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男6例,女9例)CVST患者的发病年龄、形式、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结果及治疗与预后情况。结果:CVST好发于中青年患者,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早期主要表现头痛伴呕吐(83.3%),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53.3%)及癫痫发作(33.3%);脑脊液压力明显增高;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伴脑实质损害;15例患者,11例行肝素抗凝治疗,9例好转,2例死亡,3例行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治疗,2例痊愈,1例好转。结论:对急性起病的主要表现头痛等颅高压症状的中青年患者,头颅CT示出血性脑梗死,而患者无卒中危险因素时,应高度怀疑CVST,及早行MRI+MRV检查,必要时DSA检查,一旦确诊CVST,及早行抗凝或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2.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86,自引:2,他引:84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早期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9例(男34例,女26例)CVT病人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脑脊液等检查结果。结果 (1)年龄多在20-40岁;(2)多数为急性起病;(3)早期表现为头痛(87%)、呕吐(61%),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4)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局限性梗死灶(51%),其中39%伴有渗血或血肿;(5)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白细胞及蛋白含量正常或升高(感染性或癌性CVT除外);(6)应用脱水、抗凝、局部溶栓及病因治疗等,60例病人中,26例症状好转,24例基本痊愈,死亡6例。结论 对临床急性起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癫痫发作的年轻病人,应高度怀疑CVT,及时行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联合检查,明确诊断。一旦明确诊断,应尽早开始治疗。剂量调节性静脉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其后口服抗凝药物3-6个月)为治疗CVT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脑脊液等检查结果与治疗方法。结果发病年龄以20~60岁多见,多数患为急性发病,早期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影像学检查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局限性梗死灶。脑脊液压力明显增高,白细胞数及蛋白质含量正常或增高,但感染性或癌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除外。应用脱水、抗凝、局部溶栓及病因治疗等方法后,16例患中6例基本痊愈,7例症状好转,1例无变化,2例死亡。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无特异性,对临床急性发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乏癫痫发作的年轻患,应高度怀疑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及时行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联合检查,以明确诊断。确诊后应尽早开始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对急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法对37例CVST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以感染、产褥期为常见原因。临床表现以头痛、呕吐等为主,伴局灶神经功能异常,如偏瘫、癫发作等,CT可见条索征、空三角征及脑水肿征。MRI、MRV和DSA诊断率较高。结论 CVST病因复杂,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的正确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全身抗凝治疗与局部溶栓治疗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差异. 方法 选择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共42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全身抗凝治疗组及局部溶栓治疗组,每组各21例.对比2组患者NIHSS评分、mRS评分、溶栓后造影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 全身抗凝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率为33.4%,明显低于局部溶栓治疗组的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溶栓治疗组患者mRS评分明显低于全身抗凝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行溶栓后造影复查,局部溶栓治疗组患者完全再通率明显高于全身抗凝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局部溶栓治疗较全身抗凝治疗更有利于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的改善,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正>1病例资料病例1男,92岁。以"头痛、左眼失明4d"入院,近半年体质量明显下降,无明确糖尿病史。入院体格检查:左眼眶周围淤青、眼球突出、触痛明显、左眼失明及左眼上、下、内收、外展均受限、左眼球固定,左瞳孔直径4mm,对光反应消失,右瞳孔3mm,直接对光反应灵敏,血糖19.2mmol,尿酮体3+,红细胞沉降率26mm/h,纤维蛋白原8.75g/L,INR  相似文献   

7.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临床特征、影像特点及治疗。方法:分析34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病因、临床表现、影像特征及治疗。结果:本组病因依次为产褥期(58.8%)、感染(23.5%)、脱水(2.9%)、血液病(2.9%)、外伤(2.9%);头痛、恶心、呕吐为首发症状,查体视乳头水肿89.4%,癫痫发作44.1%,脑膜刺激征阳性35.3%,意识障碍26.5%,轻偏瘫5.9%,眼球突出伴活动障碍5.9%;头MRI、MRV均显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2例行DSA检查发现双侧横窦血栓形成;本组在应用降颅压、抗感染等药物的同时,应用低分子肝素5000u,12小时一次,疗效显著,治愈25例(73.5%),好转3例,死亡6例。结论:产褥期、感染、脱水是CVST常见原因; CVST患者主要表现为高颅压症状;头MRI和MRV能清楚显示血栓形成部位;抗凝治疗是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痊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临床及辅助检查特征,探讨CVT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CVT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脑电图及脑脊液等检查结果。结果:CVT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头痛(83%),其次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癫痫、意识障碍和精神症状;影像学表现为脑静脉系统血流中断、局灶性梗死或水肿,其中28%伴有出血;脑部MR/显示的异常病灶与局灶性脑电图异常相符率为97.3%,但是有7例脑部MRI正常患者早期出现了脑电图局灶性或弥漫性改变;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压颈试验阳性率为75%。结论:对于持续而严重的头痛、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癫痫、意识障碍及精神症状等患者,应高度怀疑CVT,脑部MRI+MRV是目前诊断CVT的最佳手段,对不典型CVT的早期诊断,脑电图、颅内压及压颈试验等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但应尽早行DSA检查。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总结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003-01~2008-12住院的32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治疗经过及预后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多急性或亚急性起病。(2)早期多表现为头痛、呕吐、视盘水肿、癫、意识障碍,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3)影像学表现为非动脉分布区多发性脑梗死,有的伴有出血。(4)颅压明显升高,脑脊液白细胞及蛋白升高,糖及氯化物正常。(5)病因治疗及脱水、抗凝等治疗效果良好。结论CVST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临床以颅内压增高为主要表现,伴或不伴有局灶性症状、体征的病人,应考虑到CVST,及时行头颅CT、MRI、MRV或DSA检查,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治疗,依据病因抗凝治疗为首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外伤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 对11例外伤所致CVST的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CVST患者4例继发于颅骨未骨折的闭合性脑损伤,7例继发于颅骨线形骨折;以头部胀痛、视力下降、癫痫发作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头颅MRI及MRV和脑血管造影检查为该病提供确诊依据;11例患者中4例行抗凝治疗,7例行血管内治疗;治疗后6例患者痊愈,4例好转,1例无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本组中9例病人接受门诊和电话随访6个月至3年,疗效稳定,无一例复发。结论 颅脑损伤后不明原因颅内压增高,尤其是并发颅骨骨折时,应警惕CVST发生,尽早行神经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血管内治疗协同抗凝治疗可提高其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临床特点,提高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2016-01我院经头CT、MRV及脑血管造影(DSA)确诊的26例CVST患者,分析其病因、临床症状、腰椎穿刺结果、影像学特点及预后。结果病因有产褥期、妊娠期、长期服避孕药、重度脱水、肺癌、血液病、肥胖、自身免疫性疾病,另有病因不明者。首发症状表现为头痛、视乳头水肿、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癫痫、偏瘫、发热及复视、视力下降。脑脊液检查示颅压增高、蛋白轻度增高,头CT示弥漫性脑水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空三角症、静脉性梗死致出血及未见异常。结论 CVST的临床症状多样化,确诊需影像学检查,积极治疗预后好,以综合治疗为主,包括脱水降颅压、降纤、抗凝及原发病的治疗和血管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影像学诊断为CVST的患者,行抗凝及血管内介入溶栓治疗。结果9例患者均有颅内压增高表现;3例癫痫发作;2例颅内出血;2例出现意识障碍;1例偏瘫。头部CT、MRI、MRV、DSA为诊断提供依据。8例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1例进行血管内介入尿激酶溶栓治疗,同时进行肝素抗凝治疗。治疗后9例患者中7例症状完全缓解,2例症状明显好转。随访6例患者半年至2年,疗效稳定,无1例复发。结论CVST患者多有颅内压增高表现,及时行MRI、MRV及DSA检查,以明确诊断。抗凝治疗为首选治疗方法,血管内介入溶栓治疗协同抗凝治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 评价2D-TOF法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10例CVST患者进行2D-TOP法MRV检查,并与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10例患者均为多发性CVST,最常累及上矢状窦和横窦。在MRV上CVST的直接征像为发育正常的静脉窦不显影、狭窄或再通后的模糊影,间接征像为病变以远侧枝血管形成、深部静脉明显扩张或其他引流静脉显现。本组MRV结果与DSA比较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且在血管变异的鉴别及对血栓的动态观察上要优于DSA。结论 MRV可替代DSA作为CVST诊断和随访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CVST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表现、闭塞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10例接受单纯全身抗凝药物治疗,6例行单纯静脉溶栓,2例行全身抗凝+血管内溶栓治疗。结果 出院后随访6~23个月,平均12个月。单纯全身抗凝药物治疗的10例中,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6例,1分2例,3分2例。单纯静脉溶栓的6例中,mRS评分0分4例,1分1例,2分1例。全身抗凝+血管内溶栓治疗的2例中,mRS评分0分1例,3分1例。结论 CVST应根据临床表现、闭塞程度及侧支循环开放程度进行评估,从而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儿童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常见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诊疗策略。方法 对2014年1月-2018年12月收住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的3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儿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持续而严重的头痛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3例患儿发病原因不一,与文献报道感染为主要原因不符,可能与病例数较少有关; 影像学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为乙状窦和横窦; 经降颅内压、抗凝及对症治疗,1例痊愈,1例死亡,1例遗留颅神经功能异常。结论 儿童以急性发作的头痛起病伴孤立性颅内压增高综合征表现者均应警惕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可能; 对脑脊液压力轻度升高的患儿仍需动态监测颅内压的变化; 儿童目前推荐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为颅脑磁共振成像联合磁共振静脉成像,并具有长期随访优势; 全脑血管造影术在儿童中并非禁忌,在严格控制操作时间及造影剂剂量的前提下由技术熟练的专科医生操作亦是可行的; 强调早期抗凝治疗,治疗药物的选择、剂量及持续时间仍有待大样本病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分析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10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出血性脑卒中病人,CT常规头部OM基线扫描,颅底层厚5 mm,颅内层面10 mm,间距510 mm,共12~14幅图象.MRI常规T1WI、T2 WI及MRV序列扫描,根据病变范围扫描层数为19~20层,4例患者行增强扫描;所有患者入院后行血常规及生化检查,所有患者均给予甘露醇静滴脱水降颅压,低分子肝素钙针(5 000 U皮下注射,2次/d,)皮下注射抗凝,控制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2倍且不超过120 s,每日监测至少2次、并予营养神经药物、尼莫地平预防脑血管痉挛、支持对症治疗及护理.低分子肝素钙针应用1周后改为阿司匹林片口服.结果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出血性脑卒中临床较为少见,临床表现以急性严重头痛多见,出血部位常位于大脑凸面,静脉窦累及以矢状窦、乙状窦、横窦.10例患者给予相应的抗凝与综合治疗后,有效率为100%.结论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出血性脑卒中,临床表现不典型,急性严重头痛和静脉窦累及矢状窦、乙状窦、横窦出血是诊断的线索,抗凝治疗应根据病情进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3例患者中,男41例(33.3%),女82例(66.7%),中青年患者73例(59.35%);临床表现:头痛92例(74.8%),视物模糊30例(24.4%)。D-二聚体检查92例,68例(73.9%)升高;腰穿检查80例,颅内压增高66例(82.5%);头颅CT平扫示,静脉窦条状带高密度影13例(26%);头颅MRI平扫示,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及密度改变71例(71%);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示,106例(96.4%)血栓部位血流消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13例,均可见血栓部位血流消失。经抗凝治疗后,痊愈62例(50.4%),好转57例(46.3%),死亡4例(3.3%)。结论脑静脉系统血栓中青年多发,以头痛为主要临床症状,头颅MRI及MRV检查有助于诊断,积极抗凝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