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分娩疼痛是持久而强烈的应激源,荷尔蒙会让宫缩越来越强烈,使产妇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中,不仅影响产妇分娩,还会延长产程,增加产后出血。因此无痛分娩是必要的,催眠阵痛作为非药物镇痛方法,在近年来成为被关注的临床产程镇痛法之一~([1])。笔者将催眠镇痛法引入产程护理中,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无痛分娩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选取临床产妇140例并且产妇身体状况以及心理状况差别不大,平均年龄32岁,并将140例产妇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70例,分别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使用的阵痛方法进行分娩止痛;试验组使用新型临床椎管内阻滞阵痛的无痛分娩的方法进行镇痛。结果:对照组70例临床产妇,有17例产妇得到了很好的镇痛效果,镇痛成功率仅为24.29%,仍然还有大部分产妇对此镇痛办法无反应;试验组中有67例的产妇得到了很好的镇痛作用,镇痛成功率高达95.7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取新型临床椎管内阻滞阵痛的无痛分娩的方法,提高了无痛分娩的镇痛成功率,同时有助于平稳产妇的生命体征,减少了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缩短了宫颈扩张时间与第一产程时间,同时也降低了胎儿在宫内窘迫的发生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剖宫产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将无痛分娩方式应用于初产妇的效果及对母婴结局产生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100例于2016年1月-2017年2月在本院妇产科分娩的初产妇分为对照组(常规分娩)、观察组(无痛分娩),对2组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产妇镇痛效果及母婴结局.结果:在镇痛效果方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母婴结局方面,观察组母婴结局显著优于与对照组(P<0.05).结论:将无痛分娩应用于初产妇分娩,能够取得良好镇痛效果,且母婴结局均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无痛分娩与自然分娩的临床结局。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诊的398例孕妇为本次研究观察对象,将她们按照分娩方式不同,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孕妇199例。治疗组产妇给予无痛分娩的方式进行分娩,对照组产妇给予自然分娩的方式进行分娩。观察比较两组产妇的临床结局。结果治疗组199例产妇中,无痛者为48例,轻度疼痛者为121例,中度疼痛者为30例,重度疼痛者为0例;对照组199例产妇中,无痛者为0例,轻度疼痛者25例,中度疼痛者为119例,重度疼痛者为55例。两组产妇的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对两组产妇的产程进行对比发现,治疗组产妇第一产程所用时间明显要比对照组少,在第二、三产程两组产妇所用时间相近。治疗组胎儿窘迫的发生4例(2.01%),对照组胎儿窘迫的发生20例(10.05%)。治疗组199例产妇中,9例(4.52%)转为剖腹产;对照组199例产妇中,37例(18.59%)转为剖腹产。结论无痛分娩的临床治疗效果满意,它不仅减低了产妇的疼痛感,还减少了第一产程所用时间,减少了胎儿窘迫和顺转剖的发生率,可以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5.
<正>临床上对于符合阴道分娩条件,但难以自然分娩的妊娠晚期孕妇可借助其他方式促进宫颈成熟,以缩短产程,减轻产妇分娩疼痛~([1,2])。目前临床主要采取药物辅助以及机械性宫颈扩张的方式来促进宫颈成熟~([3]),但两种方式各有优劣,本研究选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80名产妇进行对比,探讨子宫颈扩张球囊促宫颈成熟及引产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无痛分娩的产程观察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痛分娩是指在不影响分娩过程,不影响胎儿的情况下,将微量的镇痛药输送给产妇,以达到减轻产妇阵痛目的的方法.我院自2002年7月~2003年7月共有70例产妇采用了无痛分娩术,通过在产程中相应的护理,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无痛分娩技术在产科临床应用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来我院进行分娩的产妇89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分成对照组(44例)与观察组(45例)。观察组产妇采用无痛分娩技术分娩,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的分娩方式,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结局、产程时间等。结果观察组镇痛有效率(44例,97.78%)明显优于对照组(0例,0.00%),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产妇的产程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分娩剖宫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而新生儿窒息例数以及产妇产后出血例数与对照组产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产科应用无痛分娩技术能提升产程镇痛效果,缩短产程、提高产妇自然分娩率,值得在产科临床医学中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产科临床中应用无痛分娩技术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9月至2017年7月我院产科接收的分娩产妇74例作为参研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常规分娩)与干预组(无痛分娩)。对两组镇痛的效果及分娩结局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干预组镇痛总有效率100%与参照组89.2%相比明显要高,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干预组分娩结局(剖宫产与产程)优于参照组,构成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痛分娩技术运用在产科临床中有利于产妇疼痛减轻,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保障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潜伏期行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对孕妇妊娠结局与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3月本院通过麻醉分娩镇痛的孕妇174例,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潜伏组和对照组,两组孕妇均给予常规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治疗,对照组孕妇在宫口开大高于3 cm时给予实施,潜伏组孕妇在宫口扩张1~2 cm时给予实施,在孕妇宫口开始扩张时应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对孕妇进行疼痛评估,统计分析所有孕妇产程时间、疼痛情况、分娩结局和围产儿结局。结果:潜伏组产妇第一、第二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宫口扩张60 min内各时点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潜伏组产妇分娩结局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潜伏组产妇产后围产儿结局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潜伏期行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方式可有效缩短产妇产程时间,快速缓解产妇疼痛,有助于实现产程无痛分娩,增强产妇自然分娩的信心,对降低剖宫产率有积极作用。同时改善孕妇妊娠结局和围产儿结局,有利于提高新生儿预后水平,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剂量复合药物持续硬膜外麻醉在分娩阵痛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月到2015年11月于本院生产的产妇共9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自愿参加无痛分娩的产妇48例为治疗组,没有进行无痛分娩的48例产妇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产妇在临床上的镇痛效果。结果观察组的镇痛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复合药物镇痛作用快,安全可靠,在分娩的过程中减少产妇的疼痛,提高分娩的质量,对产妇产后的恢复也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临床上应该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分娩疼痛是产妇所共有而个体差异很大的一种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在分娩过程中常与恐惧,紧张形成恶性的循环状态,影响母儿的健康.为打破:"分娩阵痛"的传统观念,给产妇一个无痛分娩的权利,现将笑气吸入的综合方法用于分娩镇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无痛分娩与自然分娩进行对比观察分析,研究在两种分娩方式对产妇造成的痛苦程度,及无痛分娩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方便选取自2014年6月-2016年3月在该院进行分娩的192名足月产妇中进行采样观察,其中实验组96名,对照组96名.两组产妇随机分组,实验组采用无痛分娩技术,辅以注射罗哌卡因,对照组采用自然分娩方法.观察两组产妇的分娩过程,收集两组产妇的疼痛指数数据,观察两组的产妇分娩结果,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两组数据中经分析发现对照组无痛出现率为9.3%而采用无痛分娩的对照组出现无痛率为82.6%显著高于自然分娩,通过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对比分析,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上述两组数据显示,可以发现使用无痛分娩可以有效的减轻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痛苦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无痛分娩的实施效果。方法将2016年6月至2018年10月分娩产妇9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常规分娩方式组实施常规分娩方式,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组实施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无痛分娩。比较效果。结果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和常规分娩方式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分别是22.00%以及22.22%,X~2=0.000,P0.05,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组分娩开始后不同时间情况下产妇的宫缩疼痛评分低于常规分娩方式组,P0.05。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组宫颈扩张速度快于常规分娩方式组,P0.05;而两组的新生儿阿氏评分、产后二十四小时出血量、第二产程全程时间比较P0.05。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组的剖宫产率、使用缩宫剂的例数以及产后排尿障碍的例数和常规分娩方式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无痛分娩在分娩麻醉中的效果确切,可有效减轻分娩疼痛,加速宫颈扩张,且不会对产妇和新生儿预后产生不良的影响,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讨产妇接受无痛分娩对产后出血量、泌乳功能以及母婴结局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近两年在我院分娩的100例产妇参与实验观察,并按随机数表法分配产妇至两组,Ⅰ组(n=50)接受传统自然分娩,Ⅱ组(n=50)实施无痛分娩,分析评估两组的临床分娩情况。结果与Ⅰ组产妇比较,Ⅱ组在产后出血量、24h哺乳次数方面明显减少,在泌乳活动时间、总产程时间方面显著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新生儿Agpar评分上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临床产妇实施无痛分娩,能够明显减少产妇的产后出血量,促进产妇泌乳,对母婴结局有较理想的改善作用,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程陪伴联合无痛分娩对足月初产妇分娩疼痛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宁陵县妇幼保健院2015年5月至2016年6月足月初产妇76例,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全程陪伴分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无痛分娩。比较两组不同产程疼痛评分(VAS)及不良母婴结局。结果观察组产妇不同产程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母婴结局总发生率[5.26%(2/38)]低于对照组[23.68%(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陪伴联合无痛分娩可减轻产妇分娩疼痛,有助于缓解产妇不良情绪,改善不良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麻醉用于无痛分娩的效果,对产程及母婴、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0月~2011年6月自愿行无痛分娩的产妇368例行硬膜外阻滞麻醉,作为无痛分娩组与同期未采用无痛分娩经阴道分娩的产妇368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产妇分娩疼痛的程度、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中转剖宫产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无痛分娩组镇痛有效348例,占94.55%,镇痛效果明显;无痛分娩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产程进展时间和剖宫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和新生儿Apgar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麻醉用于无痛分娩效果确切,对母婴均有较高的安全性,可加速产程进展、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与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2年在我院分娩的282例胎膜早破产妇为观察组对象,并与同期无胎膜早破的282例产妇为对照组对象。比较两组产妇母婴结局。结果:胎膜早破者阴道分娩158例;占56%;剖宫产分娩124例;占43.9%;对照组阴道分娩202例;占71.6%;剖宫产分娩80例;占28.4%。观察组产妇感染、难产和产后出血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胎儿窘迫、早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膜早破明显增加母婴风险,增加剖宫产率,在临床工作中,积极处理,改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无痛分娩用罗哌卡因自控硬膜外麻醉方式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无痛分娩女性200例为分析对象,编序后将孕妇以随机数字表方式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应为常规布比卡因联合舒芬太尼麻醉、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比较两种分娩方式下母婴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孕妇麻醉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孕妇的产妇活跃期与第一产程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组间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情况对比无意义(P0.05)。结论对无痛分娩的孕妇选择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麻醉方式能够保证对疼痛的阻滞效果,缩短产妇产程,保障母婴的良好妊娠结局,可在产科分娩群体中积极应用。  相似文献   

19.
覃业枝 《基层医学论坛》2016,(29):4054-4055
目的:研究无痛分娩在产科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抽取2015年7月—2016年4月在我院进行自然分娩的146例产妇,根据产妇分娩意愿分为无痛组与对照组各73例。对照组采用罗哌卡因进行常规麻醉镇痛,无痛组采用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连续硬膜外阻滞进行无痛分娩。对比观察2组产妇的分娩疼痛等级及母婴结局。结果无痛组分娩疼痛级别分布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痛组自然分娩改剖宫产发生率为1.37%,对照组发生率为17.8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妇产后出血量、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痛分娩在临床产科中应用价值显著,可有效降低剖宫产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无痛分娩技术在产科临床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选取自愿参与研究的65例正常足月临产的孕妇,然后遵照自愿的原则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35例。观察组采用无痛分娩技术,对照组采用常规分娩。结果:经过对两组的分娩进行不同的处理,观察组的阵痛效率是100%,而对照组为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实验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比较观察组的产程明显缩短,剖宫产的概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痛分娩技术可减轻产妇的痛苦,且对新生儿的健康无影响,是一项值得推广的临床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