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健康天地》2011,(5):40-40
<正>结构说明整套茶具由瓷茶罐、托盘、茶杯、茶壶、水盂、茶船六个部分组成,各个部分进行巧妙得组合,形成西湖十景之一"三潭映月"中的一个石塔;塔尖为茶具中的瓷茶罐,形如一个小葫芦,线条优美;塔身由四个茶杯和茶壶两部分组成,塔基为水盂,为清洗茶具之用。底部为茶船,用来摆放茶具和实施泡  相似文献   

2.
李彩云 《健康天地》2009,(11):42-43
<正>茶盘,也有人称之为茶海,是盛放茶壶、茶杯、茶道组、茶宠乃至茶食的浅底器皿。茶盘是茶具里最有涵养和度量的好好先生,终生甘当配角,但这个配角不可或缺,有了茶盘,壶、杯、公道等才好粉墨登场,演绎出一场关于茶文化的好戏,即便是在郊外或公园的无我茶会,也至少需要一面茶巾来替代一下茶盘的角色,似乎那茶盘一摆,就能在繁  相似文献   

3.
我国种类繁多的茶具,不仅是实用的饮茶器皿,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显示出浓郁的民族色彩。茶壶、茶杯、茶碗是最常用的泡茶器皿,还有一些与之配套的饮茶用具,如茶船、茶盅、茶荷、茶巾、茶匙、茶盘、茶托以及茶罐等,组成了我国特有的“茶具文  相似文献   

4.
逸名 《健康天地》2011,(6):75-75
<正>在中国茶文化中,处处贯彻着和谐精神。宋人苏汉臣有《百子图》,一大群娃娃,一边调琴、赏花、欢笑嬉戏,一边拿了小茶壶、茶杯品茶,宛如中华民族大家庭,大孩子虽多并不去打架,而能和谐共处。至于直接以《同胞一气》命名的茶饮图,或把茶壶、茶杯称为"茶娘"、"茶子",更直接表达了这种亲和态度。清代茶人陈鸣远,造了一把别致的茶壶,三个老树虬根,用一束腰结为一体,左分枝出壶嘴,右出枝为把手,三根与共,同含一壶水,同用一  相似文献   

5.
谁会懂得     
<正>以前走进茶庄里,常常看到店员把剩茶淋到茶盘的泥公仔上。后来研究茶文化,才知道那是人们在养茶宠。"茶宠"顾名思义就是茶水滋养的宠物,多是用紫砂或澄泥烧制的陶质工艺品,喝茶时用茶蘸茶汤涂抹或剩茶水直接淋漓,年长日久,茶宠就会温润可人,茶香四溢。常见的茶宠有金蟾、貔貅、小动物、人物等,形态百变,活灵活现。  相似文献   

6.
茶盘舞,又叫"跳板茶",是"江南第一水乡"婚俗中精美绝伦的经典,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跳板茶,顾名思义,就是在跳板上献茶,好像在平衡木上翩翩起舞。跳板茶始于清末,盛于民国。那时候,千灯地区水网密布,  相似文献   

7.
茶盘舞,又叫"跳板茶",是"江南第一水乡"婚俗中精美绝伦的经典,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跳板茶,顾名思义,就是在跳板上献茶,好像在平衡木上翩翩起舞。跳板茶始于清末,盛于民国。那时候,千灯地区水网密布,行船  相似文献   

8.
守住一颗心     
安婆 《健康天地》2011,(4):69-69
<正>我对茶的了解,还是依赖一个叫老茶的朋友。老茶是成都人,姓王,当年知识青年下乡时到的茶坪,就再没有离开过那个偏远的盛产茶叶的古老的小镇。老茶五十多岁年纪,看起来却像是六十岁的面容。老茶最大的嗜好,就是喝茶。"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老茶是极其有学问的,陆羽的《茶经》,他居然可以背诵。名茶我也喝了不少,却都没有千佛山的茶好喝。老茶说这话的时候,他茶壶里的水已经开了。老茶的茶壶很特别,  相似文献   

9.
正好茶之人,不仅对所品之茶、所用之水有所讲究,对于茶壶、茶杯、茶勺等茶具同样非常在意。一杯香茗,香味四溢,沁人心脾,一壶好水,相得益彰,茶叶浮沉,一盏好壶,装载着茶韵、茶香、茶道,再与好的茶杯等茶具相搭配,更是好茶者不可多得的极致享受。提起茶壶,无论是懂茶之人,或是对茶具一知半解的爱好者,首先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一定是  相似文献   

10.
在英国,有各种名目不同的茶会,如下午茶会、家庭茶会、野餐茶会、草坪茶会、幼儿房茶会、网球茶会、板球茶会等等,但无论何种名称,内容都相去不远。下面,我们就以室内的家庭茶会为例,说明其具体形式。除了人员以外,茶与茶点是茶会上的主角,茶壶、茶杯、鲜奶罐、糖罐、滤勺、汤匙等都是必备品,整体空间的布置亦相当重要。大体来说,茶具的摆放无一定之规,以方便使用及整体协调为原则。如茶壶应放在主人手边,便于随时为客人斟茶。茶杯与托盘应置于客人面前。餐桌上还要准备英式烤饼、三明治、小蛋糕、饼干或纯中国风味的甜点等,这些茶点应分别…  相似文献   

11.
孙毅 《健康天地》2010,(9):38-39
<正>午休时刻,你拎起一只立顿茶包,一杯好茶从茶园直接进入你的茶壶:而我却沿着相反的轨迹,去追寻与茶壶紧紧相连的另一端——神秘遥远的茶园,为你揭开一杯好茶的全部机密。海滩和海滩上密密麻麻的长腿比基尼女郎并不代表一个真正的印度尼西  相似文献   

12.
正很多爱喝茶的人会养茶壶,即不擦洗茶具,让茶杯、茶壶的表面形成一层棕褐色的茶垢,俗称"包浆"。据说用这样含有茶垢的茶壶、茶杯泡出来的茶味道更醇厚,养生效果更好,那么事实究竟如何?不及时冲洗茶杯又有什么危害?一个人每天最多喝多少茶才最健康?茶叶最多能冲几次?让我们来逐个解答这些疑问。  相似文献   

13.
“回回家里三件宝,汤瓶盖碗子白帽帽。”“不吸烟不饮酒,盖碗子不离手。”这是流传于宁夏回族农村的俗语。 盖碗子也叫“盅子”、“茶碗子”、“三炮台”,古代叫“茶盏”。它是由茶碗、茶盖、茶托(长方形叫茶船)配套而成,南方人称“三件套”,北方人叫“三合一”。 盖碗子的配套是经历了几个历史时期日臻完善的。从商代到隋朝期间,人们饮茶多用“盂”(饭碗)。自唐代开始,饮茶用具才从食具、酒具中分离出  相似文献   

14.
<正>茶有千种,味具万象。从茶壶中倒出的茶联、茶回文,润入心田的却是一份美好,一股亲情和一种境界。位踞衡岳南天门的茶馆悬挂着老作家周而复的一副楹联:"到南天门歇歇脚喝杯茶去,登祝融峰看看山携朵云来。"既是质朴平淡的口语,又是令人回  相似文献   

15.
滋养茶宠     
正喜爱品茗的茶人对茶宠肯定不会陌生。那么,什么是茶宠呢?顾名思义,就是茶人的宠物——用茶水精心滋养的陶质小工艺品。在品茗过程中,很多茶人都会在茶盘上摆放几只造型各异的摆件——茶宠。这些茶宠,或有吉祥寓意,或有文化气息,或是搞笑逗乐,或是趣味童真,全看主人的喜好。茶宠大都用紫砂或澄泥烧制而成,经茶人用笔蘸茶汤涂抹或剩茶水直接淋洒,年长日久,  相似文献   

16.
<正>"开茶叶店很难赚钱"似乎是业内的共识,特别是茶企开出的大店亏本的更多,因而引发了茶叶店的变革。近来,人们发现茶叶在茶叶店里越来越不起眼了,取而代之的是茶盘、紫砂壶、茶杯等茶具占了显要位置,更甚者茶叶店里卖书、卖红木家具、卖珠宝玉石、卖古玩字画,甚至有的茶叶店卖起白酒、红酒、电话卡,茶叶店里的花样翻新都让茶叶的主题被冲淡,因而使茶叶店越来越不像茶叶店,茶企的经营也一步步走向死胡同。  相似文献   

17.
权翠芳 《现代养生》2013,(19):49-49
在青海生活多年,我爱上了“熬茶”。青海方言把“熬茶”读作“nao茶”。顾名思义,这种茶是熬制出来的,也就是用煎煮方法制成的。具体方法是:将适量茯茶(也称砖茶、藏茶)放人茶壶、砂罐等器皿中,加水烧开,再加入适量的花椒、姜片、荆芥、桂皮、盐巴等调味品,一起小火煎煮,直到茶汤由淡转浓,由橙黄转为黑红。倒一碗滚烫的“熬茶”,只见茶色浓郁,茶香氤氲;嘬尖嘴唇饮一口,  相似文献   

18.
<正>茶洗,形如大碗,深浅色样很多,烹工夫茶必备三个: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一个用以浸冲罐,一个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过的茶叶。60年代枫溪创制的茶洗,在茶具改革中,居功至伟。这种外观如铜鼓的器皿,也分上下两层,上层中间开有几个小孔以供泻水,其形制与明人的记述完全一样,因此应正名为茶洗。新型的茶洗,上层就是一个茶盘,可陈放几个茶杯,洗杯后的弃水直  相似文献   

19.
<正>茶友去观赏茶道表演活动,他说其中有一张茶席,司茶已准备就绪,司仪正介绍着她们,眼看马上要开始泡茶了,这时候却有位第三者从贵宾席中跪爬上前至茶席,于茶席上的一个奉茶盘动手取下一张小标签,又跪爬回去座位。现场并没有被告知到底为了什么,司仪继续他的讲话,然后司茶便进行了泡茶仪式。茶友认为此动作相当突兀,好奇探个究竟,查实那张小标签原来是商品的价格标示,那第三者原来是主办代表之一,认为茶具上不应贴着价格标示,当堂即去撕掉。  相似文献   

20.
<正>有人说,林清玄的作品意境"最清明",声音"最玄妙"。多年喝茶,林清玄慢慢从茶道中悟出了生活之道。在林清玄看来,每天的生活其实就像一杯茶,大部分人的茶叶和茶具都很相近,然而善泡者泡出来的茶更有清香的滋味,善饮者饮到更细腻的消息;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这正如他在《大茶壶与小茶壶》中所写:"一个能在泡茶时专心的人,工作也会专心。因此,泡茶给人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