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儿扩张型心肌病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 (QTd)改变。 方法 用广东中山博爱心电综合自动分析仪 (SR 10 0 0A)分别采集 4 5例扩张型心肌病患儿 (男 30例 ,女 15例 ,年龄 2岁~ 14岁 ,平均年龄 6 8岁±3 6岁 ) 12导联心电图和 4 0例健康小儿 (男 2 5例 ,女 15例 ,年龄 1岁~ 14岁 ,平均年龄 7 4岁± 3 4岁 )心电图 ,录入软盘 ,计算机回放并程序放大波形 2倍~ 4倍检测 ,增益 1mv =2 0mm 40mm ,纸速 5 0mm s~ 10 0mm s ,测量QTmax、QTmin ,计算QTd(QTmax QTmin) ,微机数理统计。 结果 扩张型心肌病伴室性心律失常组 (12例 )QTd为 6 8 4ms±12 1ms,扩张型心肌病不伴室性心律失常组 (33例 )为 4 4 3ms± 9 3ms ,健康小儿组为 2 7 7ms± 8 5ms ,组间比较方差分析P <0 0 1。 结论 扩张型心肌患儿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增大 ,易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2.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心肌病变,目前对其尚无有效的根治手段,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DCM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它的发生与神经内分泌激活密切相关,而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则促进心肌细胞的凋亡和心律失常的发生。QT问期离散度(QTd)在心力衰竭患者中不仅增大,而且也是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我们观察了葛根素对DCM患者心功能和QTd的影响,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心衰患者QT间期离散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观察了一组原发性扩张性心肌病心衰患者QTd,并与有关检查参数进行相关分析 ,现报道如下 :材料与方法按国际卫生组织 (WHO)标准诊断为原发性扩张性心肌病 34例 ,男∶女为 1 5∶ 1 9,年龄 45± 9岁 ,心功能分级 级 5例 , 级 1 6例 , 级 1 3例。健康对照组为 1 998年 4~ 6月我院健康体检者 2 6例 ,男∶女为 1 1∶ 1 5,年龄 44± 1 2岁。所有观察对象均作 1 2导联心电图 (纸速 2 5mm/分 ) ,QT间期测量从QRS波起点至 T波终点 (若有 U波 ,则至 T波和 U波交界的最凹处 ) ,剔除房颤、心电图波形不清楚、T波平坦及束支传导阻滞者。每个导…  相似文献   

4.
骆峰  刘国华  祁学平 《心脏杂志》2007,19(5):582-584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上QT间期离散度(QTd)与肥厚性心肌病(HCM)左心室形态学改变的关系。方法43例HCM患者,均经二维超声心动图确诊。根据心室肥厚的部位不同,将患者分为4组:A组(室间隔肥厚)16例、B组(室间隔肥厚及左室前壁肥厚)10例、C组(室间隔肥厚、左室前壁肥厚及左室侧壁肥厚)10例、D组(室间隔肥厚及广泛左室壁肥厚)7例。在安静状态下记录同步12导联心电图(ECG),人工测量各导联的QT间期、QRS波时间,并计算QT及QRS离散度(QTd及QRSd)。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查D组的左室后壁厚度(PWT)明显大于A、B、C组,D组的室间隔厚度(IVST)/PWT明显小于A、B、C组。A、B组的QTd明显大于C、D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QTd不仅反应了左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也反应了左心室肥厚的形态学改变的不均性。  相似文献   

5.
QT间期测量与QT间期离散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QT间期指的是心室肌开始除极(QRS综合波的起点)至心室肌复极终止(T波的终点)所经过的时间间期,是心室肌电收缩间期的反映,由心室肌的除极时相和复极时相所确定,是传统的常规体表心电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QT间期变化的临床重要性知之甚少,并且有不少的争...  相似文献   

6.
1 资料与方法 1995年1月~1999年1月初诊的HCM住院病人32例,皆无高血压病史,且经超声、~(99)Tc心肌显像明确诊断,IVST/LVPW>1.3。男21例、女11例,年龄54.8±11.6岁。梗阻型15例,非梗阻型17例。根据Holter结果分为:Lown’s 3级以上(含3级)VR组18例,Lown’s 2级以下(含2级)VR组14例。同期入院的EH-LVH患者30例,LVH标准: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125g/m~2(男)或>120g/m~2(女)。男19例、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QT离散度(QTinterval dispersion,QTd)增加与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QTd及JT间期离散度(JT interval dispersion,JTd)。结果扩张型心肌病患者QTd和JTd在伴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者分别为(101±35)ms或(100±33)ms;而无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者分别为(54±18)ms,(57±20)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QTd或JTd增加,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发生的可能增大,表明QTd或JTd可作为早期预测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患者QT间期与QT离散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血管损害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也是当前糖尿病致死的主要原因。现观察一批糖尿病患者体表心电图QT间期与QT离散度 ,旨在探讨其临床意义。研究对象 :1999年 8月~ 2 0 0 0年 2月在我院住院和门诊患者经病史 ,空腹血糖和胰岛功能检查诊断明确的 2型糖尿病患者 6 0例。按其是否并发心 ,血管病分为两组。糖 1组 (无并发症组 ) 2 8人 ,男 11人 ,女 17人 ,平均年龄 5 9 5 4± 9 19岁 ,平均病程 8 0 7± 6 30年。糖 2组 (并发心 ,血管病组 )32人 ,男 10人 ,女 2 2人 ,平均年龄经 6 3 19± 9 4 7岁 ,平均病程 8 81± 5 6 2年 ,其中合…  相似文献   

9.
QT间期离散度对高血压病患者预后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QT间期离散度对高血压病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154例高血压病患者接受OT间期离散度(QTd)、24小时动态心电图、左心室心肌厚度(LVH)检测。结果:在中、重度组高血压病患者,左室心肌明显增厚.QTd明显延长.复杂性心律失常明显增加;而在轻度组患者,左室心肌肥厚不显著;当血压急剧升高时.伴发急性心肌缺血、QTd明显延长和复杂性心律失常。结论:QTd可作为预测高血压病患者预后的有意义指标。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QT离散度(QTd)用以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引起心律失常、心功能损害程度的方法已被大家所关注.有关扩张型心肌病(DCM)和QTd的关系报道较少。本文对48例DCM的QTd作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原发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简称心弹)患儿的心内结构及心功能改变的情况及其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的价值。方法:心弹组随诊患儿23例(均经地高辛治疗),年龄3~17(7.22±4.20)岁。距初诊时间3年以上,设配对对照组年龄、性别、身长、体重一致的正常儿童23名。应用M型超声心动图、二维超声心动图和多普勒彩色超声心动图测量心脏房室腔的大小、心室壁的厚度及运动,各瓣口血流频谱参数及心功能指数。结果:心弹患儿左心房、左心室明显缩小。除一例14岁患儿心脏恢复正常外,其余仍轻度扩大。左心室收缩功能与对照组仍有差别。结论:心弹患儿经过3年以上的治疗病情明显好转,但左心收缩功能仍较对照组略低,左心亦较对照组大,应坚持长期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及高血压患者左心房的充盈、射血力、径线和功能,以探讨其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基于牛顿运动第二定律,利用二尖瓣口处的血流多普勒及左心房结构的二维超声资料,检测年龄大于60岁的102例受检对象,其中19例健康者,25例心绞痛者,15例陈旧性心肌梗死者及43例高血压者。结果:患者组左心房射血力、经二尖瓣口A峰速度、左心房收缩末及舒张末面积均显著大于健康对照组(P值分别为<0.001,<0.01,<0.001及<0.001)。结论:老年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左心房容量增大,左心房主动收缩功能增强。评价左心房收缩功能,左心房射血力的引入是一种新的、较准确和测定时较简便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3.
酗酒者的左心室收缩与舒张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慢性饮酒对心脏的作用,本文研究了酗酒者的左心室收缩与舒张功能。方法: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了63例酗酒者,并将其左心室收缩与舒张功能测值与4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酗酒组每搏输出量与心输出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其左心室重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P<0.001);酗酒组二尖瓣频谱所测舒张晚期参数显著增大(P<0.001)。结论:酗酒者确实存在左心室收缩与舒张功能的抑制性变化。  相似文献   

14.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功能检查价值评估及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功能检查的价值及治疗方法对预后的影响。方法:92例SSS患者(其中随访68例)按动态心电图表现分4型,分析功能检查(动态心电图、经食管心房调搏、阿托品试验、固有心率)对各型的临床意义。结果:动态心电图对发作期II、II、IV型具有诊断价值。黑或晕厥患者的长间歇时间(3.77±1.44秒)显著长于无症状或症状轻者(2.58±0.37秒)(P<0.001);IV型出现黑或晕厥的发生率较其他各型高(P<0.01);I型患者的窦房结恢复时间稍低于其他型(P<0.05)。固有心率测定较阿托品试验更可靠。结论:应根据SSS各型特点有目的的选择功能检查。II、IV型患者起搏治疗可减少猝死率。  相似文献   

15.
心脏直视手术后心包及纵隔引流血的分析(附18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心脏直视手术后回输未经洗涤的心包及纵隔引流血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18例心脏直视手术后心包及纵隔引流血和11例库血进行检测,并对各项结果进行F检验。结果:术后4小时及6小时心包及纵隔引流血分别占术后24小时引流血量的50.7%(360±95ml)及57.7%(430±100ml)。心脏手术后病人血及其引流血经需氧菌及厌氧菌培养均阴性。引流血红细胞压积0.31,库血0.34(P>0.05)。引流血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231μg/ml,库血1250μg/ml(P<0.05),说明引流血的纤溶活性明显低于库血。VII因子测定,引流血虽较正常值低,但较库血略高。引流血中游离血红蛋白明显高于库血,分别为1338±406mg/L及218±87mg/L(P<0.05)。结论:心脏直视手术后的纵隔及心包引流血回输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临床上闭塞性肺动脉高压(OPH)的诊断比较困难。本文探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SPECT)结合诊断该病的可行性。方法:8例首先由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发现肺动脉高压,同时逐一除外导致肺动脉高压的其它原发心脏疾病的患者进行SPECT肺灌注显像,且临床上已除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结果:本组8例出现肺动脉高压的一系列超声征象,而无导致肺动脉高压的其它原发心脏疾病。SPECT肺灌注显像表现为肺叶或多个肺段的血流灌注明显降低。结论: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结合SPECT肺灌注显像以及其它有关临床资料可以诊断OPH。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后梗死区域心肌的存活性。方法:3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入本研究,分别采用5μgkg-1/min和10μgkg-1/min的多巴酚丁胺静脉滴注,体表超声心动图观察梗死区域心肌收缩心室壁运动和厚度的变化,以识别有无存活心肌。结果:对36例病人分析了576段心肌,基础状态时94段心肌运动消失;119段心肌运动减低;363段心肌为正常心肌。静脉滴注5μgkg-1/min多巴酚丁胺后,运动消失的94段心肌中,30段心肌心室壁运动及收缩心室壁增厚率得到了改善,其中23段心肌变为运动减弱心肌,7段心肌变为正常心肌,将多巴酚丁胺增量至10μgkg-1/min后,由第1次剂量无反应的运动消失的64段心肌中,有5段心肌心室壁运动和收缩心室壁增厚率得到改善。结论:采用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存活心肌的识别是安全的,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食管心电生理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评估植物神经致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不全及其预后。方法:用食管心电生理检测阿托品用药前后各生理参数,对比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及远期随访。结果:58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依据心电生理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表现分为3型:I型为窦房结功能抑制型;I型为房室传导功能减退型;II型为双结病变型。II型黑或晕厥发生率(75%)明显高于其它类型。有症状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平均间歇时间2.42±0.24秒,显著长于无症状者1.68±0.16秒(P<0.01),与窦房结恢复时间存在明显正相关(r=0.42,P<0.05)。经4.2±1.2年远期随访,其中6例因病情需要安装永久型起搏器,其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无一例发生持续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结论:迷走神经是影响窦房结、房室结功能的重要外源性因素,食管心电生理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评估具有重要临床价值;起搏治疗可明显改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的生活质量,对远期预后影响不大;房室传导阻滞远期发生率小。  相似文献   

19.
20.
同种带瓣血管移植后免疫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同种带瓣血管移植后,受者的免疫反应及抗体变化。方法:选自1994年10月至1995年2月间使用同种带瓣血管为补片材料的12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取其移植前后的血清分别作为对照组与实验组。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各血清与相应的供体动脉壁间的反应,观察抗体变化及抗原分布。结果:对照组及实验组术后7日内抗体检测为阴性;实验组术后第10日、14日抗体为阳性;抗原分布遍及动脉壁全层,但以内皮层最密集。临床上12例患儿无死亡,未见发热等可能的免疫排斥现象,随访3~6个月,超声下未见有钙化及明显反流。结论:液氮保存的同种带瓣血管有抗原性,移植后可激活受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术前应做组织相容抗原(HLA)及ABO血型配型,并且术后短期使用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