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8):1-5
目的 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容量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昌市第九医院住院的112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不同分为DPMAS+PE组(常规药物基础上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容量血浆置换治疗)56例和PE组(常规药物基础上血浆置换治疗)56例,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肝功能(ALT、AST、TBIL、ALB、TBA)、肾功能(BUN、Cr)、血常规(WBC、HGB、PLT)、凝血功能(PT、PTA、INR)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DPMAS+PE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PE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能获得较好疗效;DPMAS+PE组治疗后ALT、AST、TBIL、TBA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均无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r、BUN较前无明显变化,均未发生电解质紊乱(P0.05);DPMAS+PE组治疗后WBC无明显变化,但HGB、PLT下降;DPMAS+PE组和PE组治疗后均出现PT缩短、INR下降和PTA上升(P0.05);PE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DPMAS+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32,P=0.026)。结论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容量血浆置换治疗可改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的有效率,无明显副作用,减少血浆用量限制、血浆过敏、输血感染风险等不良反应机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人工肝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of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性肝衰竭患者选择不同人工肝方式,如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DPMAS)、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PE+ DPMAS)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10例HBV相关性肝衰竭患者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按照入院时MELD值分成3个区间,即MELD<30、30≤MELD<40和MELD≥40,区间内患者根据人工肝方式不同分为3组:PE组、DPMAS组和PE+DPMAS组,比较不同MELD区间内3组人工肝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MELD评分、4周有效率及3个月病死率的变化情况.结果:①在所有MELD区间,3组患者治疗前后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MELD分值明显降低(P<0.05),仅在30≤MELD<40区间,PE+DPMAS组TBIL下降率和MELD下降值最高,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其余区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所有MELD区间,PE+DPMAS组、PE组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升高,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DPMAS组PTA降低,与PE+DPMAS组、PE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③3组患者治疗前后肌酐(creatinine,Cr)变化不明显,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MELD<30区间,3组之间4周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E组3个月病死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MELD<40区间,PE+DPMAS组有效率最高(P<0.05),病死率最低(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ELD≥40区间,3组之间有效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MELD评分系统可用于指导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方式的选择,MELD<30的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方式优先选用DPMAS;30≤MELD<40的肝衰竭患者,选用PE+DPMAS方式疗效更佳,而对于MELD≥40的肝衰竭患者,所有人工肝治疗方式效果均欠佳,应尽早行肝移植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PE)、血浆置换联合血浆胆红素吸附(PE+PBA)与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PE+DPMAS)治疗亚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探讨重型肝炎的最佳人工肝治疗方案。方法统计同期收治的应用人工肝治疗的140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亚急性重型肝炎病例,按照 PE、PE+PBA、PE+DPMAS 分为3组,对比3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血常规、电解质和主要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PE+DPMAS 组治疗有效率70.8%,稍高于 PE、PE+PBA 两组(60.9%、67.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后3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球蛋白(GLB)等生化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001),治疗后 PE 组前清蛋白(PA)较治疗前升高,PE+PBA 组和 PE+DPMAS 组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E 组凝血酶原时间(PT)较治疗前下降(P <0.05),PE+PBA 组 PT 较治疗前下降,PE+DPMAS 组 PT 较治疗前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PE 组血清 K+、Cl-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01);PE 组治疗前、后血清 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PE+PBA、PE+DPMAS 组血清 Na+较治疗前降低(P <0.001);3组血清 Ca2+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血常规 WBC、Hb、PLT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PE 单独应用和联合 PBA 或 DPMAS,均可有效改善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提高救治率;联合治疗可节省血浆用量2/3,方便更多患者使用;PE 联合 DPMAS 对患者血清 Cl-、Ca2+及 Hb 下降的影响幅度最小,具有更佳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PE)与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PE+DPMAS)治疗重型乙型肝炎(SHB)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SHB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PE组和PE+ DPMAS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功能、血常规、肾功能及电解质变化情况,以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下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消化道症状都有所改善,肝性脑病级别降低,MELD评分下降,两组患者近期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均下降(P<0.05);PE+ DPMAS组的清蛋白(ALB)较治疗前下降,K+、C1升高(P<0.05);PE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ALB较治疗前升高,白细胞(WBC)下降(P<0.05).结论 PE、PE+DPMAS两种治疗方法治疗SHB均有效,PE+ DPMAS可减少血浆用量,改善血清K+、Cl水平;PE在改善凝血功能及ALB水平方面效果优于PE+ DPMAS.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DPMAS)即PE+DPMAS治疗前与第1次、第2次治疗后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57名肝衰竭患者,根据采取的人工肝治疗模式不同将接受PE治疗的24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接受PE+DPMAS的33例患者纳入实验组。收集2组治疗前与2次治疗后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并对比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功能、营养状况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球蛋白(globulin,Glb)、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与第1次、第2次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治疗比对照组治疗能更...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PE)+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DPMAS)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HBV-ACLF)患者肝细胞再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2月十堰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56例HBV-ACLF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PE组(44例)、PE+DPMAS组(69例)、对照组(43例)。对照组行抗病毒、促肝细胞再生等内科综合治疗,PE组及PE+DPMAS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分别行PE、PE+DPMAS。统计各组治疗前后乙肝DNA(HBV-D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白蛋白(ALB)、血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肌酐(Scr)、凝血酶原时间国际化标准比值(INR)、甲胎蛋白(AFP)。根据TBIL、ALB、Scr、INR、AFP数据,应用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模型TACIA评分公式,计算各组治疗前后TACIA评分。结果:PE组、PE+DPMAS组治疗后TBIL、DBIL、IBIL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联合小剂量血浆置换在肝移植围手术期肝衰竭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该院移植科收治的9例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9例患者共接受18次DPMAS联合小剂量的血浆置换治疗,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和治疗前后的检验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总胆汁酸(TBA)呈不同程度下降(P0.05),胆碱酯酶(CHE)升高(P0.05)。血氨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有所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PTA)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3例血压下降,处理后好转,1例出现牙龈出血。结论 DPMAS联合小剂量血浆置换用于肝移植围手术期肝衰竭患者,治疗后患者症状改善,肝功能明显好转,血氨降低。治疗后凝血指标有所好转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双重血浆吸附(DPMAS)、胆红素吸附(PBA)及血浆置换(PE)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寻找能替代血浆置换的新模式。方法  将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40例行人工肝治疗的肝衰竭患者,分为DPMAS组、PBA组和PE组,观察生化指标、不良反应和临床症状,并行治疗前后对比和3组间多重对比。 结果  DPMAS和PE均能显著降低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及C反应蛋白(CRP),升高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PBA仅降低TBI和DBIL,对其他疗效不显著。PE组降低TBIL、ALT和升高PTA的效果最佳。DPMAS组与之相近,且CRP下降率高于PE组。3组治疗均能不同程度改善临床症状,PE组的不良反应明显,DPMAS组好转率高于其他两组。结论  双重血浆吸附术的疗效明显优于胆红素吸附术,与血浆置换相当,又能显著清除炎症因子,克服血浆缺乏和过敏等缺点,仅需增加设备和费用的支持,可作为替代血浆置换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血浆置换(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乙型重症肝炎的效果,并分析其对患者肝功能、血红蛋白(Hb)的影响.方法:使用随机表法将本院2017年8月—2019年2月收治的124例乙型重症肝炎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PE治疗,观察组使用PE联合DPMAS治疗.评价两组临床治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半量血浆置换(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b+Plasma exchange,DPMAS+PE)对肝衰竭治疗的短期疗效.方法 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中心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128例肝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内科综合治疗的60例患...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小剂量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吸附对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1月至2019年4月于贵州省人民医院院感染科进行人工肝支持治疗的肝衰竭患者,包括小剂量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吸附组(A组,N=74)和血浆置换组(B组,N=71),观察随访30天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ALT、TBIL和INR等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30天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A组30天生存率86.5%,B组30天生存率80.3%,P0.05)。结论:小剂量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吸附疗对于肝衰竭是一种有效的人工肝治疗方法,且可以明显减少血浆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在治疗重型肝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46例重型肝炎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3例,对照组以单纯血浆置换(PE)治疗,研究组以DPMAS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对凝血功能、血常规、肝功能指标水平的影响.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明显高于...  相似文献   

13.
覃琼芬  吴登强 《吉林医学》2013,(26):5483-5484
目的:探讨血浆灌流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临床护理。方法:对30例肝衰竭患者采用血浆灌流吸附(PP)联合低置换量(10002000 ml)血浆置换(PE)在1次治疗模式中完成,对75例次治疗前后肝功能、电解质、血氨、凝血和肝性脑病程度进行比较,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加强血管通路的维护。结果:治疗后肝性脑病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钠显著升高、血氨和总胆红素显著下降,30例患者经上述治疗,24例好转,6例死亡。未发生护理相关并发症。结论:血浆灌流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为肝衰竭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密切观察病情及合理的护理措施是保证疗效的重要基础,可使治疗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对治疗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52例肝功能衰竭病人随机分为两组:PE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PE治疗组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进行血浆置换,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综合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氨的变化和有效率.结果 PE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率(84.6%)明显优于对照组(53.85%),P<0.05.PE治疗组治疗后TBIL、PTA及ALT的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E治疗组有效率76.92%,显著高于对照组(46.15%).PE治疗组早、中期有效率(87.5%、88.89%)明显高于晚期肝衰竭(57.14%),P<0.05.PE常见不良反应为血浆过敏,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血浆置换PE可显著改善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血生化指标,且安全可行,为肝细胞的再生赢得宝贵的时间,可以作为临床治疗早、中期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措施之一,且可以为晚期患者行肝脏移植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b system, DPMAS)模式和传统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 PE)模式人工肝治疗对患者血小板的影响, 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 rhTPO)对此类血小板下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1月入住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的15例DPMAS模式人工肝患者, 纳入DPMAS组, 另选择同期、年龄匹配(±5岁)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接受PE的患者15例纳入PE组, 对两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人工肝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如乏力、黄疸、少尿、水肿等)是否改善, 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常规(特别是血小板)、凝血功能等指标, 记录患者治疗期间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的使用情况以及血小板的输注量。结果: DPMAS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率为86.67%, 高于PE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90 d内转归情况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白细胞、血红蛋白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DPMAS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 < 0.05), 且显著低于治疗后PE组(P < 0.05)。治疗后PE组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值得到明显改善(P < 0.05), 但DPMAS组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水平变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PMAS组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平均约(8.2±3.1) 支, 住院期间输注血小板(1.5±0.3) IU, DMPAS组患者输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后血小板明显上升。结论: 与PE模式相比, DPMAS人工肝模式可降低患者血小板水平, 应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可刺激患者血小板再生, 提高血小板水平, 从而降低因血小板低下而发生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乙肝慢加急肝衰竭(AoCLF)患者的疗效及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型的影响。方法 2013年1月一2015年1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传染科治疗HBV-AoCLF患者42例,根据是否接受DPMAS治疗分为DPMAS组(n=10)、血浆置换组(PE组,n=16)和对照组(n=16)。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外周血T淋巴细胞指标改变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DPMAS组28天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0%vs.37.5%,P<0.05)。治疗后,DPMAS组患者CD4~+和CD4~+/CD8~+水平明显上升(P<0.05),而CD8~+水平明显下降(P<0.05),且明显优于PE组及对照组(P<0.05)。生存亚组患者CD4~+和CD4~+/CD8~+水平明显上升,CD8~+水平明显下降(P<0.05),而死亡亚组上述指标均无显著变化(P>0.05)。DPMAS治疗与AoCLF患者28天死亡事件存在负相关(r=-0.683,P=0.01),与△CD4~+、△CD8~+和△CD4~+/CD8~+呈正相关(r=0.712,P=0.02;r=0.650,P=0.02;r=0.598,P=0.04)。DPMAS治疗后30天死亡风险明显降低(P<0.05)。结论 DPMAS治疗可以通过改善HBV相关AoCFL患者血清T细胞亚型分布,进而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型人工肝,即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DPMAS)+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在救治斑疹伤寒继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报道新型人工肝(PE+DPMAS+CRRT)成功救治1例斑疹伤寒继发MODS的诊治经过并总结经验。结果患者为36岁男性,因“发热3 d,伴皮肤黄染1 d,意识障碍6 h”入院,经查体、血常规、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液基因二代测序(mNGS)、胸部CT等检查,诊断为:(1)斑疹伤寒;(2)脓毒症;(3)MODS(肝、肾、中枢、血液、呼吸);(4)肺部感染等。在内科综合治疗效果欠佳的基础上,联合新型人工肝(PE+DPMAS+CRRT)治疗,患者的感染指标及肝肾功能等脏器功能指标均明显好转,最终康复出院。结论斑疹伤寒继发MODS的患者应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尽快联合新型人工肝(PE+DPMAS+CRRT)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PMAS)治疗肝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肝衰竭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不同分为DPMAS 组(内科治疗联合DPMAS,39 例)和对照组(内科治疗组,29 例);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生化指标,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总体疗效、不同病情分期和不同并发症的有效率,记录相关的副作用。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DPMAS 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好转,总体有效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DPMAS 可有效改善早期肝衰竭的预后,但对中晚期肝衰竭,疗效不显著,与对照组相比,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经DPMAS 治疗的患者,未发生电解质紊乱、出血等不良事件,副作用以轻度血压下降为主要表现。结论 DPMAS 可改善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尤其对早期肝衰竭治疗效果较好,且无明显副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人工肝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b system,DPMAS)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此类患者的免疫治疗意义,以及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22例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于2017年10月至2020年8月期间住院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患者,应用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观察结合内科综合治疗前后细胞因子(IL-2、IL-4、IL-6、IL-10、TNF-α)、肝功能、血氨、凝血功能、血常规等指标的变化。  结果  治疗前后对比,患者的细胞因子(IL-2、IL-6、TNF-α)、肝功能(TBIL、AST、ALT、ALB)、血氨、凝血酶原活动度、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经治疗后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前后对比,患者的细胞因子(IL-4、IL-10)、总胆汁酸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应用选择性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患者,能稳定内环境,为肝细胞的再生能力创造条件,恢复肝功能,改善黄疸等临床症状,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以及肝衰竭的救治成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人工肝血浆置换对肝衰竭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及疗效。方法 30例肝衰竭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予以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在PE治疗前后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血浆抗凝血酶原III(antithrombinⅢ,ATⅢ)、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及肝功能。结果患者治疗后PT、APTT、TT、PTA,AT-III及肝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亦明显好转,总有效率80%,其中早期为93.75%、中期为80%、晚期为25%。结论 PE可显著改善早期肝衰竭患者的凝血及肝功能,缓解临床症状,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