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安贵霞  田玲玲 《河南中医》2014,34(1):134-136
目的:观察针刺颈夹脊穴、三经奇穴结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纳入研究的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颈夹脊穴、三经奇穴结合推拿治疗,对照组常规针刺取穴结合推拿治疗,两组在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临床控制16例,显效8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临床控制10例,显效8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为80%,两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麻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麻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颈夹脊穴、三经奇穴结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优于常规针刺取穴结合推拿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齐刺加温针灸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及对颈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将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给予直刺颈夹脊穴治疗,观察组40例给予齐刺加温针灸颈夹脊穴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颈椎活动度变化情况,统计2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PRI、VAS及PPI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颈椎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转、右旋转6个方向活动度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齐刺加温针灸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较佳,且可显著提高颈椎活动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快刺液门、阴谷结合常规针刺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快刺组和常规针刺组,各26例。常规针刺组为针刺颈夹脊穴,快刺组在针刺颈夹脊穴的基础上,快刺液门、阴谷穴,6次为1个疗程,均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疗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评分及证候评分,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疼痛评分及证候积分均有改善(均P 0. 05),且快刺组较常规针刺组更佳;快刺组总有效率为96. 15%(25/26),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3. 08%(19/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快刺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结论:快刺液门、阴谷配合常规针刺颈夹脊穴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疗效优于常规针刺颈夹脊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深刺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8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深刺颈夹脊穴合牵引治疗,和单纯牵引治疗,并观察其疗效.结果:疗效性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深刺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刺络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局部血流灌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观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局部血流灌注量的变化,初步探寻刺络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运用刺络疗法与针刺夹脊穴的方法干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共57例,在以疼痛评级指数(VAS)评价疗效的同时,运用激光散斑血流仪观察两组患者大椎、肩井(患侧)血流灌注量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后VAS均有显著降低(P〈0.01);两组患者两穴血流灌注量在干预后均有显著升高(P〈0.05),刺络疗法组比针刺夹脊穴组升高幅度大(P〈0.05)。[结论]刺络疗法与针刺夹脊穴都能够增加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局部血流灌注量,其中刺络疗法的影响更突出。  相似文献   

6.
针刺加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针刺加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择100例颈椎病的患者,采用针刺配合推拿治疗。针刺主穴选取颈夹脊3~7穴、风池、后溪。推拿采用颈项部理筋、端提旋扳法。[结果]治愈77例(77%),好转20例(20%),未愈3例(3%)。总有效率为97%。[结论]针刺合推拿治疗颈椎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针刺颈夹脊穴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8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针刺颈夹脊穴结合大椎刺络拔罐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4 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针刺颈夹脊结合大椎刺络拔罐治疗 ,并与推拿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与结论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3.75 %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且针刺夹脊穴的疗效具有持续性和积累性 ,治疗组治疗 2个疗程后治愈率和有效率均较治疗 1个疗程为高 (P <0 .0 5 )。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颈夹脊穴配合梅花针刺络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采用针刺颈夹脊穴的基础上加梅花针叩刺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针刺颈夹脊穴治疗。两个疗程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疗效、视觉模拟评分(VAS)、麻木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26/30),对照组为83.3%(25/30),两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均P0.01),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麻木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均P0.01),治疗组治疗患肢麻木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梅花针叩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对缓解患肢麻木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大椎刺络拔罐为主治疗颈椎病93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大椎刺络拔罐结合针刺颈夹脊治疗各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93例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的颈椎病患者采用大椎刺络拔罐结合针刺颈夹脊穴治疗 ,同时结合中医辨证 ,与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与结论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2 .47% ,与对照组比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2 5 )。且对颈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更好 ;对中医分型属实证的患者疗效尤佳 ;叩刺出血量多能有效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推拿结合针刺颈椎病穴治疗脊髓变性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神经功能的恢复程度。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为针刺颈椎病穴组、颈夹脊组,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推拿结合针刺颈椎病穴组总有效率为60%,颈夹脊组为34%。疗效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结合针刺颈椎病穴可明显改善颈脊髓变性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仰头旋转手法结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72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采用仰头旋转手法结合颈椎牵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按摩手法及颈椎牵引治疗,观察两组效果。结果:1疗程后两组患者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改善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仰头旋转手法结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可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2.
手法对颈椎病颈椎生理曲度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诊疗技术的提高,对颈椎病的治疗方法更趋向于科学的选择。近年来学者们逐渐注意到颈椎生理曲度的治疗价值[1]。为了进一步了解手法作用机制及探讨颈椎生理曲度(以下简称颈曲)对颈椎病的治疗价值,我们自1996年以来运用手法治疗颈椎病110例,并着重对比观察颈曲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按《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选择临床确诊有颈曲改变的颈椎病110例,其中颈形10例,神经根型35例,椎动脉型27型,脊髓型8例,交感神经型30型。男性62例,女性48例;年龄最小33岁,最大…  相似文献   

13.
<正>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Berkman教授以及后来的诸多学者通过研究后发现,人体除了健康状态(第一状态)和疾病状态(第二状态)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称为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延长以及电脑、空调、汽车的广泛使用,人们屈颈和遭受风寒湿邪的机会不断增加,颈椎的退变加快,颈椎亚健康状态人群不断上升,且不断呈现年轻化。面对这个  相似文献   

14.
目的:精确建立生理曲度变直的颈椎全节段有限元模型,并进行验证,分析其与颈椎退变的关系。方法:选取符合颈椎曲度变直纳入标准的颈椎病患者采集其CT数据,采用专门的生物力学有限元建模软件从CT扫描数据构建高质量的颈椎全节段有限元模型,然后采用基于离散微分属性的体网格变形技术,将生理曲度变直的模型映射生成曲度正常的有限元模型,再在相同的边界和加载条件下进行有限元对比分析。结果:在前屈、后伸、侧弯、和旋转工况下,生理曲度变直模型的活动度范围比正常值要小并且出现再分配。在应力分布方面,C3~C4,C4~C5之间的小关节、钩突关节,和C3~C4之间的椎间盘出现应力集中。结论:通过构建高质量的生理曲度变直和曲度正常的颈椎全节段有限元模型进行生物力学对比实验证明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引起椎间活动度明显减少并且出现再分配,同时下颈椎的小关节、钩突关节、椎间盘应力集中,加速颈椎退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推拿手法结合颈部肌肉锻炼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76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采用推拿手法结合颈部肌肉锻炼治疗,对照组采用超短波和中频脉冲电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治疗一个疗程后、3个疗程后的VAS评分。结果:一个疗程及3个疗程后,治疗组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手法结合颈部肌肉锻炼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显著,能明显缓解患者颈、肩、背部疼痛,提高颈椎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18~40岁人群颈椎健康状况,推广应用"颈部保健操",并观察其预防颈椎病的效果。方法:采用"颈椎病前期调查表"及"颈部功能评价表"调查1252例18~40岁不同行业健康人群颈部健康状况,并将研究对象按分层随机抽样法分为试验和对照两组,用自行研发的"颈部保健操"对试验组进行干预,对持续推广应用的结果进行统计。结果:颈椎病发病呈不断上升且有低龄化倾向,在校大学生颈椎功能减退呈菱形分布,80%以上为不健康或亚健康人群。进行颈部保健操锻炼对改善颈椎局部症状效果明显。结论:"颈部保健操"锻炼可改善颈部早期症状,预防颈椎病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与探讨采用颈椎牵引、针灸推拿、运动训练综合手段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4年1月—2016年4月经医院临床确诊后进行治疗的17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病患选择为临床研究病例,根据就诊顺序编号并将单双号分成两组。对照组(单号)89例仅给予颈椎牵引进行治疗,观察组(双号)89例则应用颈椎牵引联合针灸推拿的治疗方案,同时两组病患均进行相应运动训练指导。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OA评分、VAS评分、临床疗效、肌力状况、生活质量以及复发率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51%、复发率2.25%、JOA评分(14.16±1.21)分、VAS评分(1.97±1.35)、躯体健康(77.88±5.91)分、心理健康(74.97±2.91)分、肌力(73.01±15.86)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74.16%、复发率14.61%、JOA评分(13.27±1.88)分、VAS评分(2.78±1.47)、躯体健康(75.18±5.49)分、心理健康(73.53±2.64)分、肌力(65.09±11.76)分,组间对比,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采用颈椎牵引、针灸推拿以及运动训练综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更好,病患颈部功能改善较好,疼痛及运动感觉障碍等临床不适症状均明显减轻,有效减少了疾病的复发,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明显提升,作用效果较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耳针治疗颈型颈椎病进行临床疗效及经济学评价。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试验研究方法,评价了耳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短期疗效。2008年11月至2009年7月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门诊就诊的96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编程的计算机随机分组,其中耳针组48例,假耳穴组48例。耳针组采用颈椎穴、枕穴、神门穴耳针干预;假耳穴组采用相对应的3个假耳穴耳针干预。隔2日换1次耳针,疗程为1周,以有效率为疗效结局指标。以耳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直接成本作为成本,用Excel 2003进行了成本和均值的计算,用TreeAge Pro 2009软件构建了决策树,进行了CEA及敏感性分析。CEA以C/E,ICER为结局指标,进行了治疗1周的CEA分析。结果:耳针组与假耳穴组相比,治疗前与颈型颈椎病预后相关的基线资料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耳针组有效率优于假耳穴组。治疗后1周的C/E表明耳针组相对于假耳穴组的ICER为22,单变量敏感性分析与双变量敏感性分析的结果表明CEA的结果在有些情况下不太稳定。结论:耳针与假耳穴耳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经济学评价表明治疗后1周时耳针组的C/E优于假耳穴组,治疗后1周时耳针组相对于假耳穴组的ICER为22,患者可凭自己的意愿决定是否选用。应用该结论时要注意相关概率和耳针组有效病例的直接成本对结果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手法对颈椎病颈椎生理曲度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了解手法机制及探讨颈曲对治疗的价值。方法:选择临床确诊有颈曲改变的颈椎病110例,依据颈曲与骨质增生关系,从X线上将颈椎分为Ⅰ度(平衡态)、Ⅱ度(代偿态)、Ⅲ度(失衡态),对照观察治疗前后X线颈曲变化,统计分析颈椎退变状态与颈曲改善关系。结果:手法总有效率99例(90% ),颈曲有不同程度改善58 例(占71.04% ),具中Ⅰ度(平衡态)改善程度最高。结论:颈曲异变在颈椎病发病过程中起选择性加速或减慢作用。颈曲重建在颈椎病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经穴按摩与颈部保健操预防颈椎病的效果。方法:采用查数字随机表法将88例符合纳入标准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5例采用经穴按摩与颈部保健操;对照组43例采用八段锦分别进行预防颈椎病的效果观察,观察结束后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成组比较,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比较。结果: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两个量表干预后两组组间比较及干预前后组内自身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生活满意度(LSR)量表干预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组内自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方法是一项行之有效的预防颈椎病的措施。对于改善颈部不适感,缓解疼痛具有较明显的作用,能有效降低颈椎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