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液细菌污染原因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使输血可引起不良反应 ,但人们往往更多地关注血液传染病 ,由于当前大量流动采血车驶向街头采血 ,在采血环境与条件远不如站内的情况下 ,如何防止血液细菌污染显得更为重要。鉴于血液细菌污染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本文就有关文献报道作一综述 ,以引起同道们的重视。1 血液细菌污染的状况回顾 由于近几年人们关注经血传播病毒感染 ,不断提高检测试剂的性能和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 ,输血传播病毒性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因此 ,细菌污染就成为输血医学重大的问题。Ransey等 [1 ]报道了自 1 993年 1月~ 1 996年 1 2月美国血液成分 FDA强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有针对性的对采供血过程中可能导致血液细菌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对策加以改进,降低输血相关感染风险。方法采供血过程中可能导致血液细菌污染的原因:(1)献血者菌血症;(2)血液采集过程的细菌污染;(3)血袋细菌的污染;(4)血液成分加工过程的细菌污染;(5)血液储存、运输过程的细菌污染。降低细菌污染血液的对策:(1)严格筛选献血者;(2)改进献血者皮肤消毒;(3)隔离初始采集的血液;(4)采血前对采血袋进行质检;(5)血液成分加工过程中避免血袋污染;(6)血液储存、运输过程中保持冷链。  相似文献   

3.
血液成分的细菌污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天,在美国菌血症仍是微生物引起输血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据统计,从1990年到1998年间,占输血死亡率的17%(46/277)。血液成分的细菌来源包括采血时穿刺部位消毒的不彻底,采血穿刺时将细菌带入、献血员暂短的菌血症以及偶发事件或在成分制备处理过程中造成污染。血液成分的细菌污染相关的输血反应(BaCon)发生频率评估,是由美国血库联合会、美国红十字会、军队血液服务中心和疾病控制中心联合开展的前瞻性研究。BaCon的数据表明,具有明显临床症状的血小板细菌污染频率为9~16/百万单位,致死率为0.25~1人/百万单位。结合血液成分细菌培养的前瞻性研究数据表明,随机献血员浓缩血小板细菌污染率超过1/3,000单位,机采血小板的细菌污染率几乎达到1/800,而红细胞产品的细菌污染率在1/50,000单位(来  相似文献   

4.
赵晓凌  何桂梅 《当代护士》2008,(11):F0003-F0003
血液成分在治疗和抢救患者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血液成分一旦被细菌污染,将会给受血者造成不良反应,甚或危急生命。1999年~2004年,本科在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曾出现6次因离心而导致保养液袋破裂现象,笔者对此现象分析,在血液成分制备离心时,将采有全血的三联血袋的放置方法进行了改进,避免了保养液袋破裂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在输血反应中细菌污染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即刻性反应 [1 ] 。美国 (CDA) 1 976年对 2 3 65个实验室的输血反应频率调查表明 ,输血总反应率 0 .94% ,其中细菌污染率占总数的 1 %左右。而近年来此类输血事件不断发生 ,1 994年美国报道了由于输入细菌污染的血液成分而死亡的病例 ;在加拿大血小板的细菌污染比例是 0 .41‰~ 1 .0 7‰ ;法国 1 994~ 1 997年 5月发生 80 2 8例输血事故中 ,1 44例与细菌污染有关 ,涉及到红细胞的有 97例 ,涉及到血小板的有 5 3例 ,其中革兰氏阳性菌占 5 1 % ,革兰氏阴性杆菌占 2 8% ,棒状杆菌占 6% [2 ]。  在…  相似文献   

6.
Blajchman M.A.输血引起的败血症(TAS)反应发生在细菌污染的血液成分输注过程中或输注后,是最早知道的输血并发症之一。随着采血中无菌技术的有效应用,血液采集和成分制备中无菌密闭系统的使用,以及细胞血液成分的低温保存,都显著地降低了TAS反应的发生频率。然而,由于输注了细菌污染的细胞血液成分,不断有发生严重的甚至致命的输血反应的报道,特别是随着输血意识的不断提高,这方面的报道越来越多。这些反应主要发生在红细胞(包括同种和自身的),血小板(随机供者和单采)和血浆制品的输注中。因此,美国食物及药品管理局(FDA)报道:从1976年到1978年间,输血导致死亡的病例中,4%是由于血液被细菌污染所致,而从1986年到1988年3年间,这个数值上升到10%。 最近,许多前瞻性研究阐述了TAS反应潜在的严重性,扩大了被污染的血液制品输注后发生的各种类型反应的临床范  相似文献   

7.
细菌污染的血液输注后能引起受血者发生严重反应甚至死亡,因此血液细菌污染成为输血医学的重大问题。现就血液细菌污染的原因及预防控制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8.
必须重视血液细菌污染的预防和控制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高峰 《中国输血杂志》2004,17(4):221-222
血液的细菌污染是指血液和血液制品被细菌污染,以及细菌污染血液输注后引起患者发生严重反应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是输血安全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现代输血发展的起步阶段,血液的细菌污染问题就引起高度关注。1937年,世界上第一个血库在美国芝加哥著名的Cook County医院建立,1939年即有文章在著名的JAMA杂志上发表专门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BacT/ALERT 3D全自动微生物侦测系统在鉴别血液成分细菌污染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分析室间质评标本检测结果的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以评价检测系统性能,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血液及成分抽检标本结果对血液的污染情况进行监测。结果室间质评标本共71份,仪器报阳预警40份,阳性符合率97.5%,阴性符合率100.0%。血液及成分抽样标本共1 584份,假阳性率为0.6%。结论通过分析和评价检测系统在检测中的应用效果,及时查找并分析原因,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细菌监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全血采集后在室温保存的最长时间从8小时延长到24小时,有多方面的益处。欲作上述变更,除需表明经室温保存24小时后的全血所制备的血液成分仍保持其功能外,还需证明延长室温保存时间不增加细菌的繁殖。为此,将2单位全血混合,接种细菌后再分成2个单位,分别室温保存8小时和24小时,然后分离血液成分;在血液成分的贮存过程中,检查其中所含细菌的水平。结果表明,对所试验的5种常见血液污染菌,全血在室温保存24小时并不增加这些细菌在血液成分贮存过程中的繁殖速率。  相似文献   

11.
血液保护与节约用血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血液保护(blood conservation)包括小心地保护和保存患者的血液,防止其丢失、破坏和污染,并有计划管好、用好血液这一宝贵的天然资源,预防输血并发症及输血传播疾病[1].血液保护的目的是少出血、少输血、不输血和自体输血.血液保护的同时强调科学用血、安全用血和成分输血,反对输"保险血"、"人情血"、"营养血".  相似文献   

12.
血液代用品是能运输和释放氧到组织的非细胞液。作为血液代用品必须满足下列条件:容易获得,无需交叉配血、无病毒和细菌污染,无血液免疫抑制作用,保存时间长,粘度低。近年来,血液代用品发展很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季时潮湿环境下血液净化室发生丝状真菌污染的原因及处置对策。方法分析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净化室2021年6月在每月常规微生物的培养时发现细菌菌落并有丝状真菌,期间血液净化治疗患儿有无感染情况及对策。结果血液净化室每月常规微生物培养监测,于2021年6月在水处理间透析用水(起始端)检测到细菌菌落76cfu/ml,其中有丝状真菌;透析1号机透析液细菌菌落6cfu/ml,其中有丝状真菌;透析2号机透析液细菌菌落4cfu/ml,其中有丝状真菌。血液净化室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优先安置患儿,评估感染指针,分析丝状真菌污染原因,制定梅雨季血液净化室内相关消毒流程。结论通过在梅雨季增加针对透析室和水处理间物体表面、地面、环境及各类出风口的消毒频次,严格把控消毒质量,可明显抑制真菌的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14.
测定血液乳糜程度的新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献血者在采血前大量食用脂类食品 ,被人体吸收后 ,在血液中能形成主要成分为甘油三酯、胆固醇的乳糜微粒 [1 ] ,造成乳糜血。严重的乳糜血不仅影响血液质量 ,尤其是冰冻血浆的质量 ,而且难以为临床所接受 ,常造成血液的浪费。本中心曾采用肉眼观察血浆的方法 ,来测定血液乳糜程度。但这种判定方法无任何参照标准 ,又受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常造成乳糜血判定结果的差异。为此 ,笔者根据乳糜微粒大小约在 80~ 5 0 0 nm、成分复杂 [2 ]等特征 ,参考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目测法检测细菌悬液中含细菌数的原理 [3] ,以及临床定性测定胆红素中…  相似文献   

15.
背景 输细菌污染的血小板成分引起的脓毒血症虽然十分少见,但它是相当严重的输血并发症。相当部分败血病与皮肤上的生物体有关。本模型系统是用于研究去除容器中最初几毫升血液能否减少血液中的皮肤上的寄生生物体的量。研究设计和方法 在有无菌盐溶液或全血的袋外部作消毒处理,然后该部位用金黄葡萄球菌人为的污染,再干燥。用针穿刺污染部位后,测量下列情况下的细菌含量:1)从导流管中流出的连续7mL管中的血液或盐溶液;2)相联的转移袋中的40mL血液或盐溶液;3)经另一消毒过的端口从最初袋子的穿刺孔流出的血或盐溶液。结果 去除开始21-42mL盐溶液或全血可减少后面盐溶液或全血中的人为污染的金黄葡萄球菌大约1log。结论 在血液流入第一个袋之前将全血先采集至样品管中可以减少随后成分制备时的细菌污染以及由于皮肤生物体引起的脓血症发生频率。  相似文献   

16.
血液成分的细菌污染是一种可怕的并发症,可导致受血者生命危险。然而通过输注血液成分的观察,发现细菌污染并发症很少见。一种原因提示抗菌因子在采血后被激活,4℃贮存中有一些细菌不能生长,另一种原因可能是新鲜血中的吞噬细胞有杀菌作用,贮存几天后的全血失去大部分杀菌能力,主要是由于体外贮存中,白细胞失去吞噬能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深圳正常人群血液内毒素含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输血安全一直是采供血机构和临床医院遵循的宗旨,血液及其制品从采集到运输、检测、制备、交叉配血、输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而细菌污染是最常见不安全输血原因之一,细菌产生的内毒素具有很强的细胞毒作用,能引起发热、寒颤、低血压、内毒素血症甚至休克死亡,因此血液监测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8.
用血液灌流(HP)联合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危重病例,特别是已发生急性肺水肿、呼吸抑制和休克者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冷沉淀对血液清除细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输血技术的发展,成分输血日益受到重视。冷沉淀作为一种血液成分,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有报道,它在促进吞噬细胞清除异物及创口愈合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与其富含纤维结合蛋白(Fn)有关犤1犦。近年来,关于冷沉淀对吞噬功能的影响报道不一犤2犦,我们用向血液成分中接种细菌并计算存活率的方法,进一步观察冷沉淀与血液杀菌、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间的关系,现报告于后: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菌种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均为本院临床微生物及免疫学教研室保存菌种。各菌种在营养…  相似文献   

20.
在血液交配试验的有关报导中,多见血浆某种成份的增加或亚型不合等,造成在交配时发生血液凝集,未见有关凝集素效价方面的报导。本院发现一例血浆中缺乏抗B凝集素(<1:2)的A型患者,具体情况转述如下: 血库遵守医嘱,将400mlAB型血液按常规血液交配方法交配,交配结果:主、次管均没有发现凝集现象,但是在复查血型时发现病人血型为A型。再查造成错误的原因是医生误将“A”型血写成了“AB”。现在的问题是A型病人血浆中含有的抗B凝集素与“AB”型供血者血球上的B凝集原为什么没有发生凝集现象?说明患者血浆中抗B凝集素含量太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