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原发性痛经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方法治疗原发性病经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82例原发性病经症患者均接受星状神经节阻滞方法治疗,局部注射利多卡因,患者出现Honer’s征作为神经节阻滞成功标志。结果:在82例患者中,阻滞一次成功者65例,占79.3%;二次阻滞者17例,占20.7%。临床治愈者63例,占76.9%;有效者13例,占15.8%;无效者6例,占7.3%。总有效率为92.7%。由于穿刺部位不当造成臂丛神经阻滞者2例(2.4%);局麻药引起的相关不良反应者1例(1.2%),无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经过保守观察,上述并发症均自愈。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方法是一种简便、安全、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火针加星状神经节阻滞为主要治疗手段,并根据颈椎病的临床分型结合手法和颈椎牵引进行治疗,通过对其治疗效果的观察,总结出一套以火针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椎病的高效综合疗法。方法收集2000—03/2003—03确诊为颈椎病的患者108例,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临床分型,对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进行观察评定。结果在108例患者中治愈98例,治愈率达90.7%,显效10例,有效率为100%。结论临床实践证明,采用火针加星状神经节阻滞综合治疗颈椎病有显效快、疗程短、治愈率高、不易复发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颈中交感神经节阻滞方法和并发症预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比较颈中神经节和星状神经节的阻滞效果和并发症,将23个病例随机分为颈中节组,共阻滞100例次,和星状节组,共阻滞80例次。阻滞药液均为1%利多卡因10ml(含维生素B120.5mg、当归液1~2ml或/和地塞米松2.5~5mg)。颈中节组采取气管旁颈6横突法,星状节组采取气管旁颈7横突法。两组均以出现霍纳氏综合征为阻滞成功的标准。结果;颈中节组成功率为98%,星状节组为91.2%,差异性非常显著(P<0.01),前者声嘶、咽部不适发生率明显低于后者(P<0.05)。我们认为颈中神经节阻滞同样能获得良好效果,迅速出现霍纳氏综合征,其方法比星状神经节阻滞更简便、安全、可靠,故对头面部疾患,可选用颈中神经节阻滞。但操作亦应谨慎,以防止发生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合并电针对顽固性面瘫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57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三组,Ⅰ组给予常规治疗,Ⅱ组给予常规治疗 电针,Ⅲ组给予常规治疗 电针 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以面瘫综合评分法评价三组的疗效,观察比较三组治疗后面神经麻痹恢复的无效率、有效率及治愈率,疗程的长短。结果:星状神经节阻滞 电针组(Ⅲ组)治愈率为45%、有效率为95%,常规治疗 电针组(Ⅱ组)治愈率为20%、有效率为80%,常规治疗组(Ⅰ组)有效率和治愈率最低。Ⅲ组的平均显效时间和治愈时间明显短于Ⅱ组和Ⅰ组。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合并电针能明显提高顽固性面瘫的治愈率,并显著缩短其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5.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及其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方法:通过星状神经节阻滞术,观察椎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治疗效果;选用成年人尸体,借助显微镜,观察星状神经节发出的交感神经在椎动脉Ⅱ段周围的分布特点。结果:阻滞星状神经节可明显改善椎动脉血流速度:治疗前的平均血流速度为32.25cm/s,治疗后的平均血流速度为42.02cm/s,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1.046,P&;lt;0.01),临床效果:31例痊愈,8例显效,3例有效,1例无效;解剖发现星状神经节发出的交感神经攀附于椎动脉的表面。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可能主要是由于颈椎病变压迫、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所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204例,应用星状神经节阻滞,配合手法治疗,治疗后1-2mo进行随访,按照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结果优97例,良74例,可33例,差0例,有效率100%,优良率83.82%。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操作简单,经济实用,安全可靠,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颈中交感神经节组滞方法和并发症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颈中神经节星状神经节的阻滞效果和并发症,将23个病例随机分为颈中节组,共阻滞100例次,和星状节组,共阻滞80例次。阻滞药液均为1%利多卡因10ml(含维生素B12 0.5mg、当时液1 ̄2ml或/和地塞米松2.5 ̄5mg)。颈中节组采取气管旁颈6横突法,星状节组采取气秋旁颈7横突法。两组均以出现霍纳氏综合征为阻滞成功的标准。结果:颈中节组成功率为98%,星状节组为91.2%,差异性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8.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也叫贝尔麻痹(Bell palsy)。其治疗方法较多,如针灸、星状神经节阻滞、穴位注射、应用激素等治疗,但其治疗效果不一。本文联合应用目前治疗效果较好的三种方法:靳三针针刺疗法、星状神经节阻滞及面神经管周围注射(简称“三联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60例,并对全部病例进行面部微循环血流量观察。  相似文献   

9.
三种不同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针灸,星状神经节阻滞加针灸三种不同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并对患者颜面皮肤温度变化进行对比观察。方法:选择1999-03/2005-05北京医院疼痛门诊和2002—03/2005—05宣武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门诊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42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14例。①星状神经节阻滞组:单纯使用星状神经节阻滞进行治疗。②针灸组:单纯使用针灸进行治疗(针刺部位为患侧迎香、承浆、四白、地仓、大迎、颊车、下关、人中、阳白、攒竹、鱼腰、丝竹空、合谷、印堂、翳风,风池等穴位。进针方式为指切法、夹持法和提捏法)。③星状神经节阻滞加针灸组:联合应用以上两种方法进行治疗。各组治疗,1次/d,10次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应用日本颜面神经麻痹部位评价法(柳原氏40点法)进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程度及疗效判断(患侧颜面总分累计在0~10分为重度麻痹;11~20分为中度麻痹;21分以上为轻度麻痹,正常满分为40分。疗效判定标准:36分以上为完全治愈;36分以下为不完全治愈,其中32~36分为有效,不满32分则为好转)。并于治疗前10min和治疗后10,20,30,40,50min测定三组不同方法治疗时的双侧颜面部位皮肤温度。结果:42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3组患者颜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和疗效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的颜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均高于初诊时(P〈0.01)。治疗结束后星状神经节阻滞加针灸组患者的颜面神经麻痹评分明显高于星状神经节阻滞组和针灸组[(36.57&;#177;0.57),(34.14&;#177;1.16),(34.00&;#177;1.03)分,(P〈0.01)l。星状神经节阻滞组总有效率为71.0%。针灸组总有效率为78.1%。星状神经节阻滞加针灸组总有效率为99.4%。(④3种方法对患侧颜面皮肤温度的影响:星状神经阻滞组治疗后第20分钟开始上升(35.5&;#177;0.3)℃,治疗后第30钟时温度最高(35.4&;#177;0.2)℃;针灸组治疗后第30分钟开始皮温升高(34.9&;#177;0.4)℃,并持续到第50分钟无下降趋势;星状神经阻滞加针灸组治疗后第10分钟时患侧皮温开始升高(35.2&;#177;0.3)℃,并持续到第50分钟无下降趋势。星状神经节阻滞加针灸组治疗后第30-50分钟颜面皮肤温度变化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1)。结论:3种方法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都有治疗作用。同单纯应用星状神经节阻滞和针灸治疗比较,星状神经节阻滞加针灸联合应用具有疗效好,显效快,明显改善局部微循环障碍,无副作用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97例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4例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药物配方:布比卡因加地塞米松加维生素B12;对照组43例采用口服药物治疗,药物配方:布洛芬加地塞米松。对比观察其疗效,结果发现:治疗组优良率64.8%,对照组优良率16.3%。本文就其疗效对比,对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了肯定,并对其治疗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97例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4例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药物配方:布比卡因加地塞米松加维生素B12;对照组43例采用口服药物治疗,药物配方:布洛芬加地塞米松。对比观察其疗效,结果发现:治疗组优良率64.8%,对照组优良率16.3%。本就其疗效对比,对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了肯定,并对其治疗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肌损伤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5-01/12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3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星状神经节阻滞组和对照组各19例。星状神经节阻滞组患者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C6横突向尾侧1.5cm处穿刺,注入10g/L利多卡因10mL,每日一侧,交替进行,两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常规内科治疗。于阻滞前及阻滞后1,3,5,7d抽取静脉血标本,测定肌钙蛋白Ⅰ,以〉0.10μg/L为心肌受到损伤。应用目测类比评分(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评估患者的镇痛情况。并于1周后用改良巴氏评定表评定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10个项目,总分为100分,0分为无生活自理能力,5~45分为有部分生活自理能力,50~95分为生活基本自理,100分为生活完全自理)。用汉密顿焦虑量表评估精神状态,共有14个项目,满分为42分。0~13分为轻度焦虑,14~27分为中度焦虑,27~42分为重度焦虑。结果:38例进入结果分析。①星状神经节阻滞1d后,星状神经节阻滞组患者心绞痛症状全部缓解,目测类比评分也明显低于阻滞前及同时段对照组值,而且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未再出现心前区疼痛。②星状神经节阻滞组肌钙蛋白Ⅰ与阻滞前比较无明显升高,且明显低于同时段对照组值(P〈0.05)。③1周后星状神经节阻滞组58%生活自理,32%基本自理.5%部分自理,5%丧失自理;对照组37%生活自理,16%基本自理,37%部分自理,10%丧失自理,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④星状神经节阻滞组79%的患者轻度焦虑,10.5%中度焦虑,10.5%重度焦虑;对照组轻度焦虑为16%,47%中度焦虑,37%重度焦虑,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肌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并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焦虑状态。  相似文献   

13.
采用患侧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简称面瘫)患10例,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仅1例合并有慢性中耳炎患无效,说明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单纯性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有良好效果,同时说明有并发症的面瘫疗效欠佳。10例患中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主要为声嘶、一过性头晕和颈部淤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氟哌噻吨+美利曲4-(黛力新)+阿普唑仑+星状神经阻滞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FS)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黛力新+阿普唑仑),B组(黛力新+阿普唑仑+星状神经阻滞组),观察疗效。果A组优良率76.9%,B组优良率达86.7%,B组疗效明显优于A组。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结合药物治疗优=纯药物治疗,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复方薄荷脑注射液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急性头面部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 对20例急性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行患仙星状神经节阻滞后的情况分析。结果 治疗结束后VAS评分均<3分,其中19例无疼痛。结论 复方薄荷脑注射液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急性头面部带状疱疹方面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SGB)联合超激光照射在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ASA1-2级的交感型颈椎病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SGB)联合超激光照射的患者3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经1-2个疗程治疗后,临床治愈25例,显效10例,有效率100%。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SGB)联合超激光照射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半导体激光照射治疗偏头痛50例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半导体激光照射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A组接受半导体激光星状神经节照射,B组接受星状神经节阻滞,均治疗10d,治疗结束后对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A组优良率为82.00%,B优良率为88.00%,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组皮肤灼伤2例,B组喉返神经阻滞6例。结论:半导体激光星状神经节照射治疗偏头痛具有疗效好、安全性高、无明显副作用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一种临床可广泛应用的治疗技术;方法:通过对星状神经解剖生理的认识,说明阻滞了星状神经出现霍纳氏综合征是可靠指征,并对阻滞方法、技巧和适应症、并发症作了分析介绍;结果:由此产生的生理效应是其支配区域血流增加,循环改善,从而调整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治疗疾病,36例病症的临床治愈率为58.33%、有效率为97.22%、平均治疗次数为3次;结论:该方法疗效好、疗程短、适应病症广,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火针加星状神经节阻滞为主要治疗手段,并根据颈椎病的临床分型结合手法和颈椎牵引进行治疗,通过对其治疗效果的观察,总结出一套以火针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椎病的高效综合疗法。方法收集2000-03/2003-03确诊为颈椎病的患者108例,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临床分型,对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进行观察评定。结果在108例患者中治愈98例,治愈率达90.7%,显效10例,有效率为100%。结论临床实践证明,采用火针加星状神经节阻滞综合治疗颈椎病有显效快、疗程短、治愈率高、不易复发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析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的临床效果,分析其安全性及优越性。方法 选择2017年10月~2019年4月我院诊治的拟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颈6横突前结节入路星状神经节阻滞,而对照组采用盲探法颈6横突前结入路星状神经节阻滞。比较两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Horner综合征发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药液跨越警戒线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病例首次穿刺成功率为97.78%,高于对照组的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例Horner综合征发生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8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55%,低于对照组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ml药物注射靶点后药液扩散跨越警戒线发生率为29.4%,高于4ml的15.2%、2ml的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体积越大,发生率也越高,存在线性趋势(Z=8.85,P0.01)。结论 超声引导颈6横突前结节入路星状神经节阻滞安全性好,效果佳。其首次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Horner综合征发生率较高,疼痛及不适感明显降低,值得临床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