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5 毫秒
1.
目的:观察在神经肌肉电刺激及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头项针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脑卒中恢复期咽期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两组均予内科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及康复训练治疗,各30 min;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头项针治疗,头针穴取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下2/5,项针穴取风池、翳明、供血、治呛、吞咽等。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5 d,共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吞咽障碍造影评分量表(VDS)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级、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级和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SWAL-QOL)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D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SWAL-QO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洼田饮水试验及FOIS评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观察组患者VDS、SWAL-QOL评分改善程度及洼田饮水试验、FOIS评级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神经肌肉电刺激及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头项针可提高脑卒中恢复期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陈晓旭  张晓  张红 《新中医》2021,53(2):139-142
目的:观察揿针结合康复训练、综合护理措施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肝肾阴虚,风痰阻络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2组患者均进行康复训练,予摄食指导、口腔卫生指导和心理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观察组加予揿针治疗。疗程均为8周。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价吞咽障碍程度,评定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评分和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由患者于治疗完成后评价护理满意度;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洼田氏饮水试验、SSA及SWAL-QOL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观察组3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揿针结合康复训练、综合护理措施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障碍患者,可显著减轻吞咽障碍,促进吞咽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疗效和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头针、项针带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均给予常规神经内科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两组均进行针刺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头项针与康复训练同步进行,对照组头项针与康复训练不同步实施。治疗前后检验洼田氏饮水试验结果。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55%与86.44%,P0.05),观察组吞咽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项针带针康复训练可更为有效地提高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吞咽功能,其疗效优于针刺、康复训练分步进行者,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刘梦婷  万长秀 《湖南中医杂志》2021,37(8):99-101,108
目的:观察舌针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干预中风后吞咽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联合舌针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干预,以1周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观察2组的综合疗效及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标准吞咽功能(SSA)评分、特异性吞咽障碍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并评定不良反应与并发症.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3.33%(25/30),对照组为63.33%(19/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洼田饮水试验、SSA、SWAL-QOL评分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及干预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舌针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可有效改善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减少不良反应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应用化痰通络方联合针电刺激治疗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收治的115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分组,对照组57例给予康复训练,观察组58例增加化痰通络方与针电刺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经治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X线吞咽造影(VFS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VF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55%(56/58),高于对照组的84.21%(48/57)(P<0.05)。结论:化痰通络方联合针电刺激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症状,促进吞咽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皮内针埋针联合补肾通络汤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4月南通市中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针药并用组各82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皮内针埋针治疗,针药并用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皮内针埋针联合补肾通络汤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吞咽功能、生活质量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20 d后洼田饮水试验结果均明显改善,吞咽功能评分均明显升高,SWAL-QOL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组间比较,针药并用组洼田饮水试验结果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吞咽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SWAL-QOL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针药并用组的总有效率为92.7%(76/82),对照组为81.7%(67/82),针药并用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皮内针埋针联合补肾通络汤治疗可更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总有效率更高,且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高氏项针"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所致吞咽障碍的短期和长期疗效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所致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采用相同的现代吞咽康复训练,对照组配合指南推荐的针灸组穴(风府、双侧百劳、双侧人迎、廉泉、双侧夹廉泉),观察组则配合"高氏项针",治疗2周后判断疗效,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治疗前后及随访分别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和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评估吞咽功能,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表(SWAL-QOL)评估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两组洼田饮水试验、VFSS及SWAL-QOL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两组随访时SWAL-QOL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0%,优于对照组的96.77%(P0.05)。结论:"高氏项针"较"指南针刺法"配合现代吞咽康复训练可更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患者的吞咽困难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口肌生物反馈训练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88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4例,对照组进行吞咽康复训练,研究组联合应用口肌生物反馈训练和吞咽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SWAL-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SWAL-QOL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应用口肌生物反馈训练和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项针配合舌三针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接收诊治的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同时配合吞咽功能障碍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以上基础上额外给予项针配合舌三针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SSA和VFSS评分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SSA评分、VFSS评分、半流质食物咽食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SSA评分、VFSS评分、半流质食物咽食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项针配合舌三针治疗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碍症状,从而改善患者的进食情况,显著提高其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这对于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项针配合舌三针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接收诊治的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同时配合吞咽功能障碍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以上基础上额外给予项针配合舌三针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SSA和VFSS评分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SSA评分、VFSS评分、半流质食物咽食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SSA评分、VFSS评分、半流质食物咽食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项针配合舌三针治疗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碍症状,从而改善患者的进食情况,显著提高其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这对于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针灸是我国国粹,曾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很大贡献。当前针灸已在世界上众多国家生根发芽,备受青睐。但客观因素对针灸很不利,针灸本身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针灸的发祥地,必须努力寻找有效方法,促进针灸事业兴旺发达。笔者认为,创办针灸医院是唯一的途径,也是行之有效的积极措施。  相似文献   

12.
针灸起源于中国的石器时代,当时多以砭石、骨或木头为工具,取阿是穴及局部穴位进行治疗.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黄帝内经》中的针刺法(内经针法)被融入到阿是穴针法中.如今,在建立于气及“无形之网”的规则外,针灸微体系的概念被引入进来.这些微体系是外在的还是在这个“无形之网”中?它们是否包含于内经针法的理念中?在理论和临床应用中,大多数微体系都以腧穴定位为基础而自成理念,与内经针法则无甚相关.然而,当出现两种针灸理论时,哪一种更好呢?这些问题将被阐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
针刺预处理与针刺效应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晓卿  陈凌  姚志芳  胡翔龙 《中国针灸》2004,24(10):713-716
目的:观察在异常机能状态发生前、即时和发生后几个不同阶段实施针刺的效应差异.方法:以静脉持续输入盐酸山莨菪碱液制作胃电节律规整性下降的异常状态背景.实验分3个观察组:①在制作背景前30 min预先针刺处理并在制作异常状态背景时即时针刺;②在制作背景时即时针刺;③在制作异常状态背景开始后延时5 min针刺.针刺穴位足三里.比较各个观察组胃电节律规整性的针刺调节效果.结果:第1组、第2组和第3组的针刺潜伏期依次延迟;针刺效果依次减弱.结论:在异常状态的不同阶段针刺所产生的针刺效果不同,针刺预处理将提高和加快针刺效果.  相似文献   

14.
采用针刺和电耳针相结合的方法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38例,取得良好疗效,有效率达974%.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眼针疗法     
眼针疗法是根据名医华佗“观眼察病”的理论创立的一种治疗疾病方法。本疗法将眼眶周围分为8个区13个穴位,依据脏腑名称命名。左眼以顺时针方向排列,右眼以逆时针方向排列。眼针疗法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对各种痛症和脑部疾病疗效尤佳。  相似文献   

19.
舌针疗法     
孙介光  孙雪然 《中国针灸》2010,30(4):347-348
笔者根据祖国医学原理,经过现代科学研究,创立了孙氏舌针疗法,开创性地对舌穴进行定位,确定了与人体解剖相对应40个舌穴。同时,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脑病患者伴有舌下襞肿这一病理现象;同时还发现了舌下伞襞(即脊柱、四肢舌穴部位)出现的阳性物(即粟米粒大小突起)与人体解剖相对应部位脊柱、四肢的病变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一些难治性疾病及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本文介绍了舌针疗法的舌穴定位功能、舌针针法、舌针临床应用及舌针作用原理等,并介绍正电子扫描(PET)、功能磁共振(fMRI)及诱发电位(VEP)在舌针疗法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