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房性心动过速的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治疗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对8例患者进行了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治疗。方法:采用两根大头消融导管,在房速发作时标测心房最早激动点放电消融。结果:8例房速(包括房速伴心房扑动及房速伴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各1例)RFCA治疗全部成功,无并发症;其中4例在冠状静脉窦口附近、2例在右心房侧壁、2例在右心耳处放电消融成功,成功靶点局部电位(A波)较体表心电图P波平均提前34.23±5.23(22~46)ms。结论:心房激动顺序标测是房速消融的基本方法,AP间期≥30ms的部位可作为试消融靶点;对房速伴其他类型心动过速者可一次消融成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起源于右心耳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RAAT)心电图、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消融。方法138例经射频消融治疗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中有7例(5.0%)起源于右心耳,通过10极冠状静脉窦(CS)电极导管、高位右心房(HRA)电极导管、希氏束(HBE)电极导管和消融导管(ABL)记录其电生理检查结果、靶点位置,并记录和观察体表心电图房性P波形态(正向、负向、低平和双向)。结果7例RAAT患者平均年龄为(41.1±19.6)岁,病史(5.4±4.0)年,其中男性4例,女性3例。房速持续性4例,阵发性2例,通过心房程序刺激诱发1例。体表心电图房性P波形态特征:所有患者V,导联P波负向,绝大多数下壁导联P波正向或双向,胸前导联P波由负向逐渐变为正向。心内电生理检查提示房速时HRA处A波最早,有效消融靶点较体表心电图P波提前(38.4±12.6)ms。6例患者消融成功,其中4例使用盐水灌注消融导管,随访3~12个月无房速复发,未见并发症发生。结论RAAT相对少见(5.0%),有特殊的心电图和心内电生理表现,盐水灌注消融导管能提高消融成功率,远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道9例起源于冠状静脉窦口附近的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1月至2009年1月行射频消融治疗的59例房速患者,发现9例起源于冠状静脉窦口。其定义为标测的最早激动点位于冠状静脉窦口周1 cm范围以内的区域并在此消融成功。结果9例靶点局部A波激动时间领先体表P波起点39±12(30~53)m s。房速体表P波具有以下特点:Ⅱ、Ⅲ、aVF导联P波呈负向波,I导联呈等电位线或低幅正向波,aVL导联呈正向波,多数病例V1导联P波前半部分为等电位线,后半部分为正向波,胸前导联P波由右向左在V3~V6导联逐渐移行为负向。结论冠状静脉窦口是右房房速的一个重要起源点,其体表心电图有明确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报道应用三维标测指导射频导管消融起源于右心耳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并初步探讨其临床及心电学特征.方法 共6例患者(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43±19)岁]临床诊断为窄QRS心动过速,其中3例曾行常规射频消融失败,4例左心房内径明显扩大.经电生理检查证实为房速.术中行EnSite-NavX激动标测或者Carto电解剖标测以明确局灶性房速并指出最早激动大致范围.在局部做精细标测找到心房最早激动处,于心动过速时应用盐水灌注导管放电消融,能量30~40 W,温度43℃.即刻成功指标为心动过速终止并不再被诱发.结果 6例心动过速平均心动周期为(343±53)ms.三维激动标测结果显示房速呈右心耳部位点状扩布,并且整个右心房激动时间占心动周期的27%±8%.成功消融靶点局部A波较体表心电图P波提前(52±13)ms.消融后行右心房心耳造影确认消融导管位置.6例右心耳房速均成功消融且未有并发症发生.随访3个月其中1例复发心动过速,经再次标测证实为三尖瓣前侧部局灶性房速并且成功消融.左心房扩大者心房内径较术前显著缩小[(41±6)mm对(36±6)mm,P<0.05].结论 局灶性房速可起源于右心耳并可以成功消融.三维标测有助于靶点定位及消融成功.  相似文献   

5.
经主动脉无冠窦内射频消融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起源于主动脉无冠窦或其邻近组织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心脏电生理特点及经射频导管消融方法。方法 13例患者男3例,女10例,年龄52.7±9.8岁,阵发性房速病史4.2±4.5年。心房刺激诱发房速后,分析体表心电图P′波特点并于右房及主动脉无冠窦内进行激动标测。均于无冠窦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13例心房刺激均能反复诱发或终止房速,平均周长340.9±46.0ms,房速时P′波时限77.8±14.4ms,明显短于窦性心律时P波时限111.2±10.3ms(P0.05)。常规激动标测,所有患者于His束处标测到相对提前的心房激动。经主动脉逆行方法 ,所有患者于无冠窦内标测到心房激动较His束处的心房激动提前9.3±6.1ms,放电1~2次于2~8s内终止房速。随访3~36个月,无复发病例及手术相关合并症。结论起源于主动脉无冠窦或其邻近组织的房速具有窄P′波及常规标测相对提前的心房激动位于His束处的特点。经主动脉无冠窦内标测消融是一种根治此类房速安全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道13例主动脉无冠窦内和1例二尖瓣环一主动脉连接(MAAJ)处成功消融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探讨该类房速的电生理特点及标测和消融方法。方法14例患者,男性3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4.4±10.4)岁,均有阵发性房速病史。心房刺激诱发房速后,分析体表心电图P’波特点并于右心房进行激动标测,如果最早心房激动邻近希氏束附近,少数患者在此处消融,其他患者和上述消融不成功患者,经主动脉逆行途径,在无冠窦内标测和消融。如果消融不能成功,则经房间隔穿刺途径至左心房标测最早激动部位处消融。结果房速发作时体表心电图P’波明显变窄(77.8±14.4)ms。右心房激动标测均在希氏束附近标测到相对提前的心房激动,3例于此处消融失败。14例经主动脉逆行途径于无冠窦内标测到最早心房激动提前希氏柬处心房激动0~20.0(10.1±6.3)ms,13例于无冠窦内消融成功,包括1例改用盐水灌注导管后消融成功。1例经无冠窦消融失败后,经穿刺房间隔于MAAJ处标测到最早心房激动处消融成功。随访3~38个月,均无复发。结论对于具有窄P’波及标测右心房最早激动位于希氏束附近的局灶性房速,经主动脉逆行途径在无冠窦内标测和消融具有很高的成功率,经穿刺房间隔在左侧MAAJ处消融或应用盐水灌注导管无冠窦内消融可能进一步提高消融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标测方法.方法对52例行射频消融的IVT患者进行标测.39例源于右心室的IVT采用消融导管右心室起搏标测法,以起搏时与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发作时的12导联心电图QRS波形态与振幅完全相同的起搏部位为消融靶点.12例起源于左心室的IVT以发作时消融电极导管在左心室内标测到较体表心电图QRS波提前≥20 ms的最早高频低振幅电位为消融靶点(激动顺序标测法),1例左心室室速采用起搏标测法.结果左心室IVT消融成功率100%(13/13),右心室IVT消融成功率94.87%(37/39).结论起源于左心室的IVT宜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起源于右心室的IVT宜采用起搏标测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治疗无冠窦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方法学特点.方法:分析14例无冠窦房速患者发作时体表心电图P波特点,展示发作时无冠窦、左房前间隔和希氏束最早激动的时间差异,5例患者采用三维(EnSite 3000 NavX)建模标测.结果:房速发作时P波时限(83±4)ms明显短于窦性心律时P波时限(106±9)ms,P<0.05;右房最早激动点位于希氏束或其附近;无冠窦内最早心房激动较希氏束提前(10.8±7.2)ms,先于体表心电图P波提前(20.8±7.2)ms,5例患者通过房间隔穿刺术在左房前间隔测及的最早激动点较右房晚(4±2)ms.12例患者均在无冠窦内消融成功,2例患者在无冠窦内和希氏束后上方与无冠窦相对应处同时消融成功.随访4~30个月均无复发.结论:射频消融术是根治无冠窦房速的有效方法,对于房速消融不成功者,可选择在无冠窦内和希氏束后上方与无冠窦相对应处同时消融.  相似文献   

9.
经主动脉窦途径射频消融心动过速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主动脉窦途径导管射频消融治愈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前间隔房性心动过速及前间隔旁路等该类患者的体表心电图、及消融成功时靶点电图等心电生理学特征.结果:经主动脉窦途径导管射频消融治愈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12例,其中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左冠窦)10例、右冠状动脉窦(右冠窦)2例;源于无冠状动脉窦(无冠窦)的局灶性前间隔房性心动过速3例及前间隔旁路2例.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特点:Ⅱ、Ⅲ和aVF导联为高大R波,胸导联R波移行较早,V1导联r/S波振幅比≥30%,r波时限(82.2±16.4)ms,V1导联中r/QRS波时限比≥50%,V5、V6导联为高振幅R波、无s波.有效消融靶点心内电图示心室波明显比体表心电图QRS波提前(35.2±21.6)ms.前间隔房性心动过速均能被心房刺激反复诱发和终止,其心电图特点:房性心动过速时P波间期明显窄于窦律时P波间期,Ⅰ、aVL导联P波正向,Ⅱ、Ⅲ和aVF导联P呈负正双向.在心房标测中提示最早的心房激动在希氏(His)束区,但在主动脉无冠窦内标测的心房激动较His束区的心房波提前,其解剖定位于His束上后方,消融靶点无His束电位.前间隔旁路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时呈窄QRS波形,未见预激波,心动过速呈窄QRS形,在无冠窦内记录到最早心房激动点,且无His束电位.17例均消融成功.结论:源于主动脉窦内的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前间隔房性心动过速和前间隔旁路具有相对的心内电生理学特征,常规心内膜途径消融困难时应该考虑从主动脉窦途径标测消融策略,把握消融导管与冠状动脉的关系,导管消融治疗安全而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维电解剖Carto指导下标测消融源于左心耳部位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方法和可行性。方法结合电生理和空间信息,首先利用Carto系统建立左心房三维解剖结构。对3例起源于左心耳的房速进行Carto标测,根据Carto标测来确定最早激动点,并以此为靶点进行射频消融。同时分析心动过速时体表心电图的P波特点。结果电解剖标测证实3例房速均为局灶性房速,其最早激动点起源于左心耳,并向左心房前壁、房间隔和后下壁激动。左心耳放电成功消融3例房速。体表心电图分析显示房速时Ⅱ、Ⅲ、aVF和V1导联P波为正向,I、aVL导联为完全负向。结论三维电解剖标测可以清楚显示左心耳解剖结构以及源于其中的房速的激动顺序并有利于经导管进行射频消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肺静脉隔离术后诱发房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特征和长期随访结果。方法连续纳入2010年2月至2010年10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行单纯双侧肺静脉电隔离术并行诱发试验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98例。消融后用冠状窦远端快速起搏(周长以250 ms起始直至心房不应期或180 ms)及静点异丙肾上腺素2~4μg/min,诱发房性心律失常持续大于1 min为诱发阳性。诱发出的心动过速以CARTO引导下的激动标测和拖带标测判定机制并进行针对性消融。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6个月。结果阵发性房颤患者中有39例(19.7%)诱发出共49种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包括35种规则房速和14种房颤。诱发组左心房内径显著大于未诱发组[(39.5±6.6)mm比(36.7±5.2)mm,P=0.004],而年龄、性别、房颤病史、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种类、胺碘酮服用史、结构性心脏病比例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诱发出的规则房速中以大折返最为多见,占28例(80.0%)。按诱发心动过速的起源或消融关键部位发生率依次为二尖瓣环峡部(MI)20种(40.8%),三尖瓣环峡部(CTI)12种(24.5%),肺静脉(PV)6种(12.2%,其中右肺静脉2种、左肺静脉4种)、左心房间隔面4种(8.2%)、上腔静脉3种(6.1%)、左心房顶部1种(2.0%)和其他3种(6.1%)通常用线性消融可终止。随访36个月,诱发组和未诱发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9%比60.7%,P=0.592)。结论阵发性房颤肺静脉隔离术后以异丙肾上腺素静点+心房快速起搏诱发的心律失常以MI和CTI依赖最为多见,可被针对性线性消融有效终止,且并不增加远期复发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小儿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起源位置、电生理特点和射频消融结果.方法 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小儿科住院接受射频消融的局灶性房速患儿38例,年龄3.0~13.6(7.9±3.3)岁.分析不同起源位置的局灶性房速射频消融效果、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比不同年龄组射频消融效果.结果 38例患儿中20例(20/38,52.6%)为无休止性房速,18例(18/38,47.4%)为阵发性房速.38例患儿中的12例(31.6%)并发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其中10例(10/12,83.3%)继发于无休止性房速.房速起源部位以心耳部位最为多见(12/38,31.6%),其次依次为肺静脉(7/38,18.4%)、心房壁(7/38,18.4%)、房间隔(7/38,18.4%)、冠状静脉窦口(3/38,7.9%)、上腔静脉(1/38,2.6%)、三尖瓣环(1/38,2.6%).38例患儿中的36例(36/38,94.7%)射频消融成功,复发10例(10/36,27.8%).复发病例中7例(7/10,70.0%)为心耳起源,外科手术将患侧心耳切除后均未再复发.18例(18/38,47.4%)发病年龄≤3岁,20例发病年龄>3岁;≤3岁组和>3岁组无休止性房速的发生率、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发生率及起源部位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①对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小儿局灶性房速患者,射频消融是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②小儿局灶性房速以起源于心耳最为常见;③起源于心耳部位的局灶性房速复发率与失败率最高,外科心耳切除术为安全有效的补充根治方法;④小儿无休止性局灶性房速更易进展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起源于主动脉左窦室性早搏(室早)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8例起源于主动脉左窦的室早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采用激动顺序标测,靶点V波较体表心电图QRS波群提前30~50ms,温控大头导管温度65℃~70C,放电240S。结果:靶点位于主动脉左窦左冠状动脉开口下方1~2cm,即刻成功率为100%。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内,18例患者复查动态心电图均仍见室旱,由术前(28157±1360)次/日降低为术后(856±310)次/日。术后1个月后,除4例器质性心脏病者仍见室早(697±263)次/日,其余患者室早消失。随访3~24个月无复发。结论:射频消融治疗起源于主动脉左窦的室早安全有效,器质性心脏病者也可以尝试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阐明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二尖瓣环峡部线(MI)嵴部缝隙依赖折返的电生理特点和产生原因。方法选取82例曾于房颤导管消融术中行MI消融并因术后复发规则房性心动过速(OAT)而行二次消融的患者,行电生理检查和二次导管消融,一旦判定为MI嵴部传导缝隙依赖的OAT,则在三维电磁导管定位系统(CARTO)引导下在MI消融线上和嵴部取点,计算左心房内膜周长占心动过速周长(TCL)比例,术后至少随访6个月。另外选择2012年10月至2012年12月间于房颤导管消融术中行MI消融且已达阻滞标准者36例。将消融导管置于嵴部,重复鉴别性起搏过程,观察嵴部是否存在传导缝隙。结果 82例因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OAT行二次消融的患者有7例(8.5%)为MI嵴部缝隙依赖折返,心动过速周长(TCL)为(247.9±19.2)ms,左心房内膜面激动时间为(145.4±17.7)ms,占TCL(58.5±3.2)%。体表F波形态和激动标测符合围绕二尖瓣环大折返特点,但MI消融线上拖带起搏后间期(PPI)较长[PPI-TCL(34.3±6.6)ms],且存在较宽双电位[间距(99.7±7.4)ms],而嵴部拖带PPI-TCL明显较短[(11.4±3.9)ms,P0.001];6例于嵴部消融终止,1例于冠状窦远端对应位置消融终止,随访(11.1±4.5)个月无复发。另外,36例行MI消融且满足双向阻滞标准的患者,于嵴部重新行鉴别性起搏,发现5例(13.9%)存在嵴部传导缝隙。结论 MI嵴部缝隙依赖折返是一类以嵴部缝隙为关键峡部、而既往MI消融线在折返路径之外的独特OAT,其成因可能与嵴部尚存传导缝隙却符合MI阻滞判定标准的MI假性阻滞现象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EnSite Velocity系统指导单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右心室流出道(ROVT)室性期前收缩(PVCs)的可行性。方法28例药物未能控制的ROVT PVCs患者行单导管消融术,消融导管在EnSite Velocity系统指导下进行解剖标测重建RVOT模型,经激动顺序标测及起搏标测明确消融靶点。结果 RVOT建模时间及所需X线曝光时间为(6.6±2.2) min、(0.5±0.4)min。即刻消融成功率100%,异位起搏点起源自间隔部17例(60.7%)、前壁3例、后壁3例、游离壁5例。消融靶点较体表QRS波群起点提前(34.2±5.1)ms。手术总时间、总X线曝光时间、标测时间、消融时间分别为(56.2±13.9)min、(1.1±0.7)min、(15.5±8.2)min、(5.5±2.9)min,其中6例零X线曝光。术中、术后没有相关并发症出现,观察(19.7±8.6)d,复发1例。结论 RVOT PVCs多起源于间隔部,经EnSite Velocity系统指导的单导管消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心电图P波的变化。方法选择10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患者(PAF组),100例无房颤患者作为对照组(无PAF组),采用体表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分别测量两组的V1导联P波时限(Pt)、V1导联P波终末负电势(Ptfv1)和左心房内径(LAD)、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V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结果 PAF组、无PAF组的Pt分别为(120±10)ms、(99±11)ms,Ptfv1分别为(0.051±0.023)mm·s、(0.026±0.010)mm·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PAF组、无PAF组LAD分别为(33.6±3.9)mm、(32.7±4.2)mm,LVD分别为(44.6±4.1)mm、(42.7±4.3mm),LVEF分别为(56.6±4.9)、(59.7±5.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阵发性房颤可引起心电图Pt及Ptfv1值增加,与左心房内径大小无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小儿不同类型快速心律失常的成功率、复发率、安全性及对消融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国内8家医院小儿心内科1994年4月26日至2012年9月30日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及RFCA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患儿3 058例,年龄0.33-16.50(7.6±3.8)岁.分析不同心动过速类型RFCA方法及效果、心动过速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不同年龄组的RF-CA效果及复发情况.结果 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患儿共计3 058例,包括室上性心动过速(SVT)2 561例(83.7%)及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VT/PVC) 497例(16.3%).SVT患儿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1 630例(63.6%),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750例(29.3%),心房扑动/切口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AFL/IRAT) 40例(1.6%),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FAT)141例(5.5%).2 958例患儿接受RFCA,首次消融成功率96.8%,复发率4.8%,其中经电生理检查证实为原旁路/消融点复发3.6%,新的旁路/起源部位/心律失常类型1.2%.1 580例AVRT患者接受RFCA,首次消融成功率97.7%,复发率4.0%,其中原旁路复发2.4%,新的旁路/心动过速类型复发1.6%.右前/中间隔旁路首次消融成功率较低(88.2%),原旁路复发率较高(19.4%).740例AVNRT患者接受RFCA,首次消融成功率99.3%,复发率4.4%,其中原消融类型复发4.0%.40例AFL/IRAT患者接受RFCA,首次消融成功率97.5%,随访无复发.131例FAT患者接受消融,首次消融成功率84.7%.其中采用二维标测成功率81.0%;采用三维标测指导冷盐水灌注导管消融成功率91.5%.FAT患者消融复发率12.6%,其中原消融点复发率11.7%.467例VT/PVC接受RFCA,首次消融成功率93.1%,其中采用二维标测成功率92.1%;采用三维标测指导冷盐水灌注导管消融成功率100%.起源于不同部位VT/PVC首次消融成功率以左心室中后间隔起源为最高,达96.9%;最低为多源性VT/PVC,为66.7%.VT/PVC消融复发率6.4%,其中原消融点复发5.5%.不同年龄组首次消融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FCA并发症17例(0.55%),包括完全性房室阻滞4例(0.13%),二度房室阻滞6例(0.20%),血气胸1例(0.03%),麻醉意外1例(0.03%)及血管并发症5例(0.16%).结论 RFCA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治疗小儿快速型心律失常,成功率高,复发率低,是根治某些类型小儿快速型心律失常的首选方法.低龄患儿RFCA成功率、复发率及并发症与其他年龄组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消融术难度有所增加,需谨慎选择.采用三维标测指导射频导管消融可明显提高难治性心律失常的消融成功率.丰富的经验及熟练的操作是避免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