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 ,从免疫学方面探讨同种异体细胞来源的组织工程化骨植入猕猴体内修复长段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用骨髓基质干细胞 (MSCs)经诱导分化为成骨样细胞后与生物衍生骨材料复合培养 ,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骨 ,植入 15只异体猕猴体内桥接桡骨 2 .5cm节段骨缺损作为实验组 ;用单纯生物衍生骨材料桥接对侧同样大小骨缺损作为对照组 ;分别于术后 1、2、3、6、12周抽取静脉血和作双侧局部组织取材 ,样本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 /CD4 /CD45 、CD3 /CD8 /CD45 和CD2 8 阳性率。结果 术后第 1、2、3、6、12周实验组和对照组T淋巴细胞亚群CD3 /CD4 /CD45 、CD3 /CD8 /CD45 和CD2 8 阳性率两者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生物衍生骨材料和猕猴MSCs复合构建组织工程化骨植入异体猕猴体内其术后 12周内免疫反应水平低 ,可用以修复猕猴节段骨缺损。  相似文献   

2.
组织工程化骨修复猕猴长段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9  
目的 探讨用生物衍生骨材料和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复合后构成的组织工程化骨对异体猕猴长段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 于猕猴胫骨结节抽取MSCs并使诱导分化为成骨样细胞,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培养后与人源生物衍生骨材料体外复合构成组织工程化骨,植入15只异体猕猴修复桡骨2.5cm长段骨缺损作为实验组;用单纯生物衍生骨材料修复对侧同样骨缺损作为对照组;另取2只猕猴双侧桡骨同样部位和大小骨缺损旷置作为空白组。术后1、2、3、6和12周时各处死3只动物取材,空白组12周取材,行大体观察、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1、2和3周移植物周围组织反应较明显,6周后明显减轻,12周时基本消失。实验组标记成骨样细胞于术后6周仍存在,术后12周基本消失;骨缺损部位骨样组织、软骨、编织骨和板层骨出现时间均较对照组早,且骨愈合时间提前3~6周。实验组骨缺损以多点方式直接成骨,对照组则从两端以“爬行替代”方式成骨。空白组术后12周骨缺损均无愈合。结论 生物衍生骨材料和MSCs复合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异体植入修复猕猴长段骨缺损可超越骨段移植的“爬行替代”过程,使骨缺损能较快愈合。生物衍生骨材料和同种异体MSCs复合组织工程化骨可作为构建骨组织工程的一种较好选择方式。  相似文献   

3.
移植肾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连续观察了71例175次同种异体尸体肾移植患者移植肾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表达的变化,探讨其在肾移植排斥反应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意义。一、临床资料1.病例选择:71例异体肾移植患者,术后常规应用环孢素(CsA)、泼尼松(Pred)和硫唑嘌呤...  相似文献   

4.
生物衍生材料构建组织工程肌腱体内植入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目的 探讨用同种异体肌腱细胞与生物衍生肌腱材料体外联合培养后植入体内,构建组织工程肌腱的可行性。方法 选用四川锦猴15只,手术造成纤维鞘管内屈指深肌腱2.5cm缺损后,分三组。A组:生物衍生肌腱材料构建的组织工程肌腱移植组;B组:单纯生物衍生肌腱材料移植组;C组:自体肌腱移植组。术后1、2、3、6和12周分期观察植入物的大体形态、组织学和超微结构,BrdU标记表达。结果 A组植入体内后肌腱细胞能继续增殖,细胞形态随着时间增加而逐渐趋于正常,形成的肌腱呈白色且有光泽、致密,组织学可见胶原纤维排列较为规则,12周肌腱细胞仍成活并分泌胶原,BrdU表达为阳性;B组植入体内3周后材料逐渐变细,12周后材料被逐渐降解吸收出现中断;C组植入体内2周后桥接部有纤维连接,排列较为规则,肌腱愈合。A组分别于3、6、12周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可见肌腱细胞排列均匀,胶原纤维相互连接形成网状,主体趋势与肌腱走行方向一致;透射电镜下可见细胞核仁清晰,细胞器丰富。随时间的增加A、C组与B组的差异明显增大。结论 同种异体肌腱细胞与生物衍生肌腱材料复合构建的组织工程肌腱,植入免疫功能正常的动物体内能够再生出肌腱样组织,植入的肌腱细胞具有生命力,新生的肌腱组织在大体、组织学方面与正常肌腱相似。  相似文献   

5.
膀胱癌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4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期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表达水平、白细胞介素2(IL-2)产生能力以及自然杀伤细胞毒因子(NKCF)活性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表明,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SIL-2R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且SIL-2R随肿瘤分期增高而逐渐升高;膀胱癌患者IL-2产生能力、NKCF活性明显低于正常人。术后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免疫功能呈现一个暂时抑制到逐渐恢复的过程。提示机体免疫功能变化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生物衍生骨支架材料的组织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59,自引:0,他引:59  
目的 了解不同处理方法制得的3种生物衍生骨支架材料的组织相容性。方法 将物理化学方法处理制得的复合型完全脱蛋白骨(composite fully deproteinized bone,CFDB)、部分脱蛋白骨(partially deproteinized bone,PDPB)、部分脱钙骨(partially decalcified bone,PDCB)3种材料各10块分别植入兔肌肉内及骨膜下,进行一般观察、血清抗体检测、局部细胞免疫评估、常规HE染色,观测3种材料对机体的毒性作用、免疫效应及骨膜成骨的影响。结果 3种材料均无毒性作用,且能引导周围组织长入材料内;3种材料对骨膜成骨无不良影响,且能促进骨膜形成的软骨或类骨组织钙化形成新骨,并有一定的骨结合能力;3种材料引起机体免疫反应强弱为:PDCB>PDPB>CFDB。结论 CFDB、PDPB、PDCB3种天然生物衍生骨材料皆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7.
组织工程在骨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组织工程是在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化学及材料学科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快速发展的一门新学科。它利用活细胞种植在生物材料支架上 ,辅助各种调节因子 ,模拟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组织和器官来恢复、改善机体功能。骨骼的组织工程修复需要三个基本的生物学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这三个要素就是 :生物基质材料、细胞、生长因子。本文对骨修复中组织工程的这三个要素进行综述。1 生物基质材料 (matrices)人工合成骨替代材料目前在骨科中利用较广泛。组织工程中 ,复制正常的骨小梁结构和恢复骨的动力学特性是其关键和难点。方法就是利用高质量的…  相似文献   

8.
生物衍生组织工程骨植骨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44,自引:17,他引:27  
目的 总结生物衍生组织工程骨用于骨科临床的初步结果。方法  2 0 0 0年 1月~ 2 0 0 2年 1月 ,用同种异体骨膜来源的成骨细胞 1× 10 6 / ml与生物衍生骨支架材料构建的组织工程骨 ,经体外培养 3~ 7天后 ,植入修复 5 2例各种类型的骨缺损 ,其中骨囊性病变 7例 ,陈旧性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 2 2例 ,新鲜粉碎性骨折伴骨缺损 15例 ,脊柱骨折后路植骨融合术 4例 ,牙槽骨植骨 3例 ,足跗中关节植骨融合 1例。植入组织工程骨总量为 349g,平均每例植入6 .7g。结果 术后全部病例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 10~ 2 8个月 ,平均随访 18.5个月。除 1例术后伤口乙级愈合外 ,5 1例均为甲级愈合。除 2例植骨延迟愈合外 ,其余 5 0例均在 3.0~ 4 .5个月内愈合。有 6例进行了 CD3、CD4、CD8及 ICAM- 1和 VCAM- 1检测 ,均未发现明显异常。结论 生物衍生组织工程骨具有良好的成骨能力 ,尚未发现明显排斥反应及其它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组织工程骨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目的 综述组织工程骨研究中的种子细胞、支架材料和组织构建的近期进展。方法 广泛查阅近期有关组织工程骨的研究文献,着重在研究和探索人骨髓细胞体外培养、乌贼骨改性和骨组织构建动物实验。结果 人骨髓细胞培养中诱导、分化出成骨细胞;首次将乌贼骨改性为乌贼骨羟基磷灰石;构建出成骨细胞/CHA500R、成骨细胞/乌贼骨羟基磷灰石、成骨细胞/聚羟基丁酸酯等组织工程骨。结论 骨髓来源的成骨细胞和上述支架材料构建的组织工程骨有望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在部分门静脉血流阻断后肝脏的增殖与凋亡中的作用,我们用通过动物实验观察了70%门静脉分支高位结扎(portal branch ligation,PBL)后肝脏组织中IL-6表达的变化,探讨这种变化与肝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 (marrow stromal stem cells,MSCs)与生物衍生骨复合修复山羊胫骨的长段骨 -骨膜缺损的可行性。 方法 将 12月龄山羊 35只双侧胫骨制备成中段 2 0 mm的骨 -骨膜缺损 ,其中 33只 ,将MSCs与生物衍生骨于体外复合培养后 ,将其植入右侧缺损处 ,常规钢板螺钉内固定作为实验组 ,以单纯生物衍生骨植入左侧作为对照组 ,另 2只为空白组不植入任何材料 ,在 2、4、6、8、12、16及 2 4周各时间点分别行大体标本、组织学观察 ,以及生物力学测试 ,比较 3组骨缺损修复的能力。 结果  4周时实验组支架材料部分吸收 ,植入物表面有纤维骨痂形成 ,对照组支架材料少量吸收 ,植入物表面有少量骨样组织形成 ;8周时 ,大体标本、组织学观察 ,实验组中的支架材料已完全降解 ,骨缺损部分修复 ,对照组中植入物两端少量新骨形成 ,材料中为纤维骨样组织 ,但 8周时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生物力学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 ;12周时 ,实验组骨缺损完全修复 ,对照组植入物两端有新骨包绕 ,与骨端连接紧密。 12~ 2 4周实验组弯曲应力大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 ;2 4周时空白组骨缺损未修复。 结论 所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能力较强 ,成骨迅速 ,且量大 ,同期新生骨组织的生物力学强度优于单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与生物衍生骨复合修复山羊胫骨的长段骨-骨膜缺损,以及修复负重骨缺损的可行性. 方法将18只12月龄健康杂种青山羊(雌雄不限),制备成双侧胫骨中段20 mm骨-骨膜缺损模型,常规钢板螺钉固定;MSCs与生物衍生骨于体外复合培养;对同一只山羊将复合物植入右侧胫骨缺损处作为实验组,以单纯材料植入左侧胫骨缺损处作为对照组,空白组不植入任何材料;在8、12、16和24周各时间点分别行标本的大体观察、X线片观察和骨密度测试,比较其修复骨缺损的能力. 结果大体观察、X线片和骨密度测试显示:实验组8周骨缺损部分修复,12、16周骨缺损完全修复,8、12和16周其骨密度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周实验组与对照组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空白组骨缺损未修复. 结论组织工程骨早期修复骨缺损能力较强,且较单纯材料成骨量大、迅速,能够对负重骨缺损进行有效的修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于细胞(marrow stromal stem cells,MSCs)与聚丙交酯/乙交酯/天冬氨酸/聚乙二醇[poly(lactic acid/glycolic acid/asparagic acid—co—polyethylene glycol),PLGA—ASP—PEG]的生物相容性,为构建组织工程骨进行骨缺损修复提供理论基础,以及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优化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本体开环共聚法合成PLGA—ASP—PEG三嵌段共聚物。取4周龄新西兰大白兔骨髓,体外分离培养MSCs。将第3代MSCs以1.0×10^6/ml接种到PLGA—ASP—PEG材料上,测定细胞黏附力和黏附率;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学特征;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增殖指数、DNA指数及凋亡;通过考马斯亮蓝测定法和^3H-脯氨酸掺入实验观察细胞的蛋白合成和胶原合成情况。以PLGA支架材料作为对照。结果MSCs在PLGA—ASP—PEG支架材料上贴附、生长良好,其黏附、增殖和蛋白、胶原合成能力均显著高于PLGA组(P〈0.05),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PLGA组(P〈0.05)。DNA指数显示两组细胞均为正常的二倍体细胞。结论PLGA—ASP—PEG的生物学性能与PLGA相比得到显著改善和提高,可作为MSCs的理想载体构建组织工程骨进行骨缺损修复研究。  相似文献   

14.
"双相"组织工程软骨修复兔关节骨软骨缺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双相”异体骨基质明胶(bonematrixgelatin,BMG)作为组织工程软骨载体,与同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MSCs)结合,构建组织工程软骨修复兔关节骨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4月龄新西兰兔32只,雌雄不限,体重2~3kg。①体外实验:取5只新西兰兔,处死后取髂骨和四肢骨,制备一侧松质骨,一侧皮质骨的“双相”异体BMG载体,扫描电镜观察。另取新西兰兔18只,抽取骨髓,分离MSCs并诱导成软骨分化;将诱导而来的软骨前体细胞与“双相”BMG载体复合构建组织工程软骨,分别于1、3和5周取材行Masson、PAS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②体内实验:将抽取骨髓的18只及余下的9只新西兰兔制成双侧股骨内髁骨软骨缺损模型,将前期制备的组织工程软骨同体植入18只兔的右股骨内髁骨软骨缺损(A组),左侧缺损移植异体BMG(B组),其余9只双侧软骨缺损未予处理作为空白对照(C组),分别于术后1、3和6个月取材,行大体、组织学和Ⅱ型胶原mRNA原位杂交观察,改良Wakitani法评分,比较各组修复效果差异。结果①体外实验:“双相”BMG松质骨面孔隙大小100-800μm,细胞于其中增生,形成富含细胞的软骨层;皮质骨面孔隙大小10~40pm,细胞层状覆盖于其表面,可作为起支撑作用的软骨下骨。②体内实验:A组术后1个月即可重建关节骨软骨缺损;修复软骨在观察期内逐渐变薄,但在6个月内始终保持关节面及软骨下骨结构完整。B、C组未能修复缺损,缺损周边软骨磨损加剧。改良Wakitani评分显示A组在3个时间点的各项评分结果,除6个月软骨厚度外,其它指标均优于B、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型胶原mRNA原位杂交显示,A组缺损区修复组织中细胞阳性染色率明显高于B、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相”异体BMG可作为组织工程软骨载体材料,其结合自体MSCs诱导的软骨前体细胞制备的组织工程软骨,可修复兔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生物衍生骨与骨髓基质干细胞(marrow stromal stem cells, MSCs)复合修复山羊胫骨缺损的血管化过程,了解其修复长段管状负重骨缺损的血管化情况. 方法制备生物衍生骨作为支架材料,培养、诱导MSCs作为种子细胞,二者在体外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20只山羊双侧胫骨中段制备成20 mm长的骨-骨膜缺损模型,采取自身左右侧对照,实验侧(右侧)缺损处植入组织工程骨,对照侧(左侧)植入单纯支架材料,采用钢板内固定.术后2、4、6及8周用墨汁灌注透明标本及血管面积图像分析方法观察血管化过程,组织学观察血管形成及成骨情况. 结果术后2、4周,实验侧血管形成较对照侧少(P<0.05);术后8周,两侧均完全血管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侧于术后6、8周新骨形成逐渐增加,材料降解吸收较对照组快;对照侧术后8周材料孔隙内仍无明显新骨形成. 结论生物衍生骨作为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能够较快发生血管化;组织工程骨成骨能力较单纯支架材料强.  相似文献   

16.
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与人耳脱细胞软骨复合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以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作为组织工程软骨的种子细胞,在人耳脱细胞软骨支架上生长的可行性.方法将人耳软骨经脱细胞处理,得到脱细胞软骨支架.抽取鼠的骨髓,经离心得到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分离培养得到MSCs.将鼠的第2代MSCs种植于脱细胞软骨支架上,体外立体培养10天,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细胞生长及胶原纤维排列情况.结果 MSCs在人耳脱细胞软骨支架上能立体培养成活,细胞分布不均,靠近培养液的一面细胞分布较多,其中大部分细胞进入已脱细胞的软骨陷窝内,每个陷窝内的细胞数为1~2个.结论以鼠MSCs为种子细胞,可在人耳脱细胞软骨支架上良好生长,构建组织工程软骨.  相似文献   

1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定向分化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arrow stromal stem cells,MSCs)向神经细胞定向分化中神经蛋白分子的表达情况。 方法 取第5~7代体外培养Wistar大鼠MSCs,以0 .5μmol/ L全反式视黄酸( all- trans retinoidacid,ATRA)预诱导2 4 h后,换用改良神经细胞培养基( modified neuronal medium,MNM)继续培养。在ATRA作用2 4 h及MNM作用2、6、9、18及36 h,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巢蛋白( Nestin)、神经元特异性核心抗原( neuron- specificnuclear protein,Neu N)、微管相关蛋白2 ( 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2 ,MAP- 2 )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 ATRA和MNM作用后,MSCs呈典型神经元样,伸出较多的突起和分支,形成网络。Nestin最先表达,ATRA作用2 4 h出现,Neu N其次,MNM作用2 h检测到,MAP- 2最晚,MNM作用9h检测到。Nestin在MNM作用18h后表达最强,其阳性率为92 .3%±3.4 % ;36 h后表达明显减弱,阳性率仅为12 .3%±3.4 % ,而其它标志蛋白则持续表达。 结论 ATRA和MNM能促进MSCs向神经前体细胞和神经元转化,神经蛋白分子的表达顺序与神经细胞发育过程一致,为研究神经细胞发育提供了一个较好的体外模型  相似文献   

18.
陶瓷化骨-水凝胶与骨髓基质细胞自体皮下成骨实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重组人骨形成蛋白(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m 2,rhBMP-2)-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β)与陶瓷化骨-水凝胶和骨髓基质细胞复合后,植入自体皮下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用矿化液诱导第1代成年SD大鼠骨髓基质细胞(marrow stromal cells,MSCs)5 d后,应用改良钙钴法染色、Von Kossa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诱导后的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情况.将收集的细胞(5×106/ml)分成3组,A组加入rhBMP-2(5μg)-TGF-β(0.05μg),B组加入rhBMP-25μg,C组不加生长因子作为空白对照;然后将细胞接种在陶瓷化骨-水凝胶上,植入自体12只SD大鼠皮下,每组6只,每只大鼠3种材料各1块.术后4、8周取材,行组织学观察骨基质形成情况,图像分析测量单位面积骨形成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Ⅰ型胶原、BMP合成情况.结果 MSCs经过5 d矿化诱导后,大部分细胞变小,胞浆突起变短,呈多边形.改良钙钴法染色见胞浆含有棕黑色颗粒的阳性细胞,Ⅰ型胶原免疫织组化学染色见大部分细胞胞核未着色,胞浆呈棕黄色;Von Kossa染色见20 d已经形成矿化结节.动物体内植入后4周,各组均有形状不规则的条索状骨基质形成,图像分析示A组的骨基质面积明显多于B组(P<0.01);A、B组Ⅰ型胶原平均灰度值明显低于C组(P<0.01),各组BMP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8周时各组均有形状不规则的条索状、斑块状砖红色骨基质形成,A、B两组成熟骨面积明显多于C组(P<0.01);Ⅰ型胶原、BMP均有阳性表达,但各组间平均灰度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陶瓷化骨-水凝胶与MSCs复合物植入自体皮下后能形成骨组织,rhBMP 2-TGF-β复合生长因子较单纯rhBMP-2有更强的促进骨形成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一种新的骨髓基质干细胞(marrow stromal stem cells,MSCs)增殖与成骨分化的体外诱导培养体系. 方法乳大鼠颅骨来源的第3代成骨细胞与诱导剂(1 nmol/L地塞米松、10 mmol/L β-甘油磷酸钠、50μg/ml抗坏血酸)对大鼠股骨、胫骨来源的MSCs生长的影响.于8块24孔板上培养MSCs,每孔接种5×104个第3代MSCs.按培养成分不同分为4组,每组2块.DMEM培养为对照组;诱导剂培养为诱导剂组;成骨细胞培养为成骨细胞组;联合使用成骨细胞与诱导剂培养为联合诱导组.计数诱导1~8 d各组MSCs的数量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检测诱导10 d的MSCs的碱性磷酸酶活性,采用RT PCR检测诱导2周时MSCs骨钙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原代及传代MSCs形态正常.细胞生长曲线示MSCs数量均随时间延长增加.成骨细胞组增殖最快,诱导剂组增殖最慢,5~8 d成骨细胞组及诱导剂组细胞数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诱导组碱性磷酸酶活性为2.01±0.56 U与对照组0.68±0.14 U、诱导剂组1.27±0.43 U及成骨细胞组0.77±0.19 U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表达骨钙素mRNA,诱导剂组为0.783±0.094、联合诱导组为0.814±0.071与成骨细胞组0.302±0.02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使用成骨细胞和诱导剂诱导MSCs,不影响MSCs的正常增殖而促进MSCs的成骨分化,诱导效果较好,可望成为一种新的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体外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