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中药制剂导致的不良反应类型及特点,探讨中药制剂用药管理对策。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发生的180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检测报告,回顾性分析中药制剂导致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性别、年龄、发生时间、中药剂型、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累及器官或系统),针对导致不良反应的原因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结果:通过回顾性分析180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检测报告发现,女性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男性,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20岁(27.2%)和61岁及以上(28.3%)的老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1 h以内(78.9%),差异与其他时间段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中药剂型是静脉注射剂(53.9%)和中药口服制剂(17.8%),与其他中药剂型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给药(66.1%)途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口服制剂、外用制剂等其他给药方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的器官或系统是皮肤及附件(38.3%)、消化系统(26.1%),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中药不良反应及用药安全性依然缺乏深入研究和全面的认识,应重视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监测,合理使用中药制剂,提高临床中药制剂的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采用中药治疗时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并分析相应的控制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1年01月~2013年01月期间出现的60例使用中药治疗并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控制不良反应的对策。结果:经统计发现,本组患者在使用中药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为:中药用量不当、辨证不清、药物配伍不当、炮制方法错误、煎煮不当及个体差异等;针对上述因素,应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明确辩证,合理用药、科学合理配伍以及严格控制药品质量等。结论:中药不良反应危害较大,导致其发生的原因较多,应引起足够重视。临床必须加强中药知识的学习,查找不良反应出现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加强安全用药管理,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并提出一些控制对策,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5月-2013年6月期间临床出现的46例中药不良反应事件,并统计分析发生原因。结果: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有药物配伍不当、用药时间过长、炮制方法错误、用药剂量不对、患者属于过敏体质、采用金属器皿进行煎煮等。结论:中药不良反应危害大,应引起高度重视,临床必须加强学习中药知识,科学合理配伍,严格控制中药药品质量,才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定西市中药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统计定西市2012年中药药品不良反应报告(ADR),按年龄、性别、药物剂型、不良反应症状、涉及器官等类别考察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分析其特点。结果:388例中药ADR涉及53种中药制剂,占全年ADR报告的25.03%,在小于10岁的患者中,男性ADR(70.45%)明显多于女性(29.55%);11~50岁患者中,女性ADR(57.92%)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42.18%),51岁以上患者中ADR无明显性别差异;按剂型考察,注射剂最多(67.78%),按给药途径考察,静脉滴注最多(83.76%);ADR伤害涉及的器官以皮肤及附件最多(43.04%);ADR居前的分别为清开灵注射液19.59%,双黄连注射液18.81%,生脉注射液6.76%等。结论:中药制剂ADR的发生,与患者个体差异、年龄、药品种类、剂型、给药途径、联合用药、超说明书用药等因素有关,应加强对中药制剂特别是中药注射剂ADR监测和合理使用中药制剂的监管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中药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因使用中药抗菌药物而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给药途径、症状表现等。结果:预防性用药98例,占61.25%;患者累积用药208次,平均每例患者用药1.3次;二联用药20例,占12.50%;未发生三联用药情况。不良反应情况包括胃肠系统损害、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肝胆系统损害、凝血功能障碍、循环系统功能损伤、泌尿系统疾病、免疫功能紊乱、内皮系统损伤、呼吸系统疾病和氨茶碱中毒,其中胃肠系统损害和肝胆系统损害最多,分别占43.13%和30.00%;年龄15岁和年龄60岁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5.00%和33.75%,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注射给药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93.75%,明显高于其他给药途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使用的中药抗菌药物包括板蓝根颗粒、双黄连口服液、感冒颗粒、穿心莲胶囊、三金片和妇科千金片,其中板蓝根颗粒比例最高,达26.25%。结论:胃肠系统和肝胆系统损害是最常见的中药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而年龄过小或过大均能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需要加强用药监测,实现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中药制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并针对原因制定相应的预防对策。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上报的230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性别、年龄段、报告人员身份、发生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药品剂型、给药途径、发生时间、累及器官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制定相应措施,预防和减少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再次发生。结果:男性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女性患者,但差异并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年龄段是大于60的患者;报告人员比例较大的是医生,药师的报告比例最低;引起不良反应比例最高的剂型为注射剂;静脉给药途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外敷、肌注等给药途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剂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集中在30 min以内,非注射剂患者不良反应多在1~24 h内发生;皮肤及附件损害是主要累及器官。结论:中药制剂引发的不良反应具有明显的特点性,针对不良反应集中发生的年龄段、中药剂型、给药途径等制定相应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180例中药注射液药品不良反应进行报告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180例因中药注射液致药品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0例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患者,以≥61岁的老年人发生几率最高,占28.33%,共涉及11个品种,以鱼腥草注射液的发生率最高,为21.67%;其次是栀子黄注射液和清开灵注射液,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因素是不合理配伍用药,占43.33%。结论:中药注射液的临床使用过程,必须注意配伍、适应症、滴速及个体差异,才能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药的不良反应与安全性,促使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门诊发生的80例中药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门诊发生中药不良反应的80例患者,男32例,女48例,男女比例为1:1.5,年龄最小4岁,最大86岁,40岁以上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几率较高。中药不良反应发生与给药途径密切相关,静脉注射给药的比例最高,占57.50%。主要发生在皮肤及附件,表现为皮疹、瘙痒等,共41例,占51.25%,其次是消化和呼吸系统。结论:临床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中药所引发的不良反应,严格把握药品质量,提高用药的合理性与安全性,最大程度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药在临床中合理应用的安全性及具体的应对措施。方法:将我院2014年01月—2016年01月收治的中药治疗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出现用药不良反应的患者45例。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用药情况实施分析,针对用药安全性实施评价。结果:针对导致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未有效实施辨证论治的患者14例,所占比例为31.1%;药物用量错误及药物用法错误的患者12例,所占比例为26.7%;中药炮制方式不对的患者9例,所占比例为20.0%;中西药联合应用方式不恰当的患者6例,所占比例为13.3%;其他原因患者4例,所占比例为8.9%;在不同性别及同一因素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临床上,选择中药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针对中药的辨证、炮制、煎煮及配伍等系列利用度需要进行有效加强,针对患者的用药安全进行有效确保。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清热解毒类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及特点,提出预防对策。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3年7月期间门诊及住院部发生清热解毒类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18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制剂类型、累及系统及其临床表现。结果:180例患者中,女性患者比例(60.02%)大于男性(39.98%);0~13岁的儿童以及大于56岁的老年患者居多,分别占29.44%和48.56%;注射剂型不良反应占62.41%,高于其他剂型,且逐年上升;最常见累及系统是皮肤及黏膜。结论:医院应注意不良反应的及时反馈,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加强不良反应的观察与监测,可有效减少并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提高清热解毒类中药制剂的使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探讨胃肠道疾病中药合理用药的重要性,为中医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根据.方法:对我院消化内科的中药临床用药情况进行分析与总结,从给药途径、用药剂型、不良反应等角度探讨合理用药的重要性,并对发生的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胃肠道疾病的中药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可分为药品炮制不当、药物剂量使用过大、配伍应用不当、药品用法不当等.其中,静脉注射液不合理用药的比例最高,占60.0%,其次为口服药、肌肉注射药、外用药.不合理用药造成的不良反应主要有皮肤过敏、消化道出血、肾功能异常以及呼吸困难等.结论:在采用中药治疗胃肠道疾病时,应注意严格遵守合理用药的要求,避免不合理用药对患者造成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卢靖 《亚太传统医药》2015,11(1):134-135
目的:总结分析中药常见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安全用药管理方法。方法:统计门诊开具的中药处方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不良反应所涉及的器官、系统。结果:不良反应发生于皮肤及附件62例(44.9%),心血管系统40例(29.0%),胃肠道系统16例(11.6%),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16例(11.6%),呼吸系统4例(2.9%)。不良反应重度7例(5.1%),中度117例(84.8%),轻度14例(10.1%)。138例不良反应中,剂量使用不当52例(37.7%),个体差异38例(27.5%),剂型因素25例(18.1%),联合用药不当17例(12.3%),药物自身因素6例(4.3%)。剂量使用不当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原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加强对中药材知识的培训,建立健全的中药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等安全用药管理方法,可使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控制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三亚市2015-2016年涉药单位上报的911例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了解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分布规律,为今后更好地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准确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利用EXCEL电子表格和手工筛选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11例药品不良反应中,60岁以上老年人ADR的发生率较高(占23.93%);新的ADR有525例(占57.63%),严重的ADR有39例(仅占4.28%);抗感染药引发ADR的比例最高(占42.61%);静脉给药途径最容易引发ADR(占86.21%);ADR对人体的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多(占38.26%)。结论:ADR发生率与患者年龄、药品种类及给药途径等密切相关,应进一步加强ADR监测报告工作,提高报告质量,尤其是对严重ADR报告的收集,强化老年人临床用药安全监测,严格限制抗感染类药物的使用,从而减少ADR发生率,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黄映 《光明中医》2016,(11):1658-1660
目的探究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特点。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5年4月某院行中药制剂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310例患者为研究资料,回顾性分析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制剂类型、不良反应类型以及临床表现。结果中药制剂治疗发生不良反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女性患者(70.65%)出现不良反应所占比例高于男性患者(29.35%);61岁以上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40%)高于其他年龄段;注射剂型发生不良反应率(63.55%)高于其他制剂类型;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类型是皮肤及黏膜(42.58%)。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用药中要对患者进行实时监测,从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中药制剂的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细辛脑注射液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娄底市中心医院2017—2019年发生并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23例细辛脑注射液ADR报告进行分析,对发生ADR的23例患者按性别、年龄、用药原因、ADR发生时间、给药剂量与给药途径、不合理用药情况、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23例ADR患者均为静滴给药;60岁以下6例(占26.09%),60岁及以上17例(占73.91%);男15例(占65.22%),女8例(占34.78%);无适应证用药6例(占26.09%)。ADR主要发生在用药后5min以内,主要累及呼吸系统,未见致死病例。结论:中老年人发生ADR较多,以呼吸系统反应为主,多系统损害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中药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09年~2011年通过网络系统向广州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上报的112例中药ADR报告,按患者基本情况、给药途径、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发生时间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2例ADR共涉及26个品种,中老年患者ADR的发生率最高(42.68%);注射给药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93.75%);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50.97%);用药当天发生ADR的比例最大(54.47%).结论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内容和统计资料是加强药品监督管理、指导合理用药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西药与中药联合应用于临床的风险及其规避措施。方法:统计分析某院107例中西药联合应用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具体情况,探讨不良反应规避措施。结果:某院发生的中西药联用不良反应有107例,轻度、中度及重度不良反应分别为60、27和20例,其中联合用药出现不良反应比例最高的为中药注射液配伍西药注射液;年龄小于12岁者29例,占27.10%,18~50岁25例,占23.36%,大于55岁者53例,占49.53%,较易发生不良反应的人群为幼儿和老年人。结论:临床上中西药联合应用时应掌握其配伍禁忌,注意用药人群,根据患者病情合理用药,以规避风险,保证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药汤剂常见不良反应及其预防对策。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采用中药汤剂进行治疗的患者9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患者在用药期间观察并详细记录患者用药情况,对可能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给予分析,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根据对照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以及用药情况,制定对应预防对策,观察分析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发生原因。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包括有药物因素(27.59%)、配伍不当(24.14%)、疗程过长(20.69%)。结论规范中药汤剂用药制度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现象,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状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及特点。方法:选取临沧市临翔区人民医院2009年-2014年期间发生不良反应的12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了解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用药情况,从而明确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上报的123例药品不良反应(ADR)中,抗微生物药物占32.52%,中药注射剂占8.1%;静脉给药引发的ADR例数最多,占92.68%;累及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52.84%。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监管和上报工作,规范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梧州市中医医院70例中药注射剂配伍不良反应的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梧州市中医医院上报的70例中药注射剂配伍引起的不良反应报告,总结不良反应的特征,研究应对策略。结果中药注射剂与溶媒、化学药品、中药注射剂之间以及生物药品配伍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70例发生中药注射剂配伍不良反应的类型主要有皮肤系统28例(40.00%)、消化系统18例(25.71%)、中枢神经系统12例(17.14%)、心血管系统4例(5.71%)、其他8例(11.43%);配伍不良反应的中药注射剂药品种类主要有复方丹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丹红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等。结论中药注射剂配伍使用可能发生难以预测的不良反应,建议规范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以确保临床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