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欧阳天昭 《中外医疗》2014,(26):179-180
目的探析螺旋CT扫描在肝癌介入治疗中所发挥的评估作用及其临床价值。方法以该院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所收治的60例进行肝癌介入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所选患者均给予血管造影(DSA)和螺旋CT扫描及增强图像处理,对比两种处理方式下对栓塞后瘤体供血变化的显示情况及影像显示价值。结果螺旋CT扫描结果和DSA检查结果在呈现病灶形态、大小、数量以及周边组织的血供情况等方面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螺旋CT检查与DSA检查相比,可以更加清晰以及准确地显示患者门静脉癌栓的形成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DSA在显示动-静脉漏方面较螺旋CT而言有明显优势,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接受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给予螺旋CT扫描影像学复查,不仅操作简单、方便,而且无创,同时平扫及增强图像有助于呈现栓塞后瘤体周边组织的血供变化,这对于医师判断治疗效果和指导后续治疗有着积极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2.
蔡杰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11):1292-1293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成为治疗不能切除的原发性肝癌的首选方法。但是,肝癌病人实施介入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差异很大,这主要与肿瘤大小、病理类型、肿瘤子灶、肿瘤血供、有无门脉癌栓等因素直接相关。本文就巨块型、结节型、弥漫型等不同影像学分型的100例肝癌初次介入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3.
邢育红 《吉林医学》2013,34(5):821-822
目的:探讨肝癌的CT诊断特点与效果。方法:选择肝癌患者50例进行CT灌注扫描。结果:经过观察,肝癌病灶处的BF值明显高于正常组织,而TTS与TTP值明显低于正常组织(P<0.05)。结论:肝癌的CT灌注成像诊断是评价肿瘤生长、转移、良恶性和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有助于肝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4.
60例原发性肝癌的CT与超声诊断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贵陆 《中原医刊》2004,31(10):51-5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CT与超声诊断对照。方法:随机抽出10年来我院60例肝癌诊断分析。结果:①由于90%以上的癌灶是低密度的,所以检查以平扫为主;适当作增强扫描。奈件的选择十分重要.②多数病人是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所以肝硬化的表现也是诊断间接征象。③结合超声有助于诊断。④癌灶的CT表现分为单发、多发和弥漫三型,多发常见。结论:CT平扫加增强优于超声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CT及MRI影像学检查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微血管浸润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2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存在微血管浸润进行分组,其中存在微血管浸润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未存在微血管浸润的6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CT或MRI边缘模糊...  相似文献   

6.
肝癌中晚期的病人常需要进行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一种姑息性治疗手段,其目的是在于延长病人的生命或为手术创造机会。肝癌发病隐匿,早期难以发现,当出现临床症状时大多已经失去手术的时机,其中能手术切除者不足10%,而且手术治疗的复发率很高,1年生存率仅有28%。不能进行手术治疗的大批病人只能采取内科治疗。介入治疗始于70年代末期,1979年日本学者首先将碘油作为栓塞剂经肝动脉注入肝脏治疗肝癌,但直到1986年临床研究成果才被正式报道,碘油栓塞肝癌介入治疗效果得到肯定并被广泛采用。目前肝癌介入治疗主要有两种手段:  相似文献   

7.
多螺旋CT扫描对肝癌介入治疗效果的评价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长军  费洪钧  杨昱  李业勤 《当代医学》2009,15(23):424-425
目的探讨肝癌介入治疗后运用多螺旋碘油CT平扫与强化CT三期扫描对治疗效果及肿瘤活性进行评估,并依此指导下一步治疗。方法搜集我院2005年6月~2008年7月经临床、病理和多螺旋CT综合诊断的48例中晚期肝癌。采用GE light peed pro32螺旋CT机,运用碘油CT平扫与强化CT三期扫描观察肝癌介入治疗前后瘤体大小、血供的变化及碘油沉积情况,依此判定治疗效果及肿瘤活性。结果本组病例均在介入治疗后4周左右,行碘油CT平扫,病灶有不同程度缩小,病灶内沉积高密度碘化油影,形态不规整,密度不均匀。强化CT三期扫描48例患者中肿瘤较治疗前缩小者45例(93%),其中4例患者在原肿瘤旁出现新的子灶。结论多螺旋碘油CT平扫与强化CT三期扫描观察中晚期肝癌介入栓塞治疗后瘤体形态学和血供的变化,对评价介入治疗的效果及指导再次治疗时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肝癌的CT和MRI诊断现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卢炳丰 《广西医学》2005,27(7):963-965
近年来,CT和MRI技术已经成为原发性肝癌的主要检查手段。CT、MRI多期扫描、特殊MRI对比剂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肝癌的病灶检出率,肝癌的血管侵犯、门脉或肝静脉癌栓形成的明确显示、早期肝癌的鉴别诊断等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少学者涉及原发性肝癌CT、MRI表现与肿瘤基因的对比研究也促进了肝癌的分子影像学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王俊 《吉林医学》2014,(14):123-124
目的:观察分析两组影像学方法 CT及X线对肺结核患者的诊断情况。方法:选取肺结核患者共15例,分别采用CT和X线进行诊断检查。结果:在入选的15例患者中,X线平片的诊出率为60.0%(9/15);CT扫描的诊出率为93.3%(14/15),两种方法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的影像学表现对比,CT扫描观察到患者肺部的卫星病变、支气管播散、淋巴结肿大以及胸膜增厚等均要比X线片组要准确,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对于肺结核的检查诊断有着更高的检出率,成像较为清晰,能够提供更多支持性的影像学数据。  相似文献   

10.
温琳峰  贾月霞 《中外医疗》2015,34(1):181-182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CT与超声的诊断效果及价值。方法搜集2013年6月—2014年6月该院接收的原发性肝癌66例患者,按照不同检查方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对研究组33例进行CT检查,对对照组33例进行超声检查。分析对照组、研究组的检查结果,并比较。结果研究组诊断准确率是93.94%,对照组诊断准确率是84.85%。研究组诊断符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CT检查,诊断效果较好,能清晰显示癌灶类型、大小等,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CT+MRI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与介入治疗预后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定本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住院治疗的1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入院后均接受介入治疗,分别予以CT、MRI检查,将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作为本次研究的金标准,比较CT、MRI、CT+MRI诊断效能,Kappa检验CT、MRI、CT+MRI与金...  相似文献   

12.
唐亮 《中国现代医生》2022,60(1):125-128
目的探讨在肝细跑肝癌临床诊断中Cr与MR影像学检查的比较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来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肝细胞肝癌患者74例,均行CT与MR影像学检查,对不同检测方法下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CT阳性检出率为89.19% . MR为97.30% .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1 cm病灶,MR检查的检出率高于CT(P<0.05)。在1-3 cm病灶与超过3 em病灶检查中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平扫结果密度较低,增强扫描病灶动脉期强化。MR动态平扫病灶显示低信号与稍低信号,动脉期显著强化。结论 肝细胞肝癌检查中,MR检出率较CT检查高,尤其针对小病灶检测精准度更高,更有助于实现疾病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医学影像学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赞瑞  莫定彪 《医学综述》2009,15(16):2502-2506
医学影像学在肝癌的检出、定性、定位和分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为肝癌手术诊疗方案的制定以及预后预测提供重要的依据。每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各有其优缺点,多种影像学检查手段相互结合,并结合临床表现特征和血清学检查,能够提高肝癌诊断的准确性,本文综述了超声、CT、磁共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放射性核素显像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CT扫描、磁共振(MRI)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并对介入治疗术后的临床表现进行评估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12月在该院治疗的138例肝癌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观察组(n=69)与对照组(n=69)。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MRI予以临床诊断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则采用CT予以临床诊断治疗,并将两组患者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加以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诊断符合率为95.7%(66/6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5%(59/69),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对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治疗准确性比CT更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肝癌可分为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约占肝癌总数的 85 %~ 90 % ,在恶性肿瘤的死亡率统计中 ,原发性肝癌分别为男女恶性肿瘤的第3位及第 4位。目前肝癌的检查方法主要有B超、AFP测定、CT、放射性核素检查、MR及肝动脉造影(DSA)等[1] 。肝癌 (特别是小肝癌 )的早期发现及治疗不但够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而且可以大大提高病人的 5年生存率[2 ] 。为总结肝癌的CT和DAS表现 ,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率 ,笔者总结了在我院确诊的 5 3例肝癌患者的CT及DSA表现 ,并结合有关资料就其影像学诊断等方面的问题讨论如下。1…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的效果分析与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对43 例患者术前给予心理护理 ,以便更好的配合手术;术中主动与患者沟通,及时发现不适,及时处理;术后进行严密观察病情,给予有效的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2例死于肝昏迷,1例病情恶化自动出院,其余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好转出院.结论:介入治疗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手段 ,并且有效地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究中晚期肝癌的超声造影与CT影像诊断及超声造影评估介入治疗疗效的价值研究。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至2020年1月医院收治的82例疑似中晚期肝癌患者,共计105个病灶。患者均进行超声造影与CT检查,并与病理诊断结果 进行比较,评估两种检查方式诊断价值。在肝动脉灌注导管化疗栓塞术介入治疗1个月后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比较。结果 超声造影诊断中晚期肝癌准确率为86.67%,与病理诊断结果Kappa值为Kappa=0.644,P<0.001;CT诊断中晚期肝癌准确率为86.67%,与病理诊断结果Kappa值为Kappa=0.654,P<0.001;两种方式联合诊断中晚期肝癌准确率为90.48%,与病理诊断结果Kappa值为Kappa=0.746,P<0.001;两者联合评估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较好。105个病灶中的82例恶性病灶,经介入治疗后采用DSA检查存在52个病灶残留(阳性),25个病灶完全灭活(阴性),5个病灶无法准确判断;超声造影检查存在51个病灶残留(阳性),27个病灶完全灭活(阴性),4个病灶尚未确定,超声造影诊断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CT、B超和AFP三种互补检查方法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分析。方法2004年1月-2006年3月间300例原发性肝癌CT、B超、A即检查结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 3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其中CT诊断285例,占95.3%,B超诊断276例,占90.2%,A即诊断217例,占72.3%。结论 由此可见CT对肝癌的敏感性最高,B超次之,A即较低,若三种方联合应用是提高肝癌诊断的主要环节,检出率达100%。  相似文献   

20.
姚强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12):1640-1641
目的:探讨CT影像学对于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1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86例血管性痴呆(VD)患者作为VD组,同时选择85例非痴呆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CT检查及认知功能评价,对两组患者认知功能及CT表现进行比较。结果:VD组患者的MMSE评分为22.4±1.6,对照组患者的MMSE评分为26.8±1.9,VD组患者的MMSE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头部CT结果显示患者脑组织出现低密度的梗死病灶或高密度的出血病灶。两组患者病灶部位、病灶大小及脑萎缩发生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T检查对血管性痴呆患者具有很好的临床诊断价值,可清晰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