第4天两组同时乘车进驻海拔5 380m,到达后第5天清晨采空腹静脉血。结果:海拔3 700m5、200m和5 380m,HBO预处理组较对照组NO、NOS增高,差别有显著性(P<0.01或P<0.05)。结论:HBO预处理可提高NO的含量,减轻缺氧组织的损伤,改善血液循环。适当延长HBO疗程,尽可能维持血清NO基态释放量,提高受到低氧抑制的NOS活性。  相似文献   

10.
海拔5200m驻防官兵每天吸氧1h对异常心电图检出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驻防喀喇昆仑山海拔5200 m某哨卡官兵每天吸氧1 h对异常心电图检出率的影响。方法:在海拔5 200m对驻防1年,并在驻防的后5个月每天持续低流量吸氧1 h的某哨卡43名官兵作心电图检测(2008年组),并与2005年在该哨卡驻防1年的40名未吸氧官兵的心电图(2005年组)作对比。结果:2008年组异常心电图和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较2005年组降低(P<0.01),右心室肥厚和心肌缺血的发生率虽有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海拔5 000m以上驻防官兵,每天持续低流量吸氧1 h可显著降低异常心电图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慢性高原病肝功能及血清酶的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高原病(CMS)患者肝功能及血清酶的变化。方法选择移居海拔4300m3个月以上的汉族男性青年323名,其中CMS患者87名,为CMS组,其余236名为非CMS组。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总胆红素(STB)、直接胆红素(SDB)、总蛋白(TP)、清蛋白(BLA)、丙氨酸氨基转换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换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γ-GT)、碱性磷酸酶(ALP)。以血红蛋白(18g<血红蛋白<21g,记0分,血红蛋白≥21g,记3分)及动脉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饱和度≤85%,记3分)记分。分别以1,2,3分表示轻、中、重度。无CMS总记分为0~5分,轻度为6~10分,中度为11~14分,重度为15分或更高。结果CMS组较非CMS组STB,AST,ALT,γ-GT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TP,BLA降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SDB,ALP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MS引起肝功能指标及血清酶活性异常,提示CMS伴有多种器官或组织受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在慢性高原病(CMS)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从而寻求新的诊断和治疗途径。方法 选取CMS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健康人群14例为对照组,采用固相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测定CMS组及对照组骨髓上清液Cyt C和Caspase-3水平。结果 CMS患者骨髓上清液中Cyt C水平[(21.43±8.92)ng/ml]水平与对照组[(10.36±3.55)n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MS患者骨髓上清液中Caspase-3水平[(15.45±4.73)ng/ml]水平与对照组[(7.14±1.93)n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MS患者骨髓上清液中Cyt C与Caspase-3水平呈正相关(r=0.706,P〈0.01);CMS患者骨髓上清液中Cyt C和Caspase-3表达水平均与血红蛋白(Hb)浓度呈正相关(r=0.524,P〈0.01;r=0.577,P〈0.01),与血氧饱和度(SaO2)呈负相关(r=-0.505,P〈0.05;r=-0.554,P〈0.01)。结论 推测细胞凋亡可能在CMS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平原人进驻高原后红细胞生成素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红细胞生成素在高原低氧适应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对平原进驻海拔 3 70 0m和气 5 3 80m第 7天及半年的健康青年进行血液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血红蛋白 (Hb)及血氧饱和度 (SaO2 )检测 ,并与平原健康青年作对照。结果 进驻高原低氧环境EPO、Hb较平原增高显著 (P <0 .0 5或 0 .0 1 ) ,SaO2 降低非常显著 (P <0 .0 1 )。进驻高原第 7天和半年 ,3 70 0m较 5 3 80mEPO ,Hb降低非常显著 ,SaO2 增高非常显著 (P <0 .0 1 )。进驻 3 70 0m ,第 7天较半年EPO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Hb ,SaO2 差异显著 (P <0 .0 5或 0 .0 1 ) ;进驻 5 3 80m ,第 7天较半年EPO ,Hb,SaO2 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或P <0 .0 1 )。结论 在高原缺氧环境下 ,红细胞生成素调节机制紊乱 ,是导致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预运动训练对大鼠脑梗死后缺血侧纹状体处谷氨酸(Glu)水平及其代谢型受体(mGluR1)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预运动训练对缺血性脑梗死的保护机制。方法:将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和缺血前运动组。运动方案采用电动跑台,30mim/d,20m/min,5d/week,共2周。采用微透析技术收集各组大鼠缺血前、缺血期间(40,80和120min)和再灌注后(40,80,120,160,200和240min)的脑细胞外液,用于测定兴奋性氨基酸Glu含量的变化。同时运用RT-PCR技术半定量分析缺血80min和再灌注240min时纹状体脑组织内的mGluR1 mRNA表达水平。结果:缺血组Glu水平在缺血40、80、120min和再灌注40、120、160min时间点与缺血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运动组各时间点的Glu水平普遍显著低于缺血组(P<0.05,P<0.01),而缺血时各时间点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P<0.01)。缺血80min和再灌注240min时缺血组和运动组mGluR1 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运动组显著低于缺血组(P<0.05)。结论:预运动训练对随后发生的脑梗死纹状体内重要的兴奋性氨基酸递质Glu的过度释放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可能与mGluR1 mRNA的下调有某种联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探讨ET-1在高原地区及急进特高海拔地区的变化及其对急慢性高原病的意义;方法:C地20名健康战士在主原和急进特高海拔后的血浆ET-1水平进行检测,同时检测了两地的血氧饱和度;结果L:高原地区的ET-1水平明显高于平原参考值,急进海拔4700m后EF-1水平更显著的增高,且与SaO2呈明显负要关。结论:在高原地区及急进特高海拔后ET-1水平皆增同,FT-1水平的增高是生高原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息风止痛颗粒防治急性高原病(AMS)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急进4 300m高原的118名官兵分别口服息风止痛颗粒(A组,10g/次)、复方红景天胶囊(B组,0.38g/粒,2粒/次)和安慰剂(C组),每天早晚各服1次。药物干预时间为进驻高原前3d,进驻高原途中及进驻后12d,共服药15d。进驻高原后1d、3d、5d、7d以《我国高原病命名、分型及诊断标准》随访记录受试者每天的AMS症状,然后分度评分,并检测Sa O2。结果:A组和B组较C组第1d、3d、5d、7d AMS症状评分和发病率均降低,Sa O2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A组对急性缺氧所致头痛、心慌、气短、食欲减退、疲劳、眩晕、手足发麻、失眠、精神不振等AMS症状较B组和C组明显降低(P〈0.05~0.01)。结论:息风止痛颗粒防治AMS早期效果显著,对缺氧所致头痛、心慌和气短等症状防治优于复方红景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高原病(CMS)患者视网膜改变的特征,为高原眼病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移居海拔4300m、5100m、5380m10个月以上的407名男性青年采用CMS国际诊断标准[1]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将确诊为CMS的179人采用YZ-6B型强光源检眼镜分别进行视网膜检测,并行图表式记录。结果CMS患者眼底视网膜乳头充血、动脉痉挛、静脉怒张、视网膜渗出程度均为,发生率100%。结论CMS患者眼底呈暗红色,主要以动静脉比例增大为主,血管柱紫青或紫黑色,尤其是静脉增宽,似腊肠状,出现血管增多,并见乳头显著充血,网膜渗出。与急性缺氧期视网膜改变极其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