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孟葳  李茂 《广西医学》2010,32(1):93-96
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磁共振新技术,是一种能在活体显示白质纤维束走行的无创成像方法,能反映白质纤维束的病理状态及其与邻近病变的解剖关系,是目前唯一能反映人体活体组织空间组成信息及病理状态下各组织成分之间水分子交换的功能状态的检查方法,可以从细胞及分子水平来研究疾病状况。DTI现逐渐应用于临床,在许多脑部疾病,如缺血性脑梗死、脑出血、脑多发性硬化、脑感染性病变和脑肿瘤等方面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弥散张量成像可用来测量水分子的弥散特性.本文介绍了弥散加重成像( DWI)和弥散张量成像( DTI)的原理,以及如何用最小二乘算法从 DWI中获得 DTI,然后再从 DTI中获得其弥散特性指标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与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对脑肿瘤术前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文中探讨DTI与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fMRI,BOLD-fMRI)对累及运动通路的脑肿瘤诊断中联合应用的价值. 方法 对16例累及皮层运动区及锥体束的脑肿瘤患者行fMRI及DTI检查,另以1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2例患者术后复查.fMRI采用双侧交替进行的大拇指对掌运动作为任务刺激.所有数据进行离线后处理,fMRI图像观察运动皮层区激活情况,DTI处理后得到FA图及DEC图,测量患侧与健侧锥体束的FA值,并行纤维束成像,用fMRI Merge 1.2软件将fMRI与DTT图像叠加. 结果 每例患者的健、患侧主运动区(primary motor area,M1)、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SMA)均激活,其中12例患侧M1区信号低于健侧,3例患侧M1区信号高于健侧,1例健侧与患侧M1区信号无明显差别,11例患侧M1区信号移位,8例患者患侧SMA区及健侧M1区的激活程度比健康人增强.DTI显示患侧锥体束FA值下降,白质纤维束与脑肿瘤的关系可分为单纯移位、移位伴破坏和单纯破坏3种类型.fMRI与DTT联合应用可显示肿瘤、皮层运动区及皮层下白质纤维束之间的关系.锥体束的保留、移位与M1区的激活、移位具有一致性. 结论 联合应用fMRI与DTI可显示肿瘤、皮层运动功能区及白质纤维束之间的关系,有助于邻近的脑运动功能区肿瘤患者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4.
弥散张量成像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近年来运用于临床的一种功能磁共振成像方法,它是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无创的磁共振成像方法.弥散张量的数据可以在每一个体素中形成一个弥散张量,通过弥散张量的特征值和特征相量反映该体素水分子的弥散特性.目前主要用于脑、心脏、脊髓细微结构的研究,尤其是脑白质纤维的观察追踪、脑发育、脑认知功能以及脑疾病脑部手术术前计划及术后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脑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例正常人及18例脑肿瘤患者(5例胶质母细胞瘤,7例Ⅱ级星形细胞瘤,6例脑膜瘤)行弥散张量成像,并用后处理软件进行脑白质纤维束的三维显示.结果:全部志愿者和患者均可清楚显示白质纤维束的形态,18例脑肿瘤患者可以观察到病灶区白质纤维束不同程度的受压移位、中断、破坏、浸润等异常表现.结论:弥散张量成像可以无创性地为肿瘤分级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可以在活体内立体观察白质纤维束的形态变化以及与颅内病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弥散张量成像(d 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在弥散加权成像(d 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 I)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利用水分子扩散原理检查活体组织结构的磁共振成像方法,是目前唯一可以在活体显示大脑内白质纤维走向的技术[1]。自1965年Stejskal等[2]提出一种对扩散敏感的短梯度脉冲序列,实现水扩散的MR检测,1994年Basser等[3]提出了弥散张量成像的技术以来,目前DTI已经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1弥散张量成像基本原理在活体组织,若其结构不同将会影响水分子弥散的方向和速率,DTI是利用组织中水分子弥散  相似文献   

7.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是一项近年发展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其利用水分子移动方向成像,具备无创性显示纤维束的能力,在临床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本文综述DTI在临床中应用并予以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8.
弥散加权和弥散张量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脑梗死的弥散张量成像(DT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影像表现,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4例不同时期(超急性期6例,急性期30例,亚急性期26例,慢性期22例)脑梗死患者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DWI及DTI扫描,比较患侧和健侧弥散信号的改变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各项异性指数(FA)值的变化,分析不同时期脑梗死DWI信号改变、ADC值及FA值的关系。 结果: 超急性期、急性期和亚急性期病灶在DWI呈高信号,慢性期表现为低信号;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平均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值明显高于超急性期和急性期脑梗死病灶的平均rADC值(P<0.05)。45例不同时期(超急性期4例,急性期16例,亚急性期14例,慢性期11例)患者脑梗死区平均FA值明显低于健侧对应区的平均FA值(P<0.05)。结论:DWI和DTI可以快速检出超急性和急性期脑梗死,DWI和MRI的联合应用可以对脑梗死进行分期。  相似文献   

9.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是一种能够无创性显示大脑白质的磁共振成像技术。随着该技术的发展,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得以重视。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血管意外,用DTI能加深该病对大脑白质影响的认识。现就DTI基本原理、成像特点、常用参数及其在脑梗死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比较肾移植术后发生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DGF)与未发生DGF患者术后1个月的功能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所对应参数的差异,并分析这些参数与移植肾肾功能指标的相关性,进而评价功能磁共振在肾移植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9月—2017年5月的肾移植病例,共选取23例DGF患者和26例非DGF患者。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这两组患者移植肾DWI与DTI对应的参数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和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的差异;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别将ADC值和FA值与移植肾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和血清肌酐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分别绘制髓质ADC、FA值诊断移植肾eGFR >60 mL/min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结果:肾移植术后1个月,DGF组与非DGF组移植肾皮质和髓质FA值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术后1个月的移植肾髓质ADC值和FA值均与当时的eGFR呈正相关(P < 0.05);术后1个月的移植肾皮质ADC值与术后6个月血清肌酐值呈负相关(P < 0.05)。移植肾髓质FA值诊断移植肾eGFR>60 mL/min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99,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0.671~0.928(P < 0.001);移植肾髓质ADC诊断移植肾eGFR>60 mL/min的ROC曲线AUC为0.796,95%CI为0.670~0.922(P < 0.001)。结论:功能磁共振DWI和DTI具有对移植肾的功能学和形态学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1.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是目前惟一可以在活体映射白质纤维束走行的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当白质纤维束受到胶质瘤不同程度的累及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能定性、定量地将之反映出来,从而指导术者术前准确评估胶质瘤的分级分期,并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尽可能达到既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又合理地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应用弥散张量成像中部分各向异性(FA)和平均弥散率(MD)两个参数对脑神经胶质瘤良恶性进行分级.方法 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脑胶质瘤患者行弥散张量MRO检查,弥散敏感系数(b值,b=0s/mm2及b=800s/mm2).在FA图和MD图上分别测量肿瘤实质与对侧正常组织感兴趣区的数值,并在各级别胶质瘤之间和胶质瘤与对侧正常组织之间进行比较.结果 Ⅰ~Ⅱ级胶质瘤实质的MD值(1.561±0.363)×10-3 mm2/s,明显高于Ⅲ级MD值(1.148±0.215)×10-3 mm2/s(P<0.01)和Ⅳ级MD值(1.172±0.263)×10-3 mm2/s(P<0.01),但Ⅲ、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Ⅱ级胶质瘤实质的FA值(0.157±0.016)(P<0.01)明显低于Ⅲ级FA值(0.233±0.031)(P<0.01)和Ⅳ级FA值(0.237±0.033)(P<0.01).但Ⅲ、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灶侧MD值和FA值与对侧正常组织感兴趣区MD值与FA值间有显著性差异.FA图像可清楚显示肿瘤与白质纤维的关系.结论 弥散张量成像MD和FA两个参数对于胶质瘤的分级诊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弥散张量成像(DTI)是一种非侵入性医学成像工具,用于研究脑白质的结构。后处理的DTI标量可以用来评估由疾病进展和治疗反应引起的脑组织变化,这导致临床研究中对DTI产生了巨大的兴趣。文章对DTI、DTI标量以及DTI在各种疾病过程中的临床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叶国伟  李旭丹  邹建勋  李炜  项万青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10):1090-1092,1095,1201
目的探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I)技术对提高脑肿瘤的全切率的作用。方法 16例脑肿瘤患者为观察组,手术前后行行fMRI和DTI检查;21例脑肿瘤患者为对照组,未行fMRI与DTI检查。两组均在神经导航下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比较肿瘤全切率及致残率,观察两组手术前后Karnofsky功能评分(KPS评分)。结果观察组肿瘤全切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0.05),两组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差异无统计意义(>0.05)。结论 fMRI及DTI可以立体形象地显示肿瘤对脑功能区及白质纤维束的影响,有助于提高脑肿瘤在导航下手术全切率,并有可能降低其术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收集该院78例脑胶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MRI常规、DTI扫描,分析患者的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水肿旁白质区的各项异性分数(FA值)、rFA值,并计算正常白质区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同时分别测量灌注最明显区域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值,计算出病变区与正常脑白质区的比值rCBV、rCBF。结果 78例胶质瘤患者中,26例低级胶质瘤,52例高级胶质瘤,低级别胶质瘤的肿瘤实质、瘤周水肿区、水肿旁白质区的FA值、rFA值均显著高于高级别胶质瘤的FA值、rFA值(P 0.05);低级别胶质瘤的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正常白质区的ADC值依次为(1.012±0.085)、(1.198±0.127)、(0.781±0.231),均显著低于高级别胶质瘤的(1.195±0.129)、(1.014±0.153)、(0.847±0.178)(P 0.05)。结论 MRI弥散张量成像技术与常规MRI比较,其FA值、rFA值、ADC值能有效判断胶质瘤分级,为医师的治疗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RI弥散张量成像对认知功能损伤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09年11月~2012年8月收治的经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表评分小于26分的认知功能损伤患者9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MRI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考察两组患者DTI图像数据。结果:两组MRI-DTI数据分析比较对照组FA脑室周前端、脑室周后端和半卵圆中心值均高于研究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MD脑室周前端、脑室周后端和半卵圆中心值均低于研究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MRI-DTI在认知功能损伤患者临床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王辉  吴文英 《新疆医学》2011,41(2):33-35,37
目的:研究DTI在不同颅内肿瘤中的应用,探讨ADC及FA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共39例颅内肿瘤,胶质瘤12例、脑膜瘤10例、淋巴瘤8例、神经鞘瘤9例,病例除1例淋巴瘤经放疗后病变明显好转证实外,其余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建立彩色弥散张量图,在肿瘤的实质区选择感兴趣区,测量得ADC值和FA值,分析二者在不同肿瘤之间的差异。结果:神经鞘瘤ADC值最高,脑膜瘤FA值最高。神经鞘瘤的ADC值和FA值与脑膜瘤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淋巴瘤ADC值最低,与胶质瘤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者FA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周围白质纤维束可见受压移位、浸润及破坏三种改变。结论:不同颅内肿瘤的ADC和FA存在明显差异,DTI可显示颅内肿瘤与白质结构的位置关系及术前术后白质纤维束形态改变。  相似文献   

18.
董玉茹  王宏  钟心  穆学涛  马毅  刘腾  刘勉 《武警医学院学报》2013,22(1):12-14,18,F0003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弥散加权成像与弥散张量成像、不同弥散数量的弥散张量成像的量化指标的一致性,从而确定其可比较性。【方法】收集我院正常健康体检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常规头颅MRI扫描,采用DWI、20、30、64个梯度方向的DTI检查,对每个研究对象选6个固定位置ROI,分别为双侧丘脑、尾状核头部、胼胝体体部,对各组间的ADC值进行统计分析。对DTI组及各DWI组所获得的扩散图像质量进行对比分析。而DWI组采用b值分别为0、500、1000s/mm2,对不同b值间所得ADC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各同一解剖位置的DWI和DTI所得到的ADC值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同一解剖位置不同梯度数量所得ADC值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b值所测得ADC值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DTI扩散方向越多,图像质量越好,而DWI扫描b值1000图像质量较500更好。【结论】DWI及DTI扫描所得的ADC值具有可比性和一致性,两种扫描方法所得量化指标可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在胼胝体轴索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0例临床确诊为轴索损伤的患者(轴索损伤组)及与其年龄、性别及教育背景相似的志愿者40例(对照组),分别行常规序列及弥散张量序列扫描及纤维束重建技术。重建2组胼胝体纤维束图像,比较2组胼胝体纤维束的形态、结构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纤维束显示清晰、致密;轴索损伤组胼胝体纤维束变薄、稀疏、中断甚至缺失。结论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可直观显示胼胝体的损伤部位及程度,对于轴索损伤病灶的检出及病情的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MR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目前无创性研究脑白质结构和脑白质束形态的一项磁共振新技术,利用DTI可以观察脑内白质病变对脑内白质束形态和结构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定量观察活体组织的弥散特征,为临床提供早期组织病变的微观结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