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重新审视“解毒中药”的性味。方法从中药典籍“解毒中药”的性味研究入手,采用分析论证法。结果证实了“解毒中药”的性味不仅只限于性寒凉的药物,还有“以毒攻毒”、“甘味”、“苦味”、“其他”性味的解毒药。结论全面认识“解毒中药”的性味,对准确理解解毒中药的功效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2.
中药性味理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性味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随着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拓宽了研究思路,笔者就这一理论的研究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3.
中药性味功效理论剖析与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药性味功效的剖析,揭示中药现代研究思路上还原论倾向的弊端,提出“按照中药学自身规律和思路来进行研究,乃中药现代化成败之关键”这一观点,并针对有关缺陷具体地阐述了相应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4.
5.
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之中,吸取半消化食物为营养。当虫体过多、饥饿、胃酸分泌过少,不适当驱虫、或寒热等环境条件变化时,虫体不安其位,骚动不宁而腹痛。本文报告治疗蛔虫性腹痛124例。1临床资料1993年1月至1995年12月,在本院门诊就诊的蛔虫性腹痛124例,其中年龄最小1.5岁,最大44岁。8岁以下90例,占72.6%;8~14岁19例,占15%;20岁以上10例,占8%。诊断为肠蝈虫症者120例,占96.8%,胆道蛔虫症者4例,占3.2%。2治疗及结果拟用“糖醋生姜杨”,糖水与陈醋等量混合,加生姜末适量温服。虚寒痛者用红糖,热性痛者用白糖。另…  相似文献   

6.
中药性味的研究与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就中药性味的传统认识,现代研究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加以论述,由此提出对中药性味的研究,应从疾病寒热的内涵入手,从药理方面探索寒热药性特点;从药味明显的中药着手,找出药理作用与药味的相关联系,从而形成现代的性味理论。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在药理科学领域的研究也逐渐深入,但对于现代药学与中药性味之间的联系,目前仍处于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仍需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本文就现代药学与中药性味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分析,并阐述一些看法,旨在促进药理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中药学教材、积邪学说理论,分别从药物性味、归经、功效上分析探讨临床常用解毒化浊之中药,对其进行总结归类,从药性方面归纳出了温热类、寒凉类、平和类解毒化浊药;从药物归经上导出归上焦经脉、中焦经脉、下焦经脉类解毒化浊药;从功效层面分出了行气化浊类、清热解毒类、化痰降浊类、利湿化浊类、消食化浊类、化瘀解毒类、杀虫解毒类、祛腐解毒类、辟秽化浊类。  相似文献   

9.
通过中药学教材、积邪学说理论,分别从药物性味、归经、功效上分析探讨临床常用解毒化浊之中药,对其进行总结归类,从药性方面归纳出了温热类、寒凉类、平和类解毒化浊药;从药物归经上导出归上焦经脉、中焦经脉、下焦经脉类解毒化浊药;从功效层面分出了行气化浊类、清热解毒类、化痰降浊类、利湿化浊类、消食化浊类、化瘀解毒类、杀虫解毒类、祛腐解毒类、辟秽化浊类。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中药多糖的结构(分子量、单糖组成及链接方式)出发,挖掘其与中药性味之间的潜在联系,以此加深对中药多糖的认识,为中药多糖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收集整理中药多糖结构,使用PyCharm软件、Python语言对中药多糖结构与性味进行数据关联分析(支持度和置信度)。结果:中药多糖结构与中药性味有一定的关联规律,中药多糖结构与四气中的“寒”、五味中的“甘”关联性更高,此外,单糖组成相对单一的中药多糖结构与中药性味更容易挖掘出相关性。结论:中药多糖结构与中药性味的关联分析为中药多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为开展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中药炮制是一门传统的中药制药技术,通过炮制技术,药物在临床应用时可以降低毒性、增强疗效、改变药性、便于调剂制剂等。中药的炮制解毒技术是对有毒中药可以安全应用于临床的一大创举,它降低了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药物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并扩展药物临床应用的范围。通过对有毒中药在中医药古籍文献的记载和炮制技术整理,并对它们现代国内外前沿研究文献的归纳和分析,在毒性中药的毒性分级、毒性作用部位及毒性成分、炮制解毒技术及临床应用方面进行总结,同时提出采用相同炮制技术进行解毒的有毒中药具有共性的炮制解毒规律的理论,以期为有毒中药的炮制解毒技术及炮制解毒机制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中药性味、归经是中药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规范中药性味、归经对临证选方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传统理论对性味、归经的认识方法入手,结合现代的认识方法和手段,提出了规范中药性味、归经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3.
标示中药性能功效的性味(寒热温凉四气和辛甘苦酸成五味),在中医文献中的记载并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分析其原因,主要有水土质异、采收季节不同、名实讹误、角度不同、性味双重、前错后改、炮制方法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标示中药性能功效的性味(寒热温凉四气和辛甘苦酸咸五味),在中医文献中的记载并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分析其原因,主要有水土质异、采收季节不同、名实讹误、角度不同、性味双重、前错后改、炮制方法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标示中药性能功效的性味(寒热温凉四气和辛甘苦酸咸五味),在中医文献中的记载并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分析其原因,主要有水土质异、采收季节不同、名实讹误、角度不同、性味双重、前错后改、炮制方法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古今中药性味不统一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标示中药性能功效的性味(寒热温凉四气和辛甘苦酸咸五味),在中医文献中的记载并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分析其原因,主要有水土质异、采收季节不同、名实讹误、角度不同、性味双重、前错后改、炮制方法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标示中药性能功效的性味(寒热温凉四气和辛甘苦酸咸五味),在中医文献中的记载并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分析其原因,主要有水土质异、采收季节不同、名实讹误、角度不同、性味双重、前错后改、炮制方法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标示中药性能功效的性味(寒热温凉四气和辛甘苦酸咸五味),在中医文献中的记载并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分析其原因,主要有水土质异、采收季节不同、名实讹误、角度不同、性味双重、前错后改、炮制方法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标示中药性能功效的性味(寒热温凉四气和辛甘苦酸咸五味),在中医文献中的记载并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分析其原因,主要有水土质异、采收季节不同、名实讹误、角度不同、性味双重、前错后改、炮制方法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标示中药性能功效的性味(寒热温凉四气和辛甘苦酸咸五味),在中医文献中的记载并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分析其原因,主要有水土质异、采收季节不同、名实讹误、角度不同、性味双重、前错后改、炮制方法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