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颅脑超声测量新生儿矢状面胼胝体长度及小脑蚓部长度,探讨新生儿脑发育与母体分娩孕周及出生体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8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新生儿430例为研究对象,均在出生3 d内进行颅脑超声检查,测量矢状面胼胝体长度及小脑蚓部长度,分析其与母体分娩孕周及出生体重的相关性。结果母体分娩孕周29~33周、34~36周及37周以上新生儿颅脑矢状面测量的胼胝体长度、小脑蚓部长度及出生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且母体分娩孕周34~36周及37周以上新生儿大于29~33周,37周以上大于34~36周(P <0. 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新生儿颅脑矢状面测量的胼胝体及小脑蚓部长度与母体分娩孕周及出生体重呈正相关(P <0. 01)。结论颅脑超声适用于新生儿颅脑早期监测脑发育情况,新生儿颅脑矢状面测量的胼胝体长度、小脑蚓部长度与母体分娩孕周和出生体重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孕34周早产儿自身因素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 分析132例≤孕34周早产儿的孕周、出生体重与≤孕34周早产儿预后的关系.结果 孕28~31 6周组早产儿的死亡率、极低体重出生率明显高于孕32~34 6周早产儿(P<0.001),孕28~31 6周组与孕32~34 6周早产儿的窒息率无差异(P>0.05),极低体重儿的死亡率明显高于1501~2499g组(P<0.001),极低体重儿的窒息率高于1501~2499g组(P<0.01).结论 孕周与出生体重对≤孕34周早产儿死亡率有一定影响,极低体重儿对≤孕34周早产儿窒息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不同孕周分娩的新生儿颅脑超声评估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本院2021年7月~2022年7月就诊的98例新生儿,根据分娩孕周不同分成53例A组(≥37周)、29例B组(34~36周)和16例C组(29~33周)。全部新生儿出生3d内均行颅脑超声检查,比较三组小脑蚓、胼胝体长度及平均灰度值,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A组小脑蚓、胼胝体长度均比B组及C组长,且B组比C组长(P<0.05);A组顶叶白质、枕叶白质、额叶白质及基底节的平均灰度值均比B组及C组低,且B组比C组低(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孕周与小脑蚓、胼胝体长度均呈正相关,与平均灰度值呈负相关(P<0.05)。结论 颅脑超声在不同孕周分娩的新生儿脑发育评估中应用价值较高,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超声探测不同孕周、体重的新生儿出生时胼胝体长度,为早期无创、定量评价早产儿脑发育状况奠定基础。方法156例新生儿,男86例,女70例.包括早产儿96例,平均孕周32.45±2.71,平均出生体重(1847.24±512.49)g,于生后当天在静息或睡眠状态下接受经前囟门矢状位颅脑超声探查,胼胝体长度为从膝部至压部。结果随着孕周和体重的增加,胼胝体长度逐步增加,早产儿平均胼胝体长度(40.32±3.07)mm,与同期60例足月儿胼胝体长度(44.13±2.11)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胼胝体长度与出生体重的相关系数为0.73(P〈0.001)。与孕周的相关系数为0.68(P〈0.001)。不同性别之间胼胝体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生时胼胝体长度受出生体重、孕周大小的影响,但不受性别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发展中国家早产是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的最重要原因.早产增加了新生儿的发病和死亡风险.既往研究表明,晚期早产儿(孕34-36周出生)的短期或长期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远远低于早期早产儿(孕<34周出生),有些晚期早产儿甚至体重可以达到足月新生儿的标准,出生后按足月儿护理也为了不成文的规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早产儿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水平,探讨其与孕周、胎龄及体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10月期间在我院出生或住院的早产儿175例作为观察对象,并选取23例正常孕周、胎龄、体重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血清IGF-1和IGFBP-3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早产儿血清IGF-1和IGFBP-3水平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早产儿血清IGF-1及IGFBP-3水平跟孕周呈正相关,对照组与34~(+1)~36~(+6)周比较(P值<0.05),与34~(+1)~36~(+6)周、32~(+1)~34周、30~(+1)~32周、28~30周比较(P值均<0.01)。(3)早产儿血清IGF-1与IGFBP-3水平跟胎龄成正相关,对照组>适于胎龄组>小于胎龄组,各组比较(P值均<0.01)。(4)早产儿血清IGF-1及IGFBP-3水平与体重成正相关,对照组>低体重儿>极低体重儿>超低体重儿,各组比较(P值均<0.01)。结论:早产儿血清IGF-1和IGFBP-3水平较正常孕周、胎龄、体重的新生儿低,且与孕周、胎龄及体重成正相关,结合早产儿血清IGF-1与IGFBP-3水平,评估胎儿在宫内时的生长发育情况,可能有助于早产儿的治疗与转归。  相似文献   

7.
孙娟  吕亚儿  刘新颖 《浙江医学》2016,38(12):956-958
目的应用三维超声容积对比成像C平面(VCI-C)技术量化评估正常不同孕周胎儿小脑蚓部参数,评估小脑蚓部发育,以期为胎儿产前筛查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21~34孕周正常胎儿380例,应用经腹三维超声VCI-C技术测量胎儿小脑蚓部前后径(AP)、头尾径(CC)、周长(C)及最大切面面积(MSA),观察小脑蚓部的发育规律,研究其与孕周的相关性。结果应用三维超声VCI-C技术测量胎儿小脑蚓部参数成功率为95.79%。胎儿小脑蚓部AP、CC、C、MSA与孕周均呈高度正相关(r=0.86、0.88、0.91、0.89,均P<0.05),且与胎儿双顶径、头围及小脑横径亦均呈高度正相关(均P<0.05)。以孕周为自变量,小脑蚓部AP、CC为应变量,多项式回归分析发现,胎儿小脑蚓部AP、CC与孕周均呈高度正相关(R2=0.89、0.92,均P<0.05)。结论经腹部三维超声VCI-C技术测量胎儿小脑蚓部参数有助于评价胎儿小脑蚓部发育,可作为产前评估胎儿小脑蚓部发育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产前三维超声第三平面成像方法定量分析Dandy-Walker综合征胎儿小脑蚓部发育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经腹三维超声方法观察和比较571例正常中晚孕期胎儿和39例Dandy-Walker综合征胎儿小脑蚓部,采用小脑蚓部最大切面面积指标分析正常胎儿小脑蚓部面积与孕周的关系,比较正常与异常组测量数据。结果经腹三维超声第三平面成像方法成功检测529例正常胎儿小脑蚓部最大切面面积,其测值与孕周呈正相关(r2=0.854,P<0.05)。39例Dandy-Walker综合征包括14例Dandy-Walker畸形(DWM)和25例Dandy-Walker变异型(DWV),其中12例DWM和2例DWV未显示蚓部结构,其余蚓部切面面积均明显小于相应孕周正常测值。结论三维超声第三平面成像能够克服二维扫查难以获取胎儿头颅正中矢状切面的不足,得到满意的小脑正中矢状切面图像,有助于分析正常和异常小脑蚓部发育的变化规律,为DWS的产前诊断提供一个新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生儿脑损伤与窒息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6年10月~2007年4月在我院出生的132例新生儿,其中早产儿67例,足月儿65例,全部进行颅脑B超检查,并整理、分析相关的临床资料。结果132例新生儿病例中,脑损伤36例,其中早产儿27例,占早产儿的40.3%(27/67),足月儿脑损伤9例,占足月儿的13.8%(9/65)。低出生体重儿脑损伤23例,占低出生体重儿的41.4%(23/56),正常出生体重儿脑损伤13例,占正常出生体重儿17.1%(13/76)。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颅脑损伤发生率分别较足月儿、正常出生体重儿明显升高,统计学有明显差异(P<0.01,P<0.05),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脑损伤在对照组与窒息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足月儿、正常出生体重儿在对照组、与窒息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新生儿窒息是引起足月儿、正常出生体重儿脑损伤的主要因素。颅脑B超可对新生儿脑损伤作出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
双胎妊娠9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减少双胎妊娠妊娠期和分娩期母儿并发症的方法。方法收集我院1993~2005年9月97例双胎妊娠孕妇的临床资料,分析双胎妊娠妇女并发症情况、剖宫产率及围生儿情况。结果(1)双胎妊娠并发症以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和早产为主,其次为贫血、胎膜早破、产后出血、胎死宫内等。(2)双胎妊娠剖宫产率为77·32%。(3)新生儿窒息率:孕周<34周与孕34~36 6周的新生儿窒息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孕34~36 6周新生儿与孕37周以上新生儿窒息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新生儿病死率:孕周<34周与孕34~36 6周的新生儿病死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孕34~36 6周与孕37周以上的新生儿病死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应有组织地加强双胎妊娠的孕期保健,积极防治孕产期各种并发症;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早产儿的出生,特别是孕周<34周的早产儿出生;选择恰当的分娩方式,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适时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11.
殷炽龙 《吉林医学》2022,(8):2125-2128
目的:探讨维生素K1(Vit K1)治疗不同出生胎龄新生儿早期凝血功能异常的效果。方法:收集出生后24 h内查凝血功能异常的新生儿400例,分为早期早产儿组(胎龄<32孕周)、中期早产儿组(胎龄32孕周~<33+6孕周)、晚期早产儿组(胎龄34~36+6孕周)、足月儿组(胎龄37孕周~<42孕周),每组100例。有凝血功能有异常的4组新生儿均在出生后24 h内肌内注射(或缓慢推注)Vit K1,用Vit K124 h后复查凝血功能,分别分析比较4组新生儿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D-二聚体(D-D)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4组新生儿用Vit K1前后的各凝血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新生儿较用Vit K1前比较,各组经用Vit K1后组内比较各凝血指标差异均具...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的基本情况、主要病因、临床治疗、预后等情况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以便总结临床治疗经验。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ICU收治的NRF患儿6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资料收集包括患儿的基本情况(胎龄、出生体重、性别、母亲产前疾病、出生时情况等)、疾病诊断、选择性的临床治疗情况、患儿预后等。67例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分成三组,胎龄<34周的早产儿,胎龄34~36周的晚期早产儿,胎龄37~42周的足月儿。结果:胎龄<34周的早产儿Apgar评分较其他组偏低(P<0.05)。引起新生儿呼吸衰竭的原发病,胎龄<34周的早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占绝大多数(72.0%),晚期早产儿以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41.7%)和肺炎(41.7%)多见,足月儿则以肺炎占半数(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呼吸衰竭治愈56例(83.6%);好转2例(3.0%);放弃治疗9例,病死率13.4%。胎龄<34周患儿住院时间(20.1±6.0)d比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长[分别为(12.0±2.2)d及(10.7±2.5)d],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新生儿呼吸衰竭主要由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及肺炎所至,应加强对不同时期新生儿呼吸衰竭原发病、多发病的认识。预后受原发疾病、胎龄、并发症诸多因素影响,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治疗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支持很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孕34周早产胎膜早破不同分娩方式对低出生体重儿的近期影响和寻求≤孕34周早产胎膜早破的最佳分娩方式。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21例≤孕34周胎膜早破剖宫产和同期的27例≤孕34周胎膜早破阴道分娩的病例,比较两种分娩方式与早产儿的预后。结果:在出生体重<1500g组中,剖宫产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阴道分娩组P<0.01);剖宫产组的窒息率、死亡率均低于阴道分娩组(P<0.05),剖宫产组的NRDS发生率低于阴道分娩组(P<0.01),但剖宫产组的NIE发生率与阴道分娩组无差异。结论:随着NICU的发展和新生儿救治水平的提高,剖宫产不再是低体重早产儿的禁忌症,如合并胎膜早破,应适时行剖宫产更有利于预防早产儿近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定早产儿25羟维生素D含量,探讨影响早产儿25羟维生素D含量的主要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9月在无锡市妇幼保健院和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出生?住院的新生儿,早产儿组50例,足月儿组50例,记录出生时的基本情况,根据不同目的将研究对象分为不同组别?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早产儿和足月儿25羟维生素D含量,用常规生化法测定钙?磷?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值,定量超声技术测定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值?结果:①出生时早产儿组25羟维生素D含量低于足月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②按胎龄分组,A组(28周≤胎龄≤32周)新生儿血25羟维生素D含量均低于B组(32周<胎龄<37周)?C组(37周≤胎龄<39周)?D组(39周≤胎龄≤42周)(P均<0.01);按出生时体重分组,各体重组血25羟维生素D水平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③早产儿组按孕母是否规律性补充维生素D或钙剂分成规律补充?不规律补充和未补充3组,3组之间血25羟维生素D水平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 0.05)?④早产儿出生时25羟维生素D含量与胎龄?出生体重呈正相关(P < 0.05);足月儿出生时25羟维生素D含量与胎龄?性别?出生体重及出生方式均无显著相关(P >0.05)?⑤早产儿和足月儿出生时血钙?磷?ALP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早产儿组25羟维生素D与ALP呈显著性负相关(P < 0.01);足月儿组25羟维生素D与ALP?钙?磷值均无显著性相关(P > 0.05)?⑥早产儿和足月儿BMD有显著差异(P < 0.01);早产儿组BMD与胎龄?出生体重?25羟维生素D呈正相关(P < 0.05),与ALP呈负相关(P < 0.05);足月儿组BMD与胎龄?25羟维生素D呈正相关(P < 0.05)?结论:①早产儿出生时25羟维生素D含量明显低于足月儿;②早产儿出生时的胎龄?体重以及孕母在整个孕期中是否规律性补充维生素D制剂或钙剂是影响早产儿出生时25羟维生素D含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不同胎龄和出生体重的早产儿的死亡情况,以了解胎龄、出生体重对早产儿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7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出生的早产儿1 453例,依据不同胎龄、出生体重统计其病死率,并对死亡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1 453例早产儿中,死亡47例,病死率为3.23%.胎龄<32周早产儿的胎龄越小病死率越高(P值均<0.05),胎龄≥32周早产儿的病死率与胎龄无关联(P0.05).胎龄<32周早产儿的死亡原因前3位分别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8例)、新生儿窒息(5例)、新生儿感染(3例);胎龄32~36~(+6)周早产儿死亡原因前2位分别为先天畸形(3例)、新生儿感染(2例).结论 胎龄32周、体重达1 500 g可能是胎儿发育的一个界点.应加强围产期保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孕周及分娩方式对早产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早产单胎产妇临床资料,根据其孕周分成28~32周组(A组,n=60)和33~36周组(B组,n=66)两组。比对不同孕周的不同分娩方式早产儿出生体重、新生儿阿氏评分(Apgar)及围生期死亡率差异。结果 B组早产患儿出生体重及Apgar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患儿(P<0.05);孕周相同的情况下,不同分娩方式的早产儿在出生体重及Apgar评分对比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早产患儿围生期死亡13例(21.7%),显著高于B组患儿的6例(9.1%)(P<0.05);孕周相同的情况下,剖宫产早产儿围生期死亡率略低于阴道顺产早产儿,但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龄越小的早产儿围生期死亡风险越高、预后越差;对存在高危征象的早产儿予以剖宫产终止妊娠能有效改善其预后质量,降低围生期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探讨有利于早产儿喂养成功的策略。方法: 对130例早产儿的出生体重、胎龄、开始喂养日龄等与喂养不耐受发生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为30%,出生体重≤ 1500 g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与出生体重>1500 g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龄≤ 34周与胎龄>34~36周,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喂养日龄>2天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高于开始喂养日龄≤ 2天组(P<0.05);早产儿是否窒息、有无并发症及母亲有无妊娠合并症与喂养不耐受无明显关系。结论: 早产儿开始喂养过迟易出现喂养不耐受。早期合适的喂养可减少对静脉营养的依赖,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孕34周早产儿自身因素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132例≤孕34周早产儿的孕周、出生体重与≤孕34周早产儿预后的关系。结果孕28—31^+6周组早产儿的死亡率、极低体重出生率明显高于孕32—34^+6周早产儿(P〈0.001),孕28~31^+6周组与孕32—34^+6周早产儿的窒息率无差异(P〉0.05),极低体重儿的死亡率明显高于1501—2499g组(P〈0.001),极低体重儿的窒息率高于1501—2499g组(P〈0.01)。结论孕周与出生体重对≤孕34周早产儿死亡率有一定影响,极低体重儿对≤孕34周早产儿窒息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期待治疗对胎膜早破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孕周<35周胎膜早破的40例孕产妇实行期待疗法,选择同期相同孕周未行治疗的胎膜早破孕妇32例做对照组,分析2组宫缩发动时间、母儿并发症情况、新生儿出生体重和结局等。结果 2组分娩时间为28~周和32~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剖宫产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周期新生儿出生体重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评分对照组不同孕周时新生儿1 min 28~周和32~周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min评分2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膜早破及早行期待疗法可以延长孕周,提高新生儿出生体重、降低新生出生窒息发生率,但不影响孕妇感染和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新生儿惊厥的的临床相关因素、治疗及预防。方法: 对104例新生儿惊厥患儿行常规辅助检查,止痉及综合治疗。结果: 痊愈78例,好转14例,自动出院7例,病死5例。有围生期窒息史患儿惊厥发生率明显高于无窒息史者(P<0.01);早产儿明显高于足月儿(P<0.01);低出生体重儿明显高于正常出生体重儿(P<0.01);日龄≤ 3天高于日龄> 3天患儿(P<0.05)。结论: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导致新生儿惊厥最主要的病因,做好围生期保健、降低早产儿出生率、减少围生期窒息可明显减少新生儿惊厥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