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引发脑梗死患者122例,按照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1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普罗布考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和面积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联合治疗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优于单纯阿托伐他汀治疗,明显改善患者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不良反应轻微,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MRI与CT在颈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商丘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MRI、CT及DSA检查,将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MRI与CT诊断价值。结果 96例患者共384个血管节段,经DSA检查发现颈动脉狭窄81例,颈动脉狭窄血管节段134个,其中1级41例,2级59例,3级25例,4级9例。MRI与CT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RI与CT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与CT诊断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与CT在颈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中均具有一定价值,但MRI在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的诊断中具有更高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分析超声检查对于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例脑梗死患者(研究组)与同期收治的200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接受超声检查,对比斑块检出率、斑块大小。结果:研究组斑块检出率为88.00%,明显超过对照组的7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检出斑块中直径>20 mm的比例为44.89%,显著超过对照组的1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软斑发生率高达17.61%,显著超过对照组的4.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硬斑及混合斑发生率相对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相关部位斑块部位分布比例相对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生及发展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着密切关系,超声检查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纳入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00例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梗死患者(研究组)和同期100例正常人(对照组)作为观察对象,对两组实施超声造影,进行声学定量分析,对比两组AT(造影剂达到时间)、TTP(造影剂达峰时间)、BI(基础强度)、PI(峰值强度)、IE(增强强度)、DE(增强密度)。结果:两组AT、TT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BI、PI、IE、DE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造影能够客观地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的增强情况,并能为临床医师评估患者的斑块稳定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陕西医学杂志》2014,(8):1075-1076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在我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随机选取在同期年龄相仿的其他门诊或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各部位斑块检出率、斑块形状以及IMT等指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30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180例,对照组120例。观察组患者的高血压比例高于对照组(χ2=44.60,P<0.01),而其余一般资料并无显著性的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左右侧的CCA、BIF、ICA斑块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在所有斑块中观察组患者硬斑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χ2=21.72,P<0.01),而软斑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6.30,P<0.01);观察组患者的IMT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χ2=72.98,P<0.01)。结论:老年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硬化斑块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对68例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68例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斑块类型,同时检测血清CRP水平。结果:脑梗死组血清CRP、颈动脉IMT及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脑梗死组不稳定性斑块、稳定性斑块及无斑块组血清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CRP组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评分、致残率和死亡率均明显高于低CR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IMT、粥样硬化斑块类型、血清CRP与急性脑梗死关系密切,CRP能间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是脑梗死病情轻重和预测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2—6月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收治的2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25例无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在1周内完成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观察对比两组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2%高于对照组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梗死侧的斑块发生率高于非梗死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的梗死侧与非梗死侧的斑块性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颈动脉硬化患者其脑梗死发病风险更高,对于可能患有该病的高危人群开展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为脑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0例经CT、MRI检查确诊的脑梗死组患者及1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斑块分布、性质。结果:脑梗死患者中,粥样斑块形成93例(77.5%),对照组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28例(2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软斑及混合斑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原因,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对临床上脑梗死患者的预防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春苗  余丹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3):339-340,343
目的:评价首发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对73例首发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与同期住院的 51 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的颈动脉进行检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结果:本组资料中,脑梗死患者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69.86,对照组发生率为25.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11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行血尿酸检查及颈动脉血管血管多普勒检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比较两组血尿酸水平及尿酸异常发生率,两组血尿酸水平正常、升高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两组不稳定斑块检出率以及具有不稳定斑块者与具有稳定型斑块者血尿酸水平。结果:脑梗死组血尿酸水平(478.03±65.78)高于对照组(349.34±36.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尿酸升异常发生率(56.7%)高于对照组(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尿酸正常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脑梗死组(67%)与对照组(6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酸升高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脑梗死组(74.5%)高于对照组(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的检出率脑梗死组(69.0%)高于对照组(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酸水平具有不稳定斑块者(376.56±29.48)高于具有稳定型斑块者(298.90±27.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斑块形成以及斑块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与脑梗死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